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丑女如菊 >

第394章

丑女如菊-第394章

小说: 丑女如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渌颂!

吴婆子乐得合不拢嘴,连声道:“少奶奶放心,我们心里有数的很。像我家,原先啥也没有,还不是靠着东家才吃饱饭的?就是那些大户人家,那些下人谁不好好干活,那也没东家待我们实诚哩。”

菊花笑着客气几句,叮嘱吴英,这孵小鸡太耗神,每次孵完一批,就歇几天,再孵下一批,不然久了的话,人身子容易吃不消。

吴英见少奶奶这样关心着紧她,十分高兴,脸儿红红地应了。

从吴家告辞出来,菊花瞄一眼竹园的围墙,觉得这养鸡前景一片光明,她更有信心了。

随后过年,自有一番不同于往年的热闹,不再赘述。

冬去春来,菊花的几千亩荒山铺上一层绿色,山顶和向阳的坡地上,一行行橡树小苗迎风欢笑;有些山谷和背阴的地方,则稀稀拉拉地移栽了不少母竹,虽然看上去不大精神,也不成林,但它们的根须却扎在土壤里,往四下里探寻、延伸。

寒来暑往,田间地头的野菊花又到了怒放的季节,在秋风中张扬星星点点的明黄;菊花家后山,那片橡树林也变幻着颜色,释放出绚烂的光芒;荒山上的小橡树苗又高了一截,竹林密了几分……

倏忽五年过去了,菊花的荒山——如今已经不能算是荒山了——被围墙圈了起来,经过五年的培植和养育,山上的树木就跟板栗等小娃儿似的,茁壮成长。若站在山顶向坡下望,那一片林海密密层层,随风腾起一阵细浪。

山上大多是橡树,也有不少松树,偶尔在山谷中会发现一片绿竹,竹林中央一条清流弯弯曲曲地流淌,注入一泓湖泊,从另一边流向山外。

竹园和橡园上方的毛竹林,则更加葱茏苍翠,一根根毛竹修长挺直,插天而立。

半山腰,西面的竹园则要秀美的多,竹园东面的橡园也是绿树成荫,满目的绿色中间,隐隐透出白墙黛瓦,和小娃儿的欢声笑语。

张家在橡园内新盖的宅院是四进的,且是按四合院的形式布局,东西厢房和倒座房都齐全,算起来也有近百间房屋。各院都不小,后园子更大,又是菜园又是果园,十分符合菊花的要求,她日常也有事情忙了。

正文 第四百九十一章 蔬菜争辉(二)

永平七年;正是五月天气;阳光明媚;天气已经有些燥热;只容得人穿一件单衣。二进的院子里;菊花正和葡萄等人分菖蒲和艾叶——明日就是端午了。

“板栗他们去哪了?咋这半天都没声音哩?”

菊花将笔直碧绿的菖蒲挑出两根放到已经分好的艾叶上;艾叶也是两根一份;院子里摆了好有上百份。刘婶用稻草将每份捆紧;唤一个叫黄麦的小子来抱了去;送到各个屋门口摆上。

葡萄笑道:“除了后园子;他们还能去哪儿?要是出门的话;从这经过;咱们也能看见。”

菊花点头;捧起一束艾叶闻了闻;对刘婶道:“等晒干了泡些洗澡。这些天;我觉得身上有些痒。”

刘婶笑着应了;又催促菊花:“少奶奶去歇着吧;这也分得差不多了;不如去屋里瞧瞧樱桃包粽子;山芋小哥儿也该醒了。”

正说着;从正屋里传出一声软软的童音:“娘!”

紧接着;小喜牵着一个走路还不稳的小娃儿从屋里出来。

菊花忙迎了上去;抱起他;在他额头上亲了一下;问道:“山芋;咋不多睡会?”

山芋小胳膊搂住娘的脖子;憨笑道:“哥哥……家家(姐姐)!”

菊花抱着他进屋;一边道:“哥哥他们就要回来了;说不定带好吃的给山芋吃哩。”

山芋是永平六年七月初三出生的;如今差两个月就一周岁了。

都说外甥像舅;又说侄儿像姑姑;所以;郑家和张家的娃儿在长相上有些相似那也不奇怪了。这个山芋虎头虎脑的模样就很像青木;跟葫芦小时候也是有些像的。

但是;也仅仅是像而已;其实这娃儿很倒霉。

人都说“龙生九子;九子不同”。百姓家的娃儿也是一样。山芋的眼睛长得像爹;也是狭长的;更准确一点说;是细长的;未免显得有些小;鼻子长得像舅舅;却没有舅舅的鼻梁高;有点塌。

因此两点;这娃儿就不大好看了。笑起来眼睛几乎眯成一条缝;配上塌鼻子;有点傻愣愣的。

菊花郁闷地瞅着儿子;明明乍一看去。像青木更多些;也像槐子;细细一瞧;却根本没有舅舅和爹的特色。她可心疼了;一时间母性泛滥;才不承认儿子长得丑哩;便对大伙说;瞧他笑起来多憨厚;跟舅舅一个样。长得又敦实;就叫山芋吧。

槐子忙答应了;说这个名儿好;有爹和爷爷的风格。

山芋因为憨厚的丑模样;得到了娘亲和爹更多的关爱;甚至超过了二姐红椒;这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他的哥哥姐姐们这会儿正在后园子里造反哩。

七八个娃儿聚集在后院。其中四五个小娃儿——有男娃有女娃;散布在两棵柳树底下以及院墙边的竹林附近;用小锄头把树下的泥土都翻了过来;掏出不少蝉蛹;装在小筲箕里。

虽然知了(蝉)这时候还不多见;但他们显然极有经验;并不会白忙一场;因为去年这地方知了最多。尤其是那柳树底下;所以特地在这里挖。

另有两个大点的男娃站在一棵高大的橡树下;仰头望向树冠。这树不是当年初建橡园时新栽的小苗;而是从别的地方将半大的橡树移栽过来的;因此比其他橡树更为高大。

透过浓密的枝叶;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娃。正跟只壁虎似的紧紧贴在树干上;伸出胳膊摸向头顶的三叉树丫处——那儿有个鸟窝。

待摸到鸟窝里有不少鸟蛋;男娃顿时咧嘴笑了;露出两豁门牙;让人见了忍俊不禁。这娃儿肤色微黑;小身子结实精干;黑眉俊眼;原来是板栗。

他也不客气;将鸟蛋一窝端了;从腰里扯下一个小布袋儿;将鸟蛋装进去;小心地拴在后腰上;然后双手抱住树干;迅速往下滑。到了下边粗壮的树根部位;两腿一蹬一弹;“跐溜”一声跳下地;不带一点重音;轻灵得好像一只猫儿。

众小娃儿“呼啦”一声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道;“板栗表哥;掏到了?”“哥;有几个?”“走吧;待会老鸟回来了;一发狠会啄人。”

大伙簇拥着板栗;目光黏在他手中的布袋上;往院子西北角落走过去。

那儿的草地上用土坯搭了个四方的土灶;就是没锅。众小娃儿分坐在草地上;商议烧鸟蛋烤知了吃。

“我娘把这知了用油炸了给我们吃;香的很。我们用火来炕也是一样的。炕出来的肯定焦香、嘣脆。”八岁的小葱已经像个小淑女了;说出来的话却一点也不淑女。

一个留着杩子盖头的四五岁小男娃;看眉眼就像郑家的娃儿;这是郑家老三——小名黄豆是也!永平三年五月初八出生;今年四周岁。他比大哥葫芦要秀气;比二哥黄瓜要皮实淘气;一双眼睛骨碌转;那机灵跳脱的模样;叫黄豆再也没错了。

黄豆说话利落的很;小大人似的分派道:“大哥去扯些柴草来;二哥洗知了;板栗表哥爬树累了;就歇着;井儿叔叔烧火;小葱姐姐待会跟红椒烧鸟蛋、炕知了;女娃就是干这个的……”

他还没说完;就见三岁的红椒掐着小腰质问道:“那你自个干啥?”

红椒是菊花在永平四年六月十六生的闺女。她是大清早出生的;生下来时哭得那个响亮啊;将后山的鸟鸣声全压下去了。后来众人一致决定;这娃儿小名就叫辣椒;因为是女娃;又叫红椒;听着更喜人一些。

红椒长得像菊花;眉眼都像。可是;这也是个变异的品种:菊花的眼眸偏沉静;到了她的脸上;骨碌一转;泛起一湖潋滟波光;其精灵古怪处;不亚于郑家的黄豆;脾气也急躁的很。

黄豆嬉笑道:“我还小……”

板栗根本不容他说完;打断他话道:“就是小才要你干活;跑腿的事都是小娃儿干的。谁让你比我们晚出生哩;有本事你早生几年不就能当老大了?”

九岁的葫芦则命令道:“你跟井儿叔叔一道过去前边。井儿叔叔去池塘掐一张荷叶来;你去前头厨房;把咱们烧烤用的铁丝网子拿来。这知了要放在网子上炕;才不得糊。”

语气不容置疑;很有老大风采。

红椒听了对他做了个鬼脸;眨眨眼睛;意思说瞧你偷懒。

黄豆没有明着拒绝;却转头对青山撒娇道:“小叔……”

小葱不容他说完即呵斥道:“小叔是长辈;也是你能指派的?你还不跑去拿了来;再找樱桃姑姑要点盐;拿一把筷子和一只碗过来。要不去;也成;回头你甭想吃;下回出去玩也不带你。”

七岁的黄瓜斯斯文文的坐着;看着弟弟摇头叹气道:“咋这么没眼色哩?跟姑姑说的;‘认不清形式’;白长一副聪明样儿;就会耍小心眼;笨死了!”

这些哥哥姐姐哪个是好惹的;跟他们打马虎眼;实在是不智。

黄豆连番受打击;一点也不丧气;笑着跳起来;对小葱道:“小葱姐姐;你们等着好了;我很快就拿了铁丝网子和碗来;我跑得快的很。”说完蹬蹬地去了;小井儿也笑着去掐荷叶。

板栗、葫芦等几个大的已经在学里念了几年书了;他瞅着黄豆背影;老气横秋地说道:“孺子可教也!早这样听话不就没事了;非挨一顿冲话心里才舒坦。”

惹得葫芦小葱一齐抿嘴轻笑;红椒则大声脆笑——只要黄豆吃瘪她就开心。

青山几乎跟郑长河一个性子;有些憨;开朗又实在;他问众侄儿和外甥道:“就六个鸟蛋;还这样小;咋够吃哩?不如咱们去姐姐那偷几个鸡蛋来。”

葫芦没吱声;嘴边似有笑意;板栗和黄瓜都翻白眼。

小葱郁闷地问道:“小舅;你好饿么?不过是玩;烧那许多蛋干啥?吃多了晚上吃不下饭去。再说;就算要烧鸡蛋;直接跟我娘说一声;拿几个来就是了;为啥要偷?让外婆晓得了;又要骂你。”

青山挠挠后脑勺;笑道:“我昨儿听爹说;他小时候偷家里的鸡蛋;怪好玩的……哦;大哥跟姐夫也偷过。”

板栗道:“那是哪年月的事了?爹说小时候穷;鸡蛋都是要留着卖钱的;他嘴里没味儿;才跟大舅偷老太太的鸡蛋煮了吃。小舅整天吃得肚皮滚圆;还馋鸡蛋?”

小葱也不跟他们啰嗦;端起那装了蝉蛹的小筲箕;招呼黄瓜起身;一道去菜园地中间的蓄水池那里清洗。

原来;这蓄水池建在菜园地中间;却不是挖的水井;而是用毛竹从山上接下来的水。

这就是菊花当初的构想之一了:将家里通上天然的自来水。

这地方本就水资源丰富;当大片的毛竹和树林覆盖山头后;在地上植被的保护下;山上的地下水也丰盛起来。

先在山上地势高的地方挖一口水井;然后选取粗壮的毛竹;剖开四分之一的竹片;打通其中的关节部分;用支架固定在地面。再将第二根毛竹较细的一端套在第一根毛竹粗根内部;一根连着一根;从山上的水井里将水接下来。天然的地势落差;使得这水就不停地从山上往下流淌。

因为家里就数后园子地势高;槐子便让人在后园子里砌了个三四尺高的蓄水池;然后照样用毛竹分了好几条通道;将水接引向厨房和各院。

正文 第四百九十二章 不卖

当日;水接下来后;菊花抱着槐子胳膊笑眯眯地说道:“槐子哥;这法子如何?”

槐子看着小媳妇得意的样子;豪不吝啬地夸道:“独具匠心!你是咋想出来的?那会儿可是连竹子还没栽哩;你就想到了。”

菊花心道;这能跟你说么?这是前世去山里的同学家;看见当地的村民这么设计的;几乎家家通自来水;一时间惊叹不已;羡慕非常。

这种装置说简单也简单;须得底下水特别丰富才行;然后那山上水井的水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