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天涯晚笛 听张充和讲故事 >

第25章

天涯晚笛 听张充和讲故事-第25章

小说: 天涯晚笛 听张充和讲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迷、灯红酒绿、酒池肉林,或者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设防的俗世俗流之中,我们需要一种只为琴棋书画存在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淡出」与「游离」。当然,这一切表现在张充和身上,都不是刻意为之的,也都是形态散淡的;可说是亦儒、亦道、亦释,又非儒、非道、非释的。但是,有一点特征,却在其中显现得异常鲜丽明晰:那就是——无论张充和的诗、书、画和昆曲,或是她的行止风范,都充分浸淫着、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人文化那种美丽优雅的风华。
    「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大史学家陈寅恪集后半生的心血精力写完《柳如是别传》之后,留下的著名诗句。学识人格浅陋鄙俗如笔者,自是不敢与雄山大岳的陈师及其巨制相比。但是,历史有腥风血雨,也有明月清风。面对二十世纪这么一个血火纷争、人性失衡、传统凋零的多难世道,张充和对传统审美价值的那一分坚守,对纷扰俗世的那一分清淡从容,同样有「诗」,或者说:这本身,就是「诗」。笔者有幸为张充和身上体现的「明月清风」——这么一番如同乱世间的一泓清泉、血火中的一霎凉荫的诗心、诗意、诗境,留下一点记录,毋宁说,此乃命运赐予我的一个良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血脉香火的传承,赋予我的一种责任吧。
    本书成形结篇的日子,恰遇一个仿若隐喻一般的天象(古人不是相信「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么?)——今昨两夜,据言为近十二年间月球轨道距地球最近者,月亮比常态圆月大百分之十三、亮度高百分之三十云——关于月亮,尤其关于「月圆」和「圆月」,古来中国文人有过无数美好的譬喻,留下过无数隽永的诗篇。在审美的谱系里,幽雅的「月亮」,总是与耀眼的「太阳」相比对的。「张充和」在光谱中的色系,自然是偏于前者而远离后者。搁笔之时,我就把当晚踏月归来口占的诗句,作为这本祈望抒写「清风明月」的小书的结语吧,为一种圆满,也为一片清辉——
    澄天巨月圆,凛凛鉴山川。
    水淼海云接,边荒雁阵连。
    冰心吐皎洁,静气出真元。
    世乱生天眼,清光镜我泉。
    诗成于二○一二年五月六日夜
    文成于五月十二日至十八日
    耶鲁澄斋—康州衮雪庐

 ……… 【松鼠爱吃肉】整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