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争宋 >

第120章

争宋-第120章

小说: 争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开阳门至拱辰门大道的一部分。)西为清晋门、显西门;北为通天门、拱辰门辽南京“析津府”子城的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

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

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

由于子城位置偏于西南,城中只有两条贯通全城的干道,一条是东西向干道,名檀州街,联通了清晋门和安东门,它是广安门内、外大街的前身;一条是南北向干道,联通了拱辰门和开阳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闹市口大街南段、长椿街、牛街加上右安门内大街北段,另外两条干道则只能从城门通往子城而终止。除干道之外还有次一级道路。

王旁看着辽国的南京城眼睛发亮,这里完全不似想像中的辽国那种大漠寒烟,马匹帐篷的景象,想想这燕云之地已经融入各个民族的文化,如今宋辽边境贸易频繁,这里更是一片繁华景象。

看这城内皇城壮丽,在城北都是集市,山或特产,海货鱼虾,还有民生所用的百货,无不在其中。

在皇城的周围,还有居住区,辽国管这种居住区叫做里坊区,各个坊有围墙、坊门,门上有坊名,像是写着归厚、显中、棠阴、甘泉、时和、仙露、敬客张平一边看着一边问“这些名字都是什么啊?”

王旁指着这些坊名说到:“这事按照民族划分的居住区,这南京城里人多,有三十多万人,里面包括了汉、契丹、奚、渤海、女真等民族。城内划分了26个“坊”,各,以此管理城内居民。”

张平一竖大拇哥:“嘿,你看他们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王侍郎,你知道的真多”

折克隽看张平还叫王旁侍郎,捅了一下张平;张平急忙呵呵笑着说到:“你瞧我,这都叫惯了,刚出来时候还嘱咐我呢。公子,不是我奉承您,别看您没来过辽国,都对辽国这么熟悉。”

王旁听了一笑,别的地方不敢说,就说这南京他可是见了三十多年。但是现在一点也看不出九百年后的样子。他四下张望了一下,发现坊内的一些寺观。

王旁看着这些寺观忽然发现一处,他认识他远远的指着说到:“你们看,这是法源寺。”说着几个人走到近前,一看寺庙上面的寺庙的牌匾。张平笑了起来:“公子这次看错了。”原来那寺庙门上牌匾写着:“悯忠寺”

这差距也大了点,想说眼神不好也说不过去。又走了不远,还有一座塔,几个人在离塔还有一段距离站住脚步,张平开着玩笑说到:“公子,这塔叫什么?你要是猜中了,今天我请酒。如果猜不中,今天你请酒。”

折克隽看了他一眼:“你这家伙,公子什么时候让咱们大伙请过喝酒?”

张平哈哈笑着说到:“就因为没有啊,我是觉得这个塔公子肯定能说中!”其实他们所站的位置已经隐约能看到字迹。

王旁看这塔不是一般的眼熟,似乎一千年来这塔从来没有变过模样,王旁哈哈大笑,这个塔里他曾经看过记载,在宋代这个塔前的寺庙叫做“天王寺”,这寺内之塔当然是天王寺塔了。

王旁知道这塔后来更名叫做天宁寺塔,于是他故意想逗逗眼前这几个人,于是他说到:“这塔么,我看叫天宁寺塔”

折克隽,张平和韩德容都哈哈大笑起来,“公子想请酒喝,也不用故意认输。”三个人同时说到。

王旁一笑,他并不想辩解,忽听身后有人说到:“阿弥陀佛,这位施主可是预知未来。”王旁大惊,回头一看竟是一位僧人站在几个人身后。

王旁急忙恭敬回礼:“请问阁下何人?”

那僧人微微一笑说到:“老衲是本寺住持,法号契嵩。可否请教施主贵姓高名?”

王旁见这僧人彬彬有礼,面目十分慈祥,而且刚刚自己故意说出天宁寺,他竟然说自己是预知未来,难道这里有什么玄机不成?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天宁镇寺宝

还没等王旁说话,韩德容不解的说到:“这位大师,我家公子刚刚到此地,刚才明明说错了,输了我们哥几个酒。怎么你到如此客气?”

折克隽拉了一下韩德容:“不要乱说,公子向来不与讲道理的人争执,看来这位大师有道理要和公子讲。”韩德容刚刚跟随王旁没几日,自然不知道王旁对身边人极其平易,但有要求就是不得冒犯生人。

王旁倒是觉得没什么,自报家门说到:“这位大师,在下姓王名旁字若无。刚刚从宋国而来,要去上京办事。”

契嵩微微一笑,他看王旁也是面善之人,不仅仅面善而且似乎与众不同,于是邀请到:“即使如此,想来施主与本寺有缘,不如请施主禅房一坐,不知施主可否赏光。”

四人之中心情各异。王旁觉得无所谓,迈步就朝里走;折克隽有些疑心,早知道此行要多加小心,这么莫名其妙冒出个僧人搭话,未免不大安全。其他二人倒是很钦佩王旁,这刚进辽国,逛了下寺庙就有人请,王侍郎到哪里面子都这么足。

禅房之内香烟袅袅,契嵩请王旁入座,寺中的小和尚端来清茶。其实如果契嵩不请王旁,王旁也会找机会和契嵩聊聊,刚才那句不知道王旁可否是预知未来之人,的确吸引了王旁的注意。

天王寺始建于五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称宏业寺。唐开元改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毁于兵火,殿宇无存。明永乐时重修,宣德间才改名叫做天宁寺并且一直沿用到后代。

契嵩见王旁举止气度不俗,又听他刚刚说出天宁寺这名字,心中好奇便问到:“施主如何知本寺这塔会叫做天宁寺塔?”

王旁见契嵩此闻,笑着说到:“在下路过此地见这塔十分精妙,俊美挺拔,雄伟壮丽,心里便冒出这个名字。”

显然契嵩不相信王旁这个说法,他追问到:“施主说这塔精妙,可还有其他原因?”

王旁见契嵩追问,心中疑惑莫非契嵩知道原因?他想了想:“我看天宁寺塔目测塔高二三十丈,八角十三层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雕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减,呈现出丰富有力的卷刹。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伟壮丽。因此觉得精妙。”

契嵩边听边点头:“施主可知道这十三层塔的玄机所在?”

这哪能考住王旁:“塔一般为“七级浮屠”,十三层为最高级别,一般为皇家特许。”王旁说完看契嵩似笑非笑,心想我若不谦虚一点怕是这和尚什么都不说了,于是恭敬请教到:“在下只知道这么多,还望大师指点。”

“阿弥陀佛,施主对此塔已经知道很多了,既你说出天宁寺塔,就是与本寺有缘,看来本寺能否免于一场劫难就看施主愿不愿出手。若是在劫难逃也是天意了。”

王旁听契嵩这口气,似乎事关重大,而且又和以后的名字有关,他不假思索的说到:“即是如此还烦请大师指点,若在下能做的,一定尽力而为。”

契嵩点点头说到:“佛家讲求缘份,今日有缘能与施主相见,老衲有一事相求。”他眯起了眼睛,似乎在想一件很古老的事。

王旁看着契嵩的神情,看来这事还挺麻烦。却见契嵩并不说话,而是用手蘸了少许水,在桌子上画了个太极图案。问道:“此图形是道家说法,若非道家,施主可觉得是什么?”

这下王旁有点发愣,这阴阳鱼除了道家理论之外,自己知道的就是这阴阳的穿古越今石。该不该对这和尚有所隐瞒,如果不说会不会错过一次寻找越今石的机会?

他想了想打定主意说到:“在下眼拙,如果不是道家说法,我觉得应该是个饰物。”

契嵩听完长长的吁了口气说到:“果然是有缘人。看来寻找镇寺之宝有希望了。”

镇寺之宝?莫非就是这穿古越今石?:“请大师明示。”王旁急忙恭敬说到。

契嵩站起身来,他在放中来回踱了几步问道:“请问施主刚才自称王旁,可是京城赫赫有名前来出使辽国的王侍郎?”

“正是在下!”

契嵩转过头来,紧盯着王旁看着,说到:“看来王侍郎正是本寺要寻找的人,也许只有你才能找到本寺的镇寺之宝。”

这个和尚可真够啰嗦的,王旁心里恨不得他马上说出来,但是他明白此时急不得,怎么也给给这和尚点缓冲吧。

契嵩终于下了决心,他说到:“我也听说,王侍郎是仗义之人,所以今日才有此一求。无论如何为了天下安宁王侍郎要答应老衲。”

王旁一听,怎么一个镇寺之宝连天下安宁都扯了进来:“大师放心,只要是我王某能做到的,我一定竭尽所能。”

契嵩见王旁这么说这才放心,不放心又有什么办法,这件事事关重大,既然今天王旁来了,自己能托付出去也就了却了一桩心愿:“嗳,我直说了吧。本寺修建初期镇寺之宝是一奇石。并将那镇寺之宝封藏在塔的第十三层。我的师父圆寂之前将我叫入房中,嘱咐我一件事情。”

契嵩一边说着一边回忆着往事:

“当时,师父对我说他亲手将石头放入塔中的时候,他似乎看见这座寺庙,会被更名天宁寺,还似乎看见一场大火烧了本寺和本塔,后来他偷偷的又去看那石头,静心感受得到启示。本寺所在之地是决定天下太平之处,若干年后将从北方起刀兵,一旦越过燕云之地,那中原将遭生灵涂炭,天下大乱。”

王旁心中困惑,这燕云之地果然就是如此,当金兵铁骑跨国燕云十六州,就是大宋灭亡之时“难道就没有解决的办法?”王旁不禁问道。

“办法?天下分分合合,哪有什么办法,只是师父相信只要有镇寺之宝在,就一定可以镇住此地。师父圆寂之前,特意嘱咐我要看好这宝物。唉!”

听契嵩叹气,就知道肯定没好事儿,要是这宝贝在,就不至于有什么重托之说了。王旁克制着想看看自己就藏在胸前的穿古石的想法:“莫非出了意外不成?”

“嗯!五年前的一天,师父又上塔了,但是……唉,那石头不见了。”

王旁就猜到了是这结果,但还是故作惊讶的说到:“这是怎么回事?”

“师父对我说:以后会来一个在宋国做官的人,知道这座塔会叫天宁寺。他可以找到那石头。说完就圆寂了,我这几年处处留心宋国做官的人,凡事来到此处我都会问一问,可否知道这塔的名字。前段听说有位王侍郎要出使辽国,我便寺庙中的僧人注意,结果看见王侍郎的时候,刚好你在说这塔的名字,果然是天意啊。阿弥陀佛!”

这老和尚终于说完了,王旁看看他不像要圆寂,这要是他圆寂了,自己可麻烦大了,再知道了寺庙的秘密,非得出家了。那干脆,他叫契嵩,我就叫法号气人得了。

可王旁又一想,若是契嵩的师父圆寂的时候刚好带着越今石,那越今石肯定也不在宋代,自己还怎么去找?再一想,也不对如果契嵩的师父有越今石,就不会看出来自己会来到这里,也是找到越今石的人。

接下来自己该如何去找,难道真的找到了越今石,要放在这寺庙里面吗?王旁一下子觉得,这是他来到宋朝以来最头大的事,甚至比眼前出使辽国可能遇到的危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