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娱乐女教皇 斐涅薇 >

第267章

娱乐女教皇 斐涅薇-第267章

小说: 娱乐女教皇 斐涅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袁曼和袁曼有着深刻的关联,甚至于她是在袁曼宣称自己不是袁曼之后,才成为了袁曼这个人。一种解释是引入心理学之后,认为第二袁曼是袁曼的第二人格。这是副人格逐渐占据主动,最后控制身体的一种具体描写。所以除去最后一段,只有在袁曼和第二袁曼独处的时候,她们才会处于同一个镜头中。”

    这正是苏司的判断。毕竟,这样“看见”对方,实则是在独处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和内心的另一人格沟通的暗示,也不是非常隐晦。但是看上去。罗婷对这件事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只有袁曼和第二袁曼独处的时候两个角色才会出现在同一个镜头中。而是在一组镜头中,有任何一个‘外人’在的情况下,她们就绝对不会同一时间出现。唯一的特例是妈妈的存在。”

    “或许有人会认为。在最后一组镜头里,袁曼、第二袁曼、妈妈不是同时都出现了吗?这不足以支撑这个结论,但是事实上在电影中间有一个没有直接表明的细节,已经否定了这一点。当袁曼和妈妈一起睡,第二天在桌子上发现第二袁曼的字迹的时候,妈妈是如何判断的?”

    苏司在这个时候也被提醒想了起来那个时候的情节处理。

    明明自己的女儿头一天晚上适合自己睡在一起的,而之前妈妈已经检查过房间并没有发现桌子上的字迹。那么,会让妈妈直接认为是女儿写下了这样字迹的原因,只可能是当天晚上女儿出去过。不过是以起夜或者别的什么为借口,袁曼这个角色,在这一刻似乎有所行动的,那么。关于袁曼和第二袁曼实际上是同体的,这一点就可以确定了。

    但是,这也违背了之前总结出来的规律,不管身体是谁的,出门写字的一定是第二袁曼。但是她此时可以说是和袁曼在一起的。那么就不应该有另一个人在,但是妈妈在。所以,妈妈正是除了袁曼、第二袁曼之外的第三个关键人物。

    就像苏司在这电光火石之间所推论出来的一样,罗婷的评论就从这个方向书写了下去。

    “……在之后最后一组镜头中,妈妈、袁曼、第二袁曼也同时出现了。这同样印证了关于袁曼、第二袁曼和妈妈这三个角色的同等重要度。同时,这三个角色共处一个屋檐下,也有着奇妙的作为一体的暗示。”

    “以个人的考虑而言,我认为《‘我’》这部影片,的确是成秋屏导演对心理学中一个概念的具现化。而这个概念或许应该是关于人格结构的一个理论:自我、本我、和超我。简要和不够精准地解释一下,本我大约是代表**,代表一个人内心最初始的需求;超我代表道德,是对**的制约;而自我则代表着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做出执行和判断的部分。”

    “让我们回到电影。在《‘我’》中,袁曼一开始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虽然十分骄傲和敏感。我将她看做是‘自我’。而在袁曼对于自己的不满和强烈想要变得更加完美,更好的意识之下,才出现的第二袁曼,难道不可以被看作是代表袁曼内心渴望的‘本我’吗?其实在影片中,袁曼和第二袁曼的差别并不是那么明显的,在一些地方,二者合二为一的暗示是存在的。袁曼的神经质,不断苛责自己,不断想要得到重视,甚至在后来采用很幼稚而缺少理性的方式想要夺回自己的身份,这一系列的举动,并不像是‘自我’的举动,更趋向于‘本我’自然的表现。这个时候的袁曼,是袁曼吗?还是第二袁曼呢?”

    “而最后袁曼被第二袁曼所取代,当然,大家都觉得是这样一个意思。但是这是有成秋屏导演刻意在影片后半部分将镜头落在袁曼身上的拍摄方式影响的。我们下意识认为,镜头所跟随的那个人,就是袁曼,所以是袁曼变成了半透明的模样。但事实上,为什么不可能是袁曼压制了第二袁曼。在理性支配下行事呢?就像袁曼床铺上的白色枕头,最后变成了黑色。这可以理解为本我对于自我的侵蚀,和**的扩大,也可以理解为混沌的迷雾。被冷静理智所取代。到底这一系列的暗示是什么意思,或许还需要更多的细节才能得到答案了。”

    “本我和自我之外,我将妈妈这个角色看做是‘超我’的存在,这一点虽然在之前论证了三人一体,但恐怕依旧会有许多人并不特别赞同。但是我们的结论,总要从电影本身出发来判断的。”

    三个“我”的理论,是这几年心理学界才新诞生的理论,因为自己的朋友,苏司并不是不知道,可他并没有想到这一点。在罗婷的影评中,却陡然发现这样的解释才是最贴切的。甚至于,比他自己的多重人格的解释更加合适。至少,他并没有将妈妈这个角色考虑在内,以至于分析中留下了许多的漏洞。

    “接下来。我们先以相对大众的,是本我对自我侵蚀成功的逻辑来进行思索。”

    “超我的道德,是节制本我的**的。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中,第二袁曼出现的时候,都是带有一定压制,攻击的倾向的。无论是对袁曼冷嘲热讽。还是在学校表现得完美无缺,这都是想要变得完美的袁曼内心的渴望所反映出来的。所以第二袁曼从不低头,从不认输。但是在最后,她直接对妈妈道歉并服软了。即使从剧情中看这是她冒充袁曼的最后一步,但这一幕的出现,已经是一种道德对**的节制。”

    “其次。超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梦想,可以说超我应当是一个人理想中的自己。而妈妈的存在,无论是令人感到安稳,谁都要取得她的重视,还有对于整个家庭的控制。都意味着一种地位。”

    “关于妈妈代表超我这一点,应当没有更多的疑虑了。最后一点问题也可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发现。即使整部影片中,妈妈并没有露出眼睛以上的面孔,可是对比下颌嘴唇和鼻梁的样子,仔细比对就能发现,即使经过了化妆刻意扩大差异,即使研制人员表里含混了过去,但妈妈的扮演者,就是成秋屏导演。三个同样演员的角色,代表三个不同的‘我’,这才是这部影片的内核,这才是这部影片之所以叫做《‘我’》的真正缘故。”

    这才叫精彩!

    苏司深深吐了一口气,他对自己的分析本来还很满意,至少给出了一种解释方式。但是在罗婷的细腻猜测之下,特别是关于到底是第二袁曼代替了袁曼,还是袁曼压制了第二袁曼这一点上,他几乎都被对方征服了。能够想到这么多细节,不愧是影评圈有名的大咖。

    只是,即使是他,也忍不住想要再去看一次《“我”》了。只为了再度印证这篇影评中提到的细节,甚至分析更多出来。


第361章 成年礼的准备



    “真是好复杂,为了看懂这篇影评我专门去借了图书馆心理学的书,结果正好赶上最后一本,其他的估计也是被看了影评的人给借走了。”北堂静捏着刊登了罗婷的影评的报纸,和徐爱媛手挽着手向电影院门口进发,也是巧合,又一次北堂静去采访女权运动的时候,和徐爱媛一见如故,如今已经成了好友了,“要是没有看这篇影评,我觉得我肯定会像是一般人那样根本就以为是个不知道什么原型的妖怪顶替了人的故事,那就丢大脸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嘛,毕竟成导的影片,从来就不会像是其他人那么简单。”徐爱媛倒是一副笃定的模样,成秋屏的哪一部影片不是闹得满城风雨天下震动的?随随便便闹出示威的事情也不是一两次了。这一次不过是全民大解密而已,也算不得什么。

    “唔……就一部电影,心理学就火了。你都不知道,多重人格和那几个我的,现在谁都拿出来说两句,当做是自己有知识呢。之前还有个男孩子凑到我面前说了一通,笑死人了。现在谁不知道啊!”北堂静嬉笑道,“他要是能自己光看电影就看懂的话我还佩服他一点,毕竟现在这部《‘我’》已经被说是高智商电影了,不够聪明的人根本就看不懂。”

    “所以你就拿着人家的分析过来看?这也算是自己看懂的?”徐爱媛凉凉地说。

    北堂静默默扭过了脸,然后又转了回来,理直气壮地说:“这不是因为我是个剧透党吗!不知道一点剧情我怎么敢看下去呀!”

    “呵呵,剧透一时爽……”徐爱媛幽幽地道。

    这会儿,她们已经到了检票口了,当下递出电影票,先进了门。

    这一批观影者已经不算是看得早的了,但还是属于成秋屏忠实影迷这一批次。不过,也有一些运气好因为朋友们在旁边帮了忙。而被弄来一起看电影的家伙。

    “你们都不要给我剧透,都不要给我说!”信誓旦旦地和自己的同伴说着,少年昂首挺胸,一副自信的模样。“都说是只有聪明人才能不看分析就看懂全片,我觉得我肯定能看懂的。所以你们都不要提前给我说剧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要自己来分析!”

    “呵呵,先不提你到底聪不聪明这个世界级的难题,我觉得关键是你没有心理学的知识,不论怎么样都看不懂的才对。”伙伴这样回答他。

    少年有点恼火,“喂,都说了不许说了,你这么一说我就会专门去想心理学的事情了!都不许提醒我,不许!”

    “成成成。你行,你聪明,你天下第一聪明,聪明到秃头,快点马上就要演了。进场了进场了。”敷衍地说着,伙伴拖拉着少年走进了影院。

    这个时候,人群中才有其他人低声交谈,“我说,还真有自以为是的家伙以为不是专业影评人,也没有心理学知识能轻轻松松看懂《‘我’》?”

    “也不能这么说吧,毕竟的确还是存在那种聪明得不得了的天才的。”旁人这么回答。

    “反正我怎么看都不太觉得刚才那孩子是那种特别聪明的人。成秋屏的电影。可不是什么人都有那个水准可以轻轻松松看过去的。其他电影无论怎么都让人觉得悲痛,惊悚悬疑就让人抓耳挠腮没个头绪。说老实话,我看了好几天的新了力学著作,还是觉得稀里糊涂的。也不知道今天进影院能一次看懂不。反正我已经托人帮忙排着队,等买再新一场的票了。”

    “肯定的吧,就算不是这种迷雾重重的片子。成导的电影,起码要看三次以上才会觉得足够了。”

    “倒也是……”

    在大众为了影片的情节而迷醉的时候,电影圈内人士却为了这一部影片中所展现的各种炫技一样的拍摄手法而感到激动不已。

    除了明面上看得出来的充满节奏的剪辑,除了前后部分完全不同的镜头风格,要不是和剧情结合。他们不会发现成秋屏在这部《“我”》中大量使用的,让人产生误解的镜头拼凑方式。

    在成秋屏自己所撰写的,电影圈最早期的那几本教材中,对于剪辑有一个说明。说初学者在不擅长掌握镜头中元素多的情况下,或者是需要特别强调演员的表情或者其他要素的时候,可以分别拍摄两个人,在对话过程中不断切换人物,造成对话效果。

    而在这部《“我”》中,她正是利用了这样的手法,常见的情况是分别拍摄袁曼和第二袁曼说话的样子,似乎两个人是在互相对话,但是中间的许多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