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隋唐不演义 >

第28章

隋唐不演义-第28章

小说: 隋唐不演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下了滑门。

可怜宋老生回家无门,情急之下,宋老生跳下马,跳进壕沟,爬向了城墙。

天色已暗,城上还有眼尖的,竟然发现了宋老生,扔了一根绳子下来。宋老生抓住这根救命绳子开始往上爬,估计平时缺乏锻炼,爬了一丈,唐兵就追了上来。

宋老生壮烈牺牲在城墙之下。

这说明,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确是真理。

【赏罚之术】

用了一个下午,李渊拿下了霍邑城,但必须得说,他攻克的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城池,还有一座精神上的城池需要他攻克。

李渊找到了攻城的办法。

进城之后,李渊开仓济民,会见城内的工商农各界代表,与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会谈,并抽空审理了案件,最后特别下令,授城内七十以上的老人散官。对于宋老生从关中带来的士兵,李渊表示,愿意留下来的可以留下,不愿意的,授五品散官,发放路费。

我相信,这些才是李渊横扫天下的真正原因,因为在他的眼里,不只有对手而有盟友。凭借着广封赏的策略,李渊在接近有征无战的至高境界。

在给霍邑的乡亲发红包时,李渊没忘记自己的将士。这一次似乎出了一点问题。

下面报告,攻城的将校开始发牢骚,表示怎么奴隶也跟我们一样领赏赐。

在李渊的部队里,还有西突厥的兵马(不是前面的东突厥),而突厥还是奴隶社会,突厥人领了奴隶前来助拳。

攻下霍邑后,李渊特别下令发奖金不能忘了那些奴隶。

显然,李渊的这个命令引起了一些不满。

奴隶都不能算人,怎么能跟我们平起平坐?

面对这样的质疑,李渊没有发火,也没有强行要求统一思想,而是找到有意见的士兵,给他们讲起了道理。

你们说的那些人虽然是奴隶,但在沙场之上,矢石之间,他们是跟你们一样浴血奋战的人,是跟你们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能取得胜利,你们能从战场上生存下来,他们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一番道理有理有情,没有人再表示不服。而李渊也不光是为了宣讲众生平等。他要给这些奴隶同样的赏赐是为了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要想统率一支大军,做到三军统于一心,令行禁止,树立权威。最主要的手段是赏罚,而赏罚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赏小罚大。

赏赐要从卑微的人开始,处罚要从权贵开始。赏一个微小的人,能提振所有人的士气,处罚一个权贵,才能震撼全军。是谓奖善以贯小为明,严刑以杀大为威。李渊的唐军人员混杂,有收编的隋兵,有自己的嫡系,有投靠的豪杰,还有外来的突厥兵,李渊依靠他高超的指挥艺术将他们组成了一个攻无不克的团体。

【结盟的秘密】

八月十五,李渊的大军抵达黄河边的龙门县,这一天是中秋节,团圆的日子。

刘文静终于回来了。

刘文静大摇大摆地领着一队突厥人跟一群突厥马回到大营报到时,脸上颇有得意之色。交付兵马之后,又大摇大摆找李渊请功去了。

众人一看,不由火由心来。刘文静领来的兵跟马如下:突厥兵五百人,马二千匹。

你小子还得意,从六月底到突厥去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你就领回了五百人,五百人够冲一次锋吗?

刘文静没有理会,径直找李渊复命,并在那里受到了李渊的高度表扬:“我到达黄河边,你才领着突厥兵来,而且兵少马多,你立大功了!”

怎么回事,来得迟,来得少,还算立功了?

是的,这关乎到李渊跟突厥人结盟的真正用意。

现在从头梳理一下李渊跟突厥人结盟事件。在决定起兵前,最大的挑战不是将要征讨的隋兵,而是隐藏在雁山之后的突厥人。这些人行动迅速,兵马众多,又不讲规矩,要是李渊起兵南下,他们就会乘虚而入,抢掠太原。

怎样摆脱一个实力强劲对手的骚扰?办法只有一个:结盟。

所以,李渊不像刘武周,他结盟突厥的目的不为了借兵马,而只是为了拖住对方,不让对方进攻自己。

目的的不同决定了方式的不同,刘武周完全臣服于突厥,以此希望突厥人能多借兵马。而李渊只是希望拖住对方,那重点就在突厥人借不借,而不在借多少。

刘文静在突厥待得越久,就越能拖住对方,现在领来的突厥兵越少,以后支付的报酬就越少。更好的是,还领来了二千突厥良马。马比人实在,不上工分,除了吃草,不收报酬。

兵不在多,有马就好,而且这五百突厥人与其说是来帮忙,不如是人质。突厥人至少短期是不会来抄李渊的后路。

解除了后顾之忧,继续前进吧,前面是进长安最后的关卡。

河东城横在了李渊跟长安之间。

【第二块拦路石】

驻守河东城(今山西永济)的大将是长安派出来的,叫屈突通。

宋老生出身卑微,个性自卑而敏感,前去挑逗一下就能引出来,屈突通就不行了,此人是一名老将,经验丰富,而且还善于守城。相比宋老生,这是一个更难缠的对手。

但李渊还是找到了屈突通的弱点。

李渊叫来了一支小分队,交给他们一个任务:渡河!

在这支分队出发之前,李渊特地叫来率领这支部队的将领,告诉他,过河之后,就地扎营,然后加强守备,屈突通必来袭营!

怎么确定对方一定能出城渡河来袭营?

李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他告诉对方,屈突通的性格决定了他一定会来。

“屈突通是员老将,性格刚毅,为人忠诚,听到你们渡河向长安进发,他一定坐不住。”

忠诚,是此人的优点,也是此人的弱点。

军将领命而去,渡河之后,扎下营房。入夜后,屈突通的兵果然过河来袭,因为提前做好了准备,屈突通的夜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丢下不少尸体后逃回了河东城。

在回河东时,屈突通将黄河上重要的桥梁蒲津桥给烧了。

意思是大家都别想过河了,我们就在河东死磕!可听到消息后,李渊笑了。

在李渊的计划里,烧桥就是应变之一。

针对屈突通,李渊预设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屈突通领兵入关守长安,那河东城自然落在唐军手里;如果屈突通分兵,则唐军趁机进攻其河东,让其首尾不能相顾;如果屈突通死守河东,则烧掉黄河的浮桥,断绝河东跟关内的通道,使河东成为一座孤城。

屈将军放火烧桥也算帮了大忙,而李渊是不愁过河的,黄河之上,数百只船连绵而来,这是李渊的水军,据记载,船只是附近的百姓友情赞助的。

在渡河之前,李渊告诉部下,要彻底击败屈突通的信心,还需要一步。

围城!

大军来到河东城下,显然,夜袭失败对屈突通的信心造成了打击,屈将军紧闭城门,打死也不出来。

李渊分派兵马,各守一面,按计划,也就展示一下唐军军容,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并没有攻城的打算。

河东城很高。可布阵完毕,唐军纷纷要求发动攻击。

三军之气可吞城,于是,李渊临时改变计划,下令发起攻击。

这个临时决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旺盛的士气鼓舞下,竟有数千人登上了高高的城墙。

可这时,天空突然变色,雷声在天边炸响,暴雨倾盆而来,而登上城楼的唐军听到了收兵的信号。

据史书记载,李渊发现了己方已经登上了城头,但考虑到天气突变,自己的一方又屡战屡胜,难免有骄傲轻敌的情绪,而屈突通善于守城,只怕这些先期登城的骁锐中了埋伏,为了士兵的安全起见,还是先退了为好。

这个决定体现了李渊谨慎的性格以及爱兵如子的胸怀,但可惜的是,这可能是假的。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相比其他文明古国,中国有极其完整的历史记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我们得以了解过去的中国人。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史料不是三包产品,在那些记录里,有不少是虚假材料。

出现虚假的原因很简单,史书是人写的。

为了维护伟大人物的光辉形象,贴金有时候是需要的,为了打击反动势力,抹黑也是常用手段。历史的真相就在饰美跟抹黑之间被掩盖了起来。

上面撤兵一事出自《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相当于实录的书是唐初一位叫温大雅的人写的,此人此时正在唐军中,官职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相当于机要秘书。温秘书写作当然要注意维护李首长的形象。

综合其他史书,撤兵一事其实是这样的,在唐军攻上河东城时,李渊在城的另一面,又因为大雨,视线不好,李渊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一有利情况。在情况不明下,李渊下达撤兵的命令,从而错过了一举攻下河东城的良机。

最好的结果已经错过了,但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李渊相信,就算屈突通再出兵,也无法对自己攻取长安造成任何威胁。

挥师渡河,进军长安,去夺取天下的中心,实践得关中者得天下的古老预言。

十月四日,李渊终于来到长安城下,一个月后的十一月初九,唐军攻克长安。

长安的大门终于向李渊打开。

李渊昂首阔步进入了这座辉煌的城市。壮观的大兴城握在了他的手中,关中也将成为他扫荡天下的基地!

经历了多少的忍耐,做出多少关键的决定,他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许答案只有李渊自己才知道。

在踏上长安最高处时,李渊并没有太多喜悦,他结束了一段凶险的旅程,同时也开启了另一段更为惊险的旅程,他战胜了许多强劲的对手,与此同时,他也将面对最具威胁的竞争者。

北面的刘武周依旧窥视着他的太原,寻找着进攻的机会儿,西北边,武威郡的李轨,金城郡的薛举,朔方郡的梁师都正在崛起,他们绝不会坐视李渊独占长安;而在东面,杨广自然不会对夺他京都的人善罢甘休。

环顾了他的对手,李渊发现自己陷入了重重包围,但仔细分析了一下,他松了一口气,这个包围圈并不严密。至少有一个人,会为他挡住东面所有的威胁。

托那封信的福,李密会成为我不花钱的韩信跟彭越,为我独当一面!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我的对手。李渊下了这个判断,这是一个精明的判断。

群雄逐鹿说到底是一场生存竞赛,众人常常以为要取得胜利,就要击败最多的对手。实质上这是一个错觉。生存竞赛的核心不是杀死对手,而是存活。最高明的人会占据水草丰茂、视野开阔又易于藏匿之地,然后静观他人厮杀,直到最佳时刻到来,才会从密林中跃出,取走最后的胜利果实。





第八章 血战水


【瓦岗的分裂】

荥阳,瓦岗大营。

李密收到了李渊的来信,信里除了“复封于唐,斯荣足矣”,还有一句:“欣戴大弟,攀鳞附翼。”意思是,兄弟,以后老大哥就跟你混了。

李密兴高采烈地展示给瓦岗诸将看:“唐国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在一片恭维声中,李密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此,李密专心洛阳,再没有向长安踏进一步。

如此看来。李渊用一封信,就让对方成为自己计谋下的又一个牺牲品。李密挂着盟主的称号,却为李渊干着阻挡东都兵马的苦力活。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要说李渊忽悠别人还有可能,但要忽悠李密只怕有些夸张,李密并不是笨人,也不是没读过史书,这种明推崇暗利用的把戏只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