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 >

第270章

剑桥中国史-第270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过失都负有责任。很显然,宦官们继续占据皇宫内的关键职位,处理官员的文件和接受皇帝的口谕。他们占据着这样的位置就使他们大约在795年以后能够影响中央政府的大部分正常工作。①但是,要说德宗是像历史学家所指责的那样放弃职责,完全听从宦官,那也可能不对。首先,德宗在这整个时期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宦官们并没有损害他,就是受他保护的那些人也没有受过伤害,这与宦官们以越轨行动对待某些9世纪的皇帝是不大相同的。第二,外廷的受压抑状态使得宦官的实际作为在相形之下显得更重要,而这种情况可能在历史材料中夸大了他们的影响。最后,应该记住的是,德宗使用宦官是为了私人的目的,不需要求得官员们的同意。例如在财政上,德宗重新任用宦官做他私人宫廷金库的保管人,从而被公认恢复了他们在德宗早年统治时期受到限制的权力。但是,这与他战后的总方针是一致的,因为他想绕开拖拖拉拉的公事程序,能使他爱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②特别是,宦官一仆役和德宗对待独立方镇的审慎政策(即贬之为姑息的政策)两者的结合,就不公正地玷污了这位皇帝的声誉。
重要的是要知道,虽然宦官地位在德宗时代的上升为他们后来的政治权力打下了基础,但是,他们在8世纪90年代的收获是在一个并非傻瓜的皇帝之手中取得的。相反地,他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大胆地行动,不管这对于不能从德宗的行动中受益的官员们来说是怎样地不舒服。德宗的确离开了朝政的老规矩,但是当唐帝国的均势受到严重威胁时(例如在798年至801年发生河南的兵变和暴乱时),他迅速地作出反应,并且果断地恢复了秩序。没有哪一个朝臣,也没有哪一个宦官有足够的势力向他挑战。
顺宗时代一次未遂的政变(805年)
在进入9世纪前后的一个时期,一小撮不满于政府的官吏开始聚集为太子——即未来的顺宗皇帝——的扈从。他们经常讨论社会和政治骚动、宦官所引起的暴行以及平民的痛苦——一句话,他们议论德宗政府,理想主义地谈论如何使时局得到改进。据说顺宗也亲自参加了这种意见交换,他为唐帝国的扰攘状态着急。这个集团的头子和顺宗是老相知,他是个下级官员,名叫王叔文(806年死),原籍今浙江的越州;他之能涉足长安是因为他善弈围棋。王叔文巧妙地提醒他的庇护人不要过于任意发牢骚,因为这样做总是会有被控为叛国的危险。①顺宗虽然听从了他的进言,但还是继续在他自己的宫内着了迷似地倾听王叔文对未来政府所拟的计划,如说某某人将来应当宰相,又某某人应该是重要的将领,如此这般,不一而足。渐渐地王叔文结交了约十几二十个人,有些人是纯政治关系,有些人则多半是意识形态上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人是王伾,他和王叔文一样也来自东南(杭州),虽然就我们所知,这两人并无亲属瓜葛。王伾貌寝陋,他不会说长安上层人物的官话,只能说他家乡的吴语。王伾虽然只是一个抄写员,而且在朝臣中是个笑柄人物,但他由于与顺宗关系密切而在805年仍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这个集团包括一个宦官,即太子的私人仆役李忠言以及几名中级政府官员。而可能最有意思的是,还包括著名的文人柳宗元(773—819年)、刘禹锡(772—842年)和吕温(约774—814年)等,这三人在当时都不过是三十来岁的不知名人物。另外有几个人也被认为是这个集团的参与者,但它的核心是很小的。这些人以长安为基地,和外地州镇没有广泛的联系。他们据说互相发誓保守秘密,至死不渝;同时集团内却没有一个政治上的头面人物,使他们不大可能被发现和被打散。①虽然东宫在唐代历史上前此已成为搞阴谋的地方,后来也一再是这样,但805年的事件比一般的皇室内部夺嫡的派系斗争要复杂得多。在德宗故去和顺宗即位不久,王叔文集团把他们蓄谋已久的计划付诸实施,企图夺取唐朝政府的权力。可是由于顺宗生病,他们要取得成功的前景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妙。他在804年有轻度中风,因喑哑或几乎喑哑而不能正常处理朝政。早在他即位的时候就有人担心他是否适合做皇帝,只是因为几位持强硬态度的翰林学士(可能是代表他儿子,即未来的宪宗的利益)的坚持,德宗老皇帝的遗诏才未被改变,才使顺宗及其支系未被废黜。但是,二王至少有几个月实际上是利用了顺宗皇帝的病残,把他孤立在他的宫禁内。顺宗只是由宦官李忠言和一个得宠的牛氏昭容侍候。他的命令和其他意见都由这两人传达给王伾,而王伾竟以翰林学士身份享有随意出入宫禁的自由;另一条联络渠道是王叔文,他也是一位翰林学士,但主要是负责监管国家财政。皇帝的指示从王叔文传达给宰相韦执谊,然后再传给这个集团其他占据要津的成员。这种安排使二王集团能为所欲为,因为它把其他朝臣一概排除在外,使之不能管理国家政务。于是马上形成了公开批评这个统治集团就有危险的局面。少数几个年长的宰相以辞职来抗议二王集团的高压政策,他们的勇气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可是重要的是,尽管二王集团独断专行,他们确实把他们的最初设想付诸实施,在他们最初当政的几个月内激烈地抨击政府工作中的问题。他们严厉地禁止宦官犯欺诈罪,特别是废除了诛求无厌的宫市制度。当地市民再也不受为五坊小儿为虎作伥者的欺压了,因为这些人在耀武扬威地为御厨巧取豪夺鸡鸭家禽的过程中总是欺压店铺老板和欠帐不还。二王贬逐了因贪污而声名狼藉的长安京兆尹:此人遭人痛恨,在离开长安时几乎被人们用投掷的石头打死。不正当的贡献——包括长江下游盐铁使的“羡余”馈赠在内——再一次被宣布为非法。事实上,约千名宫女和乐师被遣散出宫,或者送往尼庵,或者送回家中。德宗时代因政治违禁而被放逐的许多朝廷官员被大赦和召还京师;大批税项也被减免。
可是,早在805年夏季,二王集团的政治地位就开始动摇了。它的成员们一度互相争吵。例如,韦执谊越来越看不起王叔文,因为王叔文对他很傲慢。顺宗的健康越来越坏,新出现的二王集团的反对派要求顺宗毫不迟延地立太子,以免二王的统治在另一位不胜任的皇帝下面没完没了。翰林学士郑(752—829年)把一张纸条偷偷带进宫内,他在这上面字迹潦草地要求立皇后的长子——即广陵王——为太子。未来的宪宗是众所周知的敌视二王集团的人,但他对他父亲的榜样是亦步亦趋,从不亮出他的意图,也不让被任命为师傅的那些耳目们所觉察。对二王集团的最后一击来自朝廷以外。王叔文几个月来一直想渗透并接管禁军的指挥系统,要把宦官赶出他们新近抓到手的军事阵地。可是,受宦官之赐而取得职位的边防将军们主动地反对这个计划,而二王集团任命的总指挥又被奉天的神策军主力部队断然拒绝。二王集团不能赢得军队的事势一旦清楚,他们就什么都完了。一个由多数宦官、某些翰林学士和几个有势力的藩镇临时结成的联盟,顺利地使顺宗禅位于太子。①宪宗在805年阴历八月即皇帝位,马上罢了二王集团残余分子的官。王伾死于脑溢血,王叔文则于次年被处死。其余直接有关的人则被放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迄宪宗之世永远窜逐在流放地,未获赦罪而还。
这次短命的改革事件背后的问题是非常难于作出解答的。有关这些事件的原始材料数量很少,问题成堆。②很明显,许多材料被故意毁弃,而几乎每一件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有敌视二王集团的语气,所以要分析他们的动机就只能凭猜测了。对这些问题历来有两种看法。多数文人历史学者认为他们是小人,是专为自己打算的政治流氓。可是,另外一些作者则把他们看成是反对前朝虐政的改革家,说他们敢于除掉可恶的宦官。③这两方面的说法都有些道理。撇开对他们的道德评判不谈,我们可以肯定,二王集团缺少权力。他们马上动手抓的那些官署——翰林院、盐铁使署、度支衙门和宰相府署——很明显地表明,他们确实懂得前此半个世纪所发生的政权结构的主要变化。他们也善于利用外廷的威望,尽量利用挂名人物以掩蔽他们的活动。例如,受人尊敬的杜佑便被委以盐铁使职务,而财政大权实际掌握在杜佑名义上的副手王叔文的手中。由于二王除了在太子底下仅有的秘密结合之外没有其他权力基础,所以必须承认,他们的声势只是隆盛一时。他们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经验。他们没有完全掌握翰林院,没有利用宰相的职权去安抚朝中的真正有权势的集团,同时也没有赢得军方对他们事业的充分支持——哪怕只有一小部分禁军的支持就足以使天平倾向自己方面,而阻止敌人再次获得主动权。他们在财政上也失于检点,即也有所谓的贪污腐化的行为。王伾因在职受贿而发了大财,据说为了防避盗贼,他居然命令他的妻妾睡在盛满黄金和丝绸的大箱子上。即使可以认为这些针对个人的指控夸大失实,但这个集团很可能利用国家钱财与别人结盟,例如提升了几个有权势和闹独立的方镇大员,同时对皇帝的诸弟和子孙们大量赐与采邑,从而使他们取得了名副其实的“实封”。政府职位只给与二王集团的支持者,很可能还出售,但是我们没法说清楚这种做法涉及的面到底有多么广泛。
对于这一蓄意进行的改变中的改革成分,就更难以说出所以然了。①他们公开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说得上是激烈的改革;至于采取措施控制宦官、禁止未经批准的贡献等等,这都在德宗初年已有先例。但是可能有人争辩说,他们宁愿朱通过制度变革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沉浸在模糊不清的道德教化问题上。有人认为他们互相鼓励,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并以伊尹、周公、管仲和诸葛亮相标榜,因为所有这些人物都被看成古代“积极实干”的宰相。在唐代的知识界中,学者们常把这种态度和杜佑联系起来,因为杜佑在《通典》(801年)和其中已失传的论文选集《理道要诀》(803年)中都强调指出,古代的价值应作为原则的本源使用,而不能把它作为当前社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他主张政府应发挥一种积极的、干预者的作用,珍视法律的效用,并且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的基础首先要在经济上家给人足。杜佑在二王集团的事态中处于什么地位还不太清楚,但是正像浦立本所说的那样,“即令杜佑本人并非二王集团中的秘密参议人物,他的思想对他们也是很有影响的,而且他被认为是领导和激励他们的源泉”。①杜佑的个人助手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情况更是如此。可是总的说来,他们之间的个人关系过于模糊不清,他们的总的观点和实际政策的关系也过于脉络不明,因此不好肯定地断言二王集团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至少在我们对这个时期的文化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前,情况就只能是这样。②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有中国历史学家王芸生所写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他认为二王集团的努力是真正的改革者的作为,它们反映了地主阶级内部的不同的经济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