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蒋四小姐 >

第762章

蒋四小姐-第762章

小说: 蒋四小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要在真正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领域迎头赶上,那么你就必须要有你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培养。这方面我们不但缺乏经验,更缺乏的是技术。

日本汽车为什么能够在世界范围大行其道,论技术他们比不过德国人,论豪华,他们比不过美国车,可是日本汽车却能够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上大行其道,把美国人和德国人都打得落花流水,靠的是什么?

他们所依靠的,正是他们那一群非常值得信赖的技术工人。

丰田的高端车雷克萨斯,有很多部分都是手工制造的。而能够成为制造雷克萨斯的师傅,你就必须要通过丰田内部的技术考核。而通过这样的技术考核的师傅,无论哪一个,都是丰田的宝贵资产。

而也正是他们,在后来培养着无数的土地,传承着丰田的造车精神,这才让丰田屹立于世界汽车品牌的顶尖集团。

而李逸帆最看重日本企业的,就是他们这一套一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早些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国内还是以当工人为荣的时候,我们国内也曾经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工人,每个老工人,手里都有着自己的几手绝活。

可是后来改革开放了,一切向前看了,大家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在宣传里过着贫穷不堪,饱受剥削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们,居然获得比我们好一千倍,洋房住着,小汽车开车,每天牛奶面包的吃着,在看我们呢?

于是很多人就不再有激情了,在工作岗位上也就是混日子,后来国营工厂极度改制,诞生了无数靠裙带关系的有钱人,而那些原本在车间里个顶个的大师傅,却成了牺牲品,一个个都下岗了,于是国人对于当工人,钻研技术的热情也就不再了。

再到后来,开始全民盛行考大学,全民都希望坐办公室,当大学生了,学校开始以赚钱为目的,开始不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了,甚至还取消了技校,中专。

于是大把的人都去考大学了,哪怕是个三流的大学,家长们也愿意送孩子去,就是希望将来自己的小孩能去做办公室,而不是去车间。。。

最终的结果就是,十几年之后,华国是满世界的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而另外一边,回归了本来价值的工人岗位,却很难找到人手。

尤其是一些对技术级别要求非常高的岗位,比如八级钳工,随便到南方那个企业去混混,每个月要是没有一两万的薪资,你根本就找不到人。

有时候,就算你出在搞的薪资,也同样找不到人,因为这样的人,满世界都稀缺。

而李逸帆走制造业的这条路,他可不打算重蹈其他国营企业的那种覆辙,他要参与的制造业,可是那种绝对够高端的制造业,所以他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而重视人才的培养,说到底子上,就是你能够培养人才的同时,你还能够留住人才。

而留住这样技术人才的关键是什么,那就是你必须要给这些技术工人保留最合适的上升通道。

现在和后世,为什么很多家长,都知道上三流大学没出息,可是还是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三流大学,也不愿意让孩子早早的进工厂,却学习一门可以赖以为生的手艺?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技术工人在国内没有上升通道。

在国营工厂里,你手艺再好,你也不过就是一个车间里和机油为伴的傻大粗的工人,撑死了你也就混个车间主任。

而工厂的管理层,永远是上面领导的亲戚,哪怕你再有能力,你在了解这个工厂该如何运作,你也没机会。

而在私营工厂里,他们可以给你很高的薪水,可是如果你像往上走,对不起,那不可能,管理层可都一样是领导的亲戚,要么就是一些所谓的懂管理的管理专业毕业的高材生。

所以要是你学了手艺,那么你就一辈子是个匠人而已。

可是反观国外,尤其是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人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技术工人的?

人家专门给技术工人开通了一条向上的通道,人家国内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的评级体系,只要你手艺过得去,你就可以去参加评级,一旦你要是能够通过,甚至可以获得大师级的称号。

而这样的人物,在工厂里那都是要横着走的,什么jb中层管理人员,见了这样的人都得点头哈腰的,而且赚的还多,福利还好。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榜样,才有人愿意去钻研技术,毕竟不管今后制造行业如何发达,机械人如何的普及,都不可能完全的替代人类在这个领域的位置。

而在国内,目前还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体系,所以李逸帆打算自己搞一个出来,但是如何搞,他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毕竟他上辈子是个特工,不是一个公司或者工厂的管理者,而那个马云飞如果真的像钱德志所说的那么优秀的话,如果他真的在京瓷的底层干过好几年的话,那么他对于日本人的那套体系,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那么自己何妨不可以借鉴一下?如果这个体系,要是在自己的电子元器件的工厂获得成功,那么就可以在其他的工厂里进行推广。

一旦要是形成了气候,那就可以自成一脉了,就比如你是学软件编程的,虽然你没有上过大学,全靠自学,可是如果你通过了微软的工程师等级考试,那么虽然你没有大学文凭,可是光是凭着微软的认证,你就一样可以在软件行业横着走。

而李逸帆想要完善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培养体系,现在自己的企业里,把这一套打响名气,然后在推广出去,到时候就能够吸引到无数的人才过来参与到这个体系,来参加考试。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就算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却可以靠着他们企业的认证资格,而随意的在制造行业找一碗饭吃的话,那么他的企业就算是成了,绝对国内最nb的一家!

所以对于这样的体系,李逸帆非常的看重,而马云飞就成了这个体系,和他的想法,今后到底是否能够成型的关键。

“这可,正是太好了,钱先生,你马上和你的这位学弟联系,看看他到底愿不愿意来我这边工作,只要他愿意,你放心,他开出什么条件,我们都好商量,哈哈,我现在可是求贤若渴啊!”

李逸帆说这些话的时候,可是真情流露,脸上的表情也是非常高兴的摸样,而钱德志,显然也是对李逸帆的这番态度,感觉是非常的满意,于是就点点头。

之后又和李逸帆交流了一番,主要都是关于这个液晶显示器公司的事情,听了李逸帆的一些对未来的规划之后,钱德志是更加的满意,最终是确认了人家是真心实意,要搞这个行业的,这才满意的告辞离去。

不过在离开之前,他也隐晦的像李逸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只要李逸帆这边把架子搭建完成,那么他肯定会过来投效的。

993。疑虑

而且钱德志还隐晦的提到,他不但会自己过来,而且还会在这段时间里,帮李逸帆联系一批人,到时候大家一起过来。

李逸帆哪里能听不明白这话里的意思,当即对钱德志表示了欢迎,而且也隐晦的说了,只要你愿意来,那么这家工厂的经理的位置就是你的。

至于你能够挖多少人过来,那是你的本事,这些人也是你的班底,总之我很看好你,只要你和我这边签合同,到我手下来工作,那么一切都好说。

我对于工厂不会有太多的干涉,但是我投资进来的钱,肯定会实打实的落实下来,绝对不会吹牛的。

这一晚上的交流,让钱德志和李逸帆都对对方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加深了双方的互信。

在钱德志看来,李逸帆就是一个非常有远见,而且在国内是绝对非常难得的那种,舍得投资搞科研,肯潜心钻研,进入到高科技领域的老板。

只要他能够坚持下来,那么他在这个领域,肯定会大有作为。

而钱德志在李逸帆的眼里看来,也确实是盛名之下无须士,以前猎头公司给自己强烈推荐他的时候,自己看到他的资料,对他也是非常的喜欢。

可是毕竟没有见到真人,也不知道那些纸面资料上所描述的这个人,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有几分本事?

可是这么一番接触下来,他感觉这个钱德志还是真的有料的,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管理方面。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这绝对是个人才,要是留得住,那么对于他的液晶显示器企业来说,绝对是个福音。

而另外他也很关注,这钱德志给自己推荐的那个马云飞,他甚至都有点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家伙到底是什么摸样,到底是不是像钱德志所说的那样的有本事。

就在李逸帆很高兴自己收获了一批人才的同时。另外一边在省城的招待所的一间套房里,杨玉河却是拿着一份省政府下发的红头文件,皱着眉头在仔细的思量着一些什么。

来省城已经好几天了,这几天一直是在开会,而和他一样在省城的,还有整个北省其他几个地级市的书记,市长什么的。

大家被召集到省城开会,主要还是因为靳祥云从美国找来的那个西太平洋投资集团的缘故,这个西太平洋投资集团的来头实在是太大了,最近在省城。甚至在整个北省,的风头都可以说是一时无两。

而且这个集团的口号和手笔。可是让很多人都大吃一惊,有的投资集团,如果在某个地方投资,也就是专注于某个行业领域,或者是专门的某个城市。

而这个集团要投资的项目,却横跨各行各业,从金融领域,到建筑民生,再到制造业,和农业,可以说是横跨了所有的一二三三个产业。

而且不光是横跨了很多产业,最关键的是还不光是集中在某一个特定城市,还要覆盖整个北省。

据说这次他们要在整个北省,一共投资大概二十个亿美金的额度,二十个亿美金,如果要是集中在某个城市的话,绝对是个了不得的数字,可是如果要是横跨整个北省的话,那就有点单薄了,但是也绝对不算少。

更何况这帮美国人说了,这只是初步投资意向,如果发展顺利,人家会追加投资。

这下子还得了?在这个全民都在争取外资来投资,拉动gdp增长的年代,这西太平洋集团的这个投资计划,才一出炉,就立马引起了整个北省官场的轰动。

有人欢喜,有人愁,一些平时经济算是比较落后的地区,对于这西太平洋投资集团的到来,可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大家都巴不得美国人多掏点钱,在他们的地区投资呢。

而另外一些地区的领导干部,对于这个西太平洋集团的投资计划,却是嗤之以鼻,表示不太信任。

毕竟这可不是一般的项目,按照美国人描述的这么宏伟,他们要投资覆盖整个北省,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三种产业。

这得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还得需要多少的精力?这得涉及到多少个项目?

二十亿美元,听起来不少,可是够吗?好像不太够吧?虽然美国人说的好听,说什么如果不够,他们会追加投资,可是毕竟现在大家还没看到这帮美国佬掏出一分钱呢,所以有些地方领导,对于这帮美国人还是持观望态度。

就比如杨玉河,就是其中的一员。

说的太好听了,饼画的也太大了,这样的一份投资计划,在外面可是有很多人都是在为了这个计划,而欢呼雀跃的,可是在杨玉河看来,他却好像突然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看到了把那些大字报上写着,水稻轻轻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