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争宋 >

第18章

争宋-第18章

小说: 争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旁说到:“我去偷回来。”

包拯说到:“站住,枢密院亲兵把守,怎么能容你去偷。”

王旁停住脚步,是啊,他即使是九百多年后的人穿越回来,但依然是个凡人,翻墙走壁他根本不在行,况且自己又没有绝世武功。他急的握住拳头说到:“义父,那王尧臣分明是在陷害狄大人。”

包拯摇摇头:“王尧臣只是马前卒,况且他搜走的也未必是真的鱼肠剑。”包拯的嘴边露出一丝诡异。王旁却听的清清楚楚,此刻这句话正在提醒着王旁,仔细看好这把剑。

他一边斟酌着的回答着仁宗的提问,一边观察着大殿上的每一个人,剑在手中,王旁耳边想着这句话,到底是谁在陷害狄青,这些大臣包括王尧臣在内,虽然都在弹劾狄青,但是似乎都没有和狄青有深仇大恨。

能够乖乖让王尧臣听命的人并不多,几位就是平时说话不多,职位更在王尧臣之下的大臣,应是绝无可能;排除包拯和王安石;欧阳修和司马光:这两人都是宋史上的名人,君子著称。欧阳修现在只是个翰林学士,参政知事;司马光此时也只是个任天章阁待制为皇帝修注起居,说白了是帮皇帝写日记的活(他的前任就是给皇上进贡建茶的那个蔡襄)。这两个人此时事不关己,虽然也是满腹狐疑,表情只有疑惑没有紧张。

剩下的人中一个枢密使韩琦:这个人可疑最大,他一向看不起狄青,认为狄青没出身,但韩琦也算半个武将,久经沙场是个直性子,他可以当面骂狄青,但多数不会背后陷害。他的表情中一副旁观看热闹的心态。

最后还有一个人,皇上的养子,右卫大将军赵宗实。王旁在他的脸上多停顿了一下,他正看着王旁,脸上毫无表情。会是他吗?未来的大宋皇帝宋英宗?王旁心里打了无数个问号。

时间不容他多观察,王旁他接过松文剑,小心翼翼的从剑鞘中拔出宝剑,仔细的看看剑刃,剑身,剑柄。他松了一口气:虽然他不知道怎么鉴别刀剑,但是多观察细节还是能发现一些端倪,更何况这剑根本没经过做旧,不过就是一把普通的短剑而已。

最后他将剑插回剑鞘,递到侍卫手中。他看看王尧臣恼羞成怒的表情,不紧不慢的说到。

“王大可知道这松文剑的出处么?”

王尧臣没好气的说:“我又不是舞刀弄剑的武夫。”

王旁看了一眼仁宗,仁宗半眯着眼却不见一点笑容,王旁说到“如果王大人不知道这松文剑的出处,那么就不是王大人陷害狄青大人。”

众人一听王旁这么说都是一愣,王旁接着说到:“王大人是受人指使,因为王大人根本不认识松文剑,他如何得知狄青的松文剑放在何处。”

王尧臣被这么一说,腿有点发抖,但他仍极力反驳到:“我不认识,难道你王旁认识不成。”

王旁微微一笑:“皇上,可否容臣慢慢讲。”

仁宗说到:“你尽管讲来。”

王旁朝在座各位拱了拱手说到:“松文剑又称鱼肠剑,在上古名剑中排名第八,称为勇绝之剑,鱼肠剑既成,善于相剑的薛烛被请来为它看相,薛烛评此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

王旁停顿了,众人一片哗然,原来松文剑是忤逆的戾器。这些仁宗皇帝是听说过,不然刚才听到松文剑三个字就不会那么紧张。司马光转过头看着王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竟知春秋补卷《越绝书》中典故。

仁宗也知道松文剑是戾气之剑,但竟见王旁说的正是这松文剑的出处,也想知道,又见王旁停顿一下,就说到:“王旁,继续讲”

王旁停顿下来是有原因的,从昨晚到现在,每当他专注的去想松纹剑,便会闪现无数画面,画面越来越清晰,他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他仿佛看见:专诸正端着亲手烹制的梅花凤鲚炙走上殿来,鱼肠剑专诸藏在鱼腹中,大殿上正坐着王僚。专诸稳稳地用手掰鱼,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凛冽的杀气从鱼腹中激射而出。鱼肠剑已经出鞘,它稳稳地被握在的手中,专诸疾速向前鱼肠剑也挺进了王僚的心脏。

他转向司马光施了一礼问道:“请问司马大人,司马大人通古博今,可知道专诸刺王僚的典故?”

司马光点点头,王旁心中一亮,自己感受到的是真的历史上的事,莫非和水晶有关?既然司马光点头说明他知道的是真的,那自己担心的没人相信的想法就可以放下了。

他整理了一下思路,说到:“臣听说过,先秦时期当年专诸去谋杀吴王僚。当时,宝剑被隐藏在烤鱼的肚子里,最后却越过坚实的盔甲,一举刺穿吴僚的心脏。”

王旁停下看众人听的认真,司马光也未质疑。接着说到:“后人无人见过真的松文剑,也有不少仿造,就像王大人所呈,剑虽锋利却少光泽,虽有松文但纹路清晰,剑刃不见任何磨损劈伤,一千多年前的剑怎么有如此精致崭新,况且剑柄并无长期手握汗渍所磨出的褪色和亮度。这明明是把不出十年锻造的新剑,怎么可能是松文剑呢。”

说完,他长出一口气说到:“圣上,不详之物一般多是传说,并无实证,但松文剑有如此典故,即便是狄青大人有松文剑,狄青大人也不敢随意乱放。更何况王尧臣大人根本不认识松文剑,所以王大人背后一定是有人唆使。”

大殿之上的顿时安静,每个人都互相看看其他人,都在琢磨王旁说的话。

仁宗知道,如果王旁说的对,那么事情就不仅仅是不详之兆那么简单。大殿一片寂静,王尧臣心一沉,暗想赵大将军我的赵公爷,您难道不知道此剑是假的吗?

赵宗实知道这剑是假的,大殿上有两个人知道这剑是假的。一个是包拯,真的那把被包拯放在“明镜高悬”匾额之后,但是没有找到真正原来主人的时候,包拯不会暴露的,更何况这把剑争议这么大。另一个就是赵宗实,他本想拦着仁宗皇帝不让认剑,但是已经晚了。甚至他一念间闪过王旁也不认得真正的剑,却没想到王旁从新旧程度上说的条条是道。赵宗实昨天看到就知道是假的了,他不想告诉王尧臣,王尧臣的表现越真实越能混淆视听。

仁宗微微眯着眼睛看着王尧臣,王尧臣腿已经再抖,不过他心一横,就算不认识此剑最多也是认错而已,一旦具实说了,那么就是串通谋害朝中大臣,索性他不说话。赵宗实是不会等的,他还有一步棋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的,那是针对王旁的。对于这个皇上眼中的新起之秀,赵宗实已经想到了要扼杀他,这事自从知道狄青在教王旁骑马射箭开始,就已经酝酿,他看了一样知制诰刘敞。

这个早朝最先弹劾狄青引出众人参奏后不再说话的大臣,站了出来。在众人都还没从王旁话中醒了的时候,他对仁宗说到:“圣上,臣还有一本。臣弹劾王旁受狄青唆使,与狄青为同党。而且王旁身世怪异,臣曾多方调查,自王旁来京城出了很多怪事。所以王旁说的圣上不能尽信。”

仁宗问道:“什么怪事。”

刘敞说到:“据臣调查:王旁自幼被王安石大人禁锢,此事有王大人亲属可证;进汴京不久宅院对面邸店失火,此事欧阳修大人爱子苏轼可证;王旁初任命开封府,开封府即丢失案犯,此事也已证。”刘敞说完众人面面相觑,似乎他说的都属实。

王尧臣忽然想到一事,他说到:“王旁的确诡异,只隔一日,王旁声音就变了。这和昨日分明两个人声音,难道你们今天都没听出来么?

被他这么一提醒,众人惊诧的看着王旁,似乎都意识到,王旁今天说话的声音异常奇怪,和昨日菊花宴上还带着稚声调笑王尧臣大为不同。

这只是隔了一天的事情,王旁那句,“要不给王大人脸上也刺上字吧。”还在众人记忆里。而今天,站在他们面前的王旁,依然看上去十四五岁,但声音里充满成人男子的成熟,磁性;还有他不急不缓分析解释松文剑,与昨天的戏弄王尧臣的顽皮,和在仁宗面前半孩子气的要求少写试策的王旁,判若两人。

王旁顿时感觉无数双惊诧的眼睛像看一个怪物似的看着自己,他感到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压力与质疑像自己涌来,此刻狄青已经不是重点,所有人的目光放在了王旁身上。王旁听到大殿上纷纷议论。

就在众人犹豫之时,赵宗实说到:“可能圣上有所不知,王旁与王安石大人长子王雱是生于同一时,乃一母双生。这同时辰所生,必定有一个夭折,永徽五年底,武氏生双胞胎李贤与小公主,小公主死矣;不过有没有夭折的就不妙了,当年助李渊灭隋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兄弟李玄霸也是同时辰啊。”

这才是一枚最重磅的炸弹,扔在仁宗和大殿上每个人心里。赵宗实的话无疑将王安石比作李渊,将王旁比做李世民,这改朝换代的比喻对王旁来说无异于杀身之祸!

第二十四章 玉佩定姻缘

赵宗实眼见弹劾狄青的事,已经很难再有证据说服仁宗,一旦这个事被搁置,这段时间的努力就白费了。几次都是王旁捣乱,这个十四的孩子年纪小小就坏他大事,绝对不可以养虎为患。

赵宗实的话有人赞同,有人疑惑,当然也有人听出了其中的味道。王旁明白,赵宗实的话是冲着自己来的。他反复的想为什么赵宗实要这么做,历史上英宗是正常继位。尤其他更搞不懂英宗为何要陷害狄青。

正在众人迟疑之际,王安石站了出来说道:“圣上:关于不详之事臣有几句话要说。狄青大人被栽赃有目共睹,开封府丢失的人犯刚好在昨天,若昨日圣上不召王旁参加菊花宴,自然就没有册封之事;狄青大人府上与臣府邸附近失火,更谈不上不详,若不是举子被圣上黜怎么放火烧店?狄大人府邸如果真是杀人恶魔朱温所居住过,那早就该烧,烧了是好事,更何况大臣所住的府邸是朝廷安排的,安排狄青大人所住的时候,难道不知道那是朱温曾住过的吗?”

仁宗还没说话,赵宗实说道:“王大人,你这话是责怪圣上吗?”

王安石摇头说到:“臣不敢责怪圣上,巧合之事圣上岂能当真,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王尧臣刚见事情起了转机矛头转向王旁,又见王安石说这话便说到:“王安石大人难道不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的前半句正是:‘不有废也,君何以兴?’吗”

王安石说:“王尧臣大人身为枢密副使,不问边关不问打仗带兵之事,整日口舌之争对朝廷就是祥瑞之兆吗?”

王尧臣被噎在那里。王安石对仁宗道:“臣请旨:辞去群牧司一职,携子还乡,望圣上恩准。”

了解王安石的人都知道,王安石爆发了,这个拗相公的名声不是白来的。仁宗也微微皱下眉头,六道诏书才召来京城做官的大臣,做群牧使的工作一直很出色,工作打理的井井有条,论能力没得说,自然不愿意他辞职。

仁宗本想就此将事情压下便说:“王大人说的也在理,诸多事乃是巧合。”。

却又听有朝堂人说到,“这些事可以巧合,但双生子之事如何算巧合。”

王安石也听到了他说到:“生养在父母,臣请辞官职,携子还乡,望圣上恩准!”还是这句请辞官。仁宗心道:这王安石又来了,无论说什么,他肯定后面都是辞官。看王旁摇头,仁宗问:“王旁,你有何话讲。”

赵安实拦住说到:“父皇不可在听这孩子言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