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仓鼠劫 >

第16章

仓鼠劫-第16章

小说: 仓鼠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咸阳宫是秦王政与大臣居住及理政之所,一些大的政治活动则在章台宫举行。咸阳宫建筑群的宫殿多为高台建筑,地面建筑分为三层,犹如楼阁。上层为大殿,殿外三面为回廊,中层和下层为便殿、仓房、杂所。殿宇依地势起伏,布局参差有致,富丽堂皇。 
  
平日,秦王政多在咸阳宫理政。他很勤奋,每天都要翻阅很多奏章,以至于御案上始终是简册成堆。有时,秦王政也喜欢去蓝田县灞水旁的藏阳宫住几日。这藏阳宫原称霸宫,是先王秦穆公所建,穆公以此名之是为了纪念他〃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功绩,秦王政每次来此都要油然追忆起穆公的伟业,立志师法先王,重建霸业,再展雄风。 
  
这天,秦王政正欲前往藏阳宫小憩,有宗室官员向他报说,逐客令下达后,经过全城逐捕,所有异国在秦为官的人都被驱逐,官吏队伍得到整肃,客卿乱政的根基得到清除,土生土长的秦国官员们再也不用担心受到异国官员的排挤了。 
  
秦王政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他想,如果早些制止异国客卿干政,秦国或许不会经受动乱之害,他也暗自欣赏自己的果决和高明,以为与先王秦穆公相比并不逊色。   
然而,谒者将李斯的奏疏呈给他之后,他愣住了。秦王政很惊讶李斯的大胆,开篇便敢于直刺君过,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在他的印象中,还没有人这样冒犯他,因此,当这几行字进入他眼帘时,他的自尊心被刺痛了,盛怒之下,将奏疏掷于案上,去蓝田小憩的想法也被冲谈了。但是,当他复又读起、仔细咀嚼之后,却被奏疏精辟的论述、鲜明的见解和行云流水般的华美文采吸引住了。他不再恼怒于李斯的冒犯,先前的自豪和欣悦也渐渐被惭愧和内疚所取代。 
  
〃……大王今之任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若非秦人,一概不用;为客卿者一概驱逐,此实非统一天下、控制诸侯之良策!〃   
读到这里,秦王政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并不由地对李斯的观点产生认同:秦国之所以日益强盛,是因为接纳了天下的贤士;秦国之所以日益富强,是因为搜罗了四方的珍宝,若不能跨越地域的界限,跳出秦国的小圈子,秦国不仅不会有今天,也不会有未来。 
  
秦王政又继续读到: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所以泰山不排斥土壤,才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才能成就其深广;王天下者不抛弃小民,才能显扬盛德。所以地不分四方,民不分异国,四时追求充实美好,鬼神就会降福,这正是三皇五帝无人能够凌驾其上的原因。如今大王却要抛弃百姓帮助敌国,排斥宾客让其侍奉诸侯,致使天下贤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敢入秦,此所谓借兵器以助敌,送粮食给盗贼也!〃 
  
秦王政的脸上有些发烧。他暗暗问自己:虽有一匡天下之雄心,却无容纳天下贤士之度量,如此怎能申大志、展宏图?宾客中即便有心口不一之辈,但不可以偏概全,一概否定,这样做不是有如沙中淘金,为求其纯粹连金子也扔掉吗? 
  
秦王政的目光又在最后一段文字上停留下来:   
〃不是出于秦国的物产,可宝贵的尚有许多;不是来自秦国的人才,愿意忠心事秦者大有人在。今大王驱逐客卿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以增强仇敌,使国内人才空虚,并怨于诸侯,如此而求国家不遭致危险,实在是不可能啊!〃 
  
秦王读罢,不禁打了个冷颤。李斯的话句句如重锤敲击在他的心头,他意识到,孤家寡人的狭隘做法,不仅会使大量贤才流失,而且也会使国家由强而弱,伟业难成。逐客不是清除了危险,而是孕育着更大的危险。联想到方才与先王秦穆公相比的情景,秦王政不禁大为羞愧,遂下令取消了蓝田之行。与此同时,秦王政又如梦初醒地写下这样一道诏书: 
  
〃前令逐客,失之仓促,极欠深虑,寡人深悔之。被逐之客卿可速返宫中,寡人当复其官职,任用不疑。诚待四方贤士,归之如流水,此秦之福也,亦寡人之幸甚。〃  
   
写罢,秦王政急令传布国中,并派出多路人马探听客卿们的去向,前往召还。   
秦王政这一急转弯式的做法使力主逐客的宗室官吏大为惊慌,但他们又不便谏阻,因为从秦王政那果决行动中他们已经看到,秦王是不会改变其决策的,识时务者宜当顺乎潮流,明哲保身。 
  
秦王政派出的召还使是在三日后的黄昏时分到达骊邑的,此前,他们已从骊邑令的奏报中得知消息:客卿李斯正避居在骊邑一家小客馆中。这消息是确实的。那天,李斯与淳于越相遇畅谈达旦,颇为投机。尽管他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还不尽一致,但也取得了某些共识。其中一点便是:士之生世间,当有所作为,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莫让光阴空付东流。 
  
李斯还说服淳于越,暂不要回韩国,那份微薄的祖业不值得留恋。况且,以韩国之贫弱,断无发展壮大之可能,将来很难逃脱被吞并的命运,到那时,必将无地可居、无业可守。 
  
淳于越觉得李斯的话有道理,但不回韩国又觉得无处安身,前程渺茫。李斯告诉他,可暂在骊邑小住,先避避风声,听听消息,然后再定夺。淳于越感到除此之外也别无他计,便这样住下来。 
  
李斯、淳于越没有透露他们的姓名和身份,他们身着布衣出入客栈,谨慎着自己的言行,小心地探听着消息。然而,那天在街上,还是被一个邑中小吏认出他们。这小吏曾在吕不韦的相国府中做过事,因犯有过错被吕不韦遣逐骊邑,想不到这样一来却因祸得福。在吕不韦获罪后没有受到牵连。当初在吕相国府上,他曾与李斯、淳于越相识,今见二人逃匿骊邑,感到是报功邀赏的良机,于是便暗中跟随李斯,打探到他们的住处,并及时向骊邑令告了密。骊邑令闻之大喜,正想奏报秦王,朝廷忽然下令召还客卿,骊邑令于是见风转舵,向朝廷报奏了李斯在骊邑的消息。但这一次,骊邑令却不是举报逃犯,而是荐举贤才了。 
  
因为有骊邑令提供了准确线索,召还使很顺利地找到了李斯和淳于越。召还使喜气洋洋地对二人说:〃满天乌云已经散去,二客卿快随我回咸阳吧,大王一定会大礼相迎!〃   

李斯心存疑惑地问道:〃既云大王下令召还客卿,可有凭据?〃   
召还使道:〃此事已布告天下,难道还有假吗?〃说着,从袖中取出诏书,郑重地向二人宣读,同时向淳于越透露,秦王回心转意,是李斯书谏逐客的结果,秦王还以此疏遍示臣下,以为忠君爱国之楷模。 
  
至此,李斯才释去狐疑,喜出望外。次日清晨,当朝暾初上时,他便和淳于越披着一身霞光,告别了小城骊邑,前往国都咸阳。当咸阳城遥遥在望时,他不禁脱口而出:嗟呼咸阳!离之何久归之何速也! 
  
秦王政没有食言。他亲至咸阳宫外迎接了李斯等客卿的到来。   
这天,雪霁天开,晴空万里。呼啸的北风止息了,地上的白雪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雪地上有一座用松枝搭起的门阙,那浓重的墨绿与遍地的银白交相辉映,使冰封的大地展现出动人的生机。 
  
松门两侧陈着鼓乐,竖着各色旗帜,俨然如迎接胜利者的凯旋。当客卿们缓缓走来时,鼓乐齐奏,欢声动地,迎宾的气氛霎时被渲染得热烈异常。面对如此盛大而隆重的仪式,李斯颇觉局促不安,感到愧于领受。他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激动,以免过于外露,因为他心里清楚,就在这欢迎的行列中就不知有多少双愤怒的眼睛在看着他,那些力主逐客的宗室大臣们一定会气愤异常。他感到不能趾高气扬,给那些官吏们太多的刺激。他现在还没有稳操重权,还不足以与宗室官吏抗衡,当此之时,宜当尽量缓解矛盾,作尺蠖之屈,至于回手还击那是以后的事。 
  
李斯这样做也是给秦王政看的。他知道,秦王政解除逐客令不过是因时局需要,急待人才,并不能说明其多疑暴戾的性格有所改变。君王的脸是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今日待之如上宾,他日就可能斥之为逆贼。在主宰着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必须永远小心谨慎,得意时不喜形于色,失意时不迁怒于君,这样,才能平平安安地立身君侧,永保富贵。 
  
秦王政用平静的微笑迎接了李斯的到来。他闭口未提李斯的奏疏,也没有当着李斯的面承认自己的过错,只是说了一些问候和勉励的话。秦王政素来看重一国之君的尊严和威仪,他是不会轻易向人认错的。 
  
第二天,李斯被恢复了客卿的官职,避匿于娘家的夫人冯氏、儿子李由及其他人也被接了回来。风波平息之后,李斯没有忘记去拜会那些曾力主逐客的宗室官吏,他委婉地向他们表明:他重返宫廷后决无报复之心,他愿意与所有的朝臣同舟共济、相安无事;往事已经过去,旧的一页无须再翻开,应同心致力于秦国的强盛,着眼于秦国的未来。 
  
宗室官吏们被李斯的宽容大度感动了,李斯也觉得轻松了许多,仿佛乌云散尽,冬去春来。   

第六章攻赵灭韩   
一   
一个令贤士们大为振奋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秦王矢志强国,卑身求士,不拘一格,广选贤良。这消息不仅在咸阳、在秦国广为传播,几乎尽人皆知,就是在其他诸侯国也颇有影响。于是,秦王之贤明豁达和从谏如流也被描画得流光溢彩,使很多国君自惭形秽,并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紧迫和威胁。 
  
当然,在这种众口一词的舆论宣传中,李斯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而美好。他被夸赞为直言敢谏的骨鲠诤臣,被盛誉为见解非凡的有识之士,而李斯那行云流水般的文笔,遒劲有力的书法也为更多人所熟知。在人们的心目中,李斯不仅胸有韬略,腹有良谋,善于伴君从政,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善为美文华章。这篇《 谏逐客书 》传出宫廷后,被人广为传抄,一时间成为文章典范。此文传之于后世,成为历史名作,竟至不朽。当然,这是后话。 《 谏逐客书 》的轰动效应当然不只发生在文坛。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改变了秦国的施政方针,开阔了秦王的视野,使秦王的用人路线冲破了地域观念的束缚,由偏狭走向拓展,由墨守成规变为不拘一格。这一改变给秦国带来了希望,使其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那些日子里,咸阳宫显得热闹非凡且极富生机,几乎每天都有被驱逐的客卿风尘仆仆地从逃亡地返回,他们无一例外地被官复原职并给予优厚的待遇。更有一些各诸侯国的贤士良才也慕名前来投奔,秦王政也给予热情的接待,并根据每人的才能授以适当的官职,使之皆大欢喜。他们簇拥在秦王政的周围,迅速形成了一个卓越不凡的人才群体。 
  
在慕名投奔者中,有一个叫做缭的魏国人,他熟读兵书,极富谋略。那日,秦王政在咸阳宫亲自接待了这位貌不惊人的投奔者,先是询问了他的一般情况,接着便和他进行了一番考察性的对话。 
  
秦王政首先问他如何看待兵事。他说,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用兵当以诛乱禁暴为主旨,不攻无过之人,不杀无罪之人。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的乱杀乱抢,与盗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