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豁达人生 >

第4章

豁达人生-第4章

小说: 豁达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防止家里人浮肿身亡,韩三倩每顿饭都要将老六两口从沟岔里挖回来的草根和刮回来的树皮剁碎熬在锅里,然后从瓦罐里拿出黄豆放进锅里进行熬煮。不过,她将放黄豆的数量减少到了每顿饭12粒。吃饭的时候,三倩总要将那12粒豆子挑出来,每人均分两粒。

在死神面前,护犊是母亲的天性,韩三倩为了儿女极尽全力。为了让襁褓中的小臣子能活下来,她经常将自己的两粒让幼子吃掉。

就这样艰难地一天一天往过熬。

三年惨烈的年馑,在韩三倩精打细算、认真调剂和努力维持下,一家六口没有一人因饥饿而死亡。

生死面前,韩三倩能将家庭关系处理到这个程度,不仅在本村没有第二家,就是在邻村十里八乡也是没有的。这个寡妇当家的特殊家庭受到本村的人和周围邻村人们的羡慕和称赞,直到后来,也一直被乡邻们传为佳话。

  
 启蒙 '本章字数:2750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11 08:40:24。0'
004 启 蒙

薛廷臣出生在大灾之年的开始,成长在残酷的民国十八年年馑。在那连续三年没有食物的年景里,许多身强体壮的成年人都死掉了,他却活下来了。尽管因严重的营养不良而导致他得身材瘦弱、矮小,但他能够活下来已经算是很大的造化了!这在民国十八年年馑里,的确是一个罕见的奇迹!远处不知道,就在西侯度村里,和薛廷臣同龄的人只活了和他一共两个人,比他小一到三岁的同龄人没有一个。他之所以能够活过来,是因为他有一位好母亲,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维系了这个弱小的生命。

孩子的生命维系和健康成长靠的是父母,薛廷臣在母亲的呵护下,从人吃人,犬吃犬的年馑里活过来了。但身体的健康成长只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心理的健康成长也至关重要。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父母的影响和教育至关重要。薛廷臣生长在一个单亲的家庭里,因为没有父亲,对他的教养全靠母亲一人。贤德的母亲不但维系了他的生命,而且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力行的影响和严格的教育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年馑过去之后,田里开始有了收获,但生活还是非常拮据的。这个时候的臣子已经开始有了记忆,他记忆最深的是母亲的饭做熟以后,全家人都眼巴巴先看着冒着蒸汽的锅台,看着母亲给一个人一个人在盛饭;记忆最深的是母亲让全家人吃了饭之后她才去吃那些残汤剩饭;记忆最深的是母亲和六叔母妯娌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细节;记忆最深的是母亲常常将非常稀缺的玉米面团给了不认识的讨饭人。

那个时候,好像是河北一带的光景比其他的地方要好一点,经常有河南那边的人来这里讨饭。为了防止讨饭人的骚扰,许多家庭都养着狗。讨饭人为了防止被狗咬伤,手里总会拿着一个枣木棍子。薛廷臣家里没有养狗,韩三倩不忍让那些本来就很难得恓惶人再担惊受怕,每一次讨饭的上了门,多少她都要给打发点,总不会让他们失望着离开。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深深地刻在小臣子的脑海里。1931年冬天的一天早上,因为下雪,家里的人早上起的比较晚。下雪天外面不能干活,起床以后也都没有出门,韩三倩就烧了一锅蔓菁粥作为全家人的早饭。就在她刚开始给全家人盛饭,门外传来了一声颤兢兢的说话声:“大娘,给口热饭吃。”接着窑门被推开了,一位衣着破烂的老汉柱着枣棍,挎着一个破竹篮,颤兢兢地出现在门口。韩三倩说道:“进来吧,外面太冷。”那人往前挪了一步,站在了门里边。韩三倩给家里人每人盛了一碗粥后,将锅里仅剩的一碗粥全部盛出来,端给了那个讨饭的老汉,那个老汉连声说道:“谢谢!谢谢好人!”

小臣子看着妈妈站在锅台旁,心里在想:“这一下妈妈早上没饭吃了。”他知道,妈妈每顿做饭都是一个人一碗,从来都不会多做。

那个讨饭人吃罢饭后连声道谢,不停地说着“好人!好人!”然后转身走了。

讨饭的走了以后,韩三倩才用开水泡了一点菜疙瘩坐在灶门前的木墩子上吃着她那特殊的早饭。小臣子问妈妈道:“你怎么不给你剩一点粥喝。”妈妈回答道:“你看那人多恓惶,他都冻成那样了,让他多喝一点热饭能暖和一点。”小臣子眨着眼睛看着妈妈,好像明白了一点什么。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韩三倩与人交往乐善好施,急人之难,经常接济有难处的人,她的慈善之举深深烙印在小臣子幼小的心田里。

耳闻目染的社会环境,也是奠定一人个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臣子的姑母出嫁到首阳,姑父叫郑安富。姑母的膝下有一个儿子,叫郑丙旺。郑丙旺比臣子大一岁,童年的时候,郑丙旺经常在西侯度姥姥家停,臣子也经常到姑母家和登新家去小住几天(登新家和郑丙旺家是邻居两家的大门紧挨着),臣子和丙旺两个人一块耍着成长,两小无猜;两个人在一起的候;晚上睡觉总是在一个被窝里打脚蹬。有一天,臣子和母亲去了登新家,一到首阳臣子就找郑旺耍去了,玩了一会丙旺便把臣子领到村子东边的小学校里去看庙。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天,学校里面没有人。首阳村的学校很大,是永济县最大的一座完全小学。学校是在村东的二贤庙里,庙里两座石坊,有大门、二门、碑亭、廊房、经院和书院等建筑。庙内东侧有伯夷、叔齐二冢并列;冢前矗巨碑一通;大书“古贤人之墓”。墓之四周丛森茂密;古柏参天。春来绿树葱宠;夏至浓荫蔽日。碑亭内矗有唐代颜鲁公、韩吏部、梁卿等碑刻四通;宋代黄载、黄庭坚、司马温公等石刻五块;另有金元至明清碑数通。碑文多颂扬夷齐耻食周粟;采蔽首阳;以至杀身成仁的“高尚气节”。庙宇很气派。雕梁画栋的回廊,殿宇辉煌的庙堂,让臣子甚感稀奇。这些都是臣子第一次看到的,童年的孩子好奇心很强,俩表兄弟就在回廊里、庙殿里乱窜。臣子从小就喜欢盘根问稍,不明白的事总想弄个明白,他看到这座庙很气派,就问丙旺:“这是哪个神的庙?”丙旺回答道:“不知道,光听大人说这是二贤庙,二贤是哪个神人我也不知道。”

在两个孩子玩意正浓的时候,姑父找来呼唤他们回家吃饭。回到姑父家后,臣子便问姑父:“姑父,二贤是什么神仙?”姑父回答道:“二贤是两个人,是弟兄两个,听老辈人说,是古时候的两个贤人。具体我也说不好,让你叔给你们说说。”

那一天,姑父的三弟郑安愿(大名叫郑永清)也在家里,郑永清曾当过国民党永济县的党部书记(当时的党部书记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知识很渊博,他就比较详细地给两个孩子讲了二贤庙及伯夷叔齐的详细情况。自那以后,臣子便知道了二贤庙是公元28年至289年晋太康时所建;知道了在商代末年,孤竹国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喜欢小儿子叔齐并立下遗嘱,立叔齐为以后的国君。可是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请哥哥伯夷做国王,可是伯夷执意不愿意继承王位。为了让弟弟安心做国君,伯夷偷偷走了,弟弟知道后也随他离开王宫,四处寻找哥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伯夷,两个决定不再回到孤竹国。后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进军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为难他们。等到打败了殷纣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为天子时,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薇菜充饥。快要饿死时,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罢,遂饿死在首阳山上。后人为纪念这两位大贤,便在二贤的墓地为他们建祠立庙,时代祭祀。

从此以后,伯夷、叔齐的事迹就深深地烙印在小臣子的心里。后来竟要和丙旺两个当二贤。

  
 上 学 '本章字数:7962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12 18:10:30。0'
005 上 学

1936年,小臣子虚岁8岁了,开明的母亲便决定把臣子送到本村的私塾里去读书。

临上学的前一天晚上,韩三倩对儿子再三叮咛:“到学校里一定要好好读书,学点本事,等将来长大了干一点大事。”要入学堂的臣子心里特别高兴,连连点头答应。第二天一早,三倩便带着儿子去了村子里的私塾。

这一年,私塾里请来的老师姓韩,家居西侯度村东邻五里外的古伦村。韩三倩将臣子送到学校以后,才知道私塾老师是自己的一个远房堂叔。

韩老师是一个古板的老八股。他的脸上没有笑容,呆板的接待着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私塾的学费是粮食,将臣子安顿到学校以后,三倩便回去给学校准备粮食。韩三倩是个非常自觉的人,她不会因为老师是自己的远房亲戚而不交或者少交学费。

家里的粮食不多,三倩装起来很心疼。

刚从年馑里闯过来的山民们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稍微能喘过一点气,但生活还是很困难的。像韩三倩这样的家庭,还要比平常的家庭更困难一些。因为家里人口多,劳力少,田里的庄稼做得不算太好,日子过的还很紧巴。尽管光景不好过,但为了孩子能识字,能有点前途,再难自己也要忍受。韩三倩将粮食装好以后,让六弟到邻居借了一杆秤,称好应交的数量后,便让六弟将应交的粮食如数送到了学校。

初上学堂的小臣子坐在教室里,咿咿呀呀跟着老师念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听着老师的讲解:“《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通过老师的讲解,他慢慢知道了他们家薛姓的渊源:“薛姓渊源有三:其一,古国名,任姓。祖先奚仲为夏禹时任车正,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一度迁于邳(今山东微山西北)。又传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于薛。春秋末,薛国迁至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后被齐国所灭。薛子登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