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龙山奇鸣 >

第54章

龙山奇鸣-第54章

小说: 龙山奇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羞了呢,小红还没见过她这样的。唉!真是什么样的情,有什么样的心呢。”“小红姑娘,这。。。。。。”“好了。聂公子,你自珍重。这是小红替四姑娘说的。”“小红姑娘。。。。。。”“请!小红告退。”




 (47) 翼王言释大义信道 朱

“师弟,我已大略看过一通,甚觉师叔武学造诣颇深。这本《武学宏观》乃师叔心血之作,实为:扬武术之雄魂,书武学之精髓。师兄我简直爱不释手。”“师兄,若师父知您如此爱慕,定会欣喜十分。”“哪里。师叔将武学融之于德、义,以德问武,早已跳出习武者只单打独斗的境地。不过。。。。。。”石达开略显思虑。“但请师兄指教。”“远山师弟,不谈指教,只是从我观之,习武之辈当以‘大义’为先。如今,天下纷乱未定,民众多望天朝真正实现太平之世。习武可强身,若人人得以强身,则天朝兵士强,再以智谋之士统领天下精锐之师,则攻必取,战必胜,到时,天下可早定,百姓可安享太平。须知,为战者粮草先,为战愈久则百姓愈是艰辛、疲惫,对此,智谋之士不得不虑。正所谓:智为万众付,心求天下和;义行民生重,力潜苍穹间。此为大义之信道。万民守此信道,则天下必归一。”“方听师兄所言,习武者不得忘却大义信道,师弟心下记住了。”“不错,若能将书中所言的‘义’字改为‘大义’,则更显我辈习武之追求,不负天下苍生之所望。”“远山定将师兄之言带往师父,不敢稍忘。”“还有一事。大凡习武初学者都盼有人指点,故可让师叔于这文字旁注上图示,以图释文,可让初习者事半功倍。待到那日,本王定将师叔的《武学宏观》发往军中将士,以至人手一本,集中练之,以达强兵之效。”远山听后,欣喜道:“若果真这般,远山代师父谢过翼王师兄。”“师弟,不必如此,我也是为天朝着想而已。”石达开看过聂远山,继续说道:“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远山师弟,我等行事不可不如此。”“翼王师兄放心,远山谨记肺腑!”聂远山稍显思虑,正待开口时,忽听有人来报。一侍从进前禀道:“翼王,东王爷遣人传话,有请翼王过府议事。”
待侍从退后,远山请道:“翼王师兄,您有公事在身,不便相扰,师弟告退!”“远山师弟,切记代我向师叔请拜。往后若得空闲,可随时来我这边。”“多谢师兄。”
聂远山退出府后,只听石达开命道:“传本王令,开道天王府。”侍从疑惑,道:“王爷,东王有请,并非天王。”石达开笑道:“本王问你,东王府来人可曾说准了相请的时间?”侍从禀道:“这倒不曾。”石达开接着言道:“这便无碍。本王深虑,陆续北伐,关乎天朝前程,此等大事,本王必先奏请天王,待天王示旨后,再去东王府上不迟。”
翌日,聂远山拜别朱平等人后,便径直来至军师钱江府上。待人通传后,远山随之进了正堂。
见着钱江,远山施礼道:“孩儿拜见义父。”钱江忙扶住远山,笑道:“想必孩儿是来向为父辞行的吧?”“正是,义父。孩儿来天京城中已有多日,上次之事毕竟未了,孩儿还是早些回乡为妥。”“远山我儿,处事小心自是应当。他日若得闲时,可要多多来看望义父。”“远山记下了。义父。。。。。。”正待聂远山言词相别时,钱江忽将他拉至一旁,小声说道:“我儿回得安庆郡大龙山时,切记前往龙山盘龙洞中。我儿可知此处?”“孩儿知晓。”“嗯。远山,你我既父子相称,为父便不再相瞒。其实早在先前,为父去那龙山之地时,久为龙山之灵秀所吸引。忽有一日,为父碰巧来至盘龙洞内,甚觉此处非同一般,乃为吐秀纳灵之所在。为父那日小坐于洞内龙生石上,忽地心生一法,何不将我毕生的兵法心得刻于这龙生石下?为父便掀看此石底面,果然平滑,再看大小,足够所用。想来,在宇清兄家小住那几日,为父日日来此,终得成刻。这些年,我也一直想,若哪日能得有缘之人,我便将此告知。今日看来,远山孩儿便是这有缘之人呐。”“义父,孩儿怎敢。。。。。。”“我儿不必多说。你去看过之后,用心记牢,以儿之武功修为再加之兵法心得,他日若天国有召,儿必为国之柱梁。”“远山岂敢称国之柱梁?儿惊恐不已。”“孩儿,谦让之德甚好,但报国之心需常记肺腑。远山啊,行事于小处当万分细心,于大处则当仁不让。所谓: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我儿当铭记于心。还有,为父常与翼王谈论大义信道,为政者令万民坚守其所提之信道,则天下必归于和。试想,为政者切不可自乱,否则,万民所信必乱,那时,也必失万民之信,天下会重归于乱。如今,天王与东王之事,令人不得不虑。我儿要切记,令出一人方得行事一致,也才能所信一致,人心归一,终至天下归一。”“孩儿拜谢义父教诲。”“远山,你我父子,无须多礼,起来说话。对了,今日就回安庆郡吗?”“孩儿今日动身。”“那好,这回程路上,千万小心。儿回程路途遥远,为父便不再耽搁于你,你我父子就此别过。”“远山万拜义父!孩儿告退。”
聂远山离开天京城后不久,翼王石达开得报,湘军一部于近日突袭作战,攻下了不少城池,如今正向安庆城中进发,只是行军至赤岗岭处,遭至陈玉成部阻截,双方对峙未果。陈玉成恐安庆城有失,故而请求援兵相助。
那日,得知武昌城失守,方一心以死护城时,曾国藩甚是痛心,即刻齐传湘军将领至堂上议事。
曾国藩言辞悲切,道:“众将军,我侄儿方一心为保城池,不惜拼死效命,其对大清国的忠心,日月可鉴,天地可表!本帅已奏请圣上,对其忠烈予以嘉奖。”曾国藩看过场上,指着行军图,继续说道:“如今,听闻贼兵欲分兵北上,东西夹击,如此,则我等必争之地安庆城定是兵力空虚,我等若能趁早将之取下,则金陵城亦势在必得。那时,贼兵莫言北上,就是自保也无可能。况且,前些日子,圣上召我,言明已于贼兵北上必经之处布防了重兵,以保京城安然。诸位,贼兵前次北伐事败,若想再行北伐之事,也将难逃此运。”众将皆言甚好。这时,行风忽地请道:“主帅大人思事周密,贼兵岂有不败之理!”曾国藩听后,淡淡笑道:“行风将军向来对大清国忠心不二,本帅思虑再三,由你率我湘军前部,出奇兵取道南下,在安庆城外扎稳脚跟,待我后续兵马到时,可合力进军,夺下安庆城。”“大人,这。。。。。。”行风神色突变。“怎么?行风将军,我侄儿方一心可是你的入室弟子,师徒如父子,而今是你挥军南下,替一心讨个说法的时候到了。将军说,可是如此?”曾国藩看了看他,行风忽地言道:“末将愿请命前往,恳请大人成全。”“这就是了。”曾国藩望过众将,接着说道:“诸位将军,我大清国湘军之中有行风将军、方将军等如此忠勇之士,贼兵安敢不败!”诸将听后,纷纷点头称是。
“翼王爷,朱平将军求见。”侍从禀道。“快请!”石达开忙放下手中书卷,随之出了书房。
朱平得传后,快步来至正堂。石达开赐坐,道:“朱平啊,如今安庆城外有湘军出没,城中守兵不足,故而求援。本王虑此,焦急万分,只因安庆郡乃我咽喉之地,不容有失。朱将军,本王令你即刻率本部人马前往,助陈玉成天将一臂之力。”“翼王,陈益凡将军可一同前往?”“陈将军另有他任,就让益凡将军留于天京城内。此次,情事紧急,唯有朱将军领兵相往,本王才可放心。”“翼王,朱平定当不负所望!朱平告下。”言罢,朱平起身将走。“且慢!朱平接令。”石达开手拿令牌,朱平一时不知何故,竟愣在了原地。“朱将军,本王深信于你。此令牌乃本王随身之物,能号动安庆所部兵马,现交于你,将军可在任何时候调动兵马归己所用。所谓行军打仗,必得力发一致。有此令牌,你去安庆行事,无人敢不听令。望将军亲临之处,湘军闻风丧胆,盼将军竭尽所能,以定天下之势!”朱平忽地接令,道:“翼王,属下。。。。。。属下万死不足以报翼王知遇之恩!朱平定当不负当初誓言,为天朝而战!翼王,属下告退!”“将军,请!”




 (48) 赤岗岭朱平思良计 悬

不久,朱平率军绕道来至安庆城中。天将陈玉成与诸将商议之后,遂决定由朱平领兵直往赤岗岭处,助陈玉成部阻住湘军步伐,便于陈天将有充足时间准备城中防务,以应湘军突发围攻。朱平领命后,随之将本部人马驻扎于赤岗岭外,与集贤关隔地相望,岭的另面便是行风驻营。
掌灯时分,朱平召来众部下于营中议事。众人纷纷议道:“此处无险地可守,战之难矣!”朱平笑道:“诸位无需多虑,只管尽心应战。”副将忽而说道:“想必将军已得全策。将军,敢问于此处需守多久,方能与陈天将合兵一处?”“此次湘军发兵,意在安庆城。若我部败于这岭上,则后续湘军兵马必定而至。那时,他大军压境,安庆城难保。想来,这眼前的湘军人马乃是探我虚实的,故万不能让其过这赤岗岭,否则,安庆城必危矣!传我令,接下数日,我等只许与此处阻住来犯湘军,让其不得靠近集贤关,保城中无虑。只待时机一到,便与城中兵力合二为一。”“那依我看,攻就是防,不如痛快点,让他们尽数败于这赤岗岭上,也显将军之名,以为。。。。。。”“不可轻敌!一直以来,翼王嘱我等行事谨慎为本。攻或守,要依时机而定。诸位,可听明白了?”“是,将军。”“既然如此,诸位且回,务必做好应备之事,不可松懈怠慢!”“得令!”
待众人走后,营中只留朱平与副将二人。朱平忽地说道:“随我去这赤岗岭上。”“将军,不可。。。。。。”副将急言道。“怎么,你怕他们趁机对我不利?”言后,朱平指着对方的营帐,道:“无需担忧。此刻,他们还不敢踏上赤岗岭。难道他们就不怕我等于此处埋有火药?几番与之交战,他们可是吃够了我太平军火药的苦。你看,这岭上平坦无遮,该是火药用武之地。他们自以为虑事不差,故为了不走险,便采取围困之计,一直不曾踏上此岭,该岭之利虽为我有,但他湘军想就此与我相持。须知,城中所需物资,大多得从此处相运,如此长久相持,必会乱我军心。因而,我等兵马不上这赤岗岭上,他们岂会自来?”
二人来至赤岗岭,朱平抬眼望过远处的龙山,忽又将目光移至了岭上。思绪稍定,朱平手指着赤岗岭,颇为感慨,“刘将军,”朱平看了看他,“你可知,这虽是岭上,但这边的人们喜称之为‘和尚桥’。”朱平指了指岭前,“看,若湘军想踏上这赤岗岭,还需过这奔来的河流。这河中之水源于大龙山上,每当天降雨水,便会在龙山西坡形成一股强大的水流,进而形成这赤龙、白龙二溪。这两溪流至龙山枫桥处合二为一,于是成了人们所说的车津涧。两溪之水流经此涧,于山崖处冲开了一道数十丈深的豁口,一路奔腾而下,流经了那美妙的石门湖,最终汇于这浩荡的长江。”朱平叹了叹,“刘将军,溪流尚有如此气魄,我等身为天朝将领,又何敢逊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