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金梭银梭 >

第47章

金梭银梭-第47章

小说: 金梭银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这休闲区相邻,西边是个人工修建的大水池,看上去有七八百平米的水面。池中杂草丛生,涟漪微动,不时有鱼儿在水中游动泛起的水花。在水池周围是齐腰高的花墙护栏。在东面的花墙护栏中间辟有一个阔门,可以由此拾级而下直抵水面,是个休闲垂钓的理想所在。只是年久失修,看上去十分破败。

  在水池的西面,和水面相接的是一排高大的厂房。这是金鹏麻纺有限公司的主车间,见有两层楼房那样高。十数个阔大的铝合金窗户分成上下两排整齐地镶嵌在青灰色的水泥墙上。厂房南侧是一竖排拾级而上的露天楼梯,可由此登上主车间的房顶。

  再向南看,与主车间厂房相连的是一道封锁严密的红砖高墙。在最南面,与高墙衔接的是一排东西走向的起脊砖房。在主车间厂房和与之相连接的砖房之间,,丝毫看不到有什么可以相通的过门。

  站在水池边回首东望,空地东面是一栋坐北朝南的高大砖房。梁金鹏指说是过去的职工食堂。又介绍说这栋大楼和这空旷的大院落是麻纺厂过去的生活区,因为企业破产关闭,早已弃之不用了。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柳云涛左顾右盼,只见周围都是高墙大房,虽然与生产区只有一墙之隔,却苦无相通之路。正在疑惑之间,梁金鹏在前面紧行了两步,推开了西南角上南面砖房的一道小铁栅栏门走了进去。原来,这道小门就藏在南面的砖房和西面的高墙相连接的夹角处,,从角门走进去,里面是个大餐厅。梁金鹏介绍说这是现在的职工食堂。从餐厅的西门出去再向右拐,过了两个门口,便进入了生产区。

  进得生产区后,只见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沿着主车间厂房的南面一直向西延伸开去。路的右首是主车间厂房,左首自东而西是一排临街的起脊红砖瓦房。梁金鹏指着临街的红砖瓦房介绍说,里面是维修车间、配件仓库和软麻油仓库。

  在生产区南北两排厂房的中间是个小型花园。小型花园周边是一圈修剪整齐的绿色灌木丛。花园中间修有一个喷水池,池中有一座一房多高的假山。假山上有拾级而上的微缩山路,山半腰塑有两只悠闲自得的白色仙鹤,一只似在低头觅食,一只似在引颈高歌。

  在喷水池的西面耸立着十多棵枝繁叶茂的绿树,树冠都特别大,棵棵长得都有一房多高。其叶面虽不宽大,却长得厚实圆润,就象是北方室内观赏的盆景玉树。柳云涛见了感到十分新奇,向梁金鹏请教,回说是“广玉兰”树。这些枝繁叶茂的广玉兰树与瘦骨嶙峋的假山相衬,其体态显得越发丰满。

  过了小型花园,前面是一条纵贯南北的水泥甬路,从南面中间的大门直穿进来,一直延伸到厂区北边的院墙。走上甬路时柳云涛才看清,这就是刚起初进来过的金鹏公司的正门。大门的东侧就是公司的办公楼。

  过了甬路,右侧又是一排坐北朝南的大厂房。梁金鹏介绍说是拣麻车间和软麻车间,是上次柳云涛陪同日本客人夜访时看过的。车间前面是一片阔大的空地。空地上象田埂一样修建有一道道三四十公分高的小矮墙。柳云涛和吴忠信两人看着新鲜,猜不透是什么玩艺儿,问过梁金鹏才得知,原来是露天堆存黄麻原料的垛基,垒起这些垛基是为了下雨时排水用的。

  垛基西面又是一大片厂房。柳云涛相了相,知道是上次晚上来时看过的大仓库,就对梁金鹏说道:“这个大仓库我们就不用进去看了,还是到仓库那面去看看吧!”梁金鹏见说,便领着柳云涛和吴忠信从仓库南面的活巷绕了过去。

  三个人又向前走了约有四五十米的样子,左首又出现了第三个大门。观其建筑格局,柳云涛就知道这大门肯定是专门为装运货物而开的,大门上边没有横梁,是个全开放的出入通道。

  从库房西南的墙角再向右转过去,前面又是一大片堆麻的垛基,其面积之大就如一个大操场。垛基后面又是一幢两层高的大厂房。厂房的大门紧锁着。柳云涛和吴忠信好奇地探头看了看,梁金鹏介绍说是个锅炉房,是当初麻纺业刚败落时,转产上食品加工项目时安装的,早就已经废弃不用了。

  柳云涛站在破败的门窗前仔细向里一看,果然见里面高高地所耸立着一台庞然大物似的立式锅炉,在锅炉周围破砖断瓦积了一地,各个房间的蜘蛛罗网织成一片。

  过了锅炉房再向北走,里面又现出一个偌大的院落。在院落的北端横陈着一排高大的厂房。梁金鹏介绍说,这些大厂房过去是工厂的产品仓库,现在已废弃不用了,只有几个没有房子住的职工暂时借住在这里。

  从大院的入口处走到东面的出口约有百十多米的光景,整个院内除了砖头瓦块就是荒草败叶,看上去一片荒凉。出口处有两扇大铁栅栏门关着,门上锈迹斑斑,中间有一道小门敞开着,可以容人出入。出了小门再向前走,便回到了先前越过的纵贯南北的甬路上。三个人一边走着一边聊,象是在公园的林荫道上散步似地走了大半个小时才粗粗地把厂区的概貌看完。

  柳云涛在工业部门工作多年,度其规模,至少也够得上个中等企业。于是心有感触地向梁金鹏问道:“你们这个企业的资产可不少啊!”

  梁金鹏满脸佛笑地应道:“是啊!光占用的土地就有六十多亩。房屋建筑面积有两万多平米,各种设备有二百六十多台(套),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超过了三千六百万元。企业前段时间申请破产评估时,我叫会计事务所向下压了又压、价值还有一千多万呢!”

  柳云涛不禁叹道;“真是可惜了,一个花园般的企业竟会败落到今天这种境地。”又问:“你们计划什么时候把这个企业给盘下来呀?”

  “还没计划好,我们暂时还是在租赁经营。我们一家人都是工薪阶层,底气不足哇。眼下连流动资金都凑不足,哪儿有那么多的钱来收购这个企业呀!”梁金鹏满脸佛笑地回答说。      

  他可能是怕柳云涛对日后长期合作有什么顾虑,复又笑道:“不过,我们和镇政府签有《托管协议》,已经讲定了,这个企业是不容许外人再来插手掺和了!”然后又用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说道:“我们一家人现在是‘王二麻子打仗——盯住了’,这个企业早早晚晚都是要姓‘梁’的!您就放心吧!”

第 九 回(4) 矢志东山金鹏出云霓  名登魁首鲤鱼跃龙门
第九回(4)忍痛割爱

  柳云涛、吴忠信在梁金鹏的引领下,围着院子一边走一边聊,不知不觉已是日上中天。梁国军兴匆匆地跑来,催促大家一起到餐厅用餐。四个人便相拥着直接向餐厅方向走去。

  “和秦中书联系上了吗?”梁金鹏关切地向梁国军问道。

  “联系上了!”梁国军冲劲十足的回答,“老秦说晚上给我们回电话。我怕他一时找不到头绪,又找了两个老乡去帮忙打听!”

  “那就好!”梁金鹏高兴的答应着,领着一行四人迈步进入了餐厅。

  席间,河南来送麻的商师傅和贾师傅也在场。重新介绍过后,柳云涛和吴忠信才得知哪个大个子叫商广智,中等身材的叫贾桂亭;两个人年龄相仿,都在三十五六之间。

  酒菜上齐以后,大家交杯换盏,你敬我让,气氛搞得非常热烈。在坐的都是生意人,自然是三句话离不开老本行。柳云涛乘着酒兴向商、贾二人问道:“你们二位师傅都是麻纺行业的行家,对原麻的市场行情一定很清楚。现在原麻的市价大致在什么样的价位上?”

  商广智笑应道:“这个价位可不好说。可以说是一时一个价。因为原麻是一种农副产品,要看当年产量的高低和市场需求的多少来定。丰收年景产麻量大时就相对便宜一点,歉收年景产量低了就相对价格高一点。所以有大小年之说,就是说丰收年景为大年,歉收年景为小年。再就是要看什么时候用。一般是原麻刚刚收下来时价格会便宜一点,再就是春节前夕会便宜一点。原因就是农民在秋收秋种和春节时需要换点活钱急用。一般情况之下,等过了春节之后,原麻价格就会一月高过一月,一直会持续到下季新麻上市之前,价格只会涨不会落。您要说现在的原麻价格嘛?我们今天送来的原麻是两千八百元一吨,还不包括运杂费。这在我们当地来说就属算是优惠价了!”

  “那你们的运价是多少钱一吨呢?”柳云涛急于了解当前的市场行情,便进一步刨根问底地问道。商广智应道:“这个价格也不一样,要看运程的远近才好定。贾大哥的运价就和我的运价不一样,我们那里离这儿距离稍近些,每吨的运价是按一百二十元计付,这也是最低价了。因为我们是长期用户,车主才肯帮忙。这个运价贾大哥就做不下来了。”

  梁金鹏见柳云涛问得真切,便佛笑着打趣道:“柳总这生意还没和我们做,就在这里替我们计算产品成本了!”

  柳云涛呵呵笑道:“那里,那里!遇到行家就想请教请教。在商言商嘛,问问心里也好明白明白。”心里却在暗自忖道:“看来交阳的王总所言非虚,他所说一吨麻三千块钱,价格还挺靠谱的。”

  酒足饭饱之后,商广智和贾桂亭说要先行押车回河南,便起身告辞。梁金鹏和柳云涛等人一起动身相送,一直目送两辆大卡车开出工厂大门方才回转。

  送走商广智和贾桂亭,梁金鹏又邀柳云涛和吴忠信到楼上喝茶。几个人在总经理室聊了一会儿闲话,相约明天一早在武汉相见,一起到缝纫机市场去看机器。吴忠信说他明天没有时间相陪,要请柳云涛代劳。柳云涛正中下怀,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对他说道:“你若有事就忙你的好了,这边的事情有什么进展我会及时打电话和你联系的。”

  柳云涛看看事情已然了解,便和吴忠信告辞要走。梁金鹏热乎乎地安排梁国军开车相送,一直送到了白龙山长途客运站, 到二人上了客车才回转。

  客车尚未驶近武汉,梁金鹏就给柳云涛的手机上打来了电话,说是已通过武汉的朋友找到了卖地毯绞边机的商店,商店就在乔口长途汽车站附近,要柳云涛明天一早在乔口长途汽车站碰头。还告诉柳云涛说,要他务必带上交阳麻纺厂和他们上次送来的样品,以便好做个参考对照,因为上次所送“防水麻袋”的绞边工艺日本客户已经认可了。

  闻听此讯,柳云涛的心里一阵欢腾。

  在人生事业成功与失败的道路之上,大概总有一个名叫“运气”的家伙在其中兴妖作怪。对此,柳云涛是深信不疑的。虽然他上午在蒲城麻纺厂曾言之凿凿地对梁氏父子说,在一个“九省通衢”的大武汉不可能找不到要买的机器,那不过是在鼓着肚子说大话给梁氏父子和自己打打气而已,其实在自己的心中是一点谱也没有的。不久之前,远在青岛的龙永泰在加工交阳发运去的“防水麻袋”时,找遍了全青岛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机器,最后在无奈之下只能用普通缝纫机跑直线给“防水麻袋”封口,就是个前车之鉴。他心中明明白白地知道,直到目前为止,他手中仅仅拥有交阳和蒲城两个供应客户。这一次,在交阳供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