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乱清 >

第443章

乱清-第443章

小说: 乱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殉斐搜∈贾瘴炊ā



  一拖再拖,终于叫驻日公使插了队、爬了头。



  言归正传。



  只过了一天,又一道“明发上谕”下来了:两宫皇太后要去天津“劳军”,“巡阅陆海将士”!



  我勒个老天爷,就不能叫俺们喘口气?如此没完没了地冰火交淬、寒暑骤替,哪个受得了啊?!



  上谕不算短,略摘抄两段。



  “当今世界,国家元首巡阅三军,激励士气,原是万国通例。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即行国家元首之职责,朕理应行汉太宗劳军细柳故事,奉两宫銮驾,临于军前,则将士振奋,疆场效命,一往无前。”



  这一段提到的“汉太宗”,指的是汉文帝,庙号太宗。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皇帝的诏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世界”和“国家元首”这样的字眼。



  再往下看。



  “我两宫皇太后如天之仁,厪虑使费过钜,滋扰地方,圣心闵甚。又既为劳军,止行当以军法为之。朕秉承慈意,敕罢銮仪故事,一切关防、车驾、仪从,交毅勇忠诚多罗贝勒关卓凡总之。所责关系非细,贝勒其悉朕意!”



  言路大乱,翰詹科道们又一次变成了没头苍蝇。



  太匪夷所思了!



  咋办呢?



  没人知道这个“万国通例”是怎么回事——万一真是上谕中说的那么回事,自己随便开口,讲起来牛头不对马嘴,不定被骂成什么样子呢!徐应祥殷鉴不远,“尸骨未寒”,可不敢重蹈覆辙啊。



  拿“男女大防”说事,仔细想想,似乎也是不合适的。这个“大防”,说大实小,格调也不高。最关键的是,既然都已经“垂帘听政”了,所谓“男女大防”,其实早就已经撤掉了。



  也不能说,两宫出巡,花钱太多,“民不堪命”——人家都说了,“敕罢銮仪故事”;也不能说由轩军负责两宫皇太后的关防、车驾、仪从,“不成体统”——那样岂非说应该恢复“銮仪故事”?



  反复斟酌,竟是无处“下嘴”!



  *(未完待续。。)RT
第二十六章 表面文章
  最关键的是,这是“明发上谕”,不是“奏折交议”,就是说,这是既定的决策了,是“成法”了,不是拿来给你们讨论可行与否的。当然,也没人拦着你唱反调,但“上头”因之改弦更张的概率极低——上折反对,除了得罪当权者,并叫“上头”觉得你不识大体、不知进退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特别是在现在的这个节骨眼儿上。



  这件事情,台下一直如鼎如沸,台上一直波平如镜。最终,没有任何人上折对之发表任何“正式的”看法。



  对于“太后劳军”、“两宫阅兵”这种“开天辟地未之有也”的天大事情,朝廷上下,居然完全吞声不语,真正是一个奇迹。



  这个情形,是一个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关卓凡秉政中枢之后,经过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斗争,权威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巩固。



  当然也有人暗地里痛心疾首:道路以目!



  不过,没有多少时间给保守派们捶胸顿足,“天大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叫人应接不暇。



  第一件,是两宫皇太后和皇上,要接见日本的女天皇了。



  主持其事的礼部,领这个差使之时,上上下下个个兴高采烈,以为这次可有风头出了;但真正着手之后,很快便发现,真是愁死个人!



  本来理藩院也想插手这件事的,后来被关卓凡踢了出去。因为理藩院主管蒙、藏、回等地事务,如果让理藩院参合进来,就会给人一个印象:中国将日本视为藩属。



  而关贝勒定的调子非常清晰:日本不是中国的藩属,在礼仪上,中、日两国必须“相敌”——就是“相当、相匹”之意。



  这种礼仪,不要说本朝所无,明、元、宋、唐、晋、魏、汉、秦,一路上去两千年,也从来没有见过啊。



  再上去,战国、春秋,国君之间,“相敌”的倒是不少,可那都是诸侯会盟,公侯伯子的,拿来比拟天子,也不成体统啊。



  再上去,三代之事,礼制散佚,渺不可考,似乎也没有可以参详的例子。



  唯一比较接近的“故事”,是前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降。



  其时,汉有司咸曰:“单于非正朔所加,王者所客也,礼仪宜如诸侯王,称臣昧死再拜,位次诸侯王下。”



  宣帝同意了“以客礼待之”的原则,但指示要提高具体待遇,单于应“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把单于视为“王者所客”,“位在诸侯王上”,就隐然有“相敌”的意思了。而且,见面的时候,宣帝还“诏单于毋谒”,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客气。但呼韩邪单于毕竟还是“称臣”,所以,这个“故事”,依然不好用。



  几千年来,中国的对外交流,一直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外交。畿服、册封、羁縻、朝贡,不论叫什么名字,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本质上都是一张以中国为中心的散射状大网。在这张大网中,中国居天下之中,高高在上,王八之气四射;别的国家,只有诚心向化、纳头便拜的义务。



  在中国的青年时期,国人的心态还是比较健康的,承认在这张大网之外,另有天地,和中国的关系,是彼此独立的。比如汉朝之于安息——帕提亚、大秦——罗马。这是对自己势力不能远及其地的务实态度。



  中国年纪愈大,国人的心态便愈加扭曲。到了清朝中后期,干脆就不承认这个世界上还有“漏网之鱼”。不论哪个国家,不论距中国有多远,不论以前有没有听说过,凡派了使者到中国来的,都叫“朝贡”。



  既然都是来“朝贡”的,自然就都是臣下。天无二日,中国的礼仪制度中,根本没有给一个外国国家元首留下同中国皇帝平起平坐的空间。



  这套嗑,从道光朝庚子年英人炮击虎门大角炮台始,便注定唠不下去了。



  这套东西不改,中国就无法正常对外交往,中国就不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近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改,就从接见和樱天皇改起吧。



  从这儿下手,保守派也相对容易接受。日本的政治、经济,已被中国事实上控制,中国皇帝以平礼接见和樱天皇,在朝廷内部,尽可以看做一种特殊的“礼遇”,看做行“羁縻”之事。这样,保持着高高在上的施舍心态,保守派就不会有什么屈辱感。



  事实上,虽不中,亦不远。



  原时空,坐上“大满洲帝国皇帝”的位子没多久,溥仪出访日本。对这个地道的傀儡,日本皇室和政府却极尽礼数。



  溥仪乘坐的日舰“比睿号”进入横滨港,数十架飞机空中编队致礼;天皇二弟秩父宫雍仁亲王在码头迎候。



  到达东京,天皇裕仁亲率王公亲贵和全体内阁到车站迎接;国宴款待,检阅军队,凡同时出现在公开场合,裕仁和溥仪,必出则同车,入则并行。



  更有甚者,天皇的母亲贞明皇太后,打破常规,在后宫宴请溥仪;宴后,和溥仪挽手游览御苑。呃,您没有看错,确实是日本皇太后和“满洲国皇帝”携手同游御苑——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想一想,也是……醉啦。



  本时空,溥仪这个家伙不知道还能不能生出来,如果还是能生出来,老子抽他的屁股。希望四十一年之后,老子还没有挂掉吧!只是,现在才1865年,连溥仪他老爸都还没有生出来呢。



  略略离题,关贝勒的意思是:向原时空的敌人学习,该做的表面文章要做。而且,做,就要做足。



  不过,这篇文章确实不大好做。



  单是举行典礼的场地,就几乎让礼部“宕机”了。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都不能选。



  先不说选择“三大殿”是否合乎仪制,就说“基础设施”,“三大殿”就不能满足要求了。



  太和殿和保和殿,殿中都有高台丹陛,上设宝座。典礼上,两国元首必同时上座,如果典礼在太和殿或保和殿举行,高台丹陛上就一个宝座,怎么坐?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典礼上,与礼的中国官员,向小皇帝、两宫皇太后行的礼,和向日本女天皇行的礼,是不一样的。如果两国元首同在高台丹陛之上,如何能够分别受礼呢?



  *



  (今天更得晚了一点,各位书友见谅)



  *RS
第二十七章 紫禁城两日游
  日本那边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和樱天皇随行的女官中,品级足够参加典礼的,只有庭田嗣子一位。庭田典侍已经表示:愿意以参见天皇的仪节,向中国的皇帝和皇太后行礼,即行平伏礼。



  中和殿没有高台丹陛,殿中央只有一层地台,高不足一尺,本来是符合要求的。但地台的面积不大,摆上四位国家元首,实在是过于拥挤了;而且,因为过于拥挤,亦会产生同样的难以分别受礼的问题。



  所以,地台必须向两边扩展。在技术上上,这非常简单:做两个活动的地台,拼在原地台的两边,整个地台的面积便大大扩展;典礼后,将活动的地台撤走,即可恢复原状。



  可是,中和殿地台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大柱,距地台边缘亦不足一尺,中和殿的地台是不可能向两边扩展的了。



  “前三殿”不成,“后三宫”呢?



  “后三宫”中,交泰殿,是皇后生日受礼以及贮存大清“二十五宝玺”的地方;坤宁宫,理论上是“中宫”——皇后的正寝殿,但事实上已经变成了皇宫专祭萨满之所。



  这两处宫殿,“专业性”极强,肯定是不适宜用来举行涉外典礼的。



  “后三宫”之首的乾清宫呢?乾清宫气势恢宏,不输“三大殿”,但和太和殿、保和殿一样,乾清宫正殿中央,亦是高台丹陛。



  挑来拣去,最后还是决定,典礼放在养心殿举行。



  养心殿在紫禁城中的地位,本来并不算高。但自从世宗移居养心殿后,养心殿的地位便慢慢地高了起来。两宫垂帘听政之后,养心殿更已成为中国事实上的政治神经中枢。拿这个说事,讲给日本人听,“在养心殿举行典礼。是俺们特别重视你们的意思”——大约也能自圆其说。



  关键是养心殿的“明殿”——即正殿,中央既没有高台丹陛,也没有碍事的柱子,可以按计划“改造”。



  礼部绞尽脑汁,拿出了以下一套方案。



  养心殿中央地台向两边扩展,地台中间。置可折叠的明黄纱屏八扇,将地台分成左右两半。



  地台左半边,前置御榻,是小皇帝的座位;后置两张并排的御座,是两宫皇太后的座位。御座前悬一副方眼黄纱。



  地台右半边,置御坐一张,款式和两宫皇太后的相同,为和樱天皇的座位。



  中国以左为尊,日本以右为尊,如此安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