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争宋 >

第325章

争宋-第325章

小说: 争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童贯挤出笑脸说道:“也不全是,谁让他仗势欺人了。再有那高俅也是见钱眼开,还真就不跟我们一队了,爹,您今天不说没高俅咱们也能赢吗?现在真没了。”

王旁哼了一声:“镇南王府的人就不知道什么叫输!什么时候蹴鞠比赛?”

“时间倒是还早的很,定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还有两个多月呢!爹,你答应让我们参加了?太好了,这下好好修理一下那个什么高郡王!”

王旁一笑:“敢跟我们抢人,会让他死的很难看!”

第四十五章 秦观来行贿

王旁不想让童贯他们参加蹴鞠比赛,主要受高俅影响。但今天听说郡王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他很反感,现在又听童贯说郡王在高价挖人,这可有点激发王旁潜藏的好胜心。再听说还有两个月时间,王旁决定好好准备给这个所谓的皇亲狠狠的一击。

童贯听见王旁这么说,可是心花怒放。他大喜说道:“太好了,现在各个王府都去琼林苑南横街那边招募人马,明天咱们也去。”

“好,明日等我上罢早朝回来咱们就去看看!”王旁口中答应着童贯,父子二人已经收拾好东西朝楼下走。

一楼大殿中,侯书献蔡京等人在那里等候着,见到王旁从楼上下来,侯书献上前问道:“王爷,府上待办之事已经安排妥当,咱们什么时候出发?”

王旁心想,如果什么事都事必躬亲的话,那自己肯定累死都不多。现在邕州各项事物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就算自己亲自去了也不过是视察视察工作,反而让做事的人有压力。从时间上看,除了中秋有个联邦的会要在邕州举行,对他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留在京城,好好杀杀什么郡王的威风。

想到这些王旁对侯书献说道:“侯先生辛苦了,我不在这段时间,邕州的事您处理的挺好。”说着他一边朝外走,一边和众人挥手示意收工了。

侯书献微微一笑,谦虚的说道“我没做什么,都是按照王爷的指示去做。现在邕州各项新法已经推进,这个时期刚好青苗法第一期推行,效果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其他几项像保甲法,募役法都进行的还不错。唯独农田水利法,暂时还没推行,而且我担心推行其来有点难度。”

王旁诧异的问道:“怎么?”

“此法令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可向官府贷款,并且收取利息。现在官府推行和百姓的响应都不是很积极,可我觉得这农田水利是大事,所以才问您什么时候再出发去邕州。”

“侯先生说的对,这农田水利是大事,而且如果不认真推行一来对农业生产可定有影响,而起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官府贷款上擅自定息,百姓贷不起也没用。更何况一地的建设应该有规划的进行。而且没有监管也是不行的。”

侯书献默默的听着,王旁接着说道:“侯先生,你将这农田水利的细则准备出来,我明日上朝的时候奏请皇上,里面要将朝廷规划地位提出来。比如特大工程,要报告朝廷决定。完工之后要论功行赏。成绩显著者,量材录用进入官府。”

“要是这样圣上能恩准,那百姓可有福了,这举措肯定有吸引力。”侯书献兴奋的说道说话间王旁和侯书献等人已经穿过王府花园,花园南面的一道门正通向王府的内宅,门口的侍卫见王旁走进急忙抱拳行礼。

王旁微微点头,侯书献等人跟在王旁身后进了内府朝王旁的书房走去。

内府园中园,几处角门又通向不同的院落,有侯书献蔡京等人门人住处,有王旁书院,起居卧房的院落,众人在王旁书院门前停下,王旁对侯书献说道:“侯先生对新政领会十分精通,而且一直参与执行,我打算将前期留在邕州人调回来,由朝廷派邕州再派一些具体执行官员。我打算向皇上推荐先生,只怕到时候又要辛苦先生了。”

侯书献感动的说道:“多谢王爷抬爱,能为王爷做事,看着这利民的大计推行,我侯书献高兴还来不及,还说什么辛苦啊!这这就去整理细则,第一就是王爷说的鼓励推行,第二则是规定州县报修的工程,应作详细调查,并绘制成图,随同工程施工方案上报审批。第三,规定所有的居民都应支援兴建水利,任何人都不得阻挠。若工程浩大,民力不足,可向宫府借钱,允许延期作两限或三限的借纳

第四十六章 苏轼的立场

秦观听到苏轼这么说脸更红了,他只好将桌上的礼单放到怀中,这才开口说道:“王爷,是这么回事。我岳父正是高邮的县令徐良,这礼单也是岳父让我来送给您的。您离开高邮之后,我便离开高邮去拜了恩师,新皇登基之后我就随恩师来到京城。就在前几日,岳父找到我,请我通过老师来求王爷帮个忙。”

“这圈子绕的,他怎么不自己来找我?”王旁问道。

“岳父也曾来过几次,但王爷都没见,那是王爷出征之前的事了。当时他想从郡王手中接点活,是和祭祀有关的园林修葺的事。”

王旁听到这,停下筷子。他看着秦观暗想到:今天怎么都是皇家祭祀的事?隐约想起,当年徐良就找过王旁,说是想接这活筹款的事。王旁对徐良说让他按照正常流程手续去做,莫非这里出了什么问题?

秦观看王旁看着自己,又接着补充说道:“实不相瞒,岳父捐官之前也是商人,但一任地方官比不得当年做商人的收入,他这人也并非刮地三尺的贪官。所以,他就想还通过郡王接一些皇家的活。但新皇如今搞什么招标,而且都是沈学士主持,就连郡王都没拿到这些活。所以……”

苏轼这会也听了半天,他看秦观吞吞吐吐,催着问道:“所以什么?皇家的祭祀早就结束了,你岳父没接到活,正好可以踏踏实实去做一任地方官嘛。”

秦观十分难为情,苏轼的话他不好反驳,更何况如果不是自己媳妇一个劲儿的和自己闹,岳父这事他肯定不想管。

王旁说道:“所以,你岳父并不知道郡王拿不到这些活,而是给了郡王很多定金。到现在都开春了,即没做这些活,也拿不回那些定金。对吗?”

秦观见王旁说的一点都没错,诧异的问道:“王爷,您是怎么知道的?”

苏轼说道:“少游啊,我说你是一点都不了解王爷。第一,没有他不知道的事;第二,你这事根本就是多余说,他不会管。”

秦观一脸的无奈:“我也知道是岳父糊涂,可耐不住内人整天唠叨。反正,我是来过了,也和王爷说过了,至于王爷管不管这事,那跟我也就没关系了。”

苏轼笑道:“那我也带你来过了,以后不能说为师不管你的事叻?”说罢他转头看着王旁说道:“贤弟,现在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来了吧?受人之托无奈之举。不过我可有言在先,我可是看中这学生的才学,才答应带他来的啊。所以,贤弟你管不管这事不用看我的面子。”

这话说的苏小妹掩口偷笑,自己这哥哥还真够自作多情的。王旁的脾气她再了解不过,他想做的事谁也拦不住,他不想做的事也不会去看谁的面子的。

王旁也面带微笑说道:“子瞻兄你放心,管与不管都不重要。少游啊,你回去告诉你岳父,这事我帮忙了。回头我就弹劾他私收贿赂,以权营私……”

他的话还没说完,秦观一个劲的摆手:“万万不可,那可是皇亲国戚,再说我这岳父又胆小,好不容易才捐个官做。”

“你岳父该不是让我爹帮着去找郡王要债吧?”童贯听不下去,不满的说道。

“小孩子,不要多话!”王旁说了一句童贯,随即看着秦观,似乎也不需要再问什么,童贯问的已经很直接了。

“不是,不是!”秦观解释道:“是这样,岳父为了筹措给郡王的银两,所以将房产抵押给了银行。这钱要不回来了还是小事,但若是半年之后还不上银行的款,那可就连房产都没有了。眼看这半年期限就快到了,所以才让我来求王爷,看能不能宽限些时间。”

“宽限了时间,你岳父就能还上款项么?”王旁问道。

秦观摇摇头,但又点了点头:“那郡王倒是和我岳父说了,给他些东西抵那些银两,让他自己变卖解决……”

“哦……我知道了。”童贯拉长声音指着秦观说道:“是不是郡王答应给你岳父些花草林木,让你岳父去取了。”

秦观茫然的看着童贯:“这你也知道?”

童贯说道:“当然,我是王爷义子。我爹早就知道这事了,不过那些林木也不是郡王的,郡王做不了主,所以你爹肯定是还不上银行的抵押贷款了。”

看童贯说的如此笃定,秦观听了有点失望。苏轼说道:“你看我说什么来着?让你岳父老老实实在高邮做县令,有府衙可以住,挺好的。”

秦观低头不语,这个结果他回去是没法和内人及岳父交代,更何况他们现在一家子都住在岳父那里,万一银行收走房产,岳父倒是可以去高邮,他这一家子在京城的着落就得另想办法了。

苏轼大包大揽的说道:“没事,少游,大不了你就住我府上去嘛。等你高考得中,被朝廷封官上任了,也就有了府宅职田,你那糊涂岳父的事,你还是少管吧。”

秦观叹了口气:“唉,一把年纪,竟然连宅邸都不保,我也是看他可怜。”

王旁说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延长一下贷款的还款时间不是什么难事,我就看着子瞻兄的面子上,给你岳父延长些时限。不过,你还是带话回去,那郡王出的主意还是少参与,尽快想点别的办法吧。”

秦观听了喜忧参半,忙向王旁致谢,苏轼一旁说道:“你看,又成了看我的面子了不是?这推荐沈学士的是王爷你,推行个什么竞标也是王爷你,给那些中标的人贷款也是王爷你。所以,惹了郡王的还是王爷你,这残局你慢慢收拾吧。”

王旁不屑的说道:“惹他怎么了?不服让他找我来!”

苏轼哼了一声:“谁能不服?现在你是圣上眼中的红人,就连私杀边境大臣的事皇上都压下不提。”

王旁笑了笑,想必苏轼说的是杀曹田的事,他还以为回到朝中,肯定是一堆争议,但出乎意料的是到现在还没人提起此事。“有些人该杀,不杀不足以立军威。”

苏轼说道:“现在到是立军威了,就连圣上也学着强硬起来。上期《云摘》圣上要我将令尊提出的方案大加赞誉,我就是对个别观点提了些异议,你猜怎么着?”他学着赵顼说话的语气说道:“圣上说,苏子瞻,你莫不是跟司马光等人一样,就谈空话吗?要是不想写,就别写!你先回去反思,考虑清楚再面君。”

王旁听了,呵呵一笑,赵顼如今可是成熟了许多:“那子瞻兄想清楚了没有?”

苏轼说道:“这有什么可想的吗?司马光等虽然毫无建树,但也有多年为政经验。令尊王参知所提变革内容虽好,但也并非尽善尽美。为什么一提到新政,就非要分出个新旧两派,然后掐个你死我活的。只要说一方有一点瑕疵,立刻就变成了政敌了。这是什么道理?”

王旁不由的一愣,苏轼说的很对啊!有不同的声音才能进步,更何况以后来人的角度去看,王安石大部分新政是针对当时的弊端,但也未必就是尽善尽美,这也是后来有的地方推行不下去的原因之一。自己毕竟是现代人,声音不同才能进步,关键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