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直草 >

第47章

直草-第47章

小说: 直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百四十五、两岸统一
更新时间20111226 11:56:11  字数:754

 虽然王直心情的总旋律还是阴暗的,却也迎来了些值得短暂喜悦的好事。也可说是“双喜临门”。
这天终于放晴,解放军战士们在已投诚的明军士兵带领下,开始全岛性的大搜捕。外头的明军残余在严寒和饥饿的双重夹击下,早就失去了战斗意志与体力。基本没怎么反抗,就被抓获了。
在山上一座破庙里,解放军战士们包围并抓获了,早先被放掉的张四维,和组织这次跨海登岛进攻的将领——汤克宽,以及一众亲随。汤克宽在攻城时,仗着箭术了得,一时麻痹大意靠的太近,结果被班杰明的火枪击中腹部。所幸没到要害,但也伤得不轻。躺在铺于破庙地面的稻草上,不做动弹,直接当了俘虏。
情况进展得很顺利,解放军很快便肃清岛内的残敌,获得了短期的稳定和安宁。但总体形势还是严峻的,要想凭借一个弹丸之地的岛屿,和辽阔的大陆抗衡,从长远看,根本行不通。当然对于解放军来说,长远的打算,还是过去日本。统一日本,在那边称霸,才是最佳选择。
又过一天,更好的事情来了。大陆方面用一条小舟,载了位信使过来。王直早有与大陆官方,相互对话的打算,当然是客气接见了。
虽然信上的繁体字看得让人很恼火,但王直好歹有些21世纪时培养的语文功底,半懂半猜,也明白了大概:明军是想讲和了。亏得王直也是这么考虑的。“一个中国,不可分割”。在岛上搞武装割据,要不得。
王直只会简体字,毛笔也使不好。便下令在军中,找位识字能写的大明人,写回信。两万多人里,寻个出来,也容易。访来一位叫徐文成的老书生,帮了忙。大抵写了许多好话,愿意“两岸和平,消除对立,以致统一”。这徐文成是舟山本岛人,原先在城里也有些名望。王直觉得今后还得凭靠他,办些事。赏赐后,给了职务,留在身边。
回信让使者带回去了,至于有没有效果,王直不是很清楚。但是他明白一点:只要两岸共同努力,和平统一不是奢望。甚至解放军和明军也是可以搞合作的。

一百四十六、改革开放
更新时间20111226 17:55:43  字数:2111

 两岸迎来了和平统一的曙光。在书信往来几回后,大明方面终于派出大员亲自登岛,商量谈判事宜。来人是浙江海道副使李文进,他乘着一艘新制的小船,上到了舟山城南的码头。
王直不敢怠慢,让解放军在海、陆列队相迎。31条大船分排在两边,战士们在甲板上手持武器、笔直站立。码头上又有王直亲自带领大批人员恭候。红色的五角星旗飘荡在各处,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气势。
说白了,解放军战士内部对于明军,还是有很大意见的。可解放军坐守孤岛、势单力薄,不是长久之计。只能与明军妥协,谋求和解。手里头有大量明军俘虏,也可以作为谈判的筹码。
王直将李文进迎入城,设宴接风。宴席上人多眼杂,又有不少弟兄包括松冈、丰臣都语言不通。彼此不方便交流。于是等到散席,王直与李文进到内室单独相处,才好好商量起大事。
两人隔桌对坐,攀谈起来。李文进说:“本以为尔等只是一般强贼,没料到里边混了许多倭人。”
王直说:“我方并不是贼寇,而是解放军,从扶桑过来,作为使节团。”
李文进奇怪了,道:“我朝与扶桑早已断绝交往,怎会过来使节团。再说,扶桑使节团,又怎会奉一个大明人为首?”
王直说:“我不是大明人,我也是扶桑人。”
李文进想了想,又说:“就算你们真是从扶桑而来的使节团,为什么不去京里,反倒留驻在我大明东海生事?”
王直说:“完全是误会。本来也不想生事,全因撞见贵军杀人,一念之差,起了冲突。”
李文进沉默了一会,问:“还未请教尊姓大名?”
虽然互通了书信,但里边从未有过解放军这边头领的姓名,王直倒是知晓了“李文进”其人。
王直想了想,答道:“是扶桑语,说了,你也听不懂。不如就叫我绰号——‘老板’吧。”
李文进尴尬地笑了笑,用这么一个“反号”,称呼人,罪行可不轻。“贼人”相互之间可以,自己身为朝廷命官,怎好这样?于是又问:“你有没有其它大明语的名字?”
王直想了想,说:“你也可以叫我‘王直’。三横‘王’,直立的‘直’。”
李文进说:“王直,本官原先照着信上的意思,有招安纳士之心。没想到,你却自认为扶桑人。这样一来,可行不通呀。”
王直有些奇怪,自己在来往信件里提到的“两岸统一”、“和平相处”、“放弃武力”,怎么就被曲解成了“投降”、“招安”。却更加奇怪,为什么连“投降”、“招安”,这种低就的事情都不成。问:“为什么行不通?”
李文进说:“你仔细想想,你自称扶桑人,那就隶属外藩。纵然你真心想投效大明,也难成。反过来说,本官如果招了你的安,就变成了里通外藩。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王直愣了,问:“那该怎么办?”竟然连“投降”都不成,脑子还真有点懵。
李文进说:“除非你承认,你就是大明人。这样,本官才能名正言顺地‘招安’。”
王直说:“可我并不是大明人。我从扶桑来,叫‘织田信长’(日语音)。”
李文进重重地叹了口气,说:“本官也明白,你不想暴露真实身份。但就以你讲的这口标致的官话,任谁都能猜破。”
王直奇怪了,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又怎么样?在21世纪,中国话说得好的日本人,也有许多。于是说:“虽然我这个什么大明的官话,说得很好,但我确实是扶桑人。”
李文进又重重地叹了口气。这会毕竟不是21世纪,差了500年。由于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及媒体器材,就算是大明人,官话说得准的也不多。想想当时连基本的广播、电视都没有,大明人上哪收听字正腔圆的“新闻播报”去。京师附近还好,南方就糟糕了。哪怕是私塾老师,能把官话说准的,都很稀少。更何况是那些被教出来的学生。
王直好好想了一会,说:“其实要说我是大明人呢,也可以。我从500年后来。我生长的地方,就是曾经的大明。”
李文进被惊得张大嘴巴,心里奇怪极了,想着,要承认自己是大明人,直接一点就可以了。非搞个500年后,拐弯抹角干什么。说:“算了,你不承认也罢。但信里谈好的事情,都得作数。”
王直说:“行,我方释放俘虏,而贵方卖粮食过来。”
李文进说:“本想着若是招了你的安,直接调拨粮草给你。如今招安有麻烦,这粮草的事也不好办。”
王直问:“怎么不好办?我方会出钱买,不必给。”
李文进说:“我朝实施海禁,此类买卖犯着大忌。”
王直说:“买卖粮食,也要禁。这个很不合理呀。”
李文进说:“关键要看对象,海上一律不可往来。”
王直想了想,说:“大明为什么要禁海呢?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不是很好?”
李文进呆了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都是什么说法,从未听过呀。细细琢磨下,应道:“你所说的,可是‘开市’?”很不妙,“改革开放”四个字里,他只领会了“开”;“市场经济”里只懂了“市”,合起来便是“开市”。这样子理解,意思竟然还没差多少。
王直说:“对呀,只要开了市,沿海百姓甚至外国人,都来买卖东西,做交易。大明的经济就会好起来。人民也可以逐渐富裕。”
李文进震惊了,虽然不能完全领会,王直奇特表述的含义,还是说:“海禁乃是太祖圣谕,怎能改变?这‘开市’可是死罪,要杀头的。江浙之乱,也都因此而起。”
王直有些激动了,呼地站起来,说:“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闭关锁国,是跟不上历史潮流的,必将导致大明的落后。”
李文进更加听糊涂了,王直说的东西,他还真领会得不多。这“改革开放”、“闭关锁国”都是哪门子的新词啊。看来这王直,学问还真不小。可惜做了贼寇,用歪了方向。


一百四十七、战略合作
更新时间20111227 7:58:26  字数:2249

 王直站着身子,动起手势,发完了关于“改革开放”的豪言壮语。边上依旧坐着的李文进,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紧张。虽然是冬天,额头上却沁出些细汗。连忙挥手示意王直坐下,口里念着:“慢来…慢来…”
王直忽又清醒过来,这可是在古代,并不是21世纪。谈“改革开放”,似乎早了些。也不知自己为什么对“改革开放”,特别理解、特别支持、特别在意!说到“改革开放”,就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难道在21世纪时,受政治熏陶太浓重?但无论怎么说,“改革开放”绝对是真理,不容半点质疑。王直情绪回复,带点小不好意思地坐回到座位上。
李文进劝说:“少年人遇事要冷静些,一切得从长计较。若不是有许栋之流私开海禁,江浙这边怎么会死上这样多人。凡事要思量清楚。”
王直一听这话,火气有些按捺不住,冒上来了,说:“要是朝廷开明,放开海禁,于民于官,都皆大欢喜。又怎会陪上这么多人的性命?”
李文进沉默了一会,说:“海禁是太祖所定,岂能偏废?就为这渔、商小利,改换朝制,是断断不可能的。”
王直说:“不知道太祖是怎么想的,竟然定下这种不可理喻的规矩?”
李文进说:“太祖英明远略,常人怎能相及。我朝原本定都应天,临靠长江。若是有内贼,或是番寇,乘船涉海近趋,岂不是危及社稷?因此有了海禁一事。”
王直仔细听明白了,怪不得朱元璋禁海,还真有其中大道理。许多年后,果然有英法舰队,从海上侵略而来。整得大清苦不堪言。但是光靠海禁,隔绝外交,只能维持一时的安宁。要想繁荣富强,不受外辱,还是得靠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同时通过科技、文化上的交流,使得自身不落后。于是说:“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改革开放,对于大明,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我朝也已经迁都,到了北京。”
李文进说:“是啊,北京的顺天府成了国都。可海禁已是既定朝策,不能变改。”
王直说:“如果能取消海禁,江浙这边很快可以恢复秩序,重新变得安宁、稳定。百姓们像从前那样,打渔、经商,不用再做海盗。官军也省得花大力气剿杀。”
李文进说:“你讲的道理,本官都曾想过。但朱纨开起了杀戒,形势已经回不去。”
王直说:“这也未必,只要大人愿意开市,形势肯定能够逆转。哪有人放着好营生不做,偏要当风险极大的贼寇。”
李文进说:“本官位低言轻,此项涉及朝廷大计。不仅做不了主张,连说上句话都难。”
王直想了想,说:“海禁并不一定要朝廷同意。想当初,朱纨之前,江浙早就搞起对外贸易。其实天高皇帝远,只要江浙这边的官府应准了。一切都好办,照样实行改革开放。”看来,王直真是21世纪的那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见识多了。一下便往歪路子上,找点子。
李文进道:“说说简单,现在乱成一片。真的私下,应准什么‘改革开放’,恐怕也难以奏效。”的确盗寇横行、羽翼丰满,与官军也势成水火,再让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恐怕不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