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隋唐不演义 >

第64章

隋唐不演义-第64章

小说: 隋唐不演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人只是替李世民向突利可汗传了一句话:

“当年你跟我结盟,约定有急互救,今天却引兵相攻,这还有香火之情吗?”

所谓香火之情,就是在神前焚香起誓,结为同盟,大意跟梁山好汉拜把子差不远。而李世民不去找颉利可汗论香火之情,而去跟突利可汗论香火之情是有原因的。

当年,李世民跟他爹李渊在太原起兵。刘文静受命前往突厥汗廷找始毕可汗搬救兵,现在看来,这位刘文静在出色完成李渊交付的任务之余,还干了私活,帮助李世民跟始毕可汗最心爱的儿子,也就是现在的突利可汗搭上了线。在某个史书未记的时刻,李世民还跟这位突利兄弟一起烧了香许了愿。

这是一个秘密,不但在唐朝没多少人知道,就是在突厥,知道的也是极少数。

显然,颉利可汗属于最后知道真相的那个人。

突利可汗愣住了,他的表情很尴尬。当年焚香结盟的事情属于高度机密,大家你知我知,私底下相互照应就是了,现在不沟通一下就突然一嗓子喊出来,实在没有心理准备。

回应吧,现在两军对峙,不是论香火之情的时候,拒绝吧,不知道李世民这位香火兄弟又要爆出什么料来。于是,突利只好保持沉默。

在跟突利可汗叙过旧后,李世民下了最后一个击溃颉利可汗信心的命令。

大队前进,渡过河沟,逼近突厥大军!

本来这次准备充分,准备领着大侄子大干一票,没想到竟听到这样一个秘密。

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听到李世民开始渡河之时,颉利可汗冷汗冒了出来。

李世民敢百骑渡河逼营,不会是跟突利有什么约定吧?

狐疑中,颉利可汗马上做出一个决定。

一匹突厥快马脱阵而去,给正准备渡河的百匹唐骑带去了和平的消息:

“秦王不用渡河了,我没有别的意思,这次前来只是跟贵国巩固一下盟约罢了。”

为了表示诚意,颉利可汗主动向后撤退。

李世民也是讲道理的,在颉利可汗撤退后,选择了见好就收。领着一百多骑重新回到了大营。

第一次的交锋就这样结束了,虽然一箭未发,一器未挥,但双方已经过招数次。李世民显然是胜利者。他已经成功在突厥内部播下分裂的种子,这颗种子将在五年之后发芽破土而出。在那时,强盛的突厥帝国将面临土崩瓦解。

当然,那还是五年之后的事情,远景是值得期待的,但近愁还是要解决的,而今眼目下,怎么让这支突厥大军真正退回老家才是重要的事。

从目前来看,依然不是跟突厥决战的时刻,实现不战而退人之兵才是上策,而让敌人不战而退要依靠谈判,而谈判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谈判之前,先展现实力。

回到大营之后,李世民仰望天空,喜悦涌上了面孔。灰蒙蒙的天空突然降下细雨来。

这不是春雨,但同样是贵如油。

纵观草原民族的征战史,很容易发现他们出征的时间一般会选在秋天,之所以选在这个时候,除了秋高马肥,天气凉爽之外,还因为秋天之后,中原才会变得干燥起来,而天气的干燥性直接影响到其主要武器弓箭的杀伤力。

“突厥人所仗恃的正是弓箭,现在积雨已久,他们的弓箭筋胶俱解,已经无法发挥作用,正如飞鸟折断了翅膀,而我们居瓦屋吃熟食,刀槊犀利,正可以以逸制劳!”

“不趁此时出击,更待何时?!”

火塘的火苗跳跃着,映红了李世民兴奋的脸,那双深邃的眼睛里正闪动着胜利的光芒。

这些天,突厥正在搞自纠自查。颉利可汗心情很不好,他的脑子里转来转去都是香火两个字,自己的大侄子还有多少事是自己不知道的?

紧接着便是连绵的细雨,这倒真应了一句老话:屋漏偏逢连夜雨。

在潮湿的空气里,颉利可汗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不好的感觉很快得到了证实,在一个深夜,前面斥候报告,唐军趁夜色倾营而出,正冒雨向营地扑来。

惊慌之下,颉利可汗连忙叫来突利,下令马上列阵应战。

关键时刻,突利却突然站出来,表示现在出战胜算不大,不如大家以和为贵,跟唐朝谈判。

颉利可汗惊讶地望着自己的这个大侄子,幡然醒悟,这是香火之情在发挥作用。

早在唐军出击前,李世民已经悄悄派人联络上了这位突利,双方回顾了过往的友情,并就以后继续发展双边关系达成了意向。

颉利可汗并不知道这次私自沟通,但他依然明白,自己的队伍已经无法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于是,他马上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停战。

突利作为代表前往唐营,跟李世民聊了聊天叙了叙旧,李世民同意了停战的请求,并正式跟突利结为兄弟。

缔结盟约后,突厥人从中原撤走,而李世民再一次出色完成任务,解救了新兴的大唐朝。

得胜归来的李世民跟往常一样受到了李渊的大力表扬。在李世民看来,他在获得父亲信任,挑战大哥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事实上,这一步迈得有点大,没看清前路,一下就掉进了坑里,这个坑是李建成亲手为他挖的。

李建成已经成功找到了李世民的命门。

在李世民出征不久前,李渊组织了一次会议,就迁都征求大家的意见,而之所以迁都,不是嫌隋朝时修建的大兴宫太破旧,而是因为长安离边境太近,突厥人经常一冲就到了长安的外围。

在这次会议上,李世民坚决反对,并认为突厥人不足为患,假以时日,一定能平定边疆。李建成力主迁都。最后迁都之事不了了之,而李建成却趁机告了李世民一状。

“突厥虽屡为边患,得赂即退。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耳!”

前半句意指突厥人是纯打劫的,给点钱就打发了。而后半句直指李世民,这也不能说李建成完全是告黑状,毕竟李世民的确跟突厥可汗拜了把子。但这又是一个十分不厚道的揭发,因为自此之后,李世民进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打不赢突厥人,说明统帅无能,打赢了,就证实了自己的确跟突厥人有关联。

这一句话后,李世民借战功以图天下的道路彻底被堵死,以后,就算李世民扫平银河系,天下也不会是他的。

李渊扶起身披金甲的二儿子,脸上依然是笑容,可眼睛的后面,却积累起越来越多的疑惑。

这个儿子,自己是真的看不懂了。

无论如何,自己应该做一些事情了。

【危机逼近】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的年初,李渊做了一个决定,恢复关中十二军。

进入长安的第二年,李渊将自己的二十万兵马置为十二军,并将关内诸府划为十二道,每一道安置一军。这十二军的士兵分配有田地,平时农耕,战时出征。这种兵民结合的兵制称为府兵制。因为同时兼并了农业生产跟军队召集,这种兵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成为唐朝横扫天下的保障。

在擒获刘黑闼后,李渊以为天下太平,留着府兵是一种浪费,于是废除了十二军。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太仓促了些。

恢复十二军后,李渊告诉他的秘书们,以后给突厥通信,不要用书,改用敕。

很多年前,为了争取突厥的支持,李渊亲笔将书改成了启,承认自己的附属地位。数年前,李渊终于将启改成了书,现在,他将正式将书改成敕。所谓敕,是由上而下发布指令。

恢复十二军,改书为敕。李渊终于发出了他积蓄已久的怒吼:

从今往后,对于突厥,服之则为吾臣,不服,朕将伐之!

接下来,李渊一反常态向突厥发起了主动进攻,并取得不少胜利。李渊的突厥政策从屈从到平衡再到反攻,用了整整八年,而反攻突厥并不只是一洗当年的屈辱。

在进攻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安排,屡战屡胜,唐军头牌李世民再也没有领军出战过。这意味着,李渊要削弱这个儿子在军中的地位,以及大唐对他的依赖性。

唐朝总有一天需要接受没有秦王的日子。

李渊的这个暗示被李建成领会到了,这位仁兄为了使这一天早点到来,下了一点猛药。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虽然心里早有预感,但听到这个消息后,李渊心里还是吃了一惊。

他收到消息,自己的二儿子在夜里突然发病,症状为心病,吐血。最后,被人扶了回来。发病时,李世民在东宫跟李建成喝酒。

很显然这不是普通的吃坏肚子,倒像中了毒。

听到消息后,李渊亲自跑到李世民的住所,看望了躺在床上,大难不死的儿子,询问了当时的情况,然后,转头告诉随从,给东宫发个敕令,告诉太子,秦王素来不能喝酒,以后不准再夜饮!

完了?这个事情这样就算处理完了?

李世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差点被毒死,而李渊竟然表现得像一个宿舍管理员,只是禁止吃宵夜。

怎么着,也该给一个交代吧。

李渊长叹了一口气,他觉得是该给一个交代了。

他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

不久前,有人举报秦府车骑将军张亮在洛阳阴结山东豪杰,收买人心,意图不轨。

当然,这个举报人是东宫的人。

审问时,这位张亮很有点骨气,打死也不说,在套不出口供之后,张亮又被放出来。

虽然查无实证,但谁都知道,李世民你是在洛阳搞基地组织吧。

李渊坐了下来,望向还躺着的李世民,说出了他最后的解决方案。

“首建大谋,削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我要立你为嗣,你又坚决推辞,而且建成年纪比你大,居东宫的时间又长,我不忍心夺去他的位子。现在你们兄弟水火不相容,还一起住在长安,一定会有纷争。我让你返回行台,留居洛阳,陕州以东由你主持,你还可以建天子的旌旗。”

因为李世民有篡改史书的不良记录,以上这段话通常被认为不是原话,这其中经过了相当的润色。而后面这一句,被改动的可能性极小。

听到父亲让他去洛阳后,李世民表示自己不愿意离开父亲,并当场流下了眼泪。李渊挥了挥手:

“天下都是一家,东都跟西都又很近,我要是想念你,随时都可以去看你,你就放心去吧。”

说完,李渊起身离开。

这一年李渊六十岁,从这几年他连续生二十个儿子的事迹来看,李渊并不服老,身体也倍儿棒,眼不花,耳不聋,骨质未疏松,腰未垮。但在转身离开的这一刻。李渊突然感到莫名的疲惫,将一切掌控于手心的他第一次觉得力不从心。

这便是老去的感觉吧。

在长安城里,李建成感觉自己最无辜,自己明明是老大,一切按套路来不就行了吗,偏偏跑出来一个咄咄逼人的二弟。李世民觉得自己最冤,明明这天下是自己拼了老命打下来的,为什么最后让那个坐在长安城享福的人接班?李元吉也恨上天不公,不给自己早投胎的机会,也不给自己统率兵马的能力。

他们都不知道,长安城里,最苦恼最无奈的人是他们的父亲。

这位隋末群雄逐鹿的胜出者战胜了许多强劲的对手,这个名单里包括狂放的杨广,凶悍的薛举,骁勇的刘武周,聪慧的李密,狡诈的王世充,豪迈的窦建德,等等。可在自己的家事上,他善于成名创业的谋略第一次失去了作用。

这大概不仅仅是靠智力就可以解决的难题,这个难题曾经困扰过秦王汉祖,曹武隋文。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