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争宋 >

第368章

争宋-第368章

小说: 争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慎言刚想走,忽然想起一事说道:“王爷,您还是回内府吧?苏王妃等您一天了。”

“嗯?”

“苏轼家中出了丧事,他的原配没了,苏王妃想去吊唁,被柔妃拦下了。”

这事当然要拦下,苏小妹都快要生育的人了,怎么能参加丧礼呢?王旁一听站起身来问道:“怎么?苏轼原配刚死?”

这话问的房中的人都一愣“王爷,您这话可别当着苏王妃说啊?!”

王旁也知道语失,心想苏轼原配王弗与苏轼的恩爱可是史料有记载的,而且史料记载王弗命薄,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才二十多岁就去世了。

他又问了一遍:“你说的可是王氏?”

陆慎言见王旁问的这么愣,也有点含糊:“是吧,难道还有他人?!”

王旁心中奇怪,想到那年苏轼原配安然无恙,自己的娇妻却殒命,心下一阵怅然。或者历史的变化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了,但是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王旁不得而知。

回到内府,王旁劝下苏小妹顾及身体要紧,又答应苏小妹自己会替她去趟苏府,苏小妹这才应承下不跑动。

这家里外面都是一堆事,怎么越过越真实?原以为到了宋朝,现在做了王爷,哪管凡尘俗世大刀阔斧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琐事也就越来越多。王旁心中忽然涌出一段词,自己哼着: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王爷,你这曲子倒是通俗,可不合辙押韵啊!”一个弱弱的声音出现在房间。周美美端着个水盆,里面半盆温热的水,他将水盆放在床边,蹲着等着给王旁脱去鞋袜。

王旁见他眼睛红红的,想必是又哭过了:“小周,明天你花姐姐的案子就要在皇宫之内审了。”

周美美袖子遮住脸,擦了擦又要掉下来的眼泪:“王爷,我没事,我就是有点难过,相比之下我可能在王府里面做事,可是好命。”

“对了,开封府门前有不少少年,你是否都认得?”

周美美点点头:“认得,都是慈幼局的。”

“你们是哪个慈幼局?”

“京畿慈幼局,所有京城周边的孤儿大多会送到这里。”

“官办的吗?”

“当然是官办的啊!民办的慈幼局都是大户人家办的,为了从小培养些用的人。那些要的人都很少。大部分都会进官办的,我们这里的管事都是拿着朝廷的俸禄,然后开着博彩,说是一部分给我们改善生活,可要真改善了,那怎么会被房梁砸死人呢?”

“这慈幼局在哪啊?我怎么没见京城有?”

“王爷,这地方怎么会在京城里面,京城里地价这高,我们慈幼局在封丘门外呢,到京城来要走上两个时辰,您知道有个叫铺席的地方吗?那地方本来不叫这么名字,我听别人说,慈幼院刚刚到那的时候,就让那些孤儿铺席而卧,时间长了就叫铺席这个名字了。”

光听这名字就知道慈幼院的条件有都简陋了,王旁点点头:“那你明天去趟锦绣楼,让锦绣楼给那些孩子送些饭食。”

“多谢王爷,我替小伙伴们谢谢您啦!”

周美美说着,手上的动作更麻利了,给王旁擦过脚,美颠颠的端着盆去倒水。

王旁趟在床上,身体很累,精神亢奋,渐渐的终于睡着了。天明时分,照例起来教军场跑步,德云社最近加紧了训练,离着蹴鞠大赛的日子越来越近,一早就看到德云社的队员在场上练习。这让王旁忽然想到高俅,这个德云社的劲敌会不会受这件案子的牵连而无法出赛呢?

草草的吃了点东西,王旁先到苏府致丧,从苏府出来苏轼将王旁送到门外。

“苏兄,我这就去皇宫,昨天圣上急召今日就亲审会仙楼的案子。”

“王爷,无论如何请待我为高俅美言,你也知道我现在肯定是顾及不暇了!”

王旁没有作答,转身告辞见一人急匆匆走来,听到那人自称章犉,王旁不由得多看了一眼。

第一百章 要童贯净身

勤政殿变了审讯的大堂,赵顼坐在大殿之中,太后和朱妃坐在两边。本来应该是主审官的李参此事站在坐在殿下一侧,一起坐在大殿两侧的还有几位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

王旁坐在李参的对面,他抬头看了看大殿上的赵顼,赵顼轻轻朝他怂了怂肩,神情中颇有几分无奈。

皇宫内院说小不算小的,但是说大也不大。太后如果想知道皇上在哪里,抓个太监来问一问就是了。要说高太后本来心中也是有些恼火,自己这两个侄子虽然封了爵位,但并没有官职。作为太后本人,自己已经觉得十分亏待了自己的至亲,听说高公纪出事了,太后心里也是十分着急。而这个时候太皇太后竟然派人跟太后说了几句看似宽慰实则浇油的话。

当初曹田出事的时候,太皇太后不也是想请太后帮忙美言吗?可那会皇太后自己都自顾不暇,哪管得上太皇太后侄子的事。现在自己侄子出事了,等着看热闹不止是朱贵妃。

还是朱贵妃会说话,人家平常百姓家都可以去庭上看审案,但总不能让皇宫里的皇太后还有皇上贵妃都跑到开封府去吧。

赵顼觉得朱贵妃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杨戬也在一旁说道:“皇上,您干脆就将他们召到皇宫,尽快审了案子降了旨。至于结果不重要,反正没几日就是您的生日,天下同庆天下大赦,也委屈不了郡王和朱公子等人。”

皇上觉得这话的确也在理,于是立即降旨要在皇宫之内亲自审理此案。他这一想法,到把王旁的计划打乱了,眼下慈幼局的证据还不全,一案对一案来审,王旁也明白此事不了了之的结果可能性越发大了些。

皇宫之内当然不能将死尸带上殿来,没有死者气氛就不显得那么紧张。几个少年被带到勤政殿中,,因为是带罪之身,见到皇上不管是不是皇亲国戚还是身上有功名,都下跪行礼。

李参将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番,皇太后皱着眉,一面心里责怪侄子闯的祸,一面想着如何让他顺利脱罪。

赵顼听罢,一脸怒气的一拍书案:“你们几个好大的胆子,身为皇亲国戚,朝廷命官之子,竟然做出如此无法无天之事,知法犯法本应罪加一等。现在你们几个还有什么好说的。”

按照赵顼的想法,几个孩子低头认个错,再有太后或者官员们美言几句,借口这几个少年都是年纪太轻之类,从轻责罚了这事也就过去了。至于以后御史台要弹劾的话,总不能弹劾皇太后或者弹劾皇上,这样李参也就没有什么压力了。

高公纪倒是态度好得很,一面说不该去那样的场所,自是知错。朱子真和韩士进跟着附和,他们都是知道错了,至于歌妓为什么跳楼自己也是不清楚,恐怕是言语之中对她有所轻薄。

现在人死了,死无对质,承认去错了地方,总可以吧?

王旁心里暗暗叹息,轮到童贯了,忽然王旁想起来,有些话还没来得及和童贯交代。这莽撞小子未必明白眼前的厉害关系,果然不出王旁所料,童贯光想着昨天和王旁说的事,进了皇宫心里又有些紧张,与此同时又让他想起自己和月下囚禁的皇宫的日子,心里悲愤交加。

童贯提高了声音说道:“他们说谎,是我亲眼所见,他们强拉着那女子上楼,又在酒楼的阁儿里面对那女子动手动脚。”

朱子真白了童贯一眼:“我们何曾动手动脚?”

“你,你摸人胸还扯人衣服!皇上,童贯不敢有半句隐瞒,那姑娘是含羞受辱不过,才跳楼轻生的。”

王旁心想,这会算是踩雷上了。完了,这话说的不是时候啊,不是王旁怕什么,眼下连证人都没有。不对啊?高俅怎么没在?王旁忽然发现少年之中并没有高俅的身影。

这个时候忽然爆出这么猛的料,李参也一下子有点愕然,但他也知道今天皇上亲审的目的。而且这会儿皇太后和朱贵的脸色都极其难看,朱贵妃看朱子真的表情如果是厌恶的话,那听到童贯的话的时候看童贯多少有些怨毒。而皇太后脸色铁青,坐在那一言不发。

“李参政,这童贯说的可是实情吗?”赵顼转头看着李参。

“一派胡言。”韩琦终于忍不住了:“这些明明都是少年,涉世不深,若不是那烟花之地多有风流不雅的场景,他们怎么会想到那些下流之事。”

“圣上,韩相说的对啊?”太后也在一旁搭腔道。

童贯有些不服气:“我没胡说,那姑娘是在我眼皮子底下跳楼轻声的,到现在我还觉得那姑娘在看着我有没有说时候。”

“呵呵,这孩子是不是被吓到了,圣上如果是那样,他的话可不能偏听偏信啊!”朱贵妃在皇上耳边轻声的说着。

王旁眉毛微微皱了皱,眼前的局势对童贯十分不利。大殿之上官员窃窃私语,赵顼看看李参,李参低头不语。正在想着说道点什么不让童贯多说话,把案子简单判了,忽然听到殿外太监传报太皇太后到。

这皇上一家三代都出动了,就为了在皇宫之内皇上亲断的个案子,而且这个案子还牵扯到皇后和贵妃亲属。更要命的皇后和太皇太后本来也沾亲,赵顼心里十分不悦,这又不是看戏,来这么多内宫的老骨灰级的人物这算是干什么?

听着太皇太后的头衔挺唬人的,但实际太皇太后也不过四十来岁,这位奶奶辈的太后一上殿,连赵顼都得起身。王旁见过这位太皇太后的次数不多,尤记当年赏菊宴时端坐在仁宗身旁母仪天下的那位美丽妇人。只是如今看上去十多年过去,岁月在这位女人的身上也不留情面留下的痕迹,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当她眼睛扫到王旁的时候,那目光中冷冷的光。

自己什么时候得罪她了?王旁脑子里快速的思索着,忽然想起曹田的事,立刻明白了这位老太后今天的来意。他不由得替童贯捏了一把汗。

“皇上,民间审讯尚有陪审这个新制,我今天来的会不会有唐突啊?”太皇太后一脸的慈祥和善意,弄的赵顼反而不好意思了。

“太皇太后,您请坐!”

骨灰级太后坐下以后问道:“看来我是来晚了,刚刚问到哪里了?”

赵顼看了一眼李参,李参忙说道:“他们几个涉案之人刚刚供述了罪状!”

“哦?”骨灰级太后眉毛一挑,目光在四个人身上巡视了一圈,最后落在童贯的脸色。

“这少年,我看着有几分眼熟,你是?”

“在下童贯,镇南王王旁义子!”

骨灰级太后点了点头;高太后说道:“这孩子怕是被吓到了,净是些胡言乱语,我看这案子皇上就下旨吧。”

童贯皱着眉头反驳到:“我跟义父出生入死攻打西夏,都不成怕过,怎么会吓到?只是,据实说了事情的经过而已!”

赵顼说道:“凡是要讲证据,童贯不可再胡说了。”

童贯看了一眼王旁,心说今天爹爹怎么一言不发。王旁起身说道:“圣上,今天还有一人没有到。您可以问问一问他?”

“何人?”

“翰林学士苏轼的书童,高俅!”

赵顼看着李参,李参说道:“圣上,眼下这四人都是有爵位或是有皇亲,高俅乃是一草民,所以暂时没让他上殿。”

赵顼命令宣高俅上殿,高俅走进勤政殿,忙跪地磕头。童贯在高俅旁边问道:“高俅,你来作证,当日是不是他们动手动脚的来着。”

高俅磕头如捣蒜口中说道:“皇上饶命,当日的确有人对那姑娘举止粗鲁。”说完他看了一样童贯:“这,叫姑娘是童贯的主意,对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