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乱清 >

第299章

乱清-第299章

小说: 乱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子,天从人愿啊!



  帖子上特别注明了会面的时间:“戌时四刻”。选择晚上会面,当然是要避人耳目,那么,就是要“与闻机密”了!



  蔡寿祺全身充满了“天将降大任”的兴奋和激动。他将名刺双手郑重奉还,表示一定准时过府拜见贝子。



  当天晚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但蔡寿祺却心中火热。



  *RS
第二十九章 向东还是向西
  蔡寿祺准时到了毅勇忠诚贝子府,被从角门接了进去。蔡寿祺愈加惊喜:如此机密,果然是要“办大事”了!



  一直被延入书房。一见关卓凡,蔡寿祺便行大礼,关卓凡伸手相扶,连声说道:“蔡先生,我敬你国士,可不好行这样的礼。”



  蔡寿祺脑子晕乎乎的:称“先生”而不名,贝子是真待我以国士了!



  他坚持“礼不可废”,到底磕了头。



  这一谈就是一个时辰,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第二天上朝,出来这么一个消息:惇王病了,明天告祭太庙,他的告祭后殿的差使空了出来。



  “奉旨办理告祭太庙事务”的恭王当场举荐关卓凡接任。



  关卓凡很是愣了一愣。



  告祭太庙,就是向列祖列宗报告捻、回乱平的大喜事。本来这是皇帝的工作,但小皇帝太小,做不来这个活计,循例遣宗室中位分最高者代皇帝告祭。



  告祭太庙分告祭中殿和告祭后殿。中殿即正殿,告祭中殿是皇帝的责任,由老惠亲王代表皇帝告祭;后殿按例遣官告祭,这个差使派给了惇王。



  惇王生病,后面还排着一堆王爷贝勒,本来轮不到关卓凡这个贝子,但作为赐给关卓凡的一种特殊的荣誉,派他告祭太庙后殿也无不可;何况捻、回为他所平,由他亲自来向列祖列宗报喜,也有特别的意义。



  慈禧马上称好,慈安自无异议,于是没等关卓凡发表意见,恭王的提议就通过了。



  事出仓促,关卓凡找不出推辞的理由,但心里莫名奇妙地不安。



  以他的判断,恭王不应该再给他锦上添花了;而且,另外一个当事人是惇王。



  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吗?



  关卓凡虽然是学历史的,但太庙的祭祀太冷门了,他并不如何了解,只知道什么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程序无比繁复。



  但这个倒不是问题,他这个承祭官其实什么脑子都不用动,因为所有的程序都会有太常寺的赞礼官唱礼指示,他们让你干嘛就干嘛,行礼如仪就是了。



  如果有人想玩花样,能怎么玩呢?



  想不出来,毕竟对大部分的细节并不了解。



  想不出来就不想了,见步行步吧。



  次日,天没亮就起身,大伙儿在午门前集中。



  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午门外,日出前四刻,太常卿至乾清门请旨,准奏。于是午门严鼓,法驾卤簿前导,不陪祀的王以下各官齐集朝服跪送,导迎鼓吹设而不作。



  一路浩浩荡荡,出端门,左拐入太庙街,自街门入,至太庙南门,承祭官们下轿,入太庙,至大戟门“幄次”,即俗称“小金殿”者——这是在开始正式的祭祀仪式前,用来给皇帝和承祭官们歇脚、盥洗的地方。



  大佬们待在“小金殿”的这段时间里,司礼们从“神库”中把各位前任皇帝的“神主”请了出来,安坐殿内神龛之中。



  这样,告祭太庙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老惠亲王和关卓凡分头行动,一个去正殿,一个去后殿,同时开始了冗长繁复的祭祀活动。



  过程就不细表了,总之大半天折腾下来,整个告祭结束之后,关卓凡头晕脑胀,比指挥了一场战役还累。



  第二天就出事了。



  一个叫做吴凤阁的御史上折,弹劾关卓凡主持告祭太庙后殿的时候“失仪”。



  事情出在进入后殿的过程中。



  程序应该是这样子的:太常寺的赞礼官引承祭官至后殿垣门,承祭官东向立;然后赞礼官引承祭官入垣门右门,升右阶,至殿外拜位前,北向立。



  关卓凡在后殿垣门前,是西向立的。



  因为那个太常寺的赞礼官就是这么“唱礼”的。



  妈的,原来在这儿等着老子呢。



  左躲右躲,还是掉进坑里啦。



  朝野轰动。



  关卓凡打平大乱,晋封贝子,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居然有人在这个点上参他!



  主持国家大典“失仪”,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轻的不过罚俸,重的可以削爵,完全视乎当事人的“圣眷”如何。



  恭王立即上折自劾,称自己“办理告祭太庙事务不力”,自请处分。



  很有意思。



  恭王的折子没有提到一个“关”字,但谁都会想,恭王因为什么“办理告祭太庙事务不力”?还不是因为关卓凡在告祭后殿的时候出了纰漏?



  而且,关卓凡是他举荐的。



  所以,这个折子其实是变相地坐实了关卓凡“失仪”。



  这个“连环套”,看起来非常高明。



  可惜,圣母皇太后不肯按照恭王的思路走。



  关卓凡自请“闭门思过”,但两宫不许,硬逼着他参加朝会。



  当着军机大臣们的面,慈禧把吴凤阁的折子拍在御案上,“啪”的一声,军机们都吓了一跳。



  慈禧说道:“那个给关卓凡引导的赞礼官叫什么名字?”语气中有压抑不住的怒气。



  几个军机大臣都是一凛。



  恭王心里有鬼,说话便加了小心:“回圣母皇太后的话,他叫金元朗。”



  慈禧说道:“这个金元朗构陷宗室重臣,包藏祸心,要革职拿办!”



  军机们都是一震。



  恭王默然不语。



  君臣之间是不可以长时间地沉默的,文祥轻咳了一声,越次奏道:“请圣母皇太后明示。”



  慈禧朗声说道:“你们想啊,告祭的仪注,关卓凡是不懂的——换了我也不懂,你们也未必见得懂吧?当然是那个姓金的说什么他做什么。难道姓金的说‘东’,关卓凡一定要往‘西’?还是关卓凡分不清东南西北?那么他是怎么指挥千军万马的?他的那些个胜仗是怎么打赢的?”



  “就算关卓凡听错了——‘东’‘西’两个字差别这么大,听得错吗?好吧,就当关卓凡听错了,那个姓金的不需要提醒他吗?提醒了关卓凡还不转过身子来?!”



  我的御姐,今天才算见到你的真颜色呀。



  “这些道理,稍稍用用脑子就能明白,这个吴凤阁,捉到风就是雨,妄邀幸名,卑污不堪,一块严办!”



  “这个案子,军机上一言不发——六爷,你那个折子根本就是添乱!你们难道真想这么糊糊涂涂地由得小人兴风作浪?真不怕寒了功臣将士的心?!”



  慈颜震怒,指责极其严重,军机们包括恭王一起跪下,除了关卓凡,一个个背上的汗渗了出来。



  这个案子的结果很快出来了。



  金元朗自认“荒唐粗疏”,唱错了礼,连降四级,从一个从七品的“博士”降到从九品的“录事”。



  当然知道这个家伙不对劲,但不能真按“构陷宗室重臣”的思路去办。因为那样一来,姓金的固然难逃一死,还得穷追他身后的“主谋”,会兴起滔天大狱,谁也承受不了。只能选择一个“工作失误”的较轻的罪名。



  既然只是“工作失误”,也就无法办得更重。是人就会犯错,办得太重,后面比着例子,活就没法干了。



  这个道理慈禧也是明白的,所以虽然不甘心,但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对吴凤阁可就没那么客气了。



  本来言官可以“风闻言事”,对翰詹科道折子里的谬错,朝廷一向包容,处分也很慎重。但对吴凤阁的折子,却明发上谕,痛驳“无耻”,“是何居心”,然后将他一撸到底,“即行革职,勒令回籍”。



  没有一个同僚站出来声援吴凤阁。第一,朝廷确实占着理;第二,大伙儿隐约感觉到,这里面牵扯着绝大的政争,卷进去,一不小心,就被绞成肉馅了。



  *RS
第三十章 临幸
  这一番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地办下来,朝野上下都明白了,关贝子在两宫皇太后那儿的“帘眷”牢不可破;不仅如此,和处分吴凤阁的上谕同时宣布的,是“加授关卓凡御前大臣”,就是醇王和伯彦讷谟诂现在干的活。



  圣心所系,皎然若秋月。



  朝廷地方,京里京外,官员们开始蠢动,多有人考虑重新站队了。



  恭王一击不中,颇为懊恼。他原本也没有指望这一招能够予以关卓凡重创,但想着可以止住他向上的势头,没想到反倒托了关卓凡一把。



  还有更严重的后遗症。



  第一个,是“恭系”因此发生了难以挽回的分裂。关卓凡彻底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不说,文祥、曹毓瑛这些“恭系”最核心的成员也有想法了。



  文祥、宝洌枪踝钋仔诺牧礁觯闶亲蟀蛴冶邸5南槌稚砩跽荒苡梦南榘煺拢庵植还獠实幕罴莆南槭遣环奖阌胛诺摹R虼苏飧鍪虑楣踔缓捅︿'商量过,具体的方案还是宝洌贸隼吹摹



  不过文祥和恭王生死相托,他再怎么对恭王不满,也是不会背弃恭王的。



  曹毓瑛就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了。



  曹毓瑛很早就对恭王和关卓凡的关系产生忧虑,事情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曹毓瑛并不是一个心心念念于名位的人,他更多是从朝廷和国家的大局考量。处在“恭系”集团核心圈子边缘这样一个特殊位置,曹毓瑛的看法更客观;作为一个汉人,他看得更多,更深,更远。



  第二个,一些原先立场相对中立的重要人物,被向远离恭王的方向推去。



  比如老惠亲王,人比较中庸,年纪也大了,原无意卷入后一辈的政争。但恭王来这么一出,巴掌不但打到关卓凡的脸上,老惠亲王这个主祭官也颜面无光,好好的一桩体面差使,变得左右不是味道,心里很怪恭王多事。



  老惠亲王不高兴也就罢了,毕竟老人家退出中枢已久,不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



  告祭太庙风波最大的副作用,是把慈安彻底地推向了慈禧这边,使她完全接受了慈禧之前提出的“提醒提醒老六”的主张。



  恭王这一招棋,实在是个臭子儿。



  关卓凡原想着“先下手为强”,没想到先下手的是对方,不由感叹,政治斗争真是容不得一点疏忽,放不进一点“温良恭俭让”。



  他看清楚了自己的敌人,而且,敌人们已经勾起手来了。看起来势力似乎无比强大,有随时给自己挖坑的能力。



  自己在朝廷里几乎算得光杆一支,还没有真正的班底。



  所以,自己的策略就不能是那种“高筑墙、广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