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新六国论:谋说资治通鉴 >

第1章

新六国论:谋说资治通鉴-第1章

小说: 新六国论:谋说资治通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司马光不砸缸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
司马光小时候砸过缸的事儿地球人都知道。那司马光长大后怎么样呢?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当然不会。
  成年以后的司马光更牛。最突出的,就是他率领一帮才子,编出了一部古往今来、天上地下、排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那《资治通鉴》又是什么东西呢?
  用官话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自成书至今,《资治通鉴》就一直为历代君王、贤臣、鸿儒、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所推崇,号称“诸史之根、百家之门”,卟啦卟啦卟啦……
  这样的话,一航母也装不下。
  要往白了说呢,它就是一部知识分子拐弯抹角地劝谏皇帝学好的“案例版”《君王行为指南》,跟前些年塞在新郎官枕头底下的《新婚指南》有点类似。
  司马光等人费了牛劲儿弄了这么一部巨著出来,并不是为了让我等百姓享福的。人家主要是为了让皇帝长见识用的。编书同时呢,他们再悄悄把自己的理念融入在书里,想以此对皇帝搞一下思想渗透。
  如此而已。
  由此看来,读史书也要考虑作者的身份、地位等因素。
  因为,绝对公允的作者是很难有的。他们要么仅根据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要么特意从维持皇权的角度考虑问题,要么就为了自身安全问题隐晦地表达观点。
  毕竟,史书,尤其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并不是为让普通老百姓看后学会怎么推翻封建统治才写的,而是为了让皇帝从中学会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统治万年不朽才写的。
  可惜,历代皇帝们没有一个学会的。
  无论多么熟读医书、病例,病人们还是无法自己给自己操刀做手术。
  体制上的弊端可不是光照照历史这面镜子就能照掉的,历史毕竟不是伽玛刀。
  所以,不论想了多少办法挽救,一切封建专制还是注定要灭亡的。做手术这个任务,注定要留给后来人。
  特意为皇帝编写了这部《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怎么也不会想到,历代皇帝们谁也没有从他的书中学到万年统治之术。许多政治家熟读《资治通鉴》后大都收益颇多。
  因此,读史书,里面的史实远比作者的观点重要。并且,观其史实也要带上解剖镜,笑眯眯地看,绝对不能被他们的“之”“乎”“者”“也”唬住,以为他们说得越难懂,就越正确。
  读史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为了弄一肚子掌故,然后盲目崇拜、四处磕头拜祖上香。
  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学;而历史也都是由人来推动的。
  时代虽然在变,而人性却总在重复演绎着极其类似的“人间喜剧”。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N年之后,也是历史。
  读史应该是手持历史这把照妖镜,照出历史上那些统治者、阴谋家的丑恶嘴脸和阴谋诡计,让我们上路时能够轻轻松松;或者,是把史书当成哈哈镜,照出那些人的可笑处,照出人性的可笑处,照出自己的可笑处。
  那么,史料浩如烟海,应如何选择呢?
  嘿嘿,司马光这部跨度巨大但历久弥新,酷到不可思议的《资治通鉴》,当然就是不二选择啦。
  可惜,《资治通鉴》文言文难懂不说,就算是有译文,仍很庞杂。而且,今古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也阻碍了我们享受这一文化宝藏。眼下的快节奏生活则是我们亲近这么一部庞然巨著的又一大障碍。
  因此,区区不才,力图将《资治通鉴》中最震撼人心、最精华的部分用当下流行的语言,按故事发展的顺序,轻松、幽默地呈现给大家。去掉那些板起脸来吓人,吊起脸糊弄人的玩意儿,保证不说套话,只说实话。
  如前所说,读史不是为了无限拔高历史,从而筑起知识壁垒,以此来孤芳自赏或者禁锢、愚弄人民。读史恰恰是为了要解构历史、重建历史,以当下的平常心,冷眼洞悉历史上的那些明明灭灭,为将来的光明打下一点点基础。
  熟读本书,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各色人公,洞察“中国式”奋斗的最佳途径。它能让学生考高分、职员快升迁、商人发大财、夫妻更和睦、家庭更幸福,实乃家居、旅行,求学、上进之必备良品。若读者在看完此段后的三十分钟内马上购买本书,还会有更大的奇效。
  什么奇效?
  能立刻把这本书带回家躺在床上读,不用站在书店的书架前腰酸腿痛地读了^_^。
  多么神奇啊!
  一句话,如果历史是个被人打扮了无数次的女明星,那么,咱们这次就一把撕掉她的*布,拼了,让她玩“卸妆”。
  既然不是个让人赏心悦目的美女,就老老实实当个谐星好了,至少也要逗我们开心才行。
  希望《谋说资治通鉴——纵横天下》能有一点点这样的效果。

1。一根傻大木的功效(1)
秦国很长时间内都不是个特别让人瞧得起的国家。
  硬要攀关系的话,秦的发源也能和三皇五帝挂上钩。秦的国姓“嬴”还是舜帝赐给他们的。可是,自秦立国到秦献公去世,秦国在诸国中的地位始终不高。
  先不提黄河、崤山以东的六个强国,就连淮河、泗水流域的十几个小国也都势头很旺。而和秦国接壤的楚、魏两国更是对秦国虎视眈眈。更令秦国恼火的是,那些国家还把秦国当成蛮荒之地的野蛮一族,共同鄙视之。
  据传,王城洛阳的老百姓赌咒发誓的时候都这么说:“我我,我没偷你东西,谁要偷你东西谁就是个王八蛋秦国人!”
  “喂,不能讲脏话?”
  “好,谁偷东西谁是王八蛋!”
  更离谱的是,连各国诸侯联合会盟都没有秦国的份儿。
  这绝对是个奇耻大辱。
  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即位时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处境。
  他即位那年是公元前362年,才刚刚21岁。
  21岁,还是个青春得可以做很多蠢事的年龄:旷课,迟到,上课说话,考试作弊,搞大女朋友的肚子,搞大别人女朋友的肚子,等等。
  要是现在,秦孝公应该是个大四的男生,正在为自己考研失败而发愁;或者正琢磨怎样在毕业论文上造点假,以便自己能省出大量的时间去找工作。
  当然,如果真的是秦孝公的话,他还可以让手下的太监们替他做实验。
  不过,身处两千多年以前的秦孝公所考虑的,和现在大学毕业班的男生们截然不同。
  虽然他没有就业压力,但也绝不轻松。
  除了在找女朋友方面他可以长出一口气之外,其余的景况则可以让他不停地重复“倒吸一口凉气”这个动作,直到他的胸膛变成一个便携式旅行小冰箱。
  没法子,秦孝公从他“爹地”那儿继承的,就那么一个档次低的国家。
  年轻的秦孝公咀嚼着从心底翻上来的恐惧和那份抑制不住的挫折感,体会着他国的鄙视与侮辱带来的冰冷,下定了决心:
  秦国,一定要强大起来!
  然后,秦孝公向全国发布“招贤令”:
  不管是谁,只要能够出“奇计”让秦国强大,本王就给他副部级以上待遇,赐他无限期使用的商业用地。
  这道招贤令在秦国引起很大震动,而且,也波及到了毗邻秦国的魏国。
  魏国有一个拥有卫国皇族血统的青年——卫鞅。他对秦孝公的招贤令怦然心动,卷起行囊西行入秦。那个时候,他还只是卫鞅,被封地而成为商鞅是以后的事情。
  卫鞅人虽年轻,可才干却是超一流的。
  魏国的国相公叔痤就曾对魏惠王苦谏:卫鞅是个举世罕见的“奇才”。对他,要么委以重任,要么禁而杀之,绝对不能任他流失别国。
  可魏惠王对公叔痤这套一会儿重用、一会儿砍头的说法感到莫名其妙,根本没有当回事儿。他既没有重用卫鞅,也没有杀掉卫鞅,而是任由这个奇才,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离魏入秦。
  这次移民事件,不但给魏国埋下了破灭的祸根,也给野心勃勃的秦孝公送去了最宝贵的礼物。
  卫鞅到了秦国,马上找机会面见秦孝公。经过和秦孝公的几次接触,他摸透了秦孝公的心理,就把小嘴一嘟,小胸脯一拍,“大王,尧舜的帝道和广施仁政的王道你都不喜欢。那,霸道你觉得怎么样?”
  秦孝公头一歪,“霸道?你说汽车?”
  卫鞅一笑,“不,是让秦国富国强兵的称霸之道!”
  秦孝公猛点头。
  于是,卫鞅将富国强兵的“奇计”向秦孝公一说,孝公大喜。

1。一根傻大木的功效(2)
卫鞅的奇计就是变法。
  他要秦孝公把治下的百姓们按五家为一“伍”,十户成一“什”地编制组织起来,让他们互相监督。包庇治罪,举报重赏;立军功者赏,内斗作乱者罚;生产得力者免除赋税劳役,因懒惰而贫穷者,收为国家奴隶。全国上下,一切以军功为至高荣誉。没有军功,贵族们不能享有其宗族地位,有钱人也不敢摆阔。在这次变法中,等级制度将被进一步加强。
  当然,对卫鞅的“奇计”,大家并非一片叫好。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轻易变法。卫鞅对此种论调的反驳很有意思。
  他对秦孝公说,“猪只知道吃食,不负责做饭,你跟它讨论饲料配方不是浪费感情吗!老大,只要你觉得对国家有好处,放手干就是了。”
  秦孝公深以为然,立刻允诺变法。
  卫鞅为了让百姓们对法令印象深刻,还搞了个“立木赏金”的宣传策划。
  这个策划其实很简单,花费也不高,但是效果却惊人的好。
  卫鞅派人在国都集市的南大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碗口粗,傻里傻气的大木头。同时贴出告示,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感到莫名其妙,谁也不去搬。
  过了些时候,卫鞅下令涨钱,搬过去就赏五十金。
  终于,有一个缺钱的家伙大着胆子扛起那根长木头到了北门。
  嘿,赏金真的到手了。
  这下那些看热闹的人们后悔莫及,怎么自己不先动手啊。
  看来官家真的说话算话了!
  赏金发出之后,卫鞅这才正式颁布变法条令。
  有了那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在前面,百姓们对条令上的内容都不再怀疑。天哪,原来政府也有不骗人的时候!
  新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编制户籍,什伍连坐;统一度量衡;等等。
  当然,变法也并非就此一帆风顺。
  新法推行第一年,几千人进京上访,全都说新法糟糕。估计有不少人是被地方官撺掇去的。如果上访是为了抗议他管理不当,估计在火车站就被截回去了。
  但卫鞅对那些上访者置之不理。
  不久,连太子也犯法了。
  这下,所有反对新法的人都等着看卫鞅的笑话。如果你连太子也敢收拾,那算你牛。
  可是,卫鞅出手了,但没对太子用刑,毕竟是未来的国君,好歹也要给秦孝公一点面子。卫鞅用刑的对象是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
  公子虔的鼻子被割掉,公孙贾的脸上被微雕师傅刺上了整首的青花瓷。
  这就叫杀鸡给猴看,等于当众扇了太子一个响亮的耳光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