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邓小 平时代 >

第72章

邓小 平时代-第72章

小说: 邓小 平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8 日这个美方认为方便的时间动身访美。然后两人休会,同意在伍德科克收到华盛顿的指示后,于当天晚上再次见面。 

'11…55' 

在当晚 9 点的会谈中,邓小平和伍德科克讨论了对联合公报的措辞所做的一些微调,双方很快便达成了一致,并 
同意由章文晋和芮效俭共同对措辞进行核查,以确保中英文文本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华盛顿接受了伍德科克的建议,同 
意中方列入反霸权条款的要求,因为《上海公报》中已经包含这一条款。会谈的气氛反映出双方都相信他们已经达成一 
致。伍德科克在给华盛顿的会谈报告中说:「邓小平对我们的会谈结果显然十分高兴,把它称为最重要的事件,还希望 
向总统、万斯国务卿和布热津斯基博士转达他的谢意。」伍德科克向华盛顿报告说,会谈「进行得一帆风顺」。'11…56' 
与此同时,布热津斯基在与中国驻华盛顿联络处交谈时,吃惊地听到联络处主任柴泽民仍然认为美国已同意全面 
停止对台售武,他担心北京可能误解了华盛顿要继续售武的决定。'11…57'  美方答应邓小平的要求,在 1979 年不向台湾出 
售新的武器,但美国打算以后恢复对台售武。由于卡特、布热津斯基和奥克森伯格开始集中考虑如何向国会解释关系正 
常化协议,他们担心国会会立即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台售武的问题上。如果北京仍然认为未来不会再有对台售武,那么美 
国一旦宣布出售武器,将会给正在恢复正常化的美中关系造成严重后果。 
风险之大不言而喻。在这个关键时刻,对邓小平宣称的不可动摇的「原则」的误解,足以使两国关系出轨。因此 
布热津斯基发电询问伍德科克,他是否确信北京已经对继续对台售武表示谅解。伍德科克和芮效俭马上拟好了电文,其 
中说,双方已把各自在军售问题上的立场明确记录在案。'11…58'伍德科克回覆布热津斯基说,他们此前已向中方讲明:「正 
式建交不排除美国人民继续同台湾人民保持一切商业、文化和其他非官方联系,我在 12 月 4 日已经就此向代理外长韩 
叙作了说明。」他在电文中又说,代理外长韩叙确实提出「明确反对建交以后向台湾出售武器」。收到伍德科克的电文 
后,卡特总统和布热津斯基认为,在邓小平是否明确理解了美国将在 1979 年以后继续出售武器这一点上仍存疑问。于 
是布热津斯基又致电伍德科克,让他再去见邓小平,毫不含糊地表明,假如国会提出对台售武问题,他们出于政治原因 
不可能回答说 1979 年以后不再恢复出售武器,但是美国在出售武器时会有所节制。'11…59' 
邓小平答应了伍德科克要与他再次会面的紧急请求。他们在北京时间 12 月 15 日下午 4 点见面时,伍德科克感 
谢邓小平愿意这么快就与他见面。他解释说,本着完全坦诚的精神,卡特总统「要有绝对把握不存在任何误解」。他接 
着宣读了白宫发来的声明,其中解释说,鉴于美国政治的需要,美方会继续对台售武。邓小平勃然大怒,但还是有所克 
制,他说,这完全不可接受。他发了十分钟的火,然后怒斥道:「为何又要提出这个售武问题?」伍德科克解释说,美 
方不想让总统在其声明中说一些让中国感到意外的话。邓小平接着说:「这是否意味着总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会说美 
国将在 1980 年 1 月 1 日之后继续卖给台湾武器?」伍德科克答道:「是的,我们会继续保留这种可能性。」邓小平说: 
「如果是这样,我们不能同意,这实际上会阻止中国以合理的方式,通过与台湾对话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他说,蒋经 
国会变得趾高气扬,「台湾问题将不可能和平解决,最终的选择就是动用武力」。'11…60' 
这时伍德科克向邓小平保证,美国将极其慎重地处理这个问题。邓小平反驳道,中方早已明确表示不接受继续对 
台售武,他昨天就提到过这一点。伍德科克把责任揽了下来,他说,他本人大概有所误解。邓小平变得十分恼怒,伍德 
科克和芮效俭严重怀疑邓小平是否还会同意关系正常化。 
 
 
经过将近一小时的会谈和连珠炮一般的反对后,邓小平说,台湾是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伍 
德科克答道,他认为在关系正常化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会接受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支持中国的统一枣当 
时很多美国官员也和中国官员一样,认为这会在几年内发生。伍德科克说,头等大事是完成关系正常化。邓小平说:「好。」 
话音一落,僵局随之冰释。 
会谈结束时,邓小平提醒说,如果卡特总统公开宣扬对台售武,中方将不得不作出反应,任何公开争论都将有损 
于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伍德科克向邓小平保证,美国将尽力让全世界认识到,中美建交的意义正如双方共同相信的那 
样极其重大。邓小平说:「好吧,我们如期公布建交文件。」邓没有再和其他任何中国官员协商,中美建交一事就这样 
尘埃落定了。 
在美国继续对台售武的情况下,邓小平依然决定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关于他本人在作出一生中这个最重大的决 
定之一时有何考虑,没有任何纪录可考。但他知道,这个决定将使他最珍视的目标之一枣在有生之年看到台湾回归大 
陆枣的实现变得异常困难。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同意呢?当时他刚刚在其势均力敌的同事中成为中国的头号领导人,他 
可能认为,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可以加强他在中国领导层中的个人地位。或许更重要的是,邓小平还知道,与美国实现 
关系正常化,会让中国更容易得到它在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知识、资本和技术。布热津斯基几周前曾告诉柴泽民,美 
国政治提供了一个短暂的机会,如果他们不迅速行动,下一个机会就得等到 1979 年底了。多年以来,关系正常化的过 
程障碍不断,邓小平看到机会难得,他不想放过。 
邓小平当时的另一个重要考量,是苏联从南部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威胁。他当时相信存在着很现实的危险:苏联有 
可能进入越南,经由泰国和马来西亚向马六甲海峡扩张。他认为,高调展示中美合作可以让苏联变得更谨慎,还可以减 
少苏联对中国攻打越南可能作出反应的危险。邓小平还知道,布列兹尼夫想在他之前访问华盛顿,而与伍德科克达成协 
议很有可能使他抢在布列兹尼夫之前成行。邓小平作出了深思熟虑的决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使美国既同 
中国建交,又停止对台售武。如果他想要关系正常化,他就得付出向美国对台售武作出让步的高昂代价。他并没有放弃 
统一台湾的目标。他会在中美建交之后,利用一切机会迫使华盛顿减少对台售武。 
中美建交协议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北京时间 12 月 16 日上午 10 时,华盛顿时间 12 月 15 日晚 9 时,双 
方发布了联合公报:「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意相互承认,并于 1979 年 1 月 1 日建立外交关系。」卡特总 
统向美国公众作出宣布。在中国,名义上仍然是国家元首的华国锋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了这一决定。这条新闻在北京播 
出后,不论在民众中还是党内,都呈现出一派欢欣鼓舞的气氛。 
蒋经国是在半夜被叫醒,得知即将发布公报的消息的,台湾人的愤怒一如北京人的欣喜。台湾官员及其在美国国 
会的朋友怒不可遏,一些保守派也跟着声讨打算与「共产党敌人」合作的美国官员。但是,文化差异极大的两个大国将 
携手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这一前景无论对美国民众还是中国民众都很有吸引力。正如卡特总统本人所说:「我们 
本以为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11…61' 
邓小平访美:1979 年 1 月 28 日…2 月 5 日 
六个星期之后,邓小平和妻子卓琳、伍德科克和妻子莎朗以及邓小平的随行人员登上了飞往美国的波音 707 飞机。 
随行人员说,在这次长途飞行的大部分时间,邓小平处于清醒和警觉的状态,他既不阅读也不说话,只是沉思默想。从 
某种角度说,邓小平一定感到极其愉快,他不但成功地与美国建交,而且从个人角度来看,他在第三次被撤职后又重新 
成为中国的头号领导人,而且即将成为第一位作为美国国宾的中共领导人。 
但是邓小平也肩负重任,他的这次出访极其重要。他在会见外宾之前,会用几分钟时间理清讲话的思路。现在他 
必须思考对很多人将要说的话。他会发表一些事先准备好的讲话,但很多讲话是即席发言,甚至没有提纲。并且他已经 
决定攻打越南,因而存在着苏联可能进攻中国的危险。如何确保美国与他合作对抗苏联,又不让正在试图与苏联达成协 
定的卡特厌烦?关于越南问题他应当对卡特说些什么?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他要跟总统、国会和美国民众建立良好 
的关系,怎样做才最为有效?1 月 9 日他曾对萨姆?纳恩(Sam Nunn)参议员率领的代表团说,他在美国不会讨论人 
权问题;他说,他对美国在人权上施压的方式是有一些看法的,但他不会提到它们。'11…62'如果遇到亲台湾的示威者他该 
如何对待?应当如何应付西方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随行的 33 名中国记者每天都要向中国观众发回新闻和电视报道,他 
对他们应当说些什么?如何能够保持对美国的压力,使其减少对台售武,但又不至于引起美国官员的敌意? 
 
 
万斯和他的班子为邓小平抵达华府作准备时,给卡特和其他接待邓小平的官员准备了有关邓小平和这次访问意义 
的简报。万斯在这份 13 页的备忘录中说,邓小平是一个「非凡人物枣急躁、好胜、自信、坦率、直接、强硬、头脑 
精明」。万斯预测说,邓小平的目标大致包括:帮助卡特说服国会和美国人民接受中美建交;拓宽美中关系,使这些改 
变变得不可逆转;激起美国对越南的敌意。但是,缓和美中先前紧张关系的重要意义,远远不局限于这些个别的目标, 
它能够「对亚洲的政治与战略格局和全世界造成显着的影响」。'11…63' 
在邓小平抵达之前,他的访问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超过了自赫鲁晓夫 1959 年访美以来的任何外国领导 
人。美国媒体上充斥着有关邓小平的各种报道:他复出的故事,他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定,他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信 
念,以及他的这次美国之行。《时代》周刊 1 月份第一期将邓小平选为 1978 年的「年度人物」,理由是他让一个封闭 
的共产党国家步入了新的开放之路。《时代》周刊承认华国锋仍是主席,但是把邓小平称为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建筑师」。 
《时代》不知道华国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已元气大伤,将邓小平称为中国的首席执行官,华国锋则是董事会主席。 
长期以来,美国民众对地球另一端那个神秘、封闭、古老的文明一直充满好奇。邓小平的来访提供了一道迷人的 
景观,引起的关注甚至超过了 1972 年尼克逊的访华。这位性格开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