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 >

第4章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第4章

小说: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很多同学学习其实很努力,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题目,结果除了感到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对于学习反而越来越感到迷茫。对于这些埋头苦读,陷入书山题海中不能自拔的同学来说,可以用一句古诗来形容他们的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你脑子里面有了一幅完整的体系图的时候,整个学科的框架结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就会有一种新的感觉:以前是从下往上看,仰着头怎么看怎么受累,还到处都有东西挡着,死活看不清楚知识的全貌,现在则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俯览群山。这种感受也可以用一句古诗来形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于那些还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境界的同学来说,需要做的也是一句古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的这一层楼,就是从简单学习这个较低的层次,上升到系统学习的层次,从一个更高更远的视角来看待我们需要学习的各种知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系统学习与高效解题
前面大家已经看到了我画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图,这和我们的解题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这是一道中学物理题目,只要你具有初中物理的基本常识,看懂它就完全没有问题:
  已知:一台直流电动机,标有“24W,36V”字样,用多用电表测得它的电阻为2欧姆。
  问:当这个电动机满负荷运转的时候,它的效率是多少?
  别小看这道题,它可是出身名门、血统高贵:它是2004年全国初中生物理竞赛的复赛题。你要没参加过物理竞赛,而且成功杀入复赛,都不好意思跟它打招呼。要解决这道题目,是不是很难呢?
  首先,这道题的条件里面谈到了电功率“24W”和电压“36V”,很容易就想到我们前面说过的公式:P=U×I。通过电功率P和电压U可以把电流I求出来:I=P/U。
  但光知道这么一个公式是不行的,因为题目不是问你电流是多少,而是问你“当这个电动机满负荷运转的时候,它的效率是多少?”
  怎么样才能计算效率呢?电动机在运转的时候,除了通过自身转动带动别的东西转动以外,电流本身也会产生一部分热量的消耗,要想算出它的工作效率,就必须把这个损耗减去。
  相信大家还记得我们上一章说的“关键词联想”的思维模式,这道题目的关键词是“电功率、电压、电阻、效率”。
  怎么求热的损耗呢?热的损耗和电功率、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想到,P=U×I这个公式是出现在八年级物理的“电功与电功率”这个部分里边的。这个部分的内容还讲到,电做功有三种效应,一种是磁效应,第二种是化学效应,第三种是热效应。
  当你想到“热效应”的时候,就明白了,热损耗的公式要到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中去寻找,就能够想出解题需要的第二个公式“Q=I2Rt”。
  这个时候,我们的知识体系图就发挥作用了,这一步的思维路径是沿着体系图走的,路线如图:
  其中Q就是热量,也就是我们要求的热损耗。I是电流,R是电阻,t是时间。由于我们求的是效率,时间的长短不用考虑,电阻已经知道了:2欧姆。
  我们将电阻R代入第二个公式Q=I2Rt,求出热量的损耗率,然后再用额定功率减去热量损耗率,就求出了实际功率。再求出实际功率占额定功率的百分比,电动机的工作效率就求出来了。
  怎么样,很简单是不是?知道了答案之后当然很简单,如果在中考或高考的时候把标准答案发给你一份,你一定觉得中考高考题目简直简单得掉渣,不考全国第一简直良心上说不过去。这种好事人人都想遇到,惟一的遗憾是它跟天上掉金元宝一样,不太可能发生,所以要想知道正确答案只能靠自己,让自己真正具备找到正确答案的能力。
  回顾一下我们解决这道题目的过程,我们要具备解决这道题目的能力,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
  首先,你需要知道这两个公式,并且把它们记住,还要会用,这是通过“理解、记忆、联系”的简单学习来实现的;
  其次,你需要知道这两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像我们前面的图一样,通过头脑中的物理知识体系图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一个一个地想出这些个公式,这是通过系统学习来实现的;
  最后,你要按照本书第一章讲的“大脑运转的正确模式”,理清思路,最终实现解题。
  还是很简单是不是?这一次没有疑问了,高分其实就这么简单!只需要三步,我们就可以从对某一门知识一无所知,最后成为解题高手。如果连物理竞赛的全国复试题都难不住你,中考高考岂不是全都成了小儿科?
  这样一种模式,不仅是用来解决这样一道题目。实际上,如果我们通过简单学习和系统学习,最终在自己脑海里形成了各个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图,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之后,以前的各种难题就不再是难题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考试中所谓的“难题”,无非难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考的知识点“多”,前面的例题考察了两个知识点,再难一点的题目也就是考你五个、八个知识点。
  第二是知识点之间的跨度“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比如前面的例题考的知识点都是在电学的范围内,那么再难一点的题目的不同知识点就可能跨越电学和力学两个大的类别,甚至把电学、力学、光学的内容都串起来考。
  但是,不论知识点再多,对中高考的出题专家来讲,他都不可能跑出我们课本上的知识范围,考你一个相对论的题目。所以说,再多的知识点也一定可以包含在这样一张完整的体系图之内。只要知识点在这个体系图范围内,那么通过这张图我们就一定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所以当你脑海里有了这么一张图之后,难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脑子里边有了这张图,又能够按照正确的思维模式理清思路,就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想出来这两个知识点,实现解题。别忘了,你的大脑是按照每秒钟30万公里的速度运转的,两分钟想出两个知识点简直就像用原子弹炸掉一棵树那么容易。
  但是,如果没有这张图,没有清楚的思路,解题的时候走错了方向,那么不要说两分钟,两个小时,甚至两天也未必能把题目做对。我们不应该因为解题困难而抱怨自己脑子天生太笨——本来你要炸的树在夏威夷,你却把原子弹扔到了北冰洋,怎么能抱怨原子弹威力太小了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步成为学习高手
首先,我们归纳一下前面总结的从一无所知到解题能手的三个步骤:
  简单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学习(建立体系)→理清思路(解题)
  我们总结这三步的过程,都是用理科的题目来举例,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用文科的学习来看一看这三个步骤的效果。
  学文科的道理其实和理科一样。我自己在高中就是学文科的,这三步在文科中同样管用。比如说政治里面的哲学原理,很多人觉得枯燥无味,记忆起来也很痛苦,如果把中学的所有政治知识加起来,简直就是天量的记忆负担,简直无法克服。还有历史地理,似乎都是一些纯粹的死记硬背的功夫。以至于有人说:理科主要靠理解,文科基本靠背,说得我们这些文科生好像都成了只会死背书的呆子。实际并不是这样。我到各地讲课的时候,常常给同学们举例说:
  “高中哲学其实东西很少,讲了半天只讲了一句话,你真把这一句话搞清楚了,学习起来就简单得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了!”
  ……现在,不论你是几年级,或者是教师或家长,都请把自己假设成为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哲学一无所知,从0开始学习,最终要在高考场上实现解题,拿下高分,需要哪几个步骤呢?
  第一步,是简单学习。我们要通过简单的理解、记忆、练习把各个知识点学一遍;
  第二步,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大脑里面建立了这样一幅完整的体系图:
  这幅图反映了辩证唯物论的全貌,我们在回忆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变得思路很清楚了:
  第一层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
  第二层次:世界是物质的,分为两部分: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第三层次: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从三个方面论证: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
  然后,我们再来梳理“物质是运动的”这个二级关键词下面的层次和知识点。
  ……
  如此反复,我们甚至可以轻松地做到闭着眼睛就把整个辩证唯物论完整地复述一遍,要知道,这可是厚厚的一大本书的内容。如果没有系统的梳理,要把这么多知识点一个一个硬生生地背下来,谈何容易!
  通过简单学习和系统学习,我们还需要第三步:用第一章讲的正确的思维模式来解题。
  现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已经结束,进入了2002年的高考考场:
  2002年的全国高考,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以前是七月高考,2002年起改在6月了),但天气还是非常炎热,窗外知了叫得正欢,考场里却一片死寂。讲台上坐着表情严肃的监考老师,两只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来扫去,严防任何人作弊。所有的人都在埋头做题,你自己也被这种紧张的气氛压抑得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只看见试卷上赫然印着这样一道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到:“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养殖业外,还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这道12分的大题你应该怎么做?
  有人一看,哇,哲学启示!哇,12分!赶紧把自己所记得的全部哲学启示都弄上去,答了足足12点,密密麻麻写了一大篇。答完之后还自我安慰:我写了这么多字,12个要点,一点给我一分不就行了?
  这样的想法当然很好,惟一的问题是阅卷老师并不支持他的这种观点。老师看见密密麻麻一大片就开始皱眉头,心想:这学生不错,知识还挺丰富,字也不少,就给你两分吧。你这道题就算完了。
  如果你学习文科仅仅靠简单学习死记硬背了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点,那么这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