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开元风流 >

第134章

开元风流-第134章

小说: 开元风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几个大汉将撒泼打滚的贾遇直接架了出去,一个小商人的命运,就这样被随意决定了。

    李颀的表现,让王维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若李颀真的为贾遇求情的话,那就是让王维难做了,毕竟对贾遇下手的是韦陟、崔宗之两人,他当然可以阻止两人的行动,可这对王维来说,实在是毫无必要的事情。

    所以就算李颀为贾遇求情,王维也不会理会,李颀与他之间的关系,终究比不得韦陟、崔宗之这些最亲近的朋友,从单纯的利益上考虑,说句不好听的,李颀这种白身的诗人,其身份根本没法与韦陟、崔宗之相比,对王维的好处,自然也比不上韦陟、崔宗之。

    这个时候,王维才注意到人群中脸sè有些不自然的王昌龄、王之涣这两位远房族兄,他当然知道这两位太原王氏的远支为何尴尬,还不是因为看到自己这个河东王氏势力大减嘛。

    对这种世态炎凉的常事,王维早就已经习惯了,只有没接触社会的孩子,才会觉得世界美好的,人人是平等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没有身份地位,不去奋斗努力,如何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如今王维这个一榜进士的身份,已经足以让他扬眉吐气了,所以他又显得十分平易近人的模样去和王昌龄、王之涣两人打招呼,好似一点都不在意之前的疏远。

    王之涣见到这个太原王氏的优秀后辈如此长袖善舞的样子,不得不承认,他觉得王维真的很厉害,可以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看看那个贾遇的下场就知道了。

    王维一如既往的真诚模样,非但没让王之涣觉得心里安定,反而凉飕飕的,他毕竟已经是接近三十岁的人了,阅历丰富,怎么会天真的以为王维是那种单纯的文人,明明是天生的官员、政客、yīn谋家才对。

    倒是还显得比较年轻的王昌龄,被王维几句拉近关系的话,就弄得有些发晕,他发现王维好像真的挺欣赏他的七绝诗,还说要讨教一下,这让王昌龄觉得挺沾沾自喜的。

    其实王维是真的很欣赏王之涣、王昌龄这两位在后世比李颀的名气还要大的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不用说了,他的那首《凉州词》,写的实在太好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chūn风不度玉门关。

    古龙小说里的那位天外飞仙的白云城主叶孤城,分明就是取自王之涣这首诗中的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细细品味这句诗的话,便会深深感受到其中的韵味,简直可以媲美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种豪放的气概,简直让人心折。

    而王昌龄更是号称“七绝圣手”,边塞诗就是一绝,那首《出塞》,甚至被后来的不少文学大家说成是七绝之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yīn山。

    王维自认为在自己在五言诗上的造诣颇深,但七言诗就稍逊了,能碰到王昌龄这样的高手,当然要虚心求教下。

    而王维也知道自己的风格,大概就是文艺小清新,与王昌龄、王之涣这种大气型的诗人,在境界上有些差距,也不知是不是别人的东西就是好的,比起文艺小清新风格的诗来说,他本人更加喜欢更加大气、豪迈的诗歌。

    王维一直觉得,文艺小清新这种东西,用来糊弄女孩最好了,这就是为什么喜欢他的诗的,大都是文艺女青年了,诗歌中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淡雅jīng致与出尘之气,都让女孩yù罢不能。

    在王维那极为强大的掌控场面的能力之下,在场的诗人这个时候才觉得,如果要赴宴的话,果然还是找有共同语言的文人比较好,去赴商人的宴,除了有钱拿外,简直就是折磨。

    朱鑫在一旁完全成了陪衬,可他却没有任何不满的地方,在看到王维似乎在与诗人们的交流中变得心情不错的样子,他就知道,这次来敬酒算是对了。

    虽然一开始有些小小的不愉快,但现在的气氛不是其乐融融嘛,这次不说能够马上结交王维,起码混个眼熟还是可以的。

    朱鑫觉得自己或许还可以为背后的那位靠山与王维牵一牵线,反正大家都是官场中人,互相照应一下还是可以的。

    这个时候,刚刚不少没灵感的诗人,现在也都来了灵感了,王之涣当先写下来一首《宴词》——长堤chūn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其实王之涣写诗的功力真的非常高,若不是因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诗歌太少,他的在诗坛上的地位会更高。

    王维看到这首诗,忍不住讶然道:“季凌兄为何写这样一首蕴含着离愁别绪之意的诗呢?”

    长堤逶迤,水sè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sè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chūn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

    王之涣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chūn水”特sè,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

    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chūn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

    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chūn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

    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sè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王之涣看了王维一眼,心中微微讶然,却没想到居然是王维第一个看出他诗中的离愁别绪。

    虽然王之涣并不喜欢王维的圆滑,因为他就是一个宁直不弯的人,但他却承认,王维在诗歌上的天分,真的让人佩服。

    “只是想起了一些往事而已。”王之涣有些敷衍的说道,“而且,我准备近期去凉州远游。”

    王维也没多问,只是在慨叹名传天下的《凉州词》看来很快就会出现了,只是看王之涣这个状态,倒是挺失意的啊,难道也是因为在科举上失败了吗?

    想来也是,像王之涣这种出身的人,科举是最好的出路了,可他现在已经三十岁了,家中并无余财……

    ===========

    求收藏票票~~~~~~~
163、启程
    ()    虽然王维与王之涣的关系并不密切,不过这并不妨碍王维小小的帮王之涣一下,于是他愈发真诚的对王之涣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为季凌兄送上一份程仪吧。”

    王之涣见王维语气确实真诚,况且他白身一个,也没什么可以被图谋的地方,所以犹豫一下后便点头答应了,说句实话,他确实囊中羞涩,否则以他的xìng子,断然不会参加这种商人邀请的宴会的。

    这个时候不少诗人都纷纷写出自己的作品,希望可以得到王维的欣赏,恍然间,王维才发现,自己似乎在不经意间真的变成了大人物,因为以前的自己,也是通过写诗,希望得到权贵们的欣赏,从此青云直上。

    想到此,王维不由佩服王之涣的人品,若是别人看到王维这么欣赏他的诗,肯定就顺势与王维攀交情、打蛇随棍上了,而王之涣最后的选择,却是离开长安去凉州,可见他确实是个宁直不弯的人。

    不得不说,这样xìng格的人,虽然值得敬佩,却总是比较难混的。

    而其余诗人写出来的诗,都要比王之涣的稍逊一筹,就算是号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现在也还稍显稚嫩,也就李颀写的一首《赠王维》质量还算上乘。

    既然李颀写了这么一首,王维当然也要以诗回礼,这也算是作为诗人的交往方式了。

    王维见李颀身穿简素道袍,略显仙风道骨的模样,不由想起了李颀好像比较喜欢炼丹,还炼出一些赠给王维过,只是王维不信丹药那一套,所以根本不会去服用。

    但王维向来善于迎合别人,使得别人对他观感不错,这样一来,他的人缘就越来越好,于是他想了一下,就提笔写下一首《赠李颀》——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sè。不知从今去,几时生羽翼。王母翳华芝,望尔昆仑侧。文螭从赤豹,万里方一息。悲哉世上人,甘此膻腥食。

    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便是:听说你常吃丹药,有着很不错的气sè啊,就是不知道你从现在开始,什么时候能长出翅膀呢?王母娘娘收起了灵芝,在昆仑山那头盼你过去呀。有文彩的螭龙跟随着赤毛黑斑的赤豹,那些仙兽啊,走上万里才会停一下。世间的人们都却甘愿去享受这些荤腥的食物,真是可悲啊,

    这首诗表面上就是赞赏李颀的炼丹修道的潇洒,并怀着一种美好的期盼,希望他可以修道成功,最终成仙,最后还讽刺了一下凡夫俗子,又将李颀捧高了一下。

    李颀看了这首诗后,自然非常喜欢,他自从信了道教之后,就一直比较虔诚,王维的这首诗可谓搔中了他的痒处,一时间觉得王维就是他的知己,是真的值得结交的好朋友。

    不过李颀却没看出王维这诗中包含的一丝恶趣味,那两句“不知从今去,几时生羽翼。王母翳华芝,望尔昆仑侧。”似乎是在祝愿李颀早rì修道有成,可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分明是诅咒李颀早点吃丹药吃死……

    这也不算诅咒了,而是事实,古代的这些丹药本就包含了各种有毒的重金属,不知有多少人被丹药毒死,对外自然号称得道成仙了,实际是驾鹤西去了……

    不过王维并不会去做这种让李颀心里不爽的事情,他并非那种忠言逆耳式的朋友,或者说,李颀与他的关系,还没有密切到让他去提醒李颀的地步。

    而且王维对别人自己的选择,说好听点是一直比较尊重,说难听点就是别人如何关他屁事,以前他还劝过崔颢在女sè上节制一些,或者说在玩女人时别那么高调,可惜崔颢一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到最后王维便懒得管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