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BL电子书 >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又名:道破天机) >

第179章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又名:道破天机)-第179章

小说: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又名:道破天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都知道,在无法科学考核的情况下,模糊政绩是干部政治生命的敲门砖。
  人治在我国沿袭几千年,其影响根深蒂固。近年来,我们虽然一直提倡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但应该说,当前我国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人治往往是“人走政息”,发展思路和具体政策都缺乏延续性,人一换,思路变。新领导往往带来“新思路”,上马新项目,给予原有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是“新官不管旧事”。人治之下,唯上不唯法,国家的法律抵不过上级领导的一句话。
一个地方怎样招商、招什么样的商,往往取决于长官意志、领导决策;而领导决策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水平、成长经历、甚至是兴趣爱好,随意性相当大。这也是导致招商混乱的一大因素。
全员招商从根本上说,就是一出有法不依、违法行政的荒唐闹剧。党委、政府部门招商的最大本钱恐怕就是利用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源对企业进行“政策倾斜”。而这种“倾斜”正是一些“乱招商”产生的直接原因。
招商乱局的背后,是权力的翻云覆雨。当前以党委、政府为主体的招商,从本质上说,就是权力招商。优惠政策是各地招商的一大法宝,而优惠政策的实质就是政府掌握的大量权力资源。在我国当前这种行政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不仅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并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也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拥有象减免税这样的公共政策资源,也拥有包括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源,甚至可以动用官帽级别这样的行政资源。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招商的过程,就是利用掌握的这些资源与投资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也是一些权力不规范运作的过程。
虽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已经提了多年,但由于没有实施方案和改革措施,权力在实际运行中基本还是处于一种失控状态。权力边界模糊,权力行使不受约束,权力运行过程缺少监督。尤其是在当前政府作为招商主体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情况下,政府往往会与企业老板结成一种利益联盟关系,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就会被异化为单纯服务企业、服务老板。
招商引资中权力滥用和权力越界之所以频频出现,除了权力暗箱操作缺乏监督外,关键在于没有建立起一致的责任追究机制。很多地方对招商任务的完成有硬指标、有严格的责任追究,但对乱招商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无切实的追究措施,出了问题,也是“好心办错事”,板子很难打到具体官员身上。特别是现在干部调动频繁,有些责任人已经升迁或者调任异地,责任更是无法追究。
近年来,招商中的腐败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招商中,花天酒地、挥霍浪费是腐败;设置关卡、敲诈勒索,通过权力寻租是腐败;官商勾结、联手瓜分国有资产也是腐败。当前各地的招商活动多为政府主导,行政行为中通常存在的不计成本的弊端在招商领域里也充分显现。由于经济上的软约束甚至无约束,便为一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招商中的优惠政策对商人来说,就是巨大的现实利益。从趋利逐利的天性出发,商人总是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优惠。这种优惠政策主要由权力决定,其运作具有隐蔽性、随意性的特征,因此就具有相当大的“寻租”空间。而给予优惠政策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具体而言就是掌握在某些关键位置的官员手中。因此,这些官员便成为商人拉拢、收买的对象,权钱交易由此而生。
当前招商中的种种乱象,严格地说,很多是打法律的擦边球,或者直接与法律相悖,甚至违法犯罪。这些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当地官员的态度。对此,企业老板心知肚明。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把要害部门的官员拉下水,使之成为其违法犯罪的保护伞。而一些地方官员在金钱、美女的攻势下败下阵来,放弃监管,甚至为虎作伥。所谓浑水才好摸鱼,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蓄意把水搅浑,从中渔利。
政绩观是官员的行动指南。畸形的政绩观是导致招商异化的根源。
多年来,我国的地方官们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工作用语,这就是“跑项目”,有没有能力“跑”来项目,“跑”来多大的项目,无形中成为评价地方官工作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标准。因为“关系经济”、“诸侯经济”派生出来的“关系项目”、“首长项目”的问题不解决,科学决策就无从谈起。什么时候“跑项目”这句话从地方官们的工作用语中消失了,科学决策才能真正有希望。
决策需要阳光程序。因为没有决策的阳光程序,属于一种非规则游戏。游戏规则应该是:程序比结果更重要。决策缺少阳光程序是一种责任“大锅饭”。决策群体的每一个人都不对决策结果负责。决策程序阳光化是考核决策群体每个成员最根本的途径,也是人民群众监督领导班子最有效的方法。决策,是考核决策者的硬件,也是监督决策者的证据。
其实,一个地方“贫困帽”摘与不摘,往往并不是以百姓的意志及其实际生活为转移的,多是由地方主政大员根据自己仕途的需要而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贫困帽”已经沦为少数地方主政者玩弄官场滑稽剧的道具。
报喜不抱忧的根子在于:一是直接关系到干部的政绩,关系到干部的前途命运;二是上级领导喜欢听好的,使下面报喜者得喜,报忧者得忧。
弄虚作假,人人痛恨。但在敌我斗争中,弄虚作假却成了转危为安、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官场上,做假政绩给上面看,是得到表扬、提拔、奖励的捷径。
造假是一个省力、快捷获取权力的好办法。在目前这个社会上,骗人者只要带着金钱和笑脸,总会找到愿意受骗、并帮助你升迁的人。有人总结成一句话“把假事做真,把真事做假”、“不懂得如何说假话的人,就不懂得如何升迁”。
弄虚作假也分两种,一种是主动积极作假,往往居心不良,为了邀功请赏;另一种是被迫消极作假,多出于无奈。他本来不想作假,是有人逼迫他作。那些人虽然没有刀按在人脖子上,但那权势中透出的威严也让人不敢不从,何况还有一些难以割舍的利益跟着,就只好硬着头皮作起假来。
有些领导也在有意无意地鼓励下面作假。有些事情,你如实上报,可能受到批评、罚款,甚至被撤职;而瞒着不报,只要不露馅,就可能受到表扬、奖励,甚至升迁。事实这个东西比较有力量,也比较教育人,看着说真话的倒霉,说假话的高升,人们怎能不学呢?许多人心里明白,弄虚作假,得便宜的是少数人,吃亏的是国家,可人们又觉得,国家这么大,吃点亏也看不出来。
在一些官员身上,灵魂上的虚伪和言谈之间的假话已经百炼成钢。对一些心术不正的掌权者来说,政治总是被他们披上一层伪装,他们每一个响亮的口号下都隐藏着野心和贪欲。在很多地方和单位,为人忠厚、工作兢兢业业的人并不见得有好的前途,倒是那些溜须拍马、奸诈狡猾、弄虚作假的人话得相当滋润;机会钟情于造假者。
苏联官员在谈到亡党亡国时,认为最大的教训之一是:说一套,做一套。正是官员欺诈成风,导致百姓丧失了对国家和党的信任和爱戴。列宁在《决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一文中警告:“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在官场上,按照书上说的那种襟怀坦白,就是政治傻子。假话是为了办好真事而说,办真事常用假话做佐料,这就是有人说的真假经,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事假做、假事真做、真需假,假为真。
在其位不谋其政,即使是自己权力范围内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这是行政资源最大的浪费。
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以口号执行口号。
从政的人在没有轮到自己出力的时候,即使装了满肚子的金点子,也要秘不示人;如果说,在商界金点子就是金钱的话,那么在政界,金点子就是前途和命运。说得好,金点子就是金点子,说得不好,金点子就是馊主义。
从政这事,有时就象打麻将,真正赢钱的人就是那些趁着手气好的时候捞一把就走的人,要是过分恋战,十有八九是要输掉的。赌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政坛上也没有常胜将军。在名声和事业都如日中天的时候转移战场,是最好的执政结果。
看一个领导的品质,只有看在他调走、过节、生病的时候是否干净。
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经验表明,任何新领导人都希望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何新班子都不乏先声夺人,有所作为,尽快让老百姓认可的冲动。所以,换届后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希望快出政绩、多出政绩无可厚非,换届年出现大干快上“拼”经济的现象也属正常。
经济社会发展不受“换届”政治周期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一些地方换届的结果是脱离原有发展规划,另换一套发展思路,那么,无论是经济代价还是政治代价都是沉重的。
当然,任何发展规划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并非是绝对不可以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但任何调整都应当是有科学根据的,经过论证的,符合法定程序的。在没有充分根据证明既有规划存在重大缺陷或决策失误之前,不可随意做大的调整。不能仅仅按照领导人的“新思路”就对既定规划大修大改,更不能全盘否定,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不管怎么说,急于改变规划思路、调高发展指标是不足取的。在发展规划上“破”字当头等于瞎折腾。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后立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修改调整的做法,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合规。实践证明,因为换届导致发展思路突变,不仅影响党和政府的管治威信,使老百姓产生法无常规、政策多变的感觉,而且会对地方发展带来切实的消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思路的稳定、连贯,是保持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前提。发展思路不稳定、不连贯,就无法保持投资环境的稳定,无法以连贯的政策吸引外部投资,更不能保证产业结构按照前后一致的方向优化升级。一些地方长期发展慢、竞争力弱,通常与规划目标摇来摆去,一届政府一个令,一任领导一套思路,“各领风骚三五年”,不能保持发展规划的稳定性、连贯性直接相关。
从以往的执政实践看,不少官员尤其是“一把手”履新后,往往打着“改革”、“创新”、“开拓”等旗号,对前任班子制订的规划、决策等等,不加任何分析评估就全盘否定,然后另起炉灶,重新拟定执政思路,而且必须与“旧官”划清界线、泾渭分明。君不见,前任决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造绿色GDP,现任偏要转向更加“快速高效”的工业开发区,哪怕污染将本地旅游资源毁坏殆尽;“旧官”推行的“村村通”工程已近尾声,新官却认为规模太小,干脆重新集资,再兴土木,令民力苦不堪言…… 
这种“一朝官员一朝令”的景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