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

第12章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第12章

小说: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站在煤山寿星亭的一个歪脖子树下,崇祯听见宫内传来一片呼喊缉拿之声,他已经跑不动了,与其说他跑不动了,还不如他已经连跑的勇气都没有了。他的眼睛四处张望,最后看见的,就只有那棵歪脖子树了。
  盯着那棵歪脖子树时,崇祯除了死还想到了什么?他是否想起了“天下文臣皆可杀”的怨毒的话语?又或者,他是否想起了十几年前,那个曾经被他残杀并且彻底毁掉了名誉的袁大帅?如果当年不是他的无知,无智,加无情,也###室天下,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历史在崇祯身上开了个玩笑。十四年后,轮到他来被清算了,而此时,世间已无袁崇焕,勤王的军队也不会再有了,只有头顶那一抹斜阳,照在这个他已经就要丧失了的帝国的土地上。
  崇祯选择了死。他把头放到绳索里之前,写下了这样的话:
  诸臣误朕,朕无颜见先帝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决勿伤我百姓一人。
  快要死的时候,崇祯说了一句漂亮话,但其实在他治下百姓被伤者何止千万,他若真有爱民之心,又何来流民之乱?而直到死,他还是认为众人都负了他,这样的人,生时无用,死时可悲可怜复可憎,而大明王朝,终于由他手中,了却了欠世人的所有孽债!
  

流民时代(1)
一###四年春天,崇祯在煤山上了吊,前后不过一个时辰,李自成的军队就攻下了皇城。这一年李自成三十八岁,比崇祯大一点。李自成与崇祯斗争了十四年,可惜这两个对手从来没见过面,这一次本来可以有机会见面的,却因为李自成晚了一步,终于只见到了崇祯的尸体。
  李自成对这个结局并不满意。他命人把崇祯的尸体运来,这时的崇祯非常狼狈,披头散发,光着左脚,右脚上只穿一只红色的鞋子。
  据说李自成见到了他的对头这副惨状时,并没有表示出很开心的样子,相反,他很惆怅,甚至说:“我是来和你共享江山的,何苦自寻短见?”他也见到崇祯的妻子周皇后,周皇后死后把全身的衣服用密线缝实,是怕死后受辱。李自成叹息一声,将两人的尸体合葬,送到了今天北京的昌平。
  有人把倒在血泊中的长平公主押了过来,面对着这个只剩下一只胳膊,连痛带吓话都说不出来的皇室儿女,李自成叹息一声:“上太忍。”命人好生对待她,不得为难。
  十四年来,崇祯无时无刻不想着将李自成像袁崇焕那样的千刀万剐,但是非常可笑的是,其实李自成是崇祯培养起来的英雄,没有崇祯的“英明”,就没有为李自成的今天。如果崇祯还有几分头脑的话,地下有知,想明白了这个事,恐怕就连做了鬼也不会安心。
  看史书记载,李自成具有典型的草根英雄的特征,明史上说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这个特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有充分体现。李自成起事后掌握权力后,也很少摆出特权的架势,甚至手下的兄弟们也直呼其名,叫他“老李”。
  尽管本人相当随和,宽容,义气,坚强,但李自成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平民英雄,没有帝王之德,与同样草根阶层的朱元璋、刘邦相比,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皆不可同日而论,他能起事,崇祯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到晚明以来,内忧外患之的形势已形成。关外问题被称之为外患,流民问题谓之内忧。按明朝君臣的重视程度,外患一直是引起高度重视,对天灾与内忧相对要小得多,但没想到的是,最后的内忧反而成了主要问题,崇祯还因此送了命。其实流民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在崇祯本朝,而是在正德年间就已经形成,万历年间颇具规模,到天启年间进一步恶化,至崇祯年间完全崩溃。
  崇祯至死没有意识到流民问题的严重性。他只看见了眼前的问题,比如文官内斗,辽东问题,党争问题,君臣离心问题,却独独没有看到最本质的土地问题,这是他眼光的局限。但是把时间往前推一下,我们会发现其实自天启年间开始,不光是皇帝,封疆大吏和阁臣首脑亦没有多少人关注土地问题。不能不说,这种短视是共性的,不光君主,臣子主要是阁臣们同样负有责任。
  封建社会任何一朝,最后的衰亡都和土地制度有关,土地制度的破坏,是内部腐烂的先兆,这与王朝所建农耕社会的性质有关。农耕社会与游牧民族最大的不同在于土地归属问题,农耕社会是以土地为依存的家庭体系单位,所以土地所有权最重要,因为这是维系家庭式管理的根本,如水之源,木之根,没有土地也就没有家庭存在之本。土地用来养活小民,同样也用于提供赋税,解决财政问题,所以整个王朝与小民一样,都赖于土地。这就如同明朝是个大家庭,大家庭由小家庭组成,如果小家庭家之不家,大家庭同样无法保存,决定这个家庭正常运转的根系是土地。这一点与游牧民族不同,游牧民族是马上王朝,其流动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更多带有掠夺性、机动性的特点,土地所有权问题,不是他们的主要问题。
  朱元璋建明朝以后,深知土地对于人民的重要性。自建朝开始,他对土地的控制一直是比较严的,这和朱元璋出身于贫民家中的背景有关。他对农民之疾苦多有体会,他曾颁布诏令:“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在明初以来,“计丁授田”制度的出现,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实现按人丁计算耕地面积的政策多有襄助,但最关键的还是,朱元璋由此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比如丁甲制度等,都旨在以土地为枷锁,将人民牢牢拴在其上,形成牢固的家庭结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流民时代(2)
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成祖永乐时期,未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永乐以后,制度终于出现了漏洞。明朝中期自正德始,皇帝开始宠信太监,而且贪心日起,于是,利用太监直接管理皇庄的潜藏制度就出现了。太监专权后,兼并土地成为首要目标,明武宗正德年间,太监直接强占的土地竟多达五万多顷,而其他的皇亲国戚也效仿之,兼并土地蔚然成风,到后来,全国一半土地都在皇亲国戚手中,朱元璋苦心建立的“计丁授亩”制度被破坏殆尽。
  这些现象到万历一代更为严重。不过,明朝比较幸运,在万历临朝之际,大学生张居正组阁成为总理大臣。张居正对土地问题非常敏感,也有清醒的认识。他上台后改革户籍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对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税收,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张居正在黄册和鱼鳞册都失去效果的时候推行了更简化的“一条鞭法”。黄册与鱼鳞册早在宋元时代就有,到明朝,由太祖朱元璋亲自建立完善,这两册意义,不单代表册籍的本身,而且与赋役制度紧密联系,黄册更是一切赋役的根源。
  黄册与黄册制度是明代比较通行的登记户口制度,有点像现在的户口本。黄册以户为单位,每十年更新一次。黄册主要是为了登记人口而用,但也规定人与土地之间的占有关系。比如黄册上的人与所占地都是对应的,比如某人有田百亩,那么黄册上就对应着有百亩,如果他卖去二十亩,那么就应当再造新册,写上:旧管百亩,今卖二十亩,新管八十亩。黄册与甲里制度相配合使用,《明史·杨思义附范敏传记》说:“十三年,试尚书……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敏议百一十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甲,后仍其制不废。”如上所述,甲里制度的以一百一十户为为单位,形成一里,这是清查户口的手段,黄册则是编制,详细记录每户籍贯、丁口、姓名、年龄、田宅、资产。政府则掌握黄册登记的每户人丁和田宅资产。黄册与甲里制度出现以后,基本上掌握全国的户口和耕地,赋役征收管理制度更趋完善。
  鱼鳞图册源自南宋时代的经界法,鱼鳞图册其实就是田地之图,它把田地分区分段,绘画区内的田形,丈尺田界,记录田地种类和肥瘦,买卖情况及田主姓名,再编列字号,订成一册。鱼鳞图册的得名是因为内里绘制的田亩,状似鱼鳞。明实录说:以图所绘,状若鱼鳞然,故号曰鱼鳞图册。与黄册相比,鱼鳞图册详细记载的田产的情况,比如田地的好坏、产权争执的依据,并随时登记变动情形,以此作为定赋役的标准。
  黄册与鱼鳞册配合使用,严明的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基本上解决了土地与占有者、赋税之间的关系,可有效控制兼并的,但是到了万历年间,因为土地兼并严重,黄册上的数字已经并不准确,这个制度被破坏了。对此,国学家钱穆分析的很清楚,他说:“如有一豪家置田万顷,他的田亩侵占别人的太多了,便会有人想法变乱黄册,把新收的挪为旧管的,来迁就此种兼并之恶风。又黄册规定每一百十户为一里,推择其中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百户分十甲,一甲分十户。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理此一里一甲之事。主要替政府主管催征,但兼并之风既盛,大户千亩也是一里长,小户三十亩也是一里长,则小户非倾家荡产不可。”(钱穆《中国政治得失》)
  黄册被破坏,鱼鳞册同样不能真实的反映土地的情况,业主名字既然可以更改,则无法与真实的土地所有情况对应。两册破坏后,地主豪强兼并土地没有法理上的约束,兼并之风就愈加严重。于是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条鞭法”也是个无奈之举,因为旧有的两册制度根本没法施行,国家税收和财政上的困难极大,而明朝冗官、冗兵太多,皇室用度极大,不想法“找钱”,政府无法运行,于是,“一条鞭法”实行一个简化的征税方式:计亩征银。其含义即将赋内(如田赋、杂税等)、役内(如按户征派——“里甲”、按丁征派——“均徭”、临时征派——“杂泛”等)各条款总编为一条,皆计亩征银。“一条鞭法”中的“鞭”字其实是“编”的意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在清查了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制定的,实际的作用是按田亩的多少确定赋税,取消徭役制度,并以货币来取代实物交税。这个作法有三个好处,一是解决了人民的徭役的负担,改变了中国自古以来赋役结合的制度,二是抑制大地主阶层强占土地,以重税整治,三则用货币来取代实物,既搞活了市场流通,也使税收的账目清晰实用。
   txt小说上传分享

流民时代(3)
这个制度的产生对于明王朝极其重要。明朝能稳定土地问题多年,全赖于太祖朱元璋的“计丁授亩”,而在嘉靖一朝后,张居正对制度的改进,对解决明朝的财政困难贡献颇多,可惜的是,这个制度在他死后就破坏了。
  一般来说,封建王朝的历朝历代总会有开国的英明之主建立先进的政策,但只要有一代昏君,这个政策就会崩溃到无可收拾的地步。明朝自正德皇帝这个昏君出现后,基本上就再没出过一个好皇帝,而万历的昏庸贪婪,还要甚于正德。他破坏了一条鞭法,在恢复原有的高额赋税基础上,还增加了矿税,于是土地问题愈演愈烈。土地被兼并的第一个恶果就是产生了很多无业的农民,因为被兼并的土地大都不在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