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之大明国公 >

第1120章

重生之大明国公-第1120章

小说: 重生之大明国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种自己去创造,总是会在一开始的时候遇到一些麻烦的。或许刚开始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实际上用起来,也就会有『毛』病出现了。不过这些并不是什么问题,毕竟张居正不只是这法的创造者,是执行者。再加上如今的朝政,也是把持在他的手中的,所以即便是以后遇到了什么问题,再去改也是来得及的。

而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借鉴早就已经有的法,然后稍微改一改。这或许是借助前人,甚至于是前几个朝代的办法;又或者是借助如今就正在用的法,但是却是没有办法推广到全国的。

对于如今的张居正来说,他的面前摆着两个办法。

而现在,他却是实在不太适合,再去重头创造一个法了。并不是说别的,只不过是因为,这种方法的话,不仅仅耗时太久,而且非常麻烦。

毕竟,民事和吏治完全不同。之前就曾经说过,朝廷当中的各种事情,虽然说是无比麻烦的,不仅仅党派众多,而且当中的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同时,朝廷的事情也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不管任何人,只要是官吏,那就要在朝廷之下行动了。

如此一来的话,就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了起来。只要朝廷要改,那么无论下面的关系多么复杂都要改。

但是如果放到民事上,就完全不同了。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一样嘛。官吏们在朝廷之下,不管关系多么复杂,而朝廷如果决定了什么,下面的官吏不管如何也得要照办。这么一来的话,民事岂不也是如此嘛。毕竟不管任何,百姓们也是在朝廷之下,加不用说这些百姓们比起来官吏,虽然人数多了不少,但是却加地听话。朝廷一旦做了什么决定,他们必然会顺从的。

听起来,事情的确是如此简单。但是实际上,这件事情比想象中的要困难的多了。

要知道,大明治下的疆土,那是何其之大!虽然说朝廷并没有进行过详细的统计,但是具各省各府所报上来的情况,如今差不多也有将近六千万的人口。这是一个何等庞大的数字!

而如此庞大的人口,也就意味着当中关系的复杂了。在大明的疆土上,生活着的人,可不光是汉人,即便是那些西南或者东北的个别民族需要个别对待,但是即便是在中原,也是生活着很多其他族的人。而这些民族之间,相互的风俗并不相同,也就造成了很多的区别和麻烦。

如今,即便是不说这些不同的民族了,只是看汉人这个庞大的民族。而即便是如此,也变得非常复杂了起来。汉人实在是太多了,分布在大明疆土的大江南北。虽然说这些都是汉人,但是却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是相同的。南辕北辙,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于,哪怕是在同一个地方所生活着的同一个民族的人,也仅仅是因为地域之上有着微小的差别的缘故,也会让他们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别。

如此一来的话,这就是张居正的麻烦所在,也是他不可能在如今再重创造一个的法出来施用的缘故了。如果他想要这么做的话,那么无疑,他必须要创出来一个各地方,各族人,甚至于同族人但是不同风俗的人全都能够接受的法行。

而这么一来的话,也就意味着张居正如今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去了解大明治下的所有疆土的风土人情。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且不说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就算是如今张居正位高权重,这种事情完全可以让别人蘀他来收集。但是收集到的消息,却也根本就不可能详尽。而他这边,仅仅靠着这么几个人,也根本就没有办法将这些事情全都考虑到。

所以,张居正也就只能用这种借鉴他人的办法了。借鉴一个切实可行的,同时也是在大部分地方都已经施行,并且也是已经有了成效的法了。

而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会找上《一条鞭法》的缘故了。

总而言之,张居正并不是《一条鞭法》的发明者,只不过是他将《一条鞭法》给推广开了而已。

说起来也实在是太过复杂,简单一点就是,在明代的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这么几种,而当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础,而户又以丁粮多寡来分为三等九则,从而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这种徭役,其根据就是在于自家耕作的小土地非常广泛,因此朝廷会如此决定。

可是到了大明中叶之后,各地的土地兼并实在是太过严重,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等等缘故,里甲早就已经名不副实。如此一来,朝廷的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减少。

如此一来,朝廷自然是要改行。显然由人头来计算已经是不实际的问题了,而渐渐的,开始将方向从人丁转向了田亩。再加上大明之时,商品经济也已经开始发展,货币比之以前有作用,如此一来,也是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但是与此同时,却也是有人并不想要如此。毕竟这样虽然是对于国家有好处,可是当真改了的话,这税收也就要从田地里来出,哪家的地越多,哪家每年所要交的钱也就越多了。这对于那些名下有大批土地的人来说,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事。而这也实际上就是不管在什么朝代,一旦遇到了需要变法之时,都会有无数的人站出来反对的缘故了。

而张居正所打算用的办法,实际上早的时候,在宣德年间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江南了。虽然跟如今的办法有着天差地别,但是大致上却有着相同。

而现在,张居正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法,推广到全国。

如今,摆在张居正和张凡面前的问题,并不是这个法到底需要怎么去改能够让百姓们都认同,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对。重要的是,如何能够让朝廷通过这个法。

这可是关系到为根本的利益的事情了,即便是张居正是如今的内首辅大学士,但是一旦牵扯到这种事情,那些利益受损的人,到底会不会同意,却也是不一定。同意了会不会贯彻施行,也是非常难说的事情。

所以,与其说是张凡跟张居正在讨论到时候应该怎么来变法,还不如说是两人在讨论到底用什么法能让这法全国通行来的差不多。

只是,这也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虽然到时候还是会有麻烦,可是朝廷如今,那可是站在这边的。就算是到时候朝中的人全都反对,想来强行通过也是可能的。但是这自然不是张居正想要的。

而张凡却是知道,这个法能不能行,在于李太后。但是李太后会不会同意,却是在于朱翊钧了。



 第一千四百零七章早有打算

为何这件事情,明明是摆在朝廷里面的,但是张凡和张居正却是说这件事情最为关键的地方却是在朱翊钧的身上。 /这个自然是有原因的。要知道虽然如今,权力在李太后手中,即便是说张居正如今独揽大权,但是实际上这也只是因为如今李太后非常信任他,将权力交给他而已。但是真正的决策,还是要在李太后手中。

像如今张居正所要做的这种新法的事情,这关系自然是太大,而不是张居正一个人说行就行的。因此,到时候不管是朝中的人同意还是反对,最终还是要李太后来说话才行。

如果这么说的话,看来这件事情的重点应该是放在李太后的身上才对。可是张居正和张凡却说关键在于朱翊钧?

实际上这是因为,李太后如今之所以要把持朝政,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她要为了朱翊钧的将来做考虑。放在别人的手上她不放心,而在自己的手上,却能够很好地制约。李太后即便是不同朝政,但是她看人还是有一手的。如今所用的张凡和张居正、冯宝,甚至于包括张思维等人,李太后都看的非常清楚。即便是这些人都有些小心思,但是最起码这些人也的确是能让大明强盛起来。

而将来,她要将一个强盛的大明,交到朱翊钧的手中才行。虽然说,朱翊钧如今的这个皇帝,做的实在是不怎么样,毕竟他才不过十余岁,一个儿皇帝罢了。因此,不管他是不是少年天才,掌权的人也不可能让他亲政的。

但是对于李太后而言,朱翊钧是迟早要亲政的,因此李太后在现在就已经开始着手培养朱翊钧了。而在这段时间里面,有些事情,并不是太重要的,不管怎么做都不会有太大问题的,都会交给朱翊钧来决定。这么一来,办得好了,自然是会夸奖一番,办得不好了,也自然是有机会让他明白以后应该怎么做。

而这新法的事情,是大事!既然是大事,也就是说这件事情自然是不会交给朱翊钧来决定的。毕竟一旦决定出了什么差错,那么出问题的可就不仅仅是什么小事了。即便是想要用此来教育朱翊钧,这代价也太大了一些。

但是,这就并不意味着,朱翊钧就不能对这件事情有什么影响了。即便是这种大事,李太后不可能交给朱翊钧去做主,但是让朱翊钧来说说,问问他关于这件事情的意见,这种事情李太后却是非常愿意去做的。甚至于最近,基本上只要是比较大一点的事情,李太后都会主动找来朱翊钧,问问他的想法。这对于李太后来说,也是对朱翊钧的一种锻炼。

而这种事情,虽然只是李太后去问问朱翊钧的一些想法,却也未必就会采纳朱翊钧的建议,可是这也并不代表朱翊钧的建议就不会对李太后产生什么影响了。

而如今,张居正和张凡所要做的事情,好处是多多的。即便是对于朝中的很多人来说,这新法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朝廷来说,却也绝对是好事。既然是好事,李太后那里也就有了能通过的理由了。

而让朱翊钧去说,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张凡跟朱翊钧的关系不错,说的话朱翊钧比较能听得进去。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朱翊钧是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的。而且不仅仅是不会拒绝,甚至于朱翊钧在听了这件事情,绝对是会极力赞同的。

毕竟这新法的施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会让朝廷的收入大大增当然,也有着让百姓过的更加好一点的功效。可是对于朱翊钧来说,这些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这件事情,能够让朝廷的收入增而朝廷的收入增加了,不就等同于皇帝的收入增加了嘛!

当然,户部的库中银子增加了,倒也是跟皇帝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可是朝廷每年的收入增加了,皇帝的内库自然也会增加收入。这对于朱翊钧来说,就是一件好事了。而对于朱翊钧那个天生的,喜欢钱财的『性』格来说,这件事情简直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了。有了这种好事,朱翊钧怎么可能会不答应,怎么可能会不去卖力地劝说李太后同意这件事情呢。

但是,若仅仅只是如此的话,很容易就会让李太后看出来,朱翊钧的背后肯定是有人鼓动他来这么说的。而鉴于朱翊钧跟张凡之间的关系,想都不用想,李太后就知道到底是谁了。但是张凡和张居正,自然是不会让李太后察觉出来的,毕竟就算是李太后明白了这是一件好事,并且最终也同意了他们这么做,可是必然会对如此施为的张凡和张居正产生一些想法,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因此,这件事情必须要做的让李太后没有觉才行。甚至于就算是李太后知道了,或者是隐约猜到了,但是绝对不能怪罪在张凡的头上。

原本,这么做的话会比较困难。但是实际上做起来的话,这件事情却是并非太难。关键就是看怎么跟朱翊钧来说这件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