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

第3章

民国课堂:军阀总统-第3章

小说: 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徐世昌的劝说下,袁世凯动摇了。当晚,袁世凯奉光绪密旨出宫时恰好撞见荣禄,向荣禄全盘托出事情,9月21日,光绪被软禁,持续了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就此结束了,而袁世凯则得到了受慈禧重用的机会。

    袁世凯得到重用,徐世昌的仕途就更加平坦了。不久,徐、袁二人因平定了山东的“匪乱”,促使清廷和德国议和,立下了不小的功绩,袁世凯授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徐世昌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接近慈禧的机会。凭借出色的才华和众人的推举,1906年,徐世昌终于得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被朝廷派往东北治理三省之乱。

    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源地和蓬勃地,历来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视。顺治十年(1653年)以后,清政府为了抵御沙俄的入侵,维护“龙兴之地”的地位,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以军、政一体的模式对东北地区实行封锁统治,这样一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使东北地区的资源得以保存,但却极大地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清朝初年,大量汉人从东北逃亡,耕地荒废,“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

    19世纪末,来自沿海的列强入侵令清政府应接不暇,沙俄趁机侵略东北,与清廷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使东北丢失了一百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也趁火打劫,占领了辽东半岛等地,大量城镇成了边疆防御的城堡,人烟稀少,没有商业中心,只有“鸦片是历年进口的大宗货物”。
第8节:
    1906年9月,朝廷以查办“目的事件”为由派徐世昌前往东三省,实际上是命其对东北三省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徐世昌一行在东北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终于在当年12月初返京,向朝廷提交了一份数十万字的报告,针对东北现存问题提出了非常翔实的解决方案。第二年三月初八,徐即以东三省总督、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东三省。这一次,他终于从袁世凯的背后走出来,成了幕前的一把手。

    基于对东三省的了解,徐世昌到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政治体制、大规模收权。他收回三省将军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在各省设行省公署,各设总督一人统管行政事务,而三省将军府的事务则全部收归三省总督之下,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之后,徐世昌基本上已经成为东三省之王,拥有统领东三省的最高权力。

    实际上,在徐世昌前往东北之前,他和袁世凯已经感到北洋集团与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后来袁世凯被罢免回老家疗养,由于徐获得了东北三省统治权,为北洋势力的向北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才使得北洋势力未被消灭。

    徐世昌对东三省的吏治进行了整顿。他在任期间,不拘一格聘用人才,促进了大量外地人才的涌入;整顿官场风气,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上任几个月间查处数十件贪案,上百贪官被革职查办,一时间东北风气纯明,徐的雷厉风行也誉满天下。

    徐世昌接手东三省时,东三省财政均处于赤字境地,几近破产。他上任后,整理财政,设立银行,鼓励实业,引进外资,不到一年就把东三省的财政烂摊子收拾妥当。在徐世昌的努力下,几年内,东三省官办银行在国内开设分号七十余家,商办银行开设十数家,促使中国成为最早加入世界银行组织的国家之一。

    徐世昌在东三省的功绩是全方位的,他主张广开商埠,鼓励外贸互市,鼓励发展农业、实业,兴办近代教育,建立了沿用至今的巡警制度,并在主权问题上对日、韩、俄保持强硬态度,暂时性地保护了我国领土的完整。在东北,徐世昌的政治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也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才使他日后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变得顺理成章。

    时局扑朔,两次引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重病而故,第二天,与光绪“敌对”了半生的慈禧太后也随之离世,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一下子落到了溥仪的身上。溥仪继位之后,他的父亲载沣登上“摄政王”之位。载沣向来反对袁世凯,尤其维新变法一事,载沣一直怀疑是袁世凯出卖了光绪,才导致光绪遭到被太后软禁的下场。为此,载沣一旦揽权,就立即解除了袁世凯在朝中的职位。袁世凯也深知常在朝中对自己不利,很识趣地回河南老家休养。1909年,新疆道监察御史江春霖弹劾庆亲王,徐世昌也受到牵连,朝廷将其降格为邮传部尚书,袁世凯休官在家,徐在朝中孤立无援,无奈之下只能静观其变。

    很快,机会就来了。宣统三年(1911年),一场革命的暴风骤雨席卷清朝。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的大半领土沉浸在革命党的激情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人们等待已久的变革终于到来。没有了慈禧和袁世凯的朝廷,在革命浪潮面前显得惶恐不安。
第9节:
    旁观者清。徐世昌就是一个善于旁观的人,他没有深陷在清朝元老的身份里无法自拔,也没有在革命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溥仪年幼,载沣无能,他清楚地意识到,清朝气数已尽,摆在眼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加入革命党的行列,要么加入立宪派的阵营,不过在这之前,他必须帮助自己的好兄弟袁世凯再次出山。

    袁世凯拥有庞大的嫡系部队。在他休官在家的日子里,他的党羽并没有停止煽风造势,到处散布只有请袁氏出山才能解救清朝危局的言论。与此同时,美、英两国也向清政府施压,希望袁世凯能出山。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氏要想帮助袁世凯,其实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武昌、汉口等地局势紧迫,10月18日,朝廷下发急电,催促袁世凯“力疾就道”,在徐世昌看来,这正是袁氏“坐地起价”的好时机。他向袁世凯提议,何不趁此机会“要挟”朝廷一把?于是,二人商议出六个条件,朝廷如不应允,袁世凯拒不还朝:%米%花%书%库% ;__

    一、明年(即1912年)即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宽容此次起事之人;

    四、解除党禁;

    五、需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之全权;

    六、需与十分充足之军费。

    索要军权、组织内阁、召开国会,实际上,这意味着徐世昌帮助袁世凯取得大权的同时,促使清政府向立宪制转型。眼下,革命党势力遍地开花,清廷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马上答应了袁世凯的所有条件,27日,朝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兼湖广总督,并授权其号令所有海陆军及长江水师,任命徐世昌为军咨大臣。11月16日,袁世凯正式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开始组织内阁,由徐世昌参与内阁人事安排。

    至此,徐世昌已经有意无意地在革命派和立宪派的道路上选择了后者。他帮助袁世凯组织内阁,实际上是有后续动作的——那就是顺理成章地推举袁世凯为新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他和袁氏很早相识,心照神交,休戚与共,他自认为最了解袁世凯,也认为袁氏是领导中国的不二人选。然而,革命党的速度超过了他的想象。1911年12月29日,正当徐、袁奏请朝廷召开临时国会,准备以公决的方式选择共和还是立宪的时候,孙中山在南京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下子打破了徐世昌和袁世凯的如意算盘。

    后人多认为袁世凯从孙中山手中“窃取”了大总统之位,如果放在当时,很多人并不这么看,尤其从徐世昌的角度来看,他们代表清朝廷组织内阁,议决国家选择何种制度,具有权威地位,南京方面宣布独立是不被承认的。因此当他们得知孙文担任大总统后,立即停止国会,向南京方面发电质问:“选举总统是何用意?设国会议决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亦立即取消?”
第10节:
    这一质问不要紧,原本意见不一的南方革命党立即出现了分歧,革命党内一部分人认为,清政府没有宣布解散,南京独立便不会得到民众的认可。于是,1912年初,张謇密电袁世凯,称如果袁能逼迫清廷逊位,南方愿意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紧接着,汪精卫也提出了类似的条件,这样一来,孙中山也不得不向袁世凯保证,只要他能让清廷退位,自己愿意将大总统之职让给袁世凯。

    实际上,在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总揽大权之后,清政府就已经形同虚设,逼迫清廷退位实在轻而易举。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告退位,这一次,徐世昌又一次“暗度陈仓”,帮了袁世凯一把。

    原来,清廷退位诏书是由张謇主笔起草的,在诏书中,徐世昌加了一句话,使南方革命党对同意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一事无法反悔:“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尽管这句话引起了孙中山等人的强烈不满,但诏书已经公之天下,无法悔改。就这样,徐世昌又一次帮助袁世凯,使他成为了真正的一国之主,正如前人所说:力荐袁氏为湖广督者,世昌也;乞袁氏组织内阁者,世昌也;清室退位,请以袁氏为代表者,亦世昌也。r米r花r书r库r ;www。7mihua。com

    徐世昌帮助袁世凯可谓“步步得手”,然而,他却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人。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不久,他就离开了北平,到青岛隐居。

    这次“隐居”并非真隐,而是徐世昌维护个人形象的计谋。他作为前清元老,选择隐居,保住了自己德高望重的形象,而后如果袁世凯再请他出山,此时他与前清再无瓜葛。徐在青岛居住期间,与袁世凯的书信往来并未中断,他仍然以旁观者的身份静观时局变幻。1913年6月,“二次革命”爆发,第二年年初,徐世昌终于在袁大总统的诚恳邀请下再次出山,担当起“国务卿”的重任。

    权力往往使人迷惑。尝到了大总统甜头的袁世凯日渐觉得离不开这个位置,做了一日大总统,便想做一世大总统。慢慢地,他也忘记了年轻时与徐世昌指点江山时的满腔抱负,唯一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甚至自己的后代成为永远的“大总统”。

    历史在前进的过程中也总会暂时倒退,中国几千年帝制,猛然转型使很多人感到不适。当袁世凯产生当皇帝的念头时,在百姓当中也产生了一些希望复辟的舆论,这使得袁世凯更加得意忘形,看不清事情本相。1914年,袁开始着手准备复辟事宜,而作为袁世凯“指路明灯”的徐世昌,生平第一次与袁世凯决裂。善于旁观的他深知,民主共和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逆历史潮流而行的,都不会有好结果。他多次劝说袁世凯,不但没有得到袁的理解,反而被袁认为不再与自己同道。

    作为袁的挚友,徐世昌不能看他一意孤行地错下去。他对“还政于皇帝”的谬议严格禁止,还于1914年11月23日颁布严禁“归政”的政令,规定“造作谰言,著书立说以及开会集议而紊乱国宪者,照内乱罪从严治罪”。

    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当时美、英、日等驻中国使节纷纷赞成袁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