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哲学的慰藉 >

第18章

哲学的慰藉-第18章

小说: 哲学的慰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多年以后,蒙田这样解析他对拉·博埃西的感情的源泉:
    Luy seul jouyssoit de ma vraye image。(15)
    这就是说,在蒙田所有的熟人中,拉·博埃西是惟一真正理解他的。他可以让他回归本真,凭着他的心理的敏锐,帮助蒙田做到了这一点。他挖掘出蒙田性格中宝贵的,然而一直被忽视的方面——这说明我们择友不仅是为了他们对我们好,在一起过得愉快,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见面4年之后,1563年8月,拉·博埃西得了急腹症,几天后就去世了。蒙田终其身笼罩在失友之痛之中:
    说真的,与同这样一个人为伴的4年美妙时光相比,我的余生不过是灰烬与烟雾,是难耐的漫漫黑夜。自我失去他那一天起,我只是无精打采地苟活下去。
    《随笔集》中贯穿着一种渴望,要找到一位堪与死去的挚友相比的精神伴侣。拉·博埃西逝世18年之后,蒙田还常常悲从中来。1581年5月间,蒙田到卢卡附近的别墅去做水疗期间,在旅行日记中写到他一整天都浸沉在思念德·拉·博埃西先生的悲痛中。“我长期陷于其中不能自拔,对我身体损害甚多。”
    他从此在交友中再未有这样的福气,但是他发现了最精美的补偿。他通过《随笔集》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手段来表现拉·博埃西所欣赏的自我。他在纸上就像同挚友在一起时那样回归本真。
    他写作是出于对周围的失望,但同时也受希望的激励:别的地方可能有人会理解。他的书向一切人诉说,没有特定的个人。他意识到把自己内心深处向书店中的陌生人展示的悖论:
    我把许多不愿告诉任何个人的事告诉了公众;如果有忠实的朋友要了解我最私密的想法,我请他们到书商的书架上去。
    我们倒是应该感谢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书商是孤独者最好的归宿,有那么多书都是由于作者找不到人倾诉而写的。
    蒙田也许是为了排解自己的孤寂而开始写作的,而他的书多少对我们的孤寂之感也能有所排解。一个人坦率的、毫无遮掩的自述——他谈到了自己的性无能和放屁,谈到了他的亡友,还谈到他坐马桶时需要不受打扰——使我们感到自己有些方面不那么古怪了,那是我们在平常的交往中难以启齿的、却是我们身上真实的一部分。
    (四)智力的缺陷
    关于怎样才算一个聪明人,有一些主流的设定:
    聪明人须知
    其中之一,反映在中小学和大学的课程上,聪明人应该能回答以下问题:
    1)求下图中x边长与x角之值
    2.以下诸句中哪些是主语、谓语、系词、量词(如果有的话):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卢西琉是恶毒的;所有蝙蝠都属于啮齿类;屋里没有绿的东西?
    3.托马斯·阿奎那的第一动因的论据是什么?
    4.翻译:
    ① 希腊文,意为“一切技艺、一切探询,乃至一切行动和选择,都号称是追求善;因此,善被宣称为一切事物的目标。但是还可以发现,各种目的之间是有所区别的;有些是活动,有些是与生产它们的活动相分离的产品。当目的与活动分离时,其产品从本质上就优于活动。既然行动、技艺与科学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医学的目的是健康,造船业的目的是船只,战略的目的是胜利,经济学的目的是财富”。——译者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1卷第i—iv页
    5.翻译:
    In capitis mei levitatem iocatus est et in oculorum valitudinem et in crurum gracilitatem et in staturam。 Quae contumelia est quod apparet audire? Coram uno aliquid dictum ridemus; coram pluribus indignamur; et eorum aliis libertatem non relinquimus; quae ipsi in nos dicere adsuevimus; iocis temperatis delectamur; immodicis irascimur。(16)
    塞内加,《论恒心》第16卷第4节
    蒙田曾面对许多这类问题,并都回答得很好。他就读于当时法国最优秀的学府,波尔多的吉耶讷学校。该校建于1533年以取代古老的比较差的艺术学校,在米歇尔(蒙田)6岁被送到那里时已经是全国赫赫有名的一座教育中心。教职员中包括一位开明的校长安德列·德·戈维亚、著名的希腊学者尼古拉·德·格鲁齐、亚里士多德学派学者纪尧姆·盖朗特,还有苏格兰诗人乔治·布坎南。
    如果要对支撑吉耶讷学校的教育思想做一番界定——事实上,在它之前和之后的多数学府也都差不多,大致可以说,其理论的出发点是:学生对世界(历史、科学、文学)的知识越多越好。但是蒙田在这所学校规规矩矩从头学到毕业之后,提出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补充命题:
    一个人如果有大智,就会用是否有用和是否适合于自己的生活这把标尺来衡量一切事物的真价值。
    只有能使我们感觉更好的东西才值得学习。
    有两名古代思想家在吉耶讷学校的课程中大概占据显要地位,而且作为智力高超的榜样。学生大概必须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前提与后续推理法”,在那里,这位希腊哲学家是逻辑学的先驱。他提出:如果A是所有B的谓项,而B是所有C的谓项,那么A就是所有C的谓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如果一项命题肯定或否定P是S,那么S与P就是这一命题的“项”,P是谓项,S是主项。他还说,所有命题不是普遍的就是个别的,或是肯定,或是否定P是S的全部或是一部分。另外一位就是罗马学者马尔库斯·特伦提厄斯·瓦罗(17),他为恺撒大帝建立起整个图书馆,自己写了600本书,包括一部关于文科的百科全书和25册关于字源学和语言学的著作。
    蒙田对此并非无动于衷。写出一整书架的关于文字起源的书,并发现普遍的肯定词,的确是丰功伟绩。但是如果我们发现有此成就的人并不比从来没有听说过哲学逻辑的人更快活,甚至略微不快活一些,就可能提出疑问了。蒙田研究了亚里士多德和瓦罗的生平以后,提出一个问题:
    瓦罗和亚里士多德的渊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帮他们摆脱疾病之苦?解脱他们可能与一个普通门房同样遭遇的不幸?逻辑能安抚他们的痛风吗……?
    为理解这两个人为什么都那么渊博而又都那么不快活,蒙田把知识分为两大类:学问与智慧。在学问栏目下他罗列的题目包括逻辑学、字源学、语法、拉丁文和希腊文。在智慧的栏目下,他列出的是远为广阔而更难捉摸、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一切足以使人生活得更好的——蒙田的意思是生活得快活而合乎道德——的知识。
    吉耶讷学校的问题在于,尽管有这样的校长和教师,它在传授学问上成绩优异而在传授智慧方面完全失败——实际上是在学校的层面上重复那些损害了瓦罗和亚里士多德的生活的错误:
    我很愿意回到我们的教育之荒谬这个题目上来: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我们变得更好、更智慧,而是更有学问。它成功了。它没有教给我们去追求美德,吸纳智慧,却使我们慑服于其派生词和字源学……
    我们很容易问:“他会希腊文或拉丁文吗?”“他能写诗或散文吗?”而我们应该做的是,看谁懂得最好,而不是谁懂得最多。我们只是为填满记忆而用功,却给理解力和是非观留下一片空白。
    他从来不擅长体育:“对于跳舞、网球、摔跤,我从来没有学会过哪怕一点点粗浅的技巧;对游泳、击剑、跳高、跳远,我也一窍不通。”然而他对多数教员在课堂所教的缺乏智慧强烈反感之余,断然为法国课堂上的青少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方案:
    如果我们的灵魂不能更好地运转,如果我们没有更健康的判断力,那么我宁可我们的学生把时间花在打网球上。
    他当然更愿意学生去上学,但是要上那种不是教字源学而是传授智慧的,能够纠正长期对抽象事物的偏见的学校。小亚细亚米利都地方的泰勒斯就是这种偏见的早期体现者。此公以在6世纪时试图丈量天有多高,并用同样的三角理论算出埃及金字塔的高度而名垂千古。后者无疑是极为复杂而辉煌的业绩,但蒙田并不希望这些来占领他的课程表。他更同情泰勒斯认识的一名冒失的年轻人的教育思想:
    我一直感激那位米利都的女青年,她见这位本乡的哲学家……总是两眼朝上,望苍穹而沉思,就过去不客气地告诉他:等他把脚底下所有的事物都解决了,再考虑云端的事也不迟……对任何研究哲学的人你都可以像那女子责备泰勒斯一样,告诉他,他忽视了脚下的事物。
    蒙田注意到在其他领域内也存在同样的重特殊而轻平实但并非不重要的事物的倾向。他也像那个米利都的女子一样,要把我们拉回到地上来。
    攻城陷阵、领导大使馆、治理国家,固然是光辉的事业。而吵架、欢笑、买、卖、爱、恨、与亲人——还有自己——和气、正当地相处,不偷懒,不自欺,却是更了不起,更难能可贵的。不论人家说什么,在退隐的生活中以这样的方式所承担的责任,其艰难和紧张决不亚于另一种生活。
    那么,蒙田希望学生在学校学什么呢?什么样的考试能测试出他心目中的智慧——那与不幸的亚里士多德和瓦罗的智力技能相去如此远的智慧?
    这种考试要提出涉及日常生活的问题:爱、性、病、死、孩子、金钱与野心。
    蒙田式的智慧的试卷
    1.大约七八年前,在6英里地外有一个村民,现在还活着。他的妻子妒忌成性,长期以来折磨得他头脑不堪其扰;一天,他回到家里,妻子又像往常那样以没完没了的唠叨来迎接他。他忍无可忍,气急之下,忽然拿起还在手里的镰刀,把那撩起他妻子如此狂热的器官割了下来,甩到她脸上。(《随笔集》Ⅱ,29)
    a)应该怎样解决家庭争吵?
    b)那妻子是在唠叨还是在表达情爱?
    2.考虑以下两句话:
    愿死亡降临于我正在种卷心菜之时,我就可以既不为死,也不为未完成的种植而发愁。
    我连卷心菜和莴苣都分不清。(《随笔集》Ⅱ,17)
    什么是对待死亡的明智的态度?
    3.让女人早些了解生活的现实(阴茎的大小)比让她们凭热烈的想象力去猜,可能是更加贞洁、更加有效的做法。她们可能根据自己的希望和欲求把我们那个器官想象成比现实大3倍……那些男孩子在我们王宫的走廊和楼梯上到处乱涂乱画的硕大的生殖器造成多大的危害!这些画造成了对我们实际能力的残酷的误解。(《随笔集》Ⅲ,5)
    一个身上“活生生的现实”长得比较小的男人应该用什么办法提起这个话题?
    4.我认识一位绅士,在他的大厅里宴请了一群体面的客人。四五天之后,他开玩笑说(完全不是真的)他请客人吃了猫肉饼。有一位在座年轻女士大惊失色,立即犯严重胃病而发高烧,终于不治。
    分析这件事的道义责任所在。
    5.如果自言自语不显得是神经病,每天都会有人听到我骂自己:“你这个大笨蛋!”(《随笔集》Ⅰ,3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