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史蒂夫·乔布斯传 >

第3章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史蒂夫·乔布斯传-第3章

小说: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史蒂夫·乔布斯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候了。

“他说他实在不想去了(回那所学校上学),”保罗·乔布斯回忆道,“因此我们只好搬家。〃

史蒂夫在11岁的时候,就能以足够的意志力说服他的父母搬家,他这种刚强的个性加上做事专心的品性使他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障碍,这一点在史蒂夫小时候就显现了出来。

在1967年,乔布斯一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斯阿尔托斯市,在这个地方,他们忽然发现在曼哈顿计划(Manbattan Project)实施以来,这里竟然聚集着如此多的科技工作人员。不少电子工程师和他们的家人都住在洛斯阿尔托斯及其周围的库比提诺和桑尼维尔市。在那时,洛克希德市作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一个主要的合作城市已经在崛起,并且设立了大批的电子公司,主要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宇宙飞船登月计划。电子公司需要生产、应用小型电子器件,然而在当时的美国,对这种小型电子器件的发明与生产完全是从零开始的。从发展历程上说,电子器件的小型化首先得益于晶体管的发明,然后才是集成电路的发明。在这里,史蒂夫随时都能向学识渊博的科技人员请教各种问题,各处也总有一两只箱子里装着废弃不用的电子元件,史蒂夫在放学后就可以把这些器件拆开来看个究竟。他认为,这里和杂乱不堪的芒廷维尤市相比简直就是天堂!

史蒂夫上了库比提诺中学,在那里,史蒂夫结识了比尔·费尔南德斯一一位律师的儿子。他们俩都不适合做运动员,因为他们都身材矮小、体型瘦弱,动作的协调能力也不好,但他们个性强烈而鲜明,都被同学视为不易接近之人。而对于他们两个“局外人”来说,电子器件是最好的玩伴。他们没有一般青少年可能碰到的难题,比如同学的排斥,体育活动的剧烈、男女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因为他们可以在学校附近孤零零的生产车间里找寻到自己的快乐,躲在里边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们可能已被同学们看做是“古怪”之人,但在那时,费尔南德斯和乔布斯已在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包围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科学技术氛围。

“我对史蒂夫·乔布斯印象非常深刻。”布鲁斯·考特尔回忆道,他是史蒂夫在库比提诺初中和霍姆斯特德高中的同学,两人同窗6年。考特尔在高中时就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成功的学生”,而他现在也正实现着他的梦想——成为硅谷一家最成功的高级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我们一般人都习惯于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的工作,但史蒂夫不一样,他估计准确,往往用别人一半的工夫就能把整件工作做得非常成功。还有一点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即使他刚入学,也有勇气去尝试这样做,而我自己就没有独立这样做的想法。〃

住在费尔南德斯家街对面的是沃兹尼亚克一家。杰里·沃兹尼亚克是一家之主,他是洛克西德的一名工程师,由于费尔南德斯的父母对电子学一窍不通,杰里就成了比尔在这方面的指导专家。杰里的儿子史蒂夫也对电子学感兴趣,虽然他比费尔南德斯大5岁,但有时他也会参与到费尔南德斯的科学比赛小游戏里来。

1968年,史蒂夫·乔布斯进入霍姆斯特德高中学习,此时,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正是克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他也想着能在学校做出点惊人之举。经过反复尝试,这位大胆的计算机高手竟然对学校的管理部门搞起了恶作剧。在学校播出一段关于美国大选的怀旧音乐后,计算机里突然一遍又一遍地传出了相当不敬的声音。很显然这是沃兹尼亚克使出的最让人吃惊的一招,如果让学生处的处长知道了是谁干的,这个人只能在学校里低调地再待上1年。没办法,沃兹尼亚克就这样离开了学校,他知道自己不会回来了。

虽然沃兹尼亚克在学校研究电脑或许能弄出点什么名堂,但他妈妈却认为他是块“呆木头”。因为他对女同学从来都不注意,只会挑战自己。

“沃兹”,他上小学时就有人这样叫他了。虽然他在某些情况下会依着自己的性子来,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一个很顺从的年轻人。对于他感兴趣的事情,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有时会非常聚精会神,他妈妈要想让他注意一下别的事情,就得用一支铅笔戳一下他的脑袋。除了电子学以及与电子学相关的基础科学和数学外,其他很少东西能引起沃兹的兴趣。他可以夜以继日地为一些小电器设计电路板,但对于一些他不感兴趣的科目,比如文学和社会学,他连最简单的家庭作业都懒得做。自古以来,大凡天才人物都有这样的品性:在一个领域是如此辉煌,而对其他方面则不屑一顾。在他高中结束的时侯,他的英语和历史都基本不及格了。

尽管沃兹学业不怎么样,也爱搞点恶作剧,但他很快成为库比提诺及其周边的最优秀的技术员,也是比尔·费尔南德斯这些小伙伴们崇拜的偶像。

在1969年的夏天,沃兹和好朋友艾伦·鲍姆用了1个月的时间为设计一台机械装置制作了各种图表和说明书,装满了整个文件夹。后来,鲍姆去了麻省理工学院,沃兹决定自己完成这项任务,他从废弃的储藏室里找寻所需要的配件,也从支持他的一些电子公司索要了一些。他说服了比尔·费尔南德斯帮他,这的确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做事有条不紊的费尔南德斯在沃兹家对面的车间里有一个精心制作的、非常适合设计工作的操作平台。

“我想设计一种能达成某种特定目标的机械装置,”沃兹后来说,“比方说打开电视,你转一下旋钮,就能对电视有调节功能。对于电脑,你按一下按钮,指示灯就会打开。”最后沃兹成功了,他设计的机械装置果真具有这样的功能。在完成这项设计后,沃兹和比尔还向《圣何塞信使报》( San Jose Mercury News)的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产品。这个装置虽然并不是多么复杂精妙,但它比打入市场的第一台功能相同的计算机装置要早5年。

有一天,费尔南德斯邀请史蒂夫·乔布斯去看他和沃兹设计的计算机。这是沃兹和乔布斯的第一次见面,但这次见面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当时沃兹尼亚克18岁,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子学小专家了,而乔布斯和费尔南德斯比他小5岁,是在电子学实际操作方面一无所知的小孩儿。不错,他们是喜欢摆弄各种电子器件,但他们只是喜欢用激光器和反射镜搞些恶作剧,而不会搞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此时的沃兹尼亚克已经能在纸上为高级计算机设计电路板了,他还经常去斯坦福线形加速器中心的图书馆想方设法查询最前沿的资料。

乔布斯在看完这台计算机后,对沃兹的设计能力非常佩服。以前他觉得他在电子学方面的知识是无人可比的,可如今的现实让他清醒了——“在电子学方面沃兹是我遇见的第一个水平比我高的人”。

史蒂夫·乔布斯很早就从费尔南德斯那里听说过沃兹尼亚克的事迹,他知道沃兹是一个调皮高手。在中学时,沃兹做出的最惊人之举是让霍姆斯特德中学的校长拎着一个笨重的大包在田径场上奔跑,这个包是校长从带锁的橱柜里搜出来的,里面有滴答作响的声音,校长怀疑是定时炸弹,其实里面装的只是一些砖块和一个闹钟。这件事情使得沃兹名声大振,同学们在少年礼堂里把这件事议论了一个晚上,当他第二天回校时同学们都站起来大声为他欢呼。

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是两个非常相似的人。他们做事都很专心,也都很孤僻,甚至有点不合群,不爱开玩笑,也不是团队里的活跃分子。他们虽然年龄相差5岁,但对电子学同样的热爱弥补了这种差距。沃兹尼亚克对电子学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当他想解释自己兴趣范围内的某一概念或者原理时,他的话就像奔腾的江水一样滔滔不绝。

乔布斯也有这样的个性,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有极大的热情。不论和什么人谈话,他都和谈话人靠得非常近,几乎贴近这个人,然后把他最新的发现接连不断地告诉这个人,每当他决心想同某个人谈话时,是怎么也挡不住他的。后来,他的一位熟人这样评论他:“和史蒂夫·乔布斯谈话就像是从灭火的水龙头那里接水一样。”史蒂夫才智超群,却不苟言笑,不论是在孩童时期,还是以后成了世界级的名入,他都这样。有时人们能看见他笑,但那种真正的、毫无拘束的笑却是少之又少。

这可能就是史蒂夫和沃兹之间的不同。沃兹尼亚克才智敏捷,喜欢开玩笑,这也是他工作疲劳之后放松身心的方法之一。(几年之后,沃兹在圣何塞开办了一个免费的服务活动,叫做“笑一天”,甚至现在他还向一些好朋友发送小笑话和卡通图片。)沃兹沉浸在计算机和电子学的世界里,而乔布斯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那时乔布斯就知道了自己是被收养的,知道了这一点更增加了他要有所作为的愿望。沃兹尼亚克和费尔南德斯设计出的机械装置第一次在他内心激起了奋斗的决心。

沃兹可能具有实际的操作技术,但史蒂夫·乔布斯却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当他锁定目标时,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挡他。这么多年来,史蒂夫身上一直没有改变的就是他那狂放不羁的个性、富有进取心的精神和强烈的个人愿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拼搏,能成为首届一指的大人物和决策者。在他家搬到洛斯阿尔托斯后,史蒂夫开始了设计频率计数器的工作,这个装置用以跟踪电路中的固定电子频率。当他发现还需要其他元件时,他就抓起电话,拨通了惠普公司的创办人兼总裁比尔·休利特( Bill Hewlett)的电话。“我只是在帕洛阿尔托市的电话本上看到了他,”乔布斯解释道,“他接了电话,他的确是个好人。他根本不认识我,但和我聊了差不多有20分钟,而且最后还答应给我一些元件。另外,他还让我夏天去惠普工作,在装配线上装配频率计数器……哦,‘装配’这个词太大了,我只是负责拧个螺丝帽。这也无关紧要,能叫我去工作,我就高兴坏了。”

但随着史蒂夫的渐渐成熟,他开始意识到他的生活中除了电子学或许还应该有些其他的东西。“记得第一天在惠普公司装配线上工作回来,”他深情地回忆道,“我就眉飞色舞地把我在惠普公司的快乐和幸福告诉我的学校监管,一个叫克利斯的家伙,还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就是电子学。我还问他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说道:‘性爱!’那一年夏天我了解到了其他很多东西。”

在中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史蒂夫第一次接触到了大麻。史蒂夫也开始对一些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第一次这么冷静,因为我认识了莎士比亚、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等古典作家。我读了梅尔维尔的作品《白鲸》(M0byDick),三年级时,我还上了文学创作课。”他说。

史蒂夫就这样一如既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当时美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统一、顺从,转变成了70年代的个人主义思潮。史蒂夫很快地就吸收了这种反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他对个人主义非常向往,拒绝受各种规则的约束或胁迫,甚至沉迷于迷幻般的自由世界。史蒂夫努力地实现着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