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古代幸福生活 >

第208章

古代幸福生活-第208章

小说: 古代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夫人笑道:“好,我就去歇一歇。”又交待了玉妙:“你就来。”随了引路的小沙尼去了。
  玉妙这才对身边跟的人笑道:“这里虽然不好相见,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可是郡主来了,就请进来一同参谒。”
  随行的夫人们就有一个应了一声,行了礼出去了。
  过了片刻,引了山阳郡主进来,玉妙手里弄了三炷香,刚刚上完,站在佛笼前,回身慢慢笑道:“真是巧,我来了,郡主也来了。”
  如玉妙所想,山阳郡主一如平时一样娇弱,面色没有一点儿憔悴的样子,娇怯怯的让人看了怜惜。
  看了她在面前冉冉下拜,身子轻弱的象春风中的杨柳枝一样,玉妙不禁想道,如果表哥和她联了姻,我只怕也睡不安稳了。
  含笑让她:“起来吧。”只是这位郡主娘娘年纪小小的,虽然有几分手段,却还不敌北平王和表哥,不知道有没有弄明白,她丢了这一出子人,实在是因为她不是这些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阴谋家的对手。
  玉妙不由得偏了头,我把表哥也说进去了。就轻轻一笑,真是不应该。
  山阳郡主笑道:“听说王妃在这里,就顾不得打扰就来了。”
  玉妙笑道:“不妨事的,郡主来了,越多了一个人,越是热闹。”
  随侍的夫人含笑插了一句:“这里坐也没处坐,请王妃下处去歇一会儿去。”
  山阳郡主一扫刚才的执意要来拜见,这一会儿十分的有眼色。笑道:“我听说了王妃来,不敢不来拜见。这会儿天好早晚了,王妃陪了太夫人来,只怕还要去孝顺。我这就回去了,改日去拜王妃,还请赐一见。”
  夫人们见她就走,就松了一口气。还是走的好,在这里站着说话象什么样子。
  玉妙只是笑了:“这里真的是不好说话,也没有招待。郡主改日来家里说话吧。”山阳郡主要的就是这一声,就拜谢了离去。
  太夫人听说她走了,也笑道:“咱们也该回去了。”拉了玉妙的手笑道:“早知道是这样,早些让你回封地上去了,京里人来人往的,怕你烦了。”
  玉妙扶了太夫人的手,笑道:“我回去时,母亲也陪我一同回去吧。”太夫人看了她就有几分撒娇,笑着指了她对旁边人道:“就要是孩子的娘了,还这么样子撒娇的。”
  随行的夫人们丫头就笑道:“王妃在太夫人面前,比王爷还要亲呢。哪里是婆婆,就象是太夫人自己的孩子。”
  太夫人就呵呵笑了,刚才听到山阳郡主的一点儿不快就没有了,一面往寺外走,一面慢慢同众人说话:“王爷长大了,天天野在外面不回来,哪里还会同我亲。倒是我的妙姐儿,”她含笑看了一眼玉妙,同她的母亲长得一个样子的。
  太夫人接了下去笑道:“她还能时时伴了我。”玉妙含笑扶了太夫人的手走出了寺门,想想自己刚才上香时发的愿,自己还真的有一点儿福气。
  两乘大轿,太夫人在前,玉妙在后,后面是跟的人的马车,一路慢慢回家去。
  和出来时一样,车马到了府门前,挤的不行。太夫人下了轿子,回身看了玉妙也正被人扶了下了轿子,这才放下心来。
  老侯爷在府门前接了太夫人,笑道:“说了你带了媳妇回来了,我特来接你。”
  太夫人不领他的情,反而笑话老侯爷:“你是接孙子的吧,哪里是来接我。”两个人对了笑了。
  老侯爷笑道:“怎么就这么取笑?”就随了太夫人身后进去。
  进了太夫人的院子,太夫人住了脚,对玉妙笑道:“你歇着去吧,不用跟了我。晚上累了,自己在房里吃吧,不用过来了。”
  玉妙回到自己房里去坐下来,才觉得有些劳累。跟去的人不少,瑶池,玉秀都跟了去,夫人们看了玉妙的神色,就笑道:“王妃想是累了。”服侍了玉妙睡下来,才坐到外面去悄声候了。
  玉秀看了姐姐睡下了,再看了外面坐着的这几位贵夫人,知道自己和她们说不到一起去,也尝试过说几句话,大家都只是微笑了。
  再想想今天寺里见到的蒋家的人,知道了自己是谁,只是看了并不怎么热络。玉秀就看了瑶池,或许还能说几句,玉秀不想回去卫夫人那里住,对她定省。
  瑶池就看了玉秀,妾生的女儿。瑶池也不想就走,家里人来接,瑶池就说要陪了王妃进香推托了。
  家里人又来了,带了话:“老爷想着呢,路上的东西还等了太太去看了收拾呢。进了香就回来吧。”
  瑶池心里想,我管你带什么东西去,还帮了你收拾。但是孙氏在旁边看了,瑶池只能答应了。
  瑶池就和玉秀坐下来说话,晚回去一会儿是一会儿。
  玉秀就低声问她:“嫁的这位官员是谁做的大媒?”
  瑶池就笑着往房里看了,是你的亲姐姐。
  看了玉秀有些心动的样子,瑶池也叹了口气,妙姐儿帮了出了主意,让我可以不用跟了去了,想想有理的很。
  瑶池对玉秀笑道:“倒是羡慕你,不用嫁这样的人,嫁一个家门口的老实巴交的人,该有多好。”
  玉秀不以为然:“象你这样才是好呢。”一个想嫁家门口的人嫁了一个官员,一个想嫁给官员眼看着是没有人为她操心。
  玉秀就轻叹了口气,瑶池笑道:“有什么可叹气,你觉得我这样好吗?家里现在就有两位姨娘,你觉得这样的日子好过?”让你过三天,你就不肯了。
  玉秀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因为天天看玉妙眼前没有人。就是在王爷封地上,两位姨娘也早被姐姐拿了下来。
  玉秀笑对了瑶池道:“姐姐最有这个主意,她就不怕。”
  瑶池笑一笑道:“也许吧,以后我就问她去。”
  正与玉秀闲话,孙氏走了进来,对瑶池道:“该回去了,来接你来了。”瑶池才不高兴的站了起来,对孙氏还在迟疑:“等我辞了王妃去。”
  走进来时,就有一位夫人含笑了:“夫人刚睡了,我为夫人回一声儿。”瑶池只能跟了孙氏出来。孙氏一直送到府门前,看了来接的一乘小轿,就亲自扶了女儿上轿,还叮嘱她:“回去问女婿好。”
  随轿的家人就笑了,一面起轿一面心想:娶了这位大*奶来,还说是王府的什么亲戚,现在看看这位老爷的岳母,一个跟的人也没有,除了成亲那一天穿的体面,以后再见,都象是王府里的杂役。
  也难怪别人笑话宋瑶池,一开始的动静太大了,人都以为是王府的宗亲呢。王府里的宗亲也算是见过几个,平时有路上走了跃武扬威,就是女眷们也是娇懒的很那一种,宋瑶池怎么装也装不来,何况她也心思简单,恨就恨着,喜欢就喜欢了,不是一个会伪装的人。
  玉秀落了单,只能一个人回家去。
  正文 第三百三十二章,乱云(六)
  第三百三十二章,乱云(六)
  瑶池回了家,嫁的那位京官叫孙珍,是一个清秀的人,也不算配不了瑶池,只是瑶池先入为主,总是不喜欢。
  住的地方倒是离王府不远,孙珍父亲是一个京官,一直在京里穷熬着,直到老了才放出去,搂了一笔钱,想想自己在京里熬的苦日子,那个时候孙珍十岁,孙父就在京里置了一所小小房子,想着儿子读书去,以后也要在京里象自己一样熬着。
  朝中无人只能这样熬着等,给儿子置了房子也免得他象自己一样在京里到处搬便宜房子住。当时南平侯府还没有这么大,这一片房子多就买在了这里。
  不想南平侯府改成了王府,皇上把附近的两条街道全赐给了南平王,重新加盖了王府,孙珍的住处就离王府更近了。
  不过只隔了几条街。瑶池坐在轿子里,一面想了家里人的好脸色,更是冷笑,还要笑话我。
  姨娘是家里的丫头收了房的,孙珍的父亲一心羡慕大家子,可是自己不能起家,那一年发大水,卖人的多,孙父当时回京,路上买了两个穷人家的丫头,等到了年纪就给儿子收了房,其实家里人不多,平时担了姨娘名,做下人的事。
  与瑶池订了亲,孙珍高兴的不行,回家来打墙动土的,一面让人磨了墨要给在老家守了祖田过日子的父亲写信:“订的是位千金小姐,极娇嫩,只怕家里现有的摆设不能让她过了门满意,要是回王府哭一场,这倒不好。”
  孙父接了信十分高兴,又汇了一笔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银子让孙珍好好的操办亲事,早些放出京来。
  孙珍一心里兴头上办亲事,支使得家人姨娘们团团转,不由人不睁大了眼睛看看这位大*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千金小姐去。
  瑶池过了门,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样。
  瑶池遭了冷眼冷语,也笑话她们,平时只在这小小的四方井里转着,出了门都当稀罕了,平时又见过什么,就这一乘小轿,来接了自己,姨娘们还要说一句:“平时轿子只接了老爷。”
  瑶池更是不屑一顾,今天跟了妙姐儿去进香,和如音坐在了一乘马车里,那是翠幄车,比这小轿不知道要舒服多少。
  这样想了,就到了家,看了这青砖的几间房子,门前有一个小小的花坛,栽了一株月季花,瑶池更要笑了,平时姨娘们装模作样,想要到门口来看看热闹,还要装着:“我去摘花儿去给大*奶,只是又怕被外人看到了。”
  哼,谁要看你们这两张村脸,你当是妙姐儿呢,她才是怕人看到呢,一动步前后围随了,现在又添了几位贵夫人陪了,今天进香去了,一下了轿子,前后都是人,睁大了眼睛也不容易看到她,先被夫人们头上的珠光晃花了眼去。
  进了院门,孙珍迎上来,笑道:“陪了王妃进香去了?”瑶池也不能不应酬他,就笑道:“是啊。”
  两位姨娘也迎了上来,笑道:“听买菜的孙五说,今天街上很是热闹,光是进香的公侯家就有十几家,说过了半天,马车都没有过完,太太一定是随了王妃一辆马车的?”
  瑶池听了心里恨,道:“她有了身孕,坐不得车。”
  姨娘们这才笑道:“可是我们忘了,那太太一定是随了王妃的大轿的,想来一定是十六人抬的,不是八人抬的。”
  瑶池看了一旁笑听了的孙珍,这样的话每天都有,怎么就你听不出来呢。就笑道:“那是当然的。”
  然后笑看了姨娘道:“有了身孕的人就是娇嫩,王妃的轿子当然要人多了来抬,而且不能颠着的。”
  因是家里谈话,孙珍也笑了道:“那是当然,有了孩子当然有注意的。我也听人说,坐不得车,不能行远路。”
  瑶池总算把他这句话招出来了,笑道:“我有话和老爷单独说。”先走了进房里去,孙珍跟了进去,两个姨娘站在外面撇了嘴,有话单独和老爷说,老爷也不是只到你一个人房里去。
  刚站了对了撇嘴笑,就有一个人笑着喊道:“菜切了,姨娘们就上灶吧。”家里的菜一向是两个姨娘来烧。姨娘们这才收了嘲笑,往厨房里去了。
  一面又私语了:“还说是千金小姐,怎么一个丫头也没有陪过来。”
  听了房里孙珍喊人,而且自己出了来,站在堂屋外,笑对了守门兼听差的家人笑道:“快去请了前街上的张大夫来。”
  家人先是回了一句:“张大夫诊金贵着呢,咱们常请的不是本街的王大夫吗?”孙珍笑道:“今天就请张大夫去,让轿子也去接了来。要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