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

第13章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13章

小说: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柘枝队衣五色绣罗宽袍,戴胡帽,系银带。   

  按张祜《观杭州柘枝》诗(《全唐诗》第八函第五册)云:         

▲虹桥▲书吧▲。  

第31节:附录一 柘枝舞小考(2)         

  红罨画衫缠腕出。   

  又《周员外席上观柘枝》诗(同上)云:   

  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   

  又《观杨瑗柘枝》诗(同上)云:   

  促叠蛮鼍引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   

  白居易《柘枝词》(《全唐诗》第七函第六册)云:   

  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   

  刘梦得《观舞柘枝》云:   

  垂带覆纤腰,安钿当舞眉。   

  又白氏《柘枝妓》诗(《白氏长庆集》卷五十三)云: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可见柘枝舞舞工率着红紫五色罗衫,窄袖,锦靴,腰带银蔓垂花,头冠绣花卷檐虚帽。窄袖罗衫,即是胡服;卷檐虚帽,所谓胡帽;《宋史·乐志》之语,可以唐人诗为其注脚也。   

  白居易《柘枝诗》有〃帽转金铃雪面回〃之语;张祜《观杭州柘枝》诗云:   

  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袎摧。   

  帽转金铃云云,《乐苑》释之甚详。《乐府诗集》卷五十六《柘枝词·小引》引《乐苑》云:   

  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御览》五七四引帽上尚有鲜衣帽三字)施金铃,捵猩F淅匆灿诙ㄖ胁兀ㄛ宥蠹6晕柘嗾迹担ā队馈芬尬柘嗾际邓淖郑┪柚醒琶钫咭病!  

  陈旸《乐书》卷一百八十四《柘枝舞》云:   

  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案唐杂说,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掘柘枝》,角调有《五天柘枝》。用二童舞,衣帽施金铃,捵猩J嘉ǎ仄渲校ㄛ宥蠹6晕柘嗾迹滴柚兄琶钫咭病H挥虢裰撇煌褚嘁蚴彼鹨嬉刻泼骰适蹦呛现Γ谌四耙病!  

  是柘枝舞人帽上别施金铃,妙舞回旋之际,其声拍拍,与乐声歌声相和,当更增人回肠荡气之情。《乐书》与《乐苑》所纪柘枝舞当犹唐制,宋以后便又不同矣。   

  柘枝舞大约以鼓声为节,起舞鼓声三击为度,故白氏《柘枝妓》诗云: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可见也。张祜《观杭州柘枝》诗:   

  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娥暂起来。   

  又刘禹锡《和乐天柘枝诗》(《全唐诗》第六函第三册)亦云:   

  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皆可见柘枝舞以鼓声为节奏之概。张祜《观杨瑗柘枝》诗又有〃缓遮檀口唱新词〃之句,是舞人舞时兼须歌曲;疑系唐代乐舞通例,不仅柘枝舞为然也。   

  柘枝舞舞至曲终,例须半袒其衣,故沈亚之《柘枝舞赋》(《沈下贤文集》卷一)云:   

  差重锦之华衣,俟终歌而薄袒。   

  薛能《柘枝词》之〃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即指此也。   

  柘枝舞颇重目部表情。刘梦得《观舞柘枝》云:   

  曲尽回身去,曾波犹注人。   

  沈亚之《柘枝舞赋》云:   

  鹜游思之情香兮,注光波于秾睇。   

  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图书集成·乐律典》卷八十八《舞部》引)云:   

  善睐睢视,偃师之招周妓。轻躯动荡,蔡姬之詟桓公。   

  大约俱指舞人之流波送盻而言。〃曾波注人〃,亦犹夫〃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耳。   

  柘枝舞原疑有一人单舞,与二人对舞之别;二人对舞则曰双柘枝。张祜《周员外席上观柘枝》诗亦作《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有〃小娥双换舞衣裳〃之句。卢肇赋亦是观双柘枝舞,《乐苑》据《御览》引,亦云〃对舞中雅妙者也〃。是双人对舞应名双柘枝舞也。至于寇莱公之每舞用二十四人(见《石林燕语》)是为柘枝颠,不可以常例论矣。   

  关于宋代柘枝舞之大概初未之知,后得读王静安先生《唐宋大曲考》,乃悉史浩《峰真隐漫录》卷四十五有柘枝舞大曲,欲识宋代柘枝舞之梗概,此盖为仅存之文献也。   

  王先生亦疑柘枝出于柘支,余说与之暗合,深引为荣。《峰真隐漫录》柘枝舞大曲,兹抄录如下(文津阁《四库》本《峰真隐漫录》论柘枝舞有残阙,兹依《强村丛书》本):         

※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附录一 柘枝舞小考(3)         

  柘枝舞    

  五人对厅一直立竹竿子勾念   

  伏以瑞日重光,清风应候。金石丝竹,闲六律以皆调;佅兜离,贺四夷之率伏。请翻妙舞,采奉多欢。鼓吹连催,柘枝入队。  

  念了复行吹引子半段入场连吹柘枝令分作五方舞舞了竹竿子又念   

  适见金铃错落,锦帽蹁跹。芳年玉貌之英童,翠袂红绡之丽服;雅擅西戎之舞,似非中国之人。宜到阶前,分明祗对。   

  念了花心出念   

  但儿等名参乐府,幼习舞容。当芳宴以宏开,属雅音而合奏。敢呈末技,用赞清歌,未敢自专,伏候处分。   

  念了竹竿子问念    

  既有清歌妙舞,何不献呈?   

  花心答念   

  旧乐何在?   

  竹竿问念   

  一部俨然。   

  花心答念   

  再韵前来。   

  念了后行吹三台一遍五人舞拜起舞后行再吹射雕遍连歌头舞了众唱歌头   

  □人奉圣□□朝□□□□主□□□□□留伊得荷云戏幸遇文明尧阶上太平时□□□□何不罢岁□征舞柘枝。   

  唱了后行吹朵肩遍吹了又吹扑胡蝶遍又吹画眉遍舞转谢酒了众唱柘枝令   

  我是柘枝娇女□,□多风措□。□□□,住深□□,妙学得柘枝舞。□□□头戴凤冠,□□纤腰束素。□□遍体锦衣装,来献呈歌舞。   

  又唱   

  回头却望尘寰去,喧画堂箫鼓。整云鬟,摇曳青绡,爱一曲柘枝舞。好趁华封盛祝笑,共指南山烟雾。蟠桃仙酒醉升平,望凤楼归路。   

  唱了后行吹柘枝令众舞了竹竿子念遣队   

  雅音震作,既呈仪凤之吟;妙舞回翔,巧着飞鸾之态。已洽欢娱绮席,暂归缥缈仙都。再拜阶前,相将好出。   

  念了后行吹柘枝令出队   

  此种柘枝舞用五人。据日本今村鞆氏《日鲜支那古代打球考》,则高丽打球乐中实有一人手持竹竿,得筹与否,由竹竿以为指挥。大约竹竿子即因其持竹竿而得名也。至于花心不知果作何解释?《真隐漫录》除柘枝舞而外,尚有采莲舞、太清舞、花舞、剑舞及渔夫舞,体制与柘枝舞约略相同。竹竿子在采莲舞、太清舞、柘枝舞、剑舞中俱有之。花心则见于采莲舞、太清舞、柘枝舞;为由五人组成之舞队。花心大约即舞队本身之领袖;而起舞遣队之责,则由竹竿子任之,如今日乐队之指挥然也。起舞之前或念诗一首,或骈语数联,继由竹竿子与花心设为问答之词,然后正式起舞,〃舞者入场,投节制容〃,是为入破。入破以后,由竹竿子念七言诗一首或骈语数联遣队,于是乐止舞停。日本所传唐代舞乐,分为序、破、急三段(参看源光圀《大日本史·礼乐志》)疑宋代大曲中之柘枝诸舞,其节奏仍如是也。  

  柘枝舞在唐代本属教坊,柘枝词因舞而起;至宋犹存于乐府之中,其佚当在元宋之际;自是以后,唯于词曲中存柘枝令之牌名而已。词兴而大曲亡,诸宫调院本兴而词亦衰。较近于民间艺术之剧曲一盛,则烦重之乐舞归于消沉,终至灭绝,亦固其所也。   

  附记 本篇初稿曾载于《清华周刊》第三十七卷第十二期,兹略加修正,附于本篇之末。         

※虹※桥※书※吧※BOOK。※  

第33节:附录二 盩大秦寺略记(1)         

  附录二 盩大秦寺略记   

  关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地点之有盩厔、长安及盩厔长安间三说,讨论者甚众,毋庸赘述。兹唯将盩厔之大秦寺,就余等寻访所见及者叙其梗概如次。世有继往者或不无微补焉。   

  盩厔县位于南山之阴,县治距西安一百五十里。大秦寺则在楼观(今名楼观台,即古崇圣观地)。民国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余与徐森玉、王以中、刘子植三先生同车西行,思去盩厔一访大秦寺遗迹。早发西安西门,偏西南行四十里斗门镇,二十里大王镇,入鄠县境;二十里涝店,入盩厔境;二十里尚村,二十里终南镇宿。次晨由终南镇南行,越阡陌,过乱石河滩,迤逦上山坡,穿过长里许之橡树林,即至楼观;为程约二十里。沿路阡陌纵横,皆是稻田,乡村林木蔚茂,俨然江南风物。   

  余等决定宿楼观,观俱道士,监院王姓,知客曾姓为湖南人。部署略定,余独出楼观西门闲眺。小山坡阤而下,尽是麦垄,一望如铺绿锦。立麦垄中向西遥望,一塔翼然耸立山麓,形制甚古。余初拟独往一览,以相距尚有数里,尚待进午膳遂止。   

  余等因读佐伯好郎《大秦寺所在地考》一文,因起漫游盩厔之意,拟一访所谓五郡与大秦寺者,是否至今犹有其地。而据乾隆盩厔旧志,大秦寺在黑水谷,故至楼观后,即向道士问黑水谷所在,拟于当日一游,明日即行东反。询后知黑水谷西距楼观尚有四十里,不禁为之惘然,因决于午后周览楼观附近各地。先出东门探说经台诸地之胜,复转而西,从麦垄中行至玉女泉小憩。于是越小坡,至午间所见古塔处,塔旁一寺,残破不堪。余等坐寺门前阶石上息足,余以旁有一塔,与坡公诗合,因戏言此即大秦寺也。同人皆为大笑。适有一村童立其旁,遂询以寺名,村童答以此是大秦寺,余等闻言,俱雀跃而起,喜其巧合。因相率入寺内细察,王以中先生首先发见明正统钟铭,徐森玉先生亦发见乾隆时寺僧墓铭。次日徐王二先生赴黑水谷,考察旧志所云大秦寺在黑水谷之言是否可靠,余与刘子植先生则仍至大秦寺考察,又因寺僧之指示,得见咸丰时断碑。此三者皆足以证明此寺寺基确即以前之大秦寺,因抄录如下,以资考证。   

  (一)明正统钟铭   

  明正统九年(公元一四四四年)铸铁钟一口,悬于大殿门西檐下,钟铭东北两面可见,余为墙掩,大约俱施功德人名也。铭录如次:   

  五峰丘木山大秦禅寺铸钑序    

  大明国陕西省西安府盩厔县僧会司遇仙乡大峪里地坊大唐太宗敕赐承相魏征大将尉迟恭起建监修至玄宗国师一行弘师被土星致灾受已毕显大神通作无为相南无金轮炽盛自在觉王如来   

  倒坏本寺住持僧无尽禅师重造寺宇启建□殿缺欠金钟独力难成□发诚心乞化到太和长安京兆坊张明鼎张明敏等处化到黑金壹阡陆百觔铸钑   

  正统岁在甲子孟夏伍月拾柒日丙寅   

  金火匠范琮和等钑完   

  皇帝万岁万岁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