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争宋 >

第474章

争宋-第474章

小说: 争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震南讲的典故时迁和完颜阿骨打都不曾听说过,没想到宋人男子戴花还有这么多讲究?

“一骑红尘君王笑,无人知是牡丹来”。门外传来王旁的声音,三个少年急忙起身相迎。

“爹!”

“岳父”

“王爷!”

“哈哈哈!震南说的好,以为你只知道兵书战策,想不到对典故礼仪还知道一些!”王旁笑着走进房间。

“爹,您怎么来了?有事让人叫我过去就好了!”

“不碍事,忙完府上的事随便走走,听你这念念有词说什么戴花礼仪,说的好啊!”

三个人跟在王旁身后,王旁在桌边坐下,本来他也是随便走走,今天乱点鸳鸯谱自己想想也觉得有意思。随意走到王震南的偏院附近,想到当年自己刚来宋朝的时候也是在这院落,心中忽然有些感慨,便没让下人传话,自己走了进来。

“爹爹,刚刚您说一骑红尘君王笑,无人知是牡丹来,孩儿倒是不明白了,我只知道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因何爹爹将原诗词改了啊?!”王震南琢磨了半天,这会儿眨着眼好奇的问道。

“想听?!”

王震南点点头,王旁笑着让他们坐下。“当年宫中有个习惯,每年都会举办钓鱼宴,宴会上皇上会赐予大臣们鲜花。而且大臣的身份越尊贵,官职越高,所赐的鲜花就越珍贵。然而,珍贵鲜花难得,在运送京城的过程中又有保鲜等一系列问题,这让当时的人们伤透了脑筋。宋真宗时代,洛阳牡丹闻名遐迩,姚黄、魏紫等牡丹珍品更是冠绝一时。但洛阳距京城两百多公里,以当时骡马帆舟等落后的运输条件,要把那些牡丹极品完好地送到京城,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洛阳留守们想尽了办法。比如,为了防止花瓣掉落,并做到保湿不干,他们把花放置于竹笼,在花的周围塞满了嫩绿的菜叶;为了保证枝茎的稳固,他们发明了“蜡封花蒂”的办法,即用蜡封好花蒂,花可数日不落;为了抢时间,他们还要求送花府校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以“特快专递”方式送达京城,以博帝王一笑。虽说只是一朵小花,却实在是一个十分艰苦的任务。”

王震南恍然大悟,眼睛一亮笑着说道:“所以爹爹您就套用了杜牧的绝句?一骑红尘君王笑,无人知是牡丹来!爹您真是太厉害了,孩儿佩服!”

“岳父当然比你厉害,知道的比你还多!我也佩服得不得了,不过宋人的诗词我实在闹不懂,就是知道说的好!”完颜阿骨打也笑着说道。

“怎么样?时迁,你这头上一朵花,竟引出了这么多典故?”王震南说道。

“嘿嘿,我就知道,一骑红尘时迁笑,无人知是二娘来!”时迁说完自己一吐舌头做了鬼脸,逗得房间里的人都笑了起来。

“你小子,还不赶紧去收拾,明天就上路了,你身上的伤……”王旁笑罢说道。

“王爷,伤不碍事,而且您不也说了吗?我只管坐在车里冒充您就是。”

“嗯,途中驿站也要小心,不要露出你真容颜!”王旁嘱咐道。

“爹,我们也想去!”王震南看了一眼阿骨打。

“你们也想去?”

“是啊!岳父,我爹就希望我跟着岳父多磨练,您就带我们同去吧?!”

王旁心想两个孩子回来不久,自己有心安排他们跟着留在京城的焦德友安排移居郓州的事。但看他们一个个睁着期待的眼睛,一副不去难安心的样子于是笑道:“好!你们跟着我去大理!”

“好哦!”王震南和完颜阿骨打兴奋的一击掌,两人的愿望终于达成了。

第124章 冒充

“启禀皇上,镇南王出访吐蕃的队伍已经出城了。”杨戬走上前来,给赵顼披好厚厚的大氅。

“哦!”赵顼的目光从正在看的奏折上缓缓抬起,他的半边脸部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他走的时候有没有多带金银,镇南王府有什么动静吗,?”

“听说王爷走的时候也没带什么贵重之物,王府中倒是有人去了郓州,皇上不是答应镇南王许他定居郓州吗?”杨戬小心翼翼的说道。

“嗯,还是派人看紧些,这个王旁我是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搞出什么花样来。”

“一个王爷还能搞出什么花样,就算他有一营的人马,又能如何呢?”

赵顼微微摇摇头:“那是你还不够了解他,这次御射之后,王旁的声望又提高了。我听说借着春节期间,不少朝中官员都以拜贺为名纷纷去他府上。你说他们会不会结党营私呢?”

“皇上不用担心,这臣子之间道贺也属正常,再说他毕竟也是个王爷,又陪着六皇子观看御射,外人定以为皇上您对他加以重用才这么做。不过镇南王没权,没职又不论朝政,从吐蕃回来之后人也离开京城了,您还怕什么呢?”

杨戬口中说着,手上也没闲着,给赵顼温好手炉,重新放回赵顼冰凉的手中。

“说的也是啊,他要不走我也担心将来他会挟天子令诸侯。”

“怎么会呢?皇上您有决断,当然不是一个镇南王所能挟的?”杨戬绞尽脑汁想着安慰赵顼,而赵顼又爱听的话。

“对于官家他是不会,但赵煦年幼,以后的事不好说啊!”

杨戬砸吧了下皇上话中的含义:“皇上真的要立为六皇子为太子?”

“嗯,诏书官家已经拟好了,有朝中几位宰相力劝,这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六皇子聪明,年纪虽小也很有胆识,的确是官家看好的。”

“皇上圣明!”

“行了,你就别说这些了,想必你告诉德妃这事也少不了你的好处。”

杨戬呵呵一笑:“什么事都瞒不过皇上您的眼睛,好处肯定是有,但那好处怎么比的上皇上立个好太子,对我大宋的好处呢?”

赵顼似乎心情也放松许多:“我也想好了,太子顺应天意就立了赵煦,只不过我也声明了,若有我有意外之事,就请太后执政。”

太后执政?这可有点出乎杨戬的意料,毕竟太后一向倾向于皇后那边。不过他马上说道:“还是皇上考虑的周全。”

“就知道你会顺着我说。”赵顼觉得无话了,一个太监难道还能逆着自己说吗?可是这个以防万一的事却有不是外人能看明白的。对于太后而已,无论是六皇子赵煦还是十一皇子赵佶,谁登基都是一样的。但太后却有一群大臣所拥戴,甚至自己做了皇上十多年,朝中老臣依然会去探视太后意图,甚至会听一听太后的懿旨。预期动荡时期让外人干预朝政,不如把太后架到前台。

看着赵顼撑着书案想站起来,杨戬忙上前用身体当拐杖撑着赵顼,心中暗想皇上这病可是越来越重了。直到扶着赵顼回到卧榻,又命人服侍着赵顼休息。一名小太监走进寝殿,走近杨戬拽了拽他的袍袖,杨戬见赵顼已经闭上眼睛,于是跟着那小太监出了寝殿的卧房。

“是不是说了吗?皇上身体欠安。”

“他说还望杨总管代传实情。”

“算了吧,这后宫这么嫔妃,哪个不是因为得知皇上病重心急如焚的。也不能说谁吃不下喝不下就要另开先例啊?!再说,皇后不出面咱们做下臣的怎么能做主皇上的事呢?”

见杨戬说的没好气的,小太监默默的退了出去。卧房中渐渐安静,杨戬朝里面看了一眼,宫女低头垂首立在帷帐外,随时等着听候吩咐。杨戬摇摇头,将书案的笔墨收好,批过的奏折码放整齐,赵顼刚刚看的那份仍打开着,杨戬顺带瞄了一眼:据传吐蕃赞普董毡已经死,阿里骨秘不发丧并欲代欺丁上位。

一队官兵护着一辆马车向吐蕃方向行进,队伍出京城几天之后,王爷受了风寒病倒了。两位小王一路贪玩掉队了,可王爷病中也懒得去管他们,只命令戴宗去看着两个人不要闯祸。

一行多少日,途中休息种师道便命令张清给王爷端去饭菜。到达邸店下榻,害怕风寒的王爷围的严严实实的,看似镇南王病的不轻,身形消瘦了许多。

终于进了房间了,时迁一股脑的脱下裹了好几层长衫,除掉厚底的高靴。妈的总算透透气了,平时看着王旁威风,轮到自己冒充竟然这么受罪。

门一响张清走了进来,看见时迁一副终于轻松些的样子不由一笑。他将饭菜放到桌上:“吃饭吧!”

“张清大哥,怎么着你也得说声,王爷用饭吧。”

“想的美!”张清也不客气,自己坐到桌边:“你不吃我可吃了啊!”

时迁这才扭着走到桌边:“也没有酒,叫本王如何吃得下!”

“想喝酒?等到了吐蕃和王爷会合之后随便你!”

时迁屁股在椅子上蹭着:“唉,都出来大半月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吐蕃,我天天坐在那破马车里,颠的我的屁股都成两半的了。现在我这两腿都是软的,可惜本王的轻功,这么颠下去估计全费了。”

“呵呵,少来吧!你小子这些日子光长肉了,除了吃就是睡,还这么多抱怨。”

“说真的,张清大哥,这要是一天两天那叫享受,这一连这么多天可就成了受罪了。你还没回答我呢?咱们什么时候到吐蕃啊?王爷那边有消息了吗?”

“王爷走的时候,特意嘱咐要我们不急不缓的走,所以按照现在的行程来说啊,估计还得有一个月吧?”

“什么?一个月?不行不行,我快真憋出病了,要不明天咱们换换?!”

“你啊,这个你就别想了!明天还是老老实实的车里呆着吧。”

时迁叹了口气,伸手摘下鬓角的花吹了吹:“幸好是假花,不然这么多日不见阳光,怕都调些了。”

张清看他那自怨自艾的样子,呵呵一笑:“除非你顶个花盆,不然即便是真花也凋谢了。”

不管时迁愿意不愿意,照旧一早要穿上厚厚底子的靴子,身上多穿了若干件王旁的衣服,然后用毯子将自己围的严严实实的只留出滴溜溜的一双眼,然后老老实实的坐在马车之中。

青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大宋的所处的地区的缘故,与远离汉族地区的卫藏等地藏族各部联系交往较少,但与邻近汉族地区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则相对密切。大宋开国不久,原吐蕃帝国的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这是当时以藏族为主体的一个最大的地方封建政权。唃厮啰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纳贡,并乞官职。西元1032年(明道元年),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并给以优厚的俸禄。西元1041年(康定二年),大宋皇又封唃厮啰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此后,唃厮啰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里骨,瞎征,陇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职。唃厮啰部统治地区,隶属于北宋全国二十六路中的秦凤路。

西平郡,吐蕃的都城。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

“都是王爷的馊主意,这下本王真病了!”西平郡的驿馆之中,时迁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