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金梭银梭 >

第45章

金梭银梭-第45章

小说: 金梭银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 九 回(2) 矢志东山金鹏出云霓  名登魁首鲤鱼跃龙门
第九回(2)再访蒲城

  次日清晨,吴忠信受常建军的委派,一大早就赶到了东海大酒店。清晨起来,柳云涛一早就在酒店大堂里看着报纸坐等侯着,一瞄见吴忠信的身影,便放下手中的报纸站了起来,笑呵呵地迎了上去。

  吴忠信走近电梯,正要按电梯的升降钮乘电梯上楼,一见柳云涛,黑黪黪的脸上立刻现出灿灿的笑容;“柳总来的这么早哇!”说着,便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到了柳云涛的脚尖之上。

  “你老弟来也的不晚嘛,我也是刚来到不大一回儿。怎样,我们现在就出发吧!”柳云涛热情地和吴忠信拉了拉手,轻声说道。

  “好,我们马上出发!”吴忠信爽爽地答应着,随着柳云涛向大门外走去。

  “你熟悉去蒲城的长途公共汽车站吗?咱们是打的过去,还是乘市内公交车过去?”柳云涛和吴忠信一边走着一边和他商量。

  “还是乘市内公交车吧,这条路我熟,早晨公交车上的人少,我们就不要花这份冤枉钱了。”吴忠信今天的心情特别好,说话也显得爽快起来,拉着柳云涛就向市内公交车站走去。

  “我听常总讲,日本马上就要来大批量订单了,这可是个好消息呀。”吴忠信兴致勃勃地向柳云涛打听着

  “是这样!”柳云涛肯定地回应道,“不过,这第一次要的是防水麻袋的样品,数量不多,要大批量出货,还得等样品发过去让人家看,看中了才有大生意做!”柳云涛实事求是地向他解释着,在后边加快了脚步。

  “这酒店附近的公交车都不能直达长途汽车站,坐上去中间还得倒车,我们还是多走几步路到前面去做直达车吧。”吴忠信解释性的建议着,又伸手向前一指:“诺,再过一个路口,路南面的三二七路公交车就直达乔口长途汽车站。”

  柳云涛向前看了看,眼见前面相隔不远就是三二七路公交车站,便笑道:“你真是这里的土地爷,要不是你路熟,我还真不知到哪里去找车呢!”

  清晨起来,路面上的人稀稀疏疏的,见不到几个人。坐上公交车后柳云涛前前后后看了看,加上客车司机,满车厢的人也不到十个,车厢里显得空荡荡的好不令人惬意。吴忠信故意炫耀地笑道:“您看我的主意不错吧,我们买了一块二毛钱的公交车票,等于包了一辆专车。您看合算不合算!”

  乔口长途客运车站就设在一座高架桥下,既没有围墙,又没有大门,要不是在桥柱旁搭着一间铝合金骨架的售票亭,根本没有一点汽车站的样子。见此情景,柳云涛笑道:“你们湖北佬真有办法,真会因陋就简哪!”

  乔口长途客运站虽然没有常规的汽车站的模样,在桥底下停的大巴车却不少。柳云涛和吴忠信赶到车站时,桥下已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大巴车,足足有二三十辆。这里是武汉通往西北方向长途客运站的始发站,十分钟就发一班,交通十分便利。两个人来到高架桥下,一分钟没等就上了车,还没有屁股坐稳,客车就出发了。

  早上起来,路上的车辆不多。大巴车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很快就驶出了市区,让人觉得分外痛快。柳云涛坐在车窗边,兴致勃勃地浏览着一望无际的碧野,和坐在身边的吴忠信天南地北的闲聊着,渐渐地把话题转到了蒲城的人文地理方面。

  吴忠信讲,蒲城古属楚地,虽然只是个人口经济规模不大的县级市,却是个文化悠久的历史名城。该城位于名闻华夏的古“云梦泽”之畔,地处江汉平原北沿、大洪山麓,河湖交错、丘陵起伏、阡陌交错,历有“鱼米之乡”的盛誉。又因这里自古以来盛产石膏、井盐,故又有“膏都盐海”之称。这里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景色秀美。

  自上次偕日本客人夜访蒲城麻纺厂后,柳云涛便对蒲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天来经与友人多方打探询问,对蒲城认知不少。特别对当地的经济现状、物产分布、历史掌故、风物景观格外关注。听人讲,楚辞大家宋玉、景差,诗仙李白、大文豪欧阳修都曾经光顾过这里。欧阳修还在这里写下了“百尺楼头万叠山,楚江南望隔晴烟。云藏白道天垂幕,帘卷黄昏月上弦。桑落蒲城催熟酒,柳衰草陌感凋零!发光如葆宁静眼,不待为郎已飒然。”的著名诗篇,品之令人神往。这次故地重游自是平添了几分钟爱。

  先后两次造访蒲城,柳云泰的感受大不相同。上次是在黑夜中造访,兴师动众,来去匆匆;这次是白昼畅行,自由自在,消消停停。上次来时赶的是心急火燎,欲速不达;这次来的却是心神恬静,万般从容。面对着送爽的晨风,碧绿的原野,灿烂的朝霞,好不令人陶醉!

  柳云涛和吴忠信并排坐在客车中排的坐椅上,一路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距蒲城麻纺厂不远处的客运中转站旁。中转站设在一个名叫*山的地方。下得车后,柳云涛不由自主地向四周望了望,见大道两边的旷野之中没有一点山的影子,便疑疑惑惑地向吴忠信问道:“你看这站牌上明明写着是*山站,怎麽这周围一座山也没有啊,这里有什麽古迹吗?”

  吴忠信笑道;“诺,你看这路东面紧挨着路不远处不就是一座山吗!”

  柳云涛顺着吴忠信手指的方向向东一望,那儿有一丁点儿山的影子。在眼前不远处只有一个约有几十米高的大土丘堆在那里,土丘上光秃秃的,连棵树都没长。于是笑道:“你老弟别开玩笑了,这无非是个大土堆而已,如果这也可以叫座山的话,这山也太矮了点儿吧!”

  “听当地人讲,这里还确实是有个古迹呢。”吴忠信一本正经地肯定着,“这里原本就是一座山,山前本来还有个湖,“*”农业学大寨的时候移山造田,把山上的土都填到湖里去了。这里的人讲,山上过去有个供奉*的山神庙,庙里的神仙还蛮灵验的呢!”

  “真是可惜了!若是当初不移山填湖,这里的景致该有多好啊?毛主席当年农业学大寨的‘经’都让人给念歪了!”想起自己当年去昆明的滇池之游,柳云涛不禁长叹了一声。相当年,在农业学大寨的扰攘声中,风光旖旎的滇池竟为填湖造田被填埋了三分之一,实在是令人可悲可叹!毛主席相当年发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无非就是想唤起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搞好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又何曾说过一定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可!可现在有一些不明事理的人,总爱把当年自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罪过都归到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身上,实在是大大的不公!还有些爱嚼舌的人胡说什么毛主席的“以粮为纲”是“以粮为纲,全面砍光!”,实在是无聊之极!如果按照这样的混蛋逻辑,那么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岂不又可称得上是“改革开放,全面下岗”了吗?天底下哪儿有这样讲话的理儿?

  两个人正在路边乱侃着,一辆开电麻木的师傅凑到面前来搭讪着拉客,吴忠信和麻木师傅讲定价钱后,就和柳云涛跳了上去。麻木沿着丁字路口的东西大道向西开了约有五六分钟,就开到了蒲城麻纺厂的大门口。待跳下麻木后柳云涛抬头一看,只见大门右侧的方形水泥柱上赫然挂着一块约有两米高的厂牌,上面用端端正正的黑色宋体大字书写着:蒲城市金鹏麻纺有限公司。

  走进大门以后,吴忠信领着柳云涛向右一拐便走进了办公楼。两个人循着楼梯登上了二楼以后,径直走到了总经理室的门口。总经理室的屋门大敞着,柳云涛隔着门口向里一望,只见梁氏父子正在和先期而至的两位客人欢声笑语地交谈着。吴忠信率先一步走了进去。

  柳云涛和吴忠信两人在门口一露面,梁氏父子就赶忙一同站起身来,走上前来握手相迎。紧接着梁老先生又热情地给不期而遇的双方做了相互介绍:“哎呀,欢迎,欢迎!来,我来介绍介绍:这两位是河南来给我们厂送麻的朋友。这位是商师傅、这位是贾师傅!”“这两位是武汉来的柳总和吴总,日商代表!各位认识一下!”说到“日商代表”这四个字时,梁老先生故意加重了语气。柳云涛听得出来,他之所以这样介绍,恭维还在其次,实际上是在向商、贾二人显示:他的生意兴隆!你看,连日本的代表都找上门来了!

  生意场上讲究的就是要密切联络人际关系,讲究的就是要有亲和力。梁老先生老于世故,又精于交际,一次不期而遇的介绍,让他搞得既亲切又自然,就象是介绍多年的老朋友似的。寒暄过后,商师傅和贾师傅见有新客到来,就告便离开了总经理室。

  梁老先生个子长得不高,中等身材,生得腰圆背厚、体态宽广,过度发福的将军肚就象一坐小山丘似的横贴在他的胸腔之上。他长得慈眉善目,满脸佛笑,仔细端祥起来,活托托一副《西游记》电视影像中弥勒佛的尊容。细看上去,梁老先生有六十上下年纪;其说话声音浑厚,语调不急不缓,就象是一位弘扬佛法的高憎大德在诵经,让人听来格外受用。

  小梁先生的个头及神情容貌酷似乃父,就如同影印下来的一般,不用做DVA 鉴定就可百分之百地确定他们是父子无疑。只是时下人还年青,尚未发福,看上去面目甜甜的、样子很可爱。

  柳云涛和吴忠信落座之后,梁老先生便绽放出他脸上特有的佛笑,十分亲切地说道;“二位老总一路过来辛苦了,来的这么快,一定是起的很早了!来,先抽支烟提提神!”说着话,在桌上拿起一包红金龙牌香烟,从中抽出两支向柳云涛和吴忠信面前递了过来。

  “柳总、吴总,请用茶!”柳云涛和吴忠信刚刚把烟点燃吸着,小梁先生便把沏好的热茶送了上来。他热情地张罗着,显得很是殷勤。

  为了日后好打交道,柳云涛极想尽快摸清梁氏家族的老底,便有意与梁氏父子聊起了家常。听梁老先生自我介绍后才得知梁老先生名叫梁金鹏,绰号梁百万,时年已五十八岁,原来是当地一家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他是一年之前为了兴办企业自己主动申请退居二线的,眼下还没有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说起自己绰号的来历,梁金鹏甚是自得。他笑着回忆介绍说:“我自幼丧父,从小跟着母亲过日子。由于家庭贫寒,我又是个长子,下面弟弟妹妹一大堆,支撑家庭生活的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我的肩上。为了养家糊口,我从打十几岁起就学着做小生意,久而久之,我就爱上了这一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又兴起了做生意的念头,又顾及到孩子下岗找不到工作,便利用自己在银行工作的职权关系之便领着孩子们做起了生意。由于经营得法,很快就成了蒲城首批的万元户。再到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一家人为了商量生意上的事情经常在家里聚餐;在轿车还很少进入家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聚餐时在家门口的轿车一停就是三四辆;虽然都是些二手的破车,可让人看起来很是扎眼。周围的邻居也摸不透我们家究竟有多大的经济实力,便口口相传说我们家是百万富豪。就这样,我的‘梁百万’的绰号就给人叫响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