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纵深战役理论 >

第14章

大纵深战役理论-第14章

小说: 大纵深战役理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伟大卫国战争初期形成的情况要求采取完全不同的战略方针。但是,对于已经与进攻之敌进行殊死搏斗的军事指挥人员思想情绪的迅速变化,却没有以灵活的思想教育去解决——这种思想不受任何宣言的约束,允许自主定下他们认为在当时条件下应该定下的战役决心。这正是高级兵团指挥员在战争初期未能从我们的先进军事理论中得到好处的原因,而它本来是可以带来好处的。

况且,创立苏联军事理论并且能够以高超艺术贯彻这一理论的老一代经验丰富的军事首长已经消失,而在战争初期,受过战役训练的指挥员又明显不足。因此,1941年夏季发生的悲剧有深刻的、与个人迷信密切相关的政治和战略上的原因。其后果极其严重,造成了巨大牺牲和惨重损失。

但是,由伟大的共产党领导的英雄的苏联人民能够消除战争第一阶段的严重后果。在消除这些后果后,苏军展开了一系列具有前所未见的战略规模的、光辉的大纵深战役。这些战役之所以能够出色地实施,除了有其他决定性因素外,还因为苏联先进军事理论早在战前就制定了这些战役的基本原则。这些战役丰富了军事理论,为它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建立了苏联军事学术的丰富宝库。

孔府藏书

发表时间: 201048 15:51:31

关于大纵深战役理论

M.B.扎哈罗夫

译者按:本文原载苏联《军事历史杂志》1970年第10期,是该杂志编者根据当时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参谋长M.B.扎哈罗夫所写《战前年代的总参谋部》一书手稿整理而成。

作者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1898—1972),苏联元帅(1959),两次苏联英雄(1945、1971),教授(1948)。1918年参加红军。1919年毕业于莫斯科高级参谋学校。国内战争中任连长、营长等职。尔后曾任军区作战部长、团长。1928年、1933年两次进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7年毕业于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同年起先后任军区参谋长、总参谋长助理。卫国战争中历任集团军参谋长、方向总司令部参谋长、总后勤部副部长、方面军参谋长。战后在1945—1949年和1963—1964年两度出任总参谋部军事学院院长。1949年曾任副总参谋长,1952年出任总监察长,1953年起先后任军区司令员、驻德苏军总司令。1960—1963年和1964—1971年又两度出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主要著作有:《布达佩斯—维也纳—布拉格》(1965年)、《论指挥军队的科学方法》(1967年)、《学者兼军人——论苏联元帅沙波什尼科夫》(1974年)等。

本文探讨了大纵深战役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作者认为,苏联军事科学最早制定了大纵深战役理论,这是当时苏联军事思想的最大成就。大纵深战役理论的萌芽在20年代后半期图哈切夫斯基、特里安达菲洛夫等人进行的研究中就已初见端倪,在1929年野战条令中也有所反映,伏龙芝军事学院学者、工农红军司令部参谋人员和一些著名军事领导人对这一理论原则的创立和检验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认为1936年颁布新的野战条令是制定大纵深战斗和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最后步骤。

文章指出,大纵深战役包括几个阶段:突破战术防御阶段、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阶段、发展战役胜利(战役追击)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主要阶段。突破的要点是摈弃线式作战,对敌人实施大纵深打击,包括同时消灭、压制、牵制、合围和全歼敌主要集团。为使大纵深战役从第一阶段向后面各阶段发展,必须向敌防御战役纵深投入快速军队(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骑兵),伞降空降兵。为了顺利进攻,突击群的战役布势不管何时都应包括:突破梯队、发展突破梯队、航空兵群和空降兵群。大纵深进攻战役中的可能机动样式有:正面突击、向心突击、联合突击、迂回(一翼或两翼)和合围。取得大纵深战役胜利的其他最重要条件是:夺取制空权;使交战地区与敌人开进中的预备队隔绝;禁止敌人向其被冲击部队供应物质器材。

作者强调大纵深战役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去“寻找这一理论的具体作者是徒劳的”。此外,作者披露了30年代图哈切夫斯基与叶戈罗夫在坦克作用及使用坦克方法上的分歧。

在国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一刻也没有忘记国防和加强国家军事实力。对军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给予了很大关注,这一理论以列宁的原则,首先是他对未来战争性质的论断为基石。

M.B.伏龙芝的实践活动和学术著作《统一的军事学说与红军》、《未来战争的前线和后方》,对苏联军事理论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著作发展了列宁关于未来战争性质的原理,从理论上论证了武装力量建设和使国家做好防御准备的许多最重要问题。

伏龙芝指出,未来战争将是阶级的战争,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侵略苏维埃共和国的敌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激烈化。他没有排除闪电性突击的可能性,但同时认为,未来冲突可能引发持久战。①

①见《伏龙芝选集》,莫斯科军事出版社1957年,第2卷第133、134页。——作者注

伏龙芝预言,军队在实施战役时将具有高度机动性,但他没有排除在个别地段也可能采用阵地战形式。他认为具有高度机动性是我军克服军事技术落后的途径之一。

伏龙芝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攻永远比防御有利;防御的任务是保障顺利转入进攻;应该教育红军具有进攻精神。

伏龙芝的这些观点得到了党中央和军事界的支持,对苏联军事理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正式文件中,例如在1925年野战条令中,在伏龙芝批准并在1924年颁发的《最高指挥机构》教令中,以及在同年颁发的步兵和其他兵种战斗条令中,都得到了反映。这些文件对统一许多战役战术问题上的观点具有重大意义。

军事理论思想的最大成就,是制定了当时的先进理论——大纵深进攻战役理论。

本文将研究这一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苏联军事技术和理论思想根据20年代国外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和红军的装备前景,正确判断了新军事技术对军队体制和军事学术的影响,认为拥有人数众多的军队是适宜的,并由此出发,开始寻找苏联武装力量组织发展、进行技术装备和战斗训练的途径,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和以往各次战争的实践为基础,科学确定未来战争、战役和战斗的性质。

战前几个五年计划使我们有可能为军队整编建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对顺利解决这些迫切问题起了巨大作用。苏联武装力量的技术改装根本改变了有关战斗和战役的旧观念,对苏联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它在不久后制定了大纵深战役原则和大纵深战斗战术。

由于进行了五年计划规定的经济改革,由于工业不断发展,红军的技术装备程度也提高了。例如,在1930—1931年航空工业平均每年生产860架飞机,坦克工业平均每年生产740辆坦克;而在1932—1933年,其年产量分别为大约2600架飞机和3770辆坦克。在此期间,枪炮产量从1911门火炮和174000枝步枪分别增至3778门火炮和256000枝步枪。这些十分明显的指标使我军达到了先进的现代军队的水平。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改变了面貌。组建了新的兵种,其比重在不断增大。开始大规模培养技术干部。共产党提出的“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在军队中也得到了生动体现。

到第二个五年计划临近结束时,红军已经具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已能生产一切就其质量而言不比资本主义国家逊色的现代技术兵器。装备红军和海军的武器和技术兵器的数量,特别是枪支、火炮和飞机的数量急剧增加。例如,在1938年,从工业部门运到军队的飞机达5469架,火炮达12687门,机枪约75000挺,步枪约120万枝。军队获得了新的枪炮、坦克和飞机,陆军在进行机械化和摩托化,成为主要突击力量的坦克和机械化兵团、部队的数量在增多。空降兵已经诞生并得到了顺利发展。

军队的人员发生了变化。全国各院校响应共产党关于“干部决定一切”的号召,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专业人员。经过技术培训的青年应征入伍,他们不仅来自城市,而且来自乡村。拖拉机手、康拜因机手和汽车司机成为坦克兵和其他战斗车辆的驾驶员。由国防及航空化学建设促进会①训练的兵员陆续进人航空兵。红军中已经没有文盲军人。

①苏联在1927年为支援军队而建立的民间群众性志愿组织。1951年后改为全苏支援陆海空军志愿协会。——译者注

所有这些,对军队的战斗训练和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进行广泛的军事理论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研究必须考虑国民经济和科学的成就,以及军队新的技术能力和全体人员的训练水平。

苏联军事思想认为,未来战争是规模巨大的军队进行的武装斗争,在这种斗争中,交战双方都力图达到坚决的目的——彻底消灭敌人。战争范围巨大,紧张程度极高。它不可能是闪电性的,即不可能以一次战役,哪怕是一次规模极大的战略性战役,而告结束。当时认为,武装斗争将由一系列突击构成,这些突击将形成连续实施的战略性战役体系。人数众多的军队展开后,能够建立依托天然地区、障碍物、筑垒地域或野战防御工事的绵亘防御正面。在此条件下,有必要借助现代兵器组织对防御的突破,以最快克服防御。

众所周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术突破通常不能发展为战役突破。战役始终是没有完成的,所以达不到预定目的。20年代那种连续实施、没有后劲的进攻战役理论规定以方面军的兵力实施两个或一个主要突击。为使敌人无法从次要方向往突破地段调遣预备队,还规定实施若干个辅助突击。在此情况下,冲击的总正面不应超过方面军整个进攻地带宽度的一半。当时认为,不停顿的战斗行动可以持续一个月,纵深可达150—250公里,此后军队应停止进攻2—4个星期,以便把后勤和补充兵员调上来。那样的进攻程序使敌人能够将军队撤至纵深并在新地区组织防御。这种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为依据的理论已经陈旧,不符合未来战争的新要求。

因此,需要制定一种全新的进攻战役理论,找到那样一种武装斗争样式和方法,它们能使军队克服绵亘正面的强大火力,迅速消灭敌战役集团,夺取战略性胜利。

苏联军事理论思想认为,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对敌军防御战役布势全纵深实施具有巨大穿透力的突击。那样的突击,只有纵深梯次配置的大量互相协同的步兵、坦克和炮兵在航空兵支援下才有可能实施。这种作战方法被称为大纵深战役。

这一理论的萌芽,在20年代后半期M.H.图哈切夫斯基、H.E.瓦尔福洛梅耶夫、A.К.科连科夫斯基、И.Π.乌博列维奇、B.К.特里安达菲洛夫等人进行的研究中就已初见端倪①。他们的思想在1929年野战条令中有所反映。伏龙芝军事学院学者和工农红军司令部参谋人员对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