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争宋 >

第83章

争宋-第83章

小说: 争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旁心中想着:幸好快到兴庆府,否则更难走了。不过等到大雪,回程就难走了。这一出来得有一两个月,梅耶府和晋乡府那边都不知道怎么样了。不过有陆慎言和何里钵,王旁也不至于太揪心,他最惦记的就是月下。

他想想这几年,两人聚少离多,现在还是新婚燕尔,自己却不得已远行,难怪《琵琶行》中有一句:商人重利轻别离。想起月下,王旁心中有些暖意。不过男人就是这样,这念头很快就一闪而过,取而代之的则是想到此行的目的:白石。

王旁从平日和李锡哩的交谈中,得知羌人以天神为最高的保护神,并以白石为表征。党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在众多的族姓中,比较显赫著名的计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个族姓。而这八大族姓中的“龙头老大”,就是传说中那个留着高贵的北魏皇族鲜血的拓跋氏。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原来那些跑到山林里的党项羌人,这个时候又有的动了内附之心。公元584年(开皇四年),党项羌有千余家愿意归顺隋王朝。公元585年(开皇五年),其大首领拓跋宁丛率领部落请求定居旭州(今甘肃省临潭县境),文帝任他为大将军。这次,党项羌人第一次出现在了正史之上。

羌族原始宗教的显著特征是以白石崇拜为表征的多神信仰,白石既是天神和祖先神的象征;也是一切神灵的表征。羌族的天神信仰和白石崇拜由来已久;其白石神信仰的特性;从史诗《羌戈大战》中可见一斑。

羌人从西北大草原到岷江上游的大迁徙途中;因其始祖天神木姐珠的帮助;用白石变成大雪山,乃得摆脱“魔兵”追击,转危为安。到达岷江上游后,又因在梦中得天神几波尔勒的启示,用白石击败了“戈基人”,羌人始得重建家园,安居乐业,兴旺发达。

为了报答神恩,保佑羌人永世平安昌盛,羌人首领阿爸白构提议用白石作为天神的象征。羌人以天神为最高的保护神,并以白石为表征,供奉在每家屋顶正中最高处和村寨附近的“神林”中的石塔上。屋顶是每个家庭私祭白石神的地方,神林是每个村寨公祭的场所。这就开始了天神和白石崇拜,并成为羌人的传统习俗。

白石神最初乃是羌人天神或祖先神的“人格化”的化身,然后是一切神灵的表征。

弄清楚这些,王旁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西夏人当月下是白石神,因为月下随身不离的那块白玉,而且月下那块玉所又有的感应思维的能力,使当地人误会月下就是白石神。

王旁也知道了,当时月下离开西夏的时候,预言的白石神就是现在的太子。这点让王旁有些琢磨不透,难道这个西夏太子生来就带着白石吗?如果那样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是,是穿越过来的?

这次王旁真的想错了,月下之所以那么说,是要骗西夏人,自己好得以脱身。不过这件事情没有梁落瑶的协助是做不成的。月下看明白了落瑶的心思,这才得以顺利到达横山。但是月下答应落瑶,即使孩子不是白石神也只有天知。所以,整个事情她没有告诉王旁。

王旁天马行空的想了一会,李锡哩的咳喘声,让他回过神来,听李锡哩咳嗽了几声停歇后,对王旁说道:“王公子早醒了吧。”他的声音有些疲倦的干哑,王旁递给他水囊:“你这是感冒风寒,多喝些水。”

李锡哩结果去勉强喝了两口,随后他撩起棉帘的一条小小缝隙,王旁此刻从透进来的光线里,看清楚李锡哩苍白的脸色。一股凉风袭来,火炉中的火跳了跳,比刚才反而旺了一点。

李锡哩感觉到凉意,急忙放下棉帘,车厢里又恢复了暗寂的沉默。李锡哩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用他一贯的,平缓的语气说道:“再有十几里路,就可到兴庆府了。”

王旁看不清他此刻的神情,不过听声音似乎刚刚喝的水润了喉咙,多少比刚才的声音好了一点。“是啊,估计这种天气,有半日也就走到了。”

黑暗中李锡哩低声吟诵到:“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缓。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吟诵到此,顿了下来。

王旁赞道:“好诗,尤其这霜霰,今日可是一路霜霰伴君行。”

李锡哩是学者,说起诗词他接着说道:“这是南北朝鲍令晖所作,后面半段则是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形迫抒煎丝,颜落风催电。容华一朝尽,惟余心不变。”他最后一句说的语气各位重,说完竟从喉咙中发出几声冷笑。

这大男人就算心思缜密,也不至于像女人一样八卦,王旁猜到李锡哩必定有情事困扰,但他没想问,王旁接着李锡哩的说道:“隋时有位作者卢思道的《从军行》,不知道李大人听过没有。”

“王公子尽管说来听听!”

王旁吟念到:“朔方峰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里。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旧冰归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王旁念得铿锵有力,李锡哩听的心情起伏,听罢他自言自语到:“李广射虎,箭没石棱。祭天金人。唉,天下太平矣。”

王旁听他一“唉”就知道,这位貌似看破世事,与世无争的皇兄,心中不是那么死水一潭。他决定再拿话探一探他。于是重重的语气说道:“最后那: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说的正是,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内附,在渭桥接受拜见。这句是说,天下太平,将军已无用武之地。”

这句话像一把锤子,重重的敲在李锡哩心头,他的性格太像李宁明。于是他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有那女人,能太平吗?”他这话似有些幽怨。

王旁忽然哈哈哈大笑:“李大人这是对哪个女人,如此纠结。我猜这两诗李公所想是一个人”

他故意不用李大人,而用李公这个尊重而亲近的称呼,拉近一下距离,这潜移默化的变化似乎奏效了。李锡哩沉默片刻说道:“我有一事,都不知道该不该再瞒着王公。唉,看来到最后,为天下太平王公与我还是没用武之地的好”

王旁听他长吁短叹的,心中骂道:“都给我诳来了,还装什么孙子。”但是嘴上却说道:“李公有事不妨直说,这些日子来我见李公也是大义之人,小弟能帮上的,一定尽力。”

李锡哩犹豫了一下,终于吞吞吐吐的说出了他的想法:“我本想将王公子,引荐给当今皇后,或者,或者,可以美男之计诱得江山……”

王旁听闻,脱口而出:“我靠,你怎么不自己去呢!”

第一百零四章 欲设美男计

王旁是穿过到宋朝的人,所以王旁至少知道些眼下还未发生,但是后事有记录的事情。他知道的最经典的美男计的就是“lang子燕青”。《水浒传》第八十一回,lang子燕青有句话,他说:“枕头上关节最快。小弟可长可短,见机而作”招安之事他提议走李师师这条门路,事实证明这个策略很成功。

不仅如此,燕青为自己求取了一封特赦文书,二是他看出李师师对自己有那么一点意思,,提议与李师师拜为姐弟。李师师未必不知道燕青的用心,然而聪慧如她,怎能不知其中利害关系?李师师,身为皇帝的女人,也有身不由己之苦,周邦彦的事是不能再来一次的了。于是顺水推舟,两人成了姐弟,不管怎样,面上得规规矩矩的。

王旁对于李锡哩的话,没有更多的愤怒和责怪,因为他很清楚,现在已经到了别人的地盘。他的心理有无数的谜团。为什么李锡哩会直言不讳的告诉自己,李锡哩说的这个皇后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为什么要选择西夏毅宗李谅祚不在兴庆府的时候。

很显然,李锡哩对“我靠”这个词不是很了解,他先是一怔。虽然不懂这话的含义,但是他判断只是同“呜呼”之类的语气词,他的思维停留在了王旁问他的后半句。

噼啪的落雨,嘛踏泥路有节奏的踢踏声,显得车厢里更加的安静。王旁和李锡哩两个都是聪明人,李锡哩这么说,自然也会想到王旁问他的时候,他该如何回答。于是依旧不缓不慢的说道:“我这是为了保你的命。”

王旁一笑,他改用李锡哩的语气,不急不缓的说道:“我只知道美女计,尚不知有美男计,这可是杀头的事,怎么反倒成了保我命了。”

李锡哩压低声音说道:“王公子若是肯听我的,成与不成都可保命,若是不肯听,就当我今日是病中呓语。”说罢,他又咳嗽了几声。

若是在宋国,王旁可能会调笑一番,然后痛快的回上两个字:“玩去!”可是现在人在他乡,身不由己。他到没有后悔自己来这趟,不过莫名其妙的搀和个什么“美男计”,自己又突然变成了主角,这不免勾起王旁的好奇心。

王旁略微思索一下,如果不答应李锡哩,那么后面的事,李锡哩就可能处处和他针锋相对,不如先听听李锡哩怎么说,于是他对李锡哩说道:“既然李公说是为为我保命,那我且听一听。不过要我去做苟且之事,只怕小弟做不来啊……”

李锡哩一听王旁应允,便说道:“这美男计有两种,一是源于《周书》“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武之毁也。”

这个故事王旁知道,即使不知道,他仔细想想也会知道,故事说的是:晋献公想进攻虞国,但又忌讳虞国一个臣子宫之奇的存在,所以他的臣子就建议他送个美男子给虞侯,并在虞侯面前说宫之奇坏话,以至於宫之奇逃出虞国;之後少了辅佐之臣的虞国,便轻易让晋国打下。

王旁嗯了一声,表示在听,李锡哩接着说道“若是如此,这算是上乘。但若今天不和王公子说明,备不住王公子就走了下乘。”

沉默了片刻,似乎李锡哩再传达给王旁一个意思,那就是:皇后会看上王旁,但王旁能否保住脑袋安全无恙,全是李锡哩今日的指点。

王旁假装震惊的说道:“哎呀,看来我此行如此凶险,难不成那皇后是专爱男宠?”

李锡哩之所以吐露自己想出这美男计,也是看中王旁才学,而且二人相谈了几日,他去宋国请王旁就是因为梁落瑶倾慕大宋人才。而且他也知道,现在正是梁落瑶心情最落寞的时候。即使没有仇怨,皇权之争都是血雨腥风。更何况没藏家族和野利家族有不共戴天的仇怨。

他对他这个当了皇上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更是说不出的纠结。不论是从家族还是从民族,他都恨没藏家族的狡诈与凶残。可让李锡哩揭竿而起,去内斗无论从性格还是从能力,他都不够格。

他想起来事,梁落瑶当年嫁入没藏家,回娘家探亲之事。自己见落瑶闷闷不乐,有心安慰。想凭自己微薄之力,挽回落瑶芳心,离开没藏家。但梁落瑶看看李锡哩,冷笑说道:“你我二人虽然青梅竹马,但凭李兄怕是难力挽狂澜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