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 >

第76章

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第76章

小说: 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立场上比较亲近奥国,所以俄奥两国在1880年代始终就保加利亚问题存在纠葛,在1887年危机时甚至闹到要开战的地步。

    条约的第四款便是俄方在这一问题上的让步,同时也是重申了俄奥两国在过去的若干条约中关于“奥国在塞尔维亚占有优势”的表述。

    条约第五款是德奥对于俄国在罗马尼亚问题上的让步。比萨拉比亚是位于普鲁特河北岸的摩尔多瓦公国的一部分,大部分居民是信仰东正教,说拉丁语的罗马尼亚人,俄国在1812年的土俄战争中获得了该地区。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成为罗马尼亚王国后,罗方明确声明了对这一地区的主权领土要求,但俄国根本不予理睬。

    为此,罗马尼亚在1883年间加入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其根本目标就在于讨回比萨拉比亚。波兰战争爆发后,罗马尼亚本身希望参战,但是奥国的匈牙利人不希望罗马尼亚趁此机会收回比萨拉比亚,因为一旦比萨拉比亚问题解决,那么罗马尼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匈牙利统治下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天主教的罗马尼亚人占大多数。

    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但法国参战后,德奥两国为了保险期间,压制了匈牙利人的不满,希望罗马尼亚加入战局,不过这次该罗马尼亚人犹豫了。

    罗马尼亚本身和法国的关系十分密切,国王虽然是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的天主教分支,但主要还是因为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表亲关系才从毫不起眼的普通贵族幸运的成为了一国之君。

    当罗马尼亚人看到法国露出败相,打算参战的时候,突然战争结束了,这一点上,他们可没有意大利人干的“漂亮”。

    对于罗马尼亚这类的投机小国,威廉从来就没打算加以笼络,因为其政府更迭频繁,政策难以长久。就算下了血本,等新领导一上台,原来的政策就全变了,俄国人在保加利亚就因此吃了一个不小的哑巴亏。

    对于战争的结果,威廉是最为满意的,德军在东线的伤亡微乎其微,但主要的战略目标——波兰独立——却圆满的完成。

    奥国方面自然也是满意的,毕竟能够名正言顺的成为波兰国王,这绝对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巨大荣耀,300年来,哈布斯堡王朝作为“欧洲病夫”,已经失败了太多次:让波旁上台丢法兰西,无敌舰队覆没丢英格兰、苏格兰,独立战争丢荷兰,三十年战争丢北德意志、葡萄牙,大同盟战争丢萨伏伊、洛林,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丢西班牙、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丢西里西亚,路易十五期间丢印度殖民地,拿破仑战争丢波兰、奥属尼德兰,意大利统一战争丢中意大利,北意大利战争丢伦巴第,普奥战争丢南德意志和威尼斯。不过割了300年的地还是列强之一,我大哈布斯堡真不容易啊!

    俄国沙皇虽然对于战争的结果不满意,但是战败就是战败了,在谈判时刻能得到德国方面的真诚理解,沙皇多少感到宽慰,毕竟损失不大,面子上也还说得过去。毕竟,损失了波兰,但是却获得了一个稳定的西部边界,这对于其下一步争霸亚洲是大有裨益的。

    两个月后,俄国的戈尔恰科夫公爵——这位和俾斯麦同时代的外交巨头——怀着无限的哀伤与恼怒去世了。在战后的谈判期间,沙皇并未听从的他劝告,请求英国调解,虽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他却告诉沙皇,无论吉尔斯还是舒瓦洛夫都是死脑筋,他们不理解欧洲的天要变了。当一个强大的德意志联合体从中欧崛起,并且和法国现任政府达成了谅解,那么俄国只有迅速向英国靠拢才是唯一的出路,一如1806年亚历山大沙皇的抉择。只不过昔日的欧陆强权是法国和他们的皇帝拿破仑,今天的强权换成了德国和他们的皇帝威廉二世。

    虽然他的老对手俾斯麦死在了他的前头,但是德国人的新领袖似乎比那位铁血宰相更为可怕——因为他和俾斯麦一样经得起眼前利益的诱惑,却比俾斯麦登上政治舞台时年轻的多。
第一百零九章 闪电媾和(三)
    法德之间的谈判比起波兰问题要简单很多,一共进行了三天时间,大部分时候是威廉在赫伯特的陪同下和塔列朗直接面谈的。

    考虑到未来的法德合作,威廉并没有狮子大开口向法国索要庞大的战争赔款或者地盘。

    按照德国内部讨论的结果,要求法国支付25亿法郎的赔款,并割让贝尔福和西洛林两块面积不大的地盘是比较合适的。

    不过这和塔列朗的希望还是相去甚远,这个小眼睛的法国外长竟然一开口就说:“割地万万不可,至于赔款,也绝不能超过10亿法郎。”

    “陛下,我们需要一份能够证明德国诚意的和平协议,并以此说服那些议会的激进派。所以割地之事切莫再提,否则两国之间断然难以取得长久的信任。”在最后一天的谈判时,塔列朗苦口婆心的向威廉哀求道。

    “我已经答应你把贝尔福归还法国,这个小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也是阿尔萨斯的固有领地。从这一点来看我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你都无法想象当瓦德西将军听到我的这项决定时是多么的气愤,当时他半天都没有说一句话。”威廉也颇为恳切的说道,如同真的一般。

    “请陛下务必让我给议会和菲利普国王一个交代。”塔列朗也不再争辩什么,直接把皮球又踢给了威廉。

    考虑了片刻,威廉说道:“你所求的既然是一个交代,同时我也相信你对于法德友好的真诚愿望,那么我就再退让一步,由德国政府以1亿法郎买下西洛林你觉得如何?”

    听了威廉这么一说,塔列朗有些犹豫了,按道理威廉做出让步他应该懂得满足才是,而且西洛林虽然埋藏着大量的高品位铁矿石,但以当时的年产量250万吨计算,四年的产量才价值1亿法郎。所以,德国的出价是比较公道的。

    良久,塔列朗说道:“我能够理解陛下的诚意,但是如果不用金钱而是用德国现有的领地交换,是否更好一些?”

    “我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可以吗?”威廉试探着说道。

    “可以。”这次塔列朗倒是没有犹豫,直接答道。

    “那么好吧,我们在非洲的那些地盘你是清楚的,你自己挑吧。”威廉大大方方的说了一句。

    塔列朗显然是有备而来,随意看了看桌上的地图,指着非洲东海岸的某处地方,道:“就这里吧,桑给巴尔群岛。”

    “呵呵,伯爵可真是好打算。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的面积是西洛林的两倍,人口则是三倍不止,这两个小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更是整个东非地区的贸易中心。每年的丁香花贸易和港口泊位可以为政府带来100万英镑的收入。西洛林呢?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人口稀少,铁矿石虽然丰富,不过总要挖出来、运出去才能变成财富。如此交换,我们可是吃了大亏的。”一旁的赫伯特笑了笑说道。

    威廉则同样是笑而不语。

    “侯爵,话可不能这么说。桑给巴尔群岛地处万里之外的东非,而洛林则位于西欧的腹心地带,从战略上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塔列朗颔首说道。

    “呵呵,也罢,就依伯爵所言吧。希望我国的善意能得到法国人民同样的回报。”威廉爽朗的大声道,只要能拿下西洛林,这点代价他还是出得起的,而且塔列朗的要求也在他的预料之内。

    其实,在第二天谈判时,塔列朗就透出的口风说,法国人确实希望能够用德国的殖民地交换,因为那样说出去是土地换土地,面子上更好看一些。

    赫伯特觉得,法国人最中意而又价值相当的地盘,最有可能就是德属多哥兰,其次就是桑给巴尔,前者面积更大、人口更多,后者从战略上对法国则更有价值。

    1890年,随着法国对于马达加斯加的彻底征服,法国已经牢牢控制了西印度洋,而要把这种军事优势转化为商业上的优势,桑给巴尔恰恰是最好的切入点。作为整个东非地区的贸易中心,来往于欧洲和印度的大型海船均在这里锚泊卸货。

    当法德之间的和平方案达成后,法意之间的谈判成为焦点。

    从对法宣战到战争结束,意大利人实打实就打了不到十天的仗,根据波兰战争刚刚爆发时,德意奥三国的商定,如果意大利对法开战,那么战后德国将保证法国把尼斯和萨伏伊交换给意大利。上述两地区属于撒丁王室的世袭领地,不过1860年代,撒丁王国为感谢拿破仑三世的帮助而“馈赠”给第二帝国。

    其中萨伏伊位于阿尔卑斯山以北,在地缘上和瑞士、法国都比和意大利更为接近,在语言上则属于普罗旺斯法语的一种方言;尼斯位于法、意交界的滨海地带,是意大利的传统地盘,大部分人说意大利语,同时这里还是加里波第的故乡。

    由于意大利参战太晚,而出力又小,所以德奥内部都认为让法国把萨伏伊和尼斯都割让给意大利是“极为不现实的”。

    意大利政府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法德两国达成了全面谅解,因此他们也闭口不提萨伏伊——他们以一个师的兵力攻击萨伏伊边境由一个团把守的法军要塞,结果被打到全军崩溃——而是强调尼斯必须归还意大利。

    事情发展到现今阶段,尼斯的命运反而和法、意无关,只在于德奥,尤其是德国的态度了。

    在威廉看来意大利这个“二五仔”实在是个指望不上的货,他们过于惧怕英国,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其彻底打压,以腾出更多的资源笼络法国等其他盟友。

    为此,威廉专门赶赴维也纳和约瑟夫皇帝展开了面对面的磋商。

    会谈持续了两天时间,内容自然不仅仅是意大利问题,也包括了波兰问题的最终处理结果。

    对于波兰战争的胜利,确切的说是波兰战争胜利所带给他的荣誉,约瑟夫皇帝感到十分的欣慰和骄傲,整个人一夜之间似乎又恢复了年轻时代的勇气。这位循规蹈矩、彬彬有礼而又才具不足的哈布斯堡国王自登基以来总是遭遇不断的军事失败:尤其是在索尔费里诺战役的军事失败给哈布斯堡皇室和他个人的名誉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从那以后他便再也不复当年之勇了。

    1859年,为了争夺北意大利的控制权,爆发了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撒丁王国联合法国对奥宣战。6月份,奥地利军队首先在马金塔战役战败,之后向明乔河败退,刚刚渡过30岁生日的奥皇约瑟夫解除了奥军统帅居莱的职务,亲率奥军在明乔河畔的“四要塞”区和法意联军交战。

    由于约瑟夫不通军事,在其一系列逻辑混乱的指挥下,奥军苦战失利。最后关头只是由于贝内德克将军(普奥战争时期奥军北线的统帅)实施了顽强阻击,才免于全军覆灭。

    此战,奥军在地形、兵力等各个方面均占有不小的优势,而且包括普鲁士在内的莱茵河沿岸德意志诸侯均已展开动员,只要奥军守住战线,法军必因顾及巴黎的安危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