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

第28章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第28章

小说: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定量分析后,皇太极成了先进制度的执行者。而这一切,不可能不会对他手下的第一能臣、也是他的族弟多尔衮产生巨大的影响。
   。 想看书来

满清的汉化之路(5)
对多尔衮来说,他对皇太极有种极为复杂的情绪。但所幸的是,这种情绪随着他与皇太极并肩作战的时间越来越长,并没有令他滑向一个非理性的领域里。
  这里再回过头说一下多尔衮的事迹,可以令我们更好的了解满清政权内部的磨合情况。
  多尔衮与皇太极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与努尔哈赤的其他儿子不同,多尔衮从小受老汗王喜爱,是因为他的母亲阿巴亥一直很得努尔哈赤的宠。不过,这位宠妃个人的品行有点问题,与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有了极为暧昧的关系,后来一度失宠。但她也很有能力,竟然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重新获得了老汗王的心,后来又被召回,甚至后来立为大妃。当时阿巴亥已经有了三个孩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已经步入年老色衰之列,仍能如此得宠,可见其人也非凡人。而努尔哈赤爱屋及乌,甚至有立储多尔衮之念。
  不过,努尔哈赤一死,多尔衮母子的悲惨命运也就来临了。众贝勒要阿巴亥殉葬,否则将视为对父亲的不忠,这里面,带头的人就是皇太极。这个时候,多尔衮只有十四岁,既无势力,也无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母被自己的兄弟们逼着自了尽。
  阿巴亥殉葬,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谋杀,对她的嫉恨,在以皇太极为代表的众贝勒那里,已经存在已久了。对于多尔衮弟兄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多尔衮从那时起就开始在艰难的环境里生活,时刻遭受冷眼与暗算,这是一个争权夺势的环境,虽然险恶,但也催人成长。在这其间,他与皇太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并始终保持谦恭的姿态,逐步取得了皇太极的信任,他也学会了皇太极在处理事情、认识事情上的很多经验,皇太极对清室的重大贡献,除了在建国之外,就是培养了一个非常好的接班人。
  但是,多尔衮长年在皇太极的身边,心情应该是非常压抑的,他不可能会忘记,就是这位给人感觉心胸宽广、温和友善的兄长,在当年逼死自己母亲时曾充当了多么冷酷无情的角色。而最让他痛苦的还是,他喜欢的女人大玉儿,现在就是皇太极的皇后。这两种压抑的情绪积压在多尔衮年轻的心中,他除了把这一腔怒火发泄在一场接着一场的战事中,可能没有别的选择。
  回到前文,皇太极是伟大的君主,可惜死的太早。但他死了,清室没有死。因为他已经为清室选好了接班人,这个人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对他始终怀有复杂感情的弟弟,他成功的接过了自己的衣钵,没有因为少年受到的不公平,长期的压抑情绪而变得阴狠乖张、不可理喻,他不但学会了自己的治国方略,还拥有了其他贝勒未能拥有的责任感。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马上松了一口气,但对他来说,形势依然严峻。就在崇祯为了流民问题而烦恼时,多尔衮以极其专业的手法“做掉”了能和他竞争的济尔哈朗、阿济科等竞争对手,成为了当时满清最有势力的人。此时他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哥哥的大儿子豪格,一个在道义和实力上都完全有资格做满清皇帝的人。
  多尔衮与豪格之争最后以表面上的两败俱伤告终。因为双方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问题上各不相让,各自拥有的兵力马上就要火并,于是,为顾全大局,多尔衮提出了执衷的意见,立了六岁的皇太极之子福临为新君,年号顺治,作为缓解压力之策。这是一个很高明的招数,表面上看来,谁也没有赢,但其实赢的人是多尔衮。因为这位皇帝的母亲,是他心仪已久也对他一往情深的孝庄皇太后——大玉儿,有了这位皇后的背后支持,多尔衮其实可以行使皇帝的权力。
  成为摄政王后的多尔衮,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站上了权力的最高峰上,只有在这时,他才会由衷的对冷漠的哥哥产生敬意,因为该做的事情哥哥都已经做了,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用一以贯之的贯彻哥哥的施政纲令,以更稳妥的方式迎接这胜利果实。
  一###四年,在多尔衮没来得及享受获取最高权力的快乐的时候,有人把果实送了过来。这个人就是吴三桂。
  

范文程战略(1)
在吴三桂粉墨登场的一个月以前,形势还没有如此明朗时,多尔衮就已经做过进攻的准备了。他下令修整军器,储备粮饷、马匹,但并不急于求成,他准备四月初旬“大举进讨”明朝。此时李自成与明廷打得正凶,多尔衮深知借力打力的道理,这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了一件事,今后,清室的对手已经换人了,不是明室,而是大顺政权。
  多尔衮在当时对农民军有过幻想,他还曾秘密与农民军接触,想要联合伐明,但李自成对此毫无兴趣,不过两个月时间,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逆转。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行进的速度太快了,几天就进入京师,几入无人之地,明军甚至没有一次像样的抵抗,就全军覆没了。
  这个消息传到沈阳时,多尔衮表现出了一个大政治家应有的姿态,他马上做的事,是召回“军中诸葛”范文程,听一听智计多端的范先生的意见。
  在满清的开国史上,范文程的地位至关重要。相传他是范仲淹后代,曾中过明朝的进士,后来主动投奔了清朝,有点“弃暗投明”的意思。范文程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均得以重用,而范文程也确实为满清王朝立下赫赫功劳,杀死袁崇焕之计就是他出的,皇太极的汉化之路,他也是主要谋臣和推动者之一。他是汉人,但其地位尊崇,不在八旗之下,皇太极死后,范文程也是托孤重臣之一,多尔衮对他恩宠有加,不逊其兄。
  范文程这时在盖州养病,虽在修养中,但他时刻关心着局势变化,对于两个月以来的形势了然于胸。北京失守的消息,大约在三月末至四月初传到沈阳。多尔衮闻讯,迅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当接到多尔衮召见时,不用多尔衮解释,范文程就已经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范文程认为李自成并不足惧,其理由有三点:“一,逼殒其主,天怒矣;二,刑辱缙绅、拷掠财货,士忿矣;三,掠民资、淫人妇、火人庐舍,民恨矣。”从这三点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在范文程的亲自领导下,满清的情报工作非常出色,几乎如亲眼见到一样,把北京城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范文程由此推断,李自成的军队虽然强大,人数众多,但是没有任何的政治纲领与政治战略眼光。进入北京后,得志即猖狂,已经失去了天意、人心、民愿,不过是纸老虎。这个时候,要想统一全国,自然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范文程又反过来以此说明满清战略——“非安百姓不可”,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乃万世颠扑不灭之真理,崇祯不明此里,天下辄失,接替的李自成依然不明白这个道理,马上也要失去天下了,而此时得天下者,必是既明此理又能身体力行之人。
  多尔衮召集诸臣开会,历时近四天,但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意见自然是范先生之言。与李自成、吴三桂、崇祯相比,多尔衮受皇太极言传身教,本身也是一个极有战略眼光的大政治家,清时历时三任首脑,均有非凡本领,此乃大幸事也,而最难得的是,他们对汉人的绝对信任,比汉政府更甚,这也是成功的必然因素。
  多尔衮赞同范先生观点,在这个鼓励下,范文程再下一个奏折,以书面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夫明之劲敌,唯我国与流寇耳。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为今之计,必任贤抚民,远过流寇,则近者悦而远者来,即流寇亦入而为臣矣……不然,是我国徒受其劳,而反为流寇驱民也。使举其见在者而驱之,后乃与流寇争,非计之长也。
  这是范文程奏折上的一段话,今人看来,其中深意,值得后世人永为借鉴,这段奏折深刻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而对于如何巩固政权,保护胜利果实,范文程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但有已服者,亦有未服而宜抚者,当严禁军卒,秋毫无犯,又示以昔日得内地而不守之故,及今日进取中原之意,官仍为官,民仍为民,官之贤能者用之,民之失所者养之,是抚其近而远者闻之自服矣。如此,河北数省可传檄而定也…… (范文程奏疏全文详见《清世祖实录》)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范文程战略(2)
这个大的战略方针,比之李自成要高明十倍不止,如果说多尔衮尚有几分迷惘的话,范文程则是在理论上行动上给多尔衮提供了最正确的方向。范文程提出的安民政策,也是皇太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说的是军风军纪,“官仍为官,民仍为民,官之贤能者用之,民之失所者养之,”,说的是于吏治与民事的方针,仍强调一个安字。而范文程更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他强调这是一个大决战的时机,成则兴,败则遗恨终生,这个说法极大的推动了多尔衮的信心。范文程更明确指出,山海关在这个大决战中的重要性,而如何避开山海关,直趋北京,也是取胜之关键。
  多尔衮不是崇祯,对正确的意见他完全接受。范先生的奏折阅后,多尔衮果断决定,全国动员,征调兵马迅速集结。这是满清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几乎是全民皆兵,后人称清朝“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
  四月七日,多尔衮召集众将,向太祖、太宗神灵祭告出师,揭开了大决战的序幕。八日,只有七岁的顺治皇帝福临驾临笃恭殿,并向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颁赐“奉命大将军”敕印,授权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之最大权限,军中之赏罚之事,均允许“俱便宜从事”。并赐给黄伞、皇马褂等御用之物,以重事权。
  九日,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及范文程、洪承畴等一大批满汉蒙古将领都臣服于多尔衮之下,齐聚一堂,奏乐行礼,祭天行拜。礼毕,放起了礼炮,炮声隆隆中,这个漫长的誓军仪式结束,多尔衮统率“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与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启行。(《清世祖实录》)
  从四月一日急召范文程入见,到四月九日全民皆兵杀赴前线,前后不足十天时间,由此可见,满清政府之高效、高能已达巅峰,而此次决战,全部的精英将领都出席了,这也说明多尔衮胆色过人,号召力惊人,胜负在此一举的决心同样强烈。
  满清是幸运的,虽然死掉了一位政治强人,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格局并未被破坏,多尔衮在其兄皇太极死后,经过了与同族兄弟豪格的勾心斗角,终于得到了孝庄皇太后的支持,成功上位。他本人第一次独纲大梁的军事行动中,就表现得刚强勇武,颇有谋略,再加上内有孝庄皇太后坐镇,外有强兵良将,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多尔衮此时名为亲王,实为皇帝,军中威势,无人能敌,尽占了天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