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之安居乐业(原名:云和山之彼端) >

第232章

大宋之安居乐业(原名:云和山之彼端)-第232章

小说: 大宋之安居乐业(原名:云和山之彼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吉林郡(原黄龙府,包括今日的吉林大部和黑龙江省、内蒙一部)、山东郡(原临湟府)、河北郡(混同江以北黑龙江以南地区)、山南郡(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山南室韦人的地盘)、河东郡(原率宾府,包括东海女直、阿里眉女直的地盘,包括今日俄罗斯的远东省还有库页岛,林靖文征服了日本。所以日本地北海道岛也被划入)。还有南方地夷州郡(原夷州府,也就是台湾岛)。还未攻下的大定府也被兰台安了个编制,叫长兴郡。

至于新占领的大漠,则被分为八郡之地,包括乌古人和蒙古人游牧的三河郡、茶扎剌人和敌烈人游牧的静边郡、瀚海地区的瀚海郡、九部达达所在的北郡、鄂尔浑河流域被划为平原郡、汪古直人的地区被划为南方郡、黑车子室韦和阴山地区(也就是已被消灭地谟葛失人游牧的地方)划为赦勒川郡,原辽国大同府被改为云中郡,这八郡之地每一个郡可比大明本土地十个郡大多了,但人口却要少得多。

划分了郡县,同样,林靖文在大漠上划分了若干个千户万户,废除原先地各个部族,将达达人、克烈人、乌古人、敌烈人、茶扎剌人、朗改人、汪古直人和塔塔尔人纳入千户万户编制,以部族名称为其姓氏,从此以后,大漠之上不再有部族之分,而是千户万户之分,统一的,这些原本的野蛮人都被称作明人。

这是铁木真,也就是蒙古人的成吉思汗在一百年后的做法,铁木真统一了这些部族,他撤销了部族编制,同样将各个族群划为若干千户万户,依靠这种做法,数代人之后,大漠上没有了达达人,没有了汪古直人,没有了塔塔尔人……而只有蒙古人,林靖文觉得这种做法不错,照学了一遍,同样的,数代人之后,大漠上也只会有明人。

本来林靖文是有两个选择的,一个是铁木真的千户制度,另一个是清朝的盟旗制度。若是论统治力,盟旗制度要强过千户制度,但论同化力,盟旗制度则差了千户制度老远。有清一朝,盟旗制度之下地蒙古人是没有背叛过,但清朝灭亡之后,蒙古人还是蒙古人,而没有被同化成清人;但在千户制度之下,虽然偶有反叛,但元朝之后地达达人等各个种族都消失了,只剩下“蒙古人”这一个称呼。而且,盟旗制度的统治力度太过强大,有清一朝之后,原本野蛮善战地蒙古人变得懦弱不堪,民族血性丧失殆尽,而林靖文要的是大漠能提供给他源源不绝的精兵,却不是懦弱到见谁都投降的懦夫林靖文选择了千户制度。

部族被取消了,按理说会有大批的原首领贵族失去权势,但千户制度随后而来,那些原本的贵族、首领、大王、头人摇身一变,都变成了各个千户万户(这里是官职名,而不是行政区划),权势虽然减少了许多,但终归还是有权有势的,加上大漠之上十数万明军整戈待旦,而乌古人和敌烈人还有蒙古人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倒向了明人大明朝可以直接征召乌古、敌烈和蒙古勇士入军那些达达、克烈、茶扎剌、汪古直、塔塔尔的贵族首领没有反抗的勇气,毕竟,一旦反抗的话他们失去的将远比得到地多,这种不划算的买卖谁干?得了,反正还是有权有势。虽然权势少了点,但也犯不着反抗。更何况,大漠之上弱肉强食,现在大明势大,他们无论怎么做都是合理合法的,贵族首领只是稍微损失点利益,平民奴隶则丝毫无损。没人会想着反抗。

虽然还是有些部落反抗。但大体上来说,整个大漠被大明朝和平演变,万里大漠之上,盛行了数千年的部族制度消亡,随之而来的,大明朝将整个万里大漠纳入朝廷的直接统治之下。

另外,天子还颁布了一个诏令:广恩令。

广恩令规定,大漠上的牧民。若是奴隶地话,可以通过战功脱去奴隶身份。每斩杀五个敌人就可以为一人脱籍。脱籍之后,你就是自由民。

自由,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吸引人地字眼,特别是对奴隶来说,没有人会比奴隶更向往自由。大漠之上,本是征战不息,那些战胜的部落自然可以从战败者那里掠夺到大量的奴隶,而对于那些战败的部落来说,他们不但要向胜利者献上大量的牛羊女子。更是会有大批部落勇士被战胜者掠做奴隶。频繁的征战之下,没有谁是永远的胜利者。可以说,草原上大部分牧民都是奴隶,他们不仅仅是没有自由,主人可以对他们生杀予夺不说,他们没有自己的财产,主人可征召奴隶出征,战争所获也没有奴隶地份,不仅如此,子子孙孙代代为奴,这种日子谁想要?

广恩令一经颁布,整个大漠都疯狂了,无数的牧民骑上心爱地战马跨上弯刀背上强弓,纷纷汇集到大明军营,不仅仅奴隶想要脱籍,大明朝对有功将士地封赏之厚让那些原本的贵族都眼红……

很难说整个大漠有多少人口,这个无法统计,不过,在广恩令颁布的短短几个月之内,大明朝从万里大漠征召了不下三十万骑兵,这还是择优录取的结果,不然,怕不是召个百万铁骑也不在话下很难想象,虽然大漠之上全民皆兵,但如此之多的人口到底都是从哪儿来的?不会是全大漠的人都跑来当兵了吧?看到这种盛况,大明朝廷的那些个大臣武将都不禁有些后怕,大明朝是铁甲百万没错,但看看现在的情况,即使百万铁甲也不够大漠上地野蛮人杀地,幸好,这些野蛮人松散的很,联合不起来,不然大明哪里敢打他们地主意。

虽然大明从大漠上征召了三十万壮丁入军,但游牧民族嘛,妇女也是可以干活的,大多数情况下大漠上的生产都是由妇女在操持,而男丁,主要任务就是打仗,所以说,大漠上的男丁即使征召得再多,只要不是全部男丁都跑去当兵,一般是不会影响到日常生产生活的。这个不象大明,在大明本土,征召的男丁一般不能超过五分之一,若是达到了三分之一的极限,日常生产就会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窘况,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物资供给不足,经济崩溃,然后就是饥荒、动乱,就象刘彻小儿那个时期一样。

得到了大漠上的三十万兵马参战,大明朝廷得以让此次出征的百万铁甲中的三十万人解甲归田,民间也缓了口气。大明新占领了那么多的土地,市场扩大了几倍有余,这就需要扩大生产,但劳动力不足啊,这三十万明军退役,那就是三十万劳动力,这下生产可以扩大不少了。不仅如此,朝廷还以税收政策等优惠鼓励民间商贾往大漠上投资,大漠上的人虽然没什么手艺和技术之类的,但初级生产还是可以胜任的,迁一部分初级加工工厂到大漠上去,可以改善大漠上牧民的生活不说,可以以经济形式潜移默化牧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也可以缓解本土劳动力不足的压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划分郡县,规划千户万户,征召游牧骑兵入军,等这一切忙完,时间很快就到了秦元1348年的九月,这还没忙完,划分郡县千户之后可不意味着完结了,以前那些牧民有贵族首领管理,他们那时候的生活自然由那些贵族考虑,但现在他们都受大明朝的直接统治了,大明自然要为他们的生活负责这就是为什么在开战之前林靖文要派人从中原订购那么多的生活物资的原因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被运入大漠,然后分到牧民的手里,而现在辽东到大漠的道路还没修建,这运送物资可是难得很,而且更费时间。

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也不是光忙这个的时候,此时离《奉天京条约》的签订已经超过了四个月,按照约定,此时若是宋军还未能攻下祈律府的话,明军就该动手了,恰好,此时明军可正是兵强马壮,那些个叛乱的人还不够急于立功的游牧骑兵杀的,诸事已定,发起新的攻势的时机到了。

时隔四个月,宋军到底攻没攻下祈律府?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四十四章 宋军北伐

很遗憾,历史早已证明,宋军就如同那扶不起的阿斗,完全靠不住,靠他们想攻下祈律府可不是一个“难”字能够形容的。

秦元1348年四月,《奉天京条约》签订,按照约定,囤积在辽国南京道的二十余万明军,那朵部十数万人驻扎卢龙塞看守长城要道不变,而到了六月份,原驻扎在密云州的李恢所领的六万南方军团则奉命南调去攻略碧瑶、吕宋二郡,南京之境已无一名明军存留。

这个时候就是宋军出动的时候了。

宋帝赵佶以太傅、知枢密院事、开府仪同三司、九镇宣抚使、泾国公童贯为统兵大元帅,领河北、河东和中央禁军一众三十五万号称六十万人北伐。

与历史不同,历史上,宋军是从雁门关和河间真定两个方向同时进军的,从雁门关出兵自然是为了攻取西京大同府,不过现在大同府已经变成大明朝的云中郡了,因此这一路北伐大军被宋朝取消,三十万宋军只由河间、真定二府出发。

河间与真定分属河北东西二路,虽然不在宋辽第一线,但这两府历来都是抗辽的前线所在,尤其是真定府,出真定府北行就是长城和一马平川的赦勒川,有宋一代,长城一线都掌握在异族手里,宋军无险可守,自然一直都处于被动防守的境地。从真定府出发的西路军由童贯亲自统领,这路宋军还好说,虽然这路宋军首先要攻陷长城险关才能真正进入辽国的南京道,但真定府离明军驻扎的云中郡不远,云中郡的明军重压之下,辽军不得不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明军身上,特别是长城隘口的飞狐关,若是以前,在没有攻克飞狐关的情况下,宋军别想北伐。不然就等着腹背受敌吧,不过现在嘛,飞狐关在明军的掌握之下。宋军可以不用理会这个雄关。这就让童贯捡了个大便宜,北伐大事,居然由这个阉货建立了第一功。

童贯率军往东经定州进入南京道,趁辽军不备。其麾下骁将折可存率一支轻骑倍道疾驰,渡过易水从而一举攻克易州(今河北易县),打响了宋军北伐的第一枪。

而东路宋军由北宋末年唯一的两位名将之一地种师道亲自统领,这是种师道费劲苦心争取来的,他实在不看好童贯那个阉货。^堂^^但宋朝的体制却一直都是压制武将地。宋帝赵佶本不同意种师道这位有名地将领亲自领军,但种师道多方活动,不少大臣和妃嫔都为他说话,赵佶倒是无法,只得让种师道出征,不过,东路宋军比起西路来兵马要少得多,尤其是宋军那驰名天下的重步兵不多。

种师道领军自河间府出发,过莫州和保定军经由霸州进入南京道。霸州以北的南京道之地河流密布关隘遍地。从这一路进军的难度可不是一般地大,因此。宋朝的意思是,东路宋军主要是起个牵制的作用,主要的战场还是在西线。

不过种师道可不是这么想的,西路是一马平川没错,但童贯那个阉货可信么?说不得北伐大事还是要靠前途险阻地东路宋

过了霸州就是拒马河(今白沟河),这条河算不得大河,水流也不湍急,河对面更加没有什么天险,但辽军在河对面经营了一百多年,关隘要塞修了不知道多少,比如说,河对面地东永清、西归义二州就囤积了辽军重兵,此时又是开春不久,河面上水流正是大的时候,宋军要在这个时候渡河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种师道别出奇兵,他派遣一支偏师从霸州东面的信安军经戎城塞渡过拒马河多亏了辽帝耶律延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