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 >

第5章

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第5章

小说: 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大林与希特勒玩起了捉迷藏(2)
希特勒再次做出努力。8月19日,舒伦堡接到指示,立即拜见莫洛托夫,并向他通报,虽然德方更愿意在“正常的条件下”,通过外交渠道举行谈判,但是目前形成的非常局面不允许这样做。接下来大使被委托说明,德波关系在日趋恶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突,结果将导致公开的对抗。按照元首的意见,不能允许这种冲突给德苏关系制造困难,此外,在给大使的指令中意味深长地强调指出,在这场冲突中“俄国的利益必须得到关照”。  接到这个指令之后,舒伦堡马上前往克里姆林宫。但是,莫洛托夫相当冷淡地接受了这个声明。他重复说,首先应该签署贸易协定并予以公布。只有在此后才可能开始准备互不侵犯条约草案的准备工作。  接下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大使刚刚回到自己的官邸,他又被召到克里姆林宫去。显然,斯大林听完了莫洛托夫与舒伦堡谈话的汇报之后,在字里行间猜测出了跟元首做成一笔有利可图交易的极其诱人的可能。于是马上下令把德国大使叫回来。虽然莫洛托夫半个小时之前说的完全是另外的东西,他现在一点也不难为情,客气地向舒伦堡解释说,向苏联政府汇报之后他愿意通报如下内容:  “如果8月20日签署贸易协定,那么帝国部长可以在8月26日或者27日前来莫斯科。”  为了更加明确地证实苏方的立场,莫洛托夫向舒伦堡转交了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文本。  在柏林,这一切被理解成斯大林愿意接受德国的要求。希特勒明白自己跟斯大林达成了相互谅解之后,他赶快要利用这个有利的局面。参加经济谈判的德国代表团接到指令,要表现出灵活性,于是,8月20日,苏德贸易协定签署了。然而,元首不能同意把里宾特洛甫访问莫斯科的日期拖后到26-27日,这距离入侵波兰的日期太接近了。于是,他口授了自己给斯大林第一亲笔信,给那个他所仇恨的“世界布尔什维克”领袖:  1939年8月20日  致约·维·斯大林先生  莫斯科  1我真诚地欢迎苏德贸易协定的签署,这是修改苏德关系的第一步。  2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对我个人意味着加强德国的长期政策。如此,德国将回到最近几百年期间对两国有利的政策路线上来。因此,德国政府在此情形之下将坚定地从这个根本性转变之中得出全部结论。  3我接受人民代表苏维埃主席以及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先生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但认为有必要尽快弄清楚与此有关的问题。  4苏联政府所希望的补充议定书,我坚信,实质上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德国负责此事的国务活动家有可能亲自在莫斯科举行谈判的话。否则德国政府无法想象,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谈妥并签署这个补充议定书。  5德国与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令人无法忍受。波兰对一个大国的行为,使得危机随时有可能爆发。无论如何,德国现在将坚定地采用一切手段保卫自己的利益,反对这些要求。  6我认为,如果两国有愿望的话,不浪费时间进入相互之间新关系是合理的。因此,我再次建议您于8月22日星期二接见我的外交部长,但不要迟于8月23日星期三。外交部长将拥有广泛的、全面的授权起草和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以及议定书等。考虑到国际局势,外交部长在莫斯科逗留一天或者一天以上是不可能的。我将非常高兴接到您尽快的答复。  阿道夫·希特勒  

交易(1)
希特勒相当明显地向斯大林暗示了入侵波兰的日期,两个互不信任的人达成了一笔交易。  当时西方惟一想看到的是德国与苏联发生冲突,而希特勒似乎也愿意承担起消灭“布尔什维克瘟疫”的重任。  充满帝国野心的斯大林拿着著名的烟斗指着地图说:旅顺是我们的,大连也是我们的,远东铁路是我们的,中国,蒙古也都统统没有问题……  希特勒急不可耐地向全世界宣布了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  在当时的情况下,苏联领导人该怎么办?现在有人认为,不应该签署互不侵犯条约,或者即使签署的话,无论如何也该拒绝那个最初就被称为“不道德的”,“非法”的秘密议定书。虽然这是最近苏联官方的观点,但是,我认为,这是拿现在的尺度衡量当时的局面。因为,现在大部分进步人类认为是不道德的许多东西,半个世纪之前则是国际行为的准则。并且,譬如现在美国入侵主权国家巴拿马,仅仅是因为华盛顿不喜欢它的总统,许多西方的道德家却认为是完全有道理的。按照现在的标准,对借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帮助推翻合法政府的西班牙事件“不干涉”政策,以及跟希特勒达成出卖捷克的慕尼黑条约,毫无疑问是不道德的。但是现任的英法领导人并不愿批评自己三十年代前任的政策。但是,关键并不在于此。重要的是,必须考虑1939年秋天之前形成的局面。  当时所发生的事情,是两个互不信任的独裁者之间的一笔交易。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并且这些考虑在当时的时间点上吻合了。希特勒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明白无误地表示,愿意接受苏联更进一步的要求。那个时候,向莫斯科让步对他而言没有特别的意义。在没有放弃自己摧毁布尔什维克这个终极目标的同时,希特勒认为,将来可以加倍弥补现在的损失。现在最主要的,是遵守预定的入侵波兰的期限。于是,他相当明显地向斯大林暗示了这个日期,提到了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不可能呆两天以上。  而斯大林则把希特勒的信件看作与莫斯科长期合作的愿望。并且他非常喜欢信件作者有力而干脆利落的语调,以及具体而明确的建议。跟这样的政治家可以做大事!希特勒的电报与来自伦敦巴黎的那些含混不清、意谓不明、闪烁其辞的信件相比真有天壤之别!纳粹领袖一直都使他敬仰。早在他掌权之前,斯大林认为最大的威胁不是国家社会党,而是社会民主党人,他鄙视地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社会叛徒党人”。他的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正统社会民主思想可以打破他在苏联建立的命令体制,并对他无边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怀疑。而纳粹的方式方法跟他是声气相通!因此,与希特勒德国发展合作关系也就是适当的。那里,元首的每一句话都是法律。在苏联,“各族人民领袖”的话同样也是不容置疑的。那里与这里一样——社会舆论,或者这个“腐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不会有任何问题。  向莫斯科发电报时,希特勒急不可耐地等着回音,度日如年,坐卧不宁。但是,他始终相信一点,他在斯大林身上找到了正确的路径,并且回答将是他所希望的。  而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在这个关键时刻正在权衡了各种替代方案的利弊。如果拒绝签署条约,那么如何保证苏联不是纳粹侵略的下一个目标呢?法国、更早些时候还有波兰,都与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张伯伦从慕尼黑回来之后,宣布整整一代人将享有和平,声称与希特勒可以合作。而罗斯福在致张伯伦的电报中说:从此“欧洲进入了和平时代”。现在,柏林也要跟莫斯科签署不侵犯条约。如果拒绝签署的话,希特勒将向全世界宣布,只有布尔什维克粗暴地回绝了他伸出的拿着橄榄枝的手。驳回了不侵犯的想法之后,布尔什维克表明,正在准备进行侵略。欧洲文明面临巨大的威胁。全世界各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打败这种威胁,而德国愿意担负起消灭“布尔什维克瘟疫”的重任。在英法政府内部绥靖派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此类号召毫无疑问会得到他们的同情。所以苏联无从指望他们的援助。因为他们惟一想看到的,就是德国与苏联发生冲突。  当时,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可以防止德国对苏联的战争,起码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奏效。斯大林从未排除,他最终将不得不跟希特勒斗一场。但是,他想要尽可能长时间地延缓冲突。条约似乎提供了这种可能。况且,条约还能够使苏德长期合作。也许,希特勒也是这样考虑的,因为他在电报中指出,现在德国“采取数百年来对两国都有利的方针政策”。无论如何,斯大林考虑,一旦签署条约,德国将决定打击西方,而不是东方。而且那里的战争可能是长期的,这样可以使苏联置身冲突之外,起码可以到斯大林本人决定干涉的时候为止。就当时的概念而言,类似的思路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每个大国,也就是纳粹侵略的潜在对象,大致都是这样推论的。  在这个意义上,“秘密补充议定书”看来也没有如我们今天所认为具有罪恶的图谋。从希特勒的信中非常清楚地看出,入侵波兰已经预先决定了。毫无疑问的是,波兰军队无法抵挡德军坦克师团的攻击。这样,德军将推进到我国边界线上,抵近明斯克和基辅,而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居民将处于德国统治之下。斯大林跟其他许多苏联人一样,都认为当时跟波兰的边界线是不公正的,是在一个困难时刻强加给我们的。在相当程度上,斯大林本人对产生这个“不公正的边界线”负有责任。十月革命之后,出现了独立的波兰国家,她与苏联的边界线是根据协约国盟国最高委员会的决定确定的,史称“寇松线”(由当时英国外相寇松勋爵而得名)。这条边界线基于种族原则:主要是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聚居区划归苏联。波兰和苏联之间此后不久开战,最初红军得胜。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红军部队围困了华沙。列宁赋予此次战役头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地主波兰的失败将破坏整个凡尔赛体制。因此,他要求叶格罗夫率领进攻利沃夫的红军师调转方向前往波兰首都,与图哈切夫斯基的部队汇合,这样可以确保占领华沙。但是,西南方面军政治委员斯大林却坚持首先占领利沃夫。他没有服从列宁的命令。结果,波兰军队得到了法国顾问和协约国先进武器帮助,重创了图哈切夫斯基的部队,后者撤退到了东部。与此同时,利沃夫附近的部队也被迫撤退。波兰人在占领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分地区之后,迫使苏联政府于1921年签署里加条约,强加了这个远远越过了“寇松线”的新边界。在这个意义上,与希特勒的协议将使斯大林心理上特别舒服。这使他有机会在自己的眼里自我平反,再次将国家的西部边界线大致按照“寇松线”划定。  

交易(2)
但是,与希特勒达成协议还将带来其他的机会。如果1991年出版的《与莫洛托夫的一百零四次谈话》正确地复述了这位斯大林战友所说的话,那么1939至1945年间的许多事件将获得一个新的视角。1974年11月29日,与政论作家丘耶夫谈话时,已经退休多年的莫洛托夫承认说:“我认为自己作为外交部长的任务在于,尽可能地扩大我们祖国的边界。并且,我们跟斯大林这个任务完成得似乎不错……”  斯大林对战后的新疆界应该是满意的。有一次,人们把刚刚出版的苏联新边界中学地图送到他的别墅。按照惯例,“各族人民万世领袖”用图钉把地图钉在墙上,然后自满地说:  “看看吧,我们有什么成果……北方完全没有问题,一切正常。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