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九重紫(吱吱)至523章终章完结 >

第323章

九重紫(吱吱)至523章终章完结-第323章

小说: 九重紫(吱吱)至523章终章完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宋墨在,她有什么好担心的。

    他自会护了她的周全。

    这么一想,窦昭反而放松下来。

    她缠了宋墨的腰身,闭上了眼睛,享受着这旖旎的风光。

    到底是闹得凶了些,第二天早上。窦昭犯困,抬手都觉得累,只想睡觉。

    宋墨亲昵地吻她的面颊,叫了掌管对牌的甘露进来,问内院还有什么事。

    甘露错愕。

    宋墨已道:“夫人有了身孕,要多休息,今天有什么琐事,你们就来回我吧!”

    甘露默然低头,喃喃地应“是”。

    宋墨神清气爽地去了外院。

    今天英国公府宴请的是宋宜春的老友三驸马石祟兰一家及和石崇兰身分地位相当的几位朋友。

    三公主临时决定留在家里:“英国公府由窦氏主持中馈,她正怀着身孕。我去了,她就执晚辈礼服侍我。我虽然不喜欢蒋氏,可没有和晚辈过不去的道理。你自己去吧!”

    她可不想卷和宋宜春父子的矛盾中去。

    宋宜春每年初六都会请石祟兰过府吃春酒。他倒没想那么多,又觉得带了孩子麻烦,一个人去了英国公府。

    宋宜春没有看见三公主,很是惊讶。

    石祟兰只好借口家里有客,走不开。

    宋宜春总不能勉强三公主来做客吧?

    他只能强忍着心中的失望。陪石崇兰去了书房。

    不一会,众人断断续续地到了。

    都没有带女眷。

    借口不外乎是家中有客。

    宋宜春气结。

    宋墨亲自来请众人去花厅喝茶喝酒。

    众人笑着和宋墨寒暄着,一起去了花厅。

    初春的天气还很冷,风吹在身上依旧刺骨。花厅槅扇紧闭,烧了地龙,温暖如春。大家几杯下肚。话不由多了起来。

    这个问宋墨近日都在做些什么?

    那个问宋墨和东平伯的关系如何,他表姐家的三小子在五城兵马司当差,让他有空和东平伯打个招呼。提携提携。

    还有人问宋墨:“东平伯不过是暂兼五城兵马司的都指挥使,还兼着五军都督府掌印都督之职,过了年,他应该回五军都督府了吧?你有没有可能进一步,到五城兵司去?”

    宋墨态度恭敬谦逊:“我年纪还小。还要跟着诸位大人好好历练才是,现在说起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之类的。还言之过早了。”

    答得滴水不漏,既然没有一味谦虚地否认自己的野心,也点出了自己的不足,让几个年长不由捻须点头,觉得他诚实稳重,赞不绝口,纷纷恭喜宋宜春后继有人。

    宋宜春笑容僵硬,还好那戏要开锣了,大家移到了挂了暖帘的庑廊听戏。

    石祟兰落后几步,和宋宜春走在了一起,悄声道:“你和你们家大小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男人哪有不犯错的。就算是他偷了你屋里的人,也过去这几年了,你也别总揪着不放了。女人哪有家业重要?”

    宋宜春唯有苦笑。

    石祟兰看着心中一动,声音更低了几分,道:“怎么?难道还有什么内情不成?”

    宋宜春欲言又止。

    石祟兰耐心地等着。

    最后宋宜春还是叹了口气,拉着石祟兰去了庑廊。

    内院的窦昭听说众人都没有带女眷,颇为意外。晚上宋墨回来,她问宋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宋墨笑道:“你如今不便待客,难道让她们和那些管事嬷嬷坐在一起说话啊!”

    窦昭咯咯地笑,不由抚了抚肚子:“这孩子架子可真大!”

    宋墨吻了吻窦昭的面颊,又摸了摸她肚子,这才去了净房洗濑。

    接下来的几天窦昭都过得很惬意,只在初十那天宴请窦家长辈的时候,窦昭出面应酬了一下,到了元宵节,宋墨又以灯市喧嚣为由,请旨特准窦昭在家呆着。

    窦昭原来担心皇上会不悦,谁知道太子也以同样的理由为太子妃请旨,皇上突然觉得皇室人丁兴旺,是个好兆头,不仅准了宋墨和太子之请,还赏下了元宵、花灯等物给窦昭和太子妃过节。

    消息由护送舅母、赵璋如和窦家女眷去看花灯的段公义、陈晓风等人传到窦家众的耳朵里,大家不由得为窦昭高兴。特别是舅母,和纪氏感概:“寿姑能嫁了这样一个好女婿,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第三百六十五章 搬家

   纪氏没有搭腔。

    她想到了纪咏。

    前些日子,纪老太爷为纪咏相了门亲事,还没等到两家相看,女方就变了卦,还让人带信给纪老太爷,说什么我们家的姑娘又不是嫁不出去,犯不着上赶子地倒贴,任纪家的人怎么寻问、解释,对方也不搭理,实在是问急了,丢了句“有什么事,问你们家纪探花去”,亲事没成,反成了仇家。

    纪老太爷气不打一出来,喊了纪咏过去质问。

    纪咏供认不讳,并道:“我要找个合自己心意的妻子,你们若是这样乱点鸳鸯,我还有手段等着。别弄得到时候朋友都变了仇人就好!”

    一席话气得纪老太爷倒仰。

    纪父则是好话说了一箩筐题。

    纪咏依旧不改初衷。

    纪母没有办法,纪氏回娘家拜年的时候拉着她抱怨,让她去劝劝纪咏。

    纪咏在纪氏面前收敛了几分,可说出来的话一样让人跳脚:“这件事你们谁也别管,我想成亲的时候自然会成亲。曾祖父曾经答应过我,只要我考上了进士,他就不管我的事。现在我不仅考上了进士,还在老老实实地在翰林院供职,他若是想食言,我也也不会遵守承诺。我母亲既然请了姑母出面说项,还请姑母把我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老太爷。”

    纪老太爷闻言黯然。

    和纪氏说着体己话:“你说,见明是不是还惦记着你们家四姑娘?”

    一边是婆家,一边是娘家,这种话纪氏怎么好回答。

    “应该不会吧?”她和着稀泥,“见明的性子您还不了解,若他心里还有寿姑,只怕早就想着怎样拆散别人了。怎么会这么安静?”

    纪老太爷想了想,叹道:“你说得有道理,他还真就是这个性子。”

    纪氏就劝道:“有些男人知事的早,有些男人知事的晚,见明如今已是两榜进士,您还怕他找不到个好妻子,这件事我您也不用担心,也许翻过年他的红鸾星就动了呢!”

    纪老太爷点头,道:“他是个按着不喝水的,这件事先放一放也好。”遂不再管纪咏的婚事。

    可纪氏有件事没敢跟任何一个人说。

    她回家的时候。纪咏来送她,曾问她:“宋墨待寿姑可好?”

    纪氏当时觉得自己魂飞魄散,并点就上前捂了纪咏的嘴。匆匆说了句“他们过得很好,寿姑马上要做母亲了,你要是不相,尽可去打听”,就急急地上了马车。

    难道纪咏真的惦记上寿姑了?

    如果真是这样。可就难办了?

    要不要跟窦昭说一声呢?

    可若是跟窦昭说了,窦昭会不会有心时负担呢?

    纪氏觉得左也难,右也难,整个晚上恍恍惚惚的,看了什么灯,吃了些什么小食。都记得不太清楚了,倒是回到家里,看到韩氏从衣袖里拿出小油包来打开。捻了什么吃食往儿子嘴里塞。小俩口那甜甜蜜蜜的样子,羡煞了旁人。

    她不由又想起小儿子来。

    纪令则现在已经不接受儿子送去的任何东西了……希望儿子能迷途知返就好。

    说起来,儿子身上也有纪家的一半血脉。

    怎么纪家的人循规蹈矩,到了这一代,出了个纪咏不说。还出了个窦德昌。

    纪氏无奈地摇头。

    到了正月十八,她去送赵太太母女——过了正月十七。收了花灯,年过就完了,舅母和赵璋如也要搬去玉桥胡同了,她素来和赵太太交好,于情于理都要去送送赵太太。何况纪家就在玉桥胡同住,她正好把赵太太引见给自己的大嫂。远亲不如近邻,赵氏母女住在那里,有什么事,可以让纪家搭把手。

    没想到还有比她早的。

    她到的时候,五太太婆媳和窦昭都到了。

    纪氏见窦昭穿着件大红色镶着玄色貂毛的皮袄,映衬着她肤光胜雪,雍容明艳,不禁上前拉了她的手,笑道:“你这怀了孩子,倒更漂亮了。”

    窦昭就笑着对赵璋如道:“做长辈都喜欢看女人面如满月,富态,有福气,六伯母这是说我长胖了。”

    众人大笑。

    纪氏道:“长胖了有什么不好?万事顺心顺意才能长得胖。”又拧了拧窦昭的面颊,嗔道:“竟然敢编排起六伯母来!”

    窦昭跑到赵璋如身边,揽了她的肩直笑。

    那笑容,爽朗大方,明媚照人,如五月的好天气。

    纪氏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开朗的窦昭。

    她心情有些复杂。

    决定改天再引荐大嫂和赵太太认识。

    ※※※※※

    宋墨在玉桥胡同的宅子虽然不大,但贵在精致。

    门前是棵百年的香樟树,进门石青色的福字影壁,墙角的一丛竹子比屋檐还高,清一水的黑漆家具,因岁月的流留显得润泽光洁,中堂上挂得更是一幅价值千金的前朝水墨大师赵炎风雪夜归人。

    就连讲究吃穿用度的六伯母也忍不住赞了一声好。

    舅母则有些不安,道:“没想到这宅子这么齐整,给我们办酒宴,就怕把这宅子糟蹋了。”

    赵璋如将在这里举行婚礼。

    窦昭笑道:“宅子再好,若是没人欣赏,如同锦衣夜行。你就放心的用好了,正好让它敞敞气。”

    众人听了又一阵笑。

    宅子的管家嬷嬷忙带了丫鬟、婆子上前拜见。

    舅母见宋墨连宅子巡夜的粗使婆子都配齐了,不由得十分感激。

    而那管事的嬷嬷先前就得了嘱咐,说在这里暂时的是夫人的舅舅舅母,让她好生服侍,此时又见窦昭亲自送了赵家太太过来,知道是至亲,并不是那上门打秋风的亲戚,越发小心谨慎,不敢马虎。亲自下厨做了两个拿手的好菜招待窦昭等人。而窦昭等把舅母送到玉桥胡同,已到了快晌午的时候,既然管事的嬷嬷准备了饭菜,也不客气,就留在宅子里用了午膳。

    不过是寻常的几道家常菜,却做得十分可口。

    纪氏和五太太都不住地夸宋墨细心。

    窦昭抿了嘴笑,决定回去后好好地奖赏奖赏宋墨。

    因舅母还在收拾箱笼,她们略坐了一会就准备起身告辞,却有小厮跑了进来,道:“锦衣卫镇抚司的陈大人听说夫人在这里。想进来给夫人请个安。”

    窦昭这才想起来,陈嘉就住在这里。

    还有纪咏,也住玉桥胡同。

    这熟人都扎了堆了。

    不知道纪咏现在怎样了?

    有没有规规矩矩地在翰林院当差?

    他可不是那种随着年长就变得稳沉的人!

    窦昭笑着对那小厮道:“我这就回府了。你去跟陈大人说一声。我还陪着几位长辈,不方便见他。我舅母住在这里,他若有心,还请帮着照拂一二。”

    小厮应声而去。

    蔡氏啧啧道:“四姑爷可真是厉害,连锦衣卫镇抚司的人听说四姑奶奶在这里。都要进来问个安!”

    五太太皱眉,不喜蔡氏这样直白的势利。

    郭氏忙出来打圆场,笑道:“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