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第一盗 >

第113章

大宋第一盗-第113章

小说: 大宋第一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急忙问道:为什么?

八姐轻笑一声:六哥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他不肯娶,自然是有心上人了。

谁?谢慕华马上来了好奇心,是何方女子如此有本事,能和柴郡主抢丈夫。

八姐幽幽的说道:官人,你可记得当初你在代州之外遇到杨家车马的时候,其中有三辆马车,一辆是我娘乘坐,一辆给了九妹,还有一辆你可知道坐的是谁?

谢慕华想得头疼也没想起来那车里是谁,依稀记得那车里的人就算是杨家兵将和刘继轩的部下打得血流成河的时候也没有离开马车。当时谢慕华就有些疑惑,可是却怎么也没想到那人是谁,当即问道:那人是谁?

八姐却没有说话,伸出白玉般的柔夷,握住了谢慕华的手,春葱般的手指却在谢慕华的掌心画了几个字‐‐大汉公主。

大汉公主?是刘继元的妹妹还是女儿?谢慕华可不敢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这么问。这时已经走过了御街,日上三竿之时,路上行人很多。这些老百姓看到一男两女衣着华丽,男的器宇不凡,女的明艳动人,都暗赞一声真是郎才女貌。可再看前后十余名身穿号衣的禁军护卫随行,却又不敢放肆,自动让在路边,让谢慕华等人先走。

荆儿半天没说上话,没好气的斥道:以为我看不到么,你的手指头在官人手上画来画去,画什么?

谢慕华急忙说道:荆儿,既然不久就要去江南了,那里的胭脂水粉只怕要比东京城的好许多。咱们去那再买,今日不如买些东京的特产,去了江南也好送给同僚。

一说到买东西,那是女人的天性,荆儿很快就被州桥两边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住了,大包小包买的不亦乐乎,胭脂水粉还不知道江南的怎么样,先买着再说。绫罗绸缎自然也要买的,想起来谢慕华的身子较弱,看到人参燕窝何首乌自然也是要买的只苦了那一队亲卫,个个大包小包的扛着

谢慕华苦笑一声,难怪六郎还不完婚,想必这位大汉的公主在太原城破之时就躲去了杨家。事后刘继元投降之时,大伙儿只怕都以为这位公主已经在乱军中死了。六郎或许是自幼就见过这位公主,如今公主住在杨家,两人朝夕相对有些感情也不奇怪。可是杨延昭到底是杨继业的儿子,要他不声不响的成婚根本就不可能。杨家娶媳妇也是大事,到时候各方来访的宾客,说不定就有人知道这是大汉的公主。杨家是降将,家中又藏着大汉的公主,万一被人告一个有不臣之心,那就是跳到黄河也洗不干净了。

但是杨延昭也是牛脾气,他对八姐说,若是不能娶了大汉的公主,他就不要老婆了。这话别人只怕也就是说说而已,可换做杨延昭那样的臭脾气,说到就一定能做到了。

谢慕华趁着荆儿兴高采烈的在挑丝绸的时候,低声问道:怎么办?

八姐白了他一眼:官人才华过人,这样的事情自然是让官人去想办法。我们妇道人家哪里有什么主意

难啊!谢慕华想到在赵德昭面前把胸脯拍得砰砰响,现在就郁闷的简直想一头扎进州河里。

正经事总是要先办的,筹备了一个月之后,首次大宋公审大会终于可以在禁军校场举行了。老百姓得到消息,今天是皇帝亲审,皇帝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带什么帽子,可真没几个老百姓知道,一得了消息,全东京城万人空巷,不知道多少人发了疯一般的要去校场看热闹去。呼延赞足足动用了一万多殿前司的禁军在校场维持秩序,杨延昭带着五千马军司的骑兵时刻警戒,一旦有什么异动,立刻冲散人群。

大理寺的官员和刑部的官员知道今天自己只不过是陪衬而已,况且还有一大群皇亲国戚在排着队陪审,所以很自觉的选了最下边的位置。午时之后,皇帝的御驾便来到校场了,远远的看到黄伞盖出现,无数百姓就不由自主的跪了下来,山呼万岁,喊声震天。赵德昭颇为自得的看着自己的子民,脸上不禁露出微笑,这就是万民之上的感觉

今天的陪审团阵容极其强大,枢密使曹彬、枢密副使谢慕华、兵部尚书吕端、同平章事赵普、参知政事宋琪无数朝中大员坐镇陪审,其中居然还有一位女陪审员,这就是被赵德昭一封诏书从华阳招来准备给她相亲的柴荣的五公主,当今的柴郡主

谢慕华一眼看到柴郡主,心里就叹息,只见她秀发飘然,长裙曳地,雪白的裹裙上一条绣金丝带随风而动,勾勒出曲线娇媚的身材和盈盈一握的纤腰,她美目流转之处,眼波荡漾,风情万种,瑶鼻樱唇,眉若细柳,实在是极为出众的绝色佳丽,谢慕华见过的女子之中也不过是小周后能和她一比。不由得暗骂杨延昭没眼光,放着这么一个千娇百媚的女子不要,娶什么大汉公主,不知道已经见过了柴郡主的杨延昭是不是后悔了?

其实在场的许多官员都是和谢慕华一样的心思,可是大伙儿都知道,这是柴荣的幼女,是大宋的郡主。这位女子若是不嫁人也就算了,嫁人的话也是政治联姻,反正轮到谁也是轮不到自己了,多看两眼也就算了。

赵德昭端坐在点将台正中,接受万民朝拜,皇帝陛下一坐下,整个校场近十万军民顿时鸦雀无声,静悄悄的看着赵德昭。

带犯官张咏

带犯官张咏

外边的侍卫一个个将皇帝的圣谕传了出去。

人马分开之处,只见一个高大魁梧的汉子身穿白色囚衣,身上带着枷锁,脚上还挂着脚镣,在十六名带刀侍卫的严密看管下,一步步朝点将台前走去。

谢慕华暗忖,正主儿来了,好戏就要开锣

第二十四章公审大会(下)



犯官张咏带到,已验明正身。为首一个带刀侍卫朝点将台上的赵德昭禀告道。

赵德昭今天亲自当着十万军民的面主审,心情激荡,溢于言表,左右看了看文武百官,定了定神,叫道:张咏,今日公审你知法犯法,身为崇阳县令,却杀害两条人命一案。你可知罪?

这句话一问出来,赵德昭就有些后悔,张咏可是自己写了请罪书来开封府的,要是他马上答应知罪,辛辛苦苦筹备的公审大会就得就此结束,赵德昭看今天晴空万里,心情大好,原本是准备审他三五个时辰再回宫的。现在一句话问了出来,急忙把眼光投向大理寺卿刘知信,希望他开口说上几句。

可是刘知信却会错了意,只道皇帝是叫自己不要多嘴,于是眼观鼻,鼻观心,马上进入忘我的境界了。

张咏跪在点将台前,惨然一笑:微臣知罪,请皇上责罚。

赵德昭不由得在肚子里把刘知信骂了好几遍,关键时刻还是谢慕华靠得住,果然谢慕华义不容辞的跳了出来:皇上,此案另有隐情,微臣不得不说。

眼下校场之上静悄悄一片,除了旗帜的猎猎作响声,就只有这几位说话的声音。

赵德昭心中暗喜,到底是自己看重的大臣,谢慕华就是不一样,于是问道:有什么隐情?

谢慕华朝赵德昭一躬:皇上,请准许微臣问这犯官几句。

赵德昭说道:准奏。

谢慕华转过身来,故意朝着老百姓的方向,看着张咏道:张咏,你是崇阳县令,到崇阳县上任之后,第一道政令是什么?

张咏愕然的抬起头看着谢慕华,就这一句话,张咏就已经明白谢慕华是要救他的了,只不过张咏自忖文采不如寇准王旦,和谢大人又没什么交情,为何谢大人要对自己另眼相待呢?

但是谢慕华已经问出口了,张咏便高声答道:下官到了崇阳县之后,第一道政令就是将朝廷的赋税清清楚楚的写在县衙门口,让每一个百姓都知道朝廷会向他们收取多少赋税,若是有官吏从中渔利,或是私下刁难百姓者,一律可到县衙告状,下官全部受理。这道政令,下官命人传到崇阳县各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请大人明察。

谢慕华右手一招:带人证。

寇准亲自带着七八个乡下人打扮的农民到了校场中间,那些人战战兢兢的跪倒在地,叩见皇帝和这许多官员。赵德昭只觉得有趣,便叫他们平身,这些人哪敢在皇帝面前大意,畏畏缩缩的站了起来,退在一边。

寇准将一叠东西递给谢慕华,谢慕华又转呈给赵德昭,说道:皇上,这一叠便是这些崇阳县居民的户籍和官府路引。

赵德昭点点头:谢卿,你只管问。

谢慕华谢过皇恩,转身问那些农民:张县令上任之后,你们交的赋税是多了还是少了?

少了。一个老农胆子大点,先开口说了。

那为何以前交的多?谢慕华冷声问道。

一个精壮的小伙子大声说道:以往都是官府说交多少,咱们就交多少,若是不交,那些官吏就会带着衙役来拿人,抓去县衙就是一顿打,打完了再把人扣在大牢里,要花更多钱去赎人,小人怎么知道要交多少。他说是多少就是多少了?今年张县令来了之后,命人通告四乡,咱们才知道,原来以前交给朝廷的赋税都被那些官吏贪了,他们贪了我们的血汗张县令是好官,是青天大老爷

说着,那小伙子便忍不住掉下眼泪来,身边那几个老农也止不住的掉眼泪。

谢慕华斥道:圣驾之前不得无理,肃静。

谢慕华转过脸看着张咏:听说你去了崇阳县之后,那些原来的小吏处处与你作对,可有此事?

张咏叹了口气,正要说话,忽然一个老农叫道:那些官吏真不是好东西,俺们还听说他们说了,强龙不压地头蛇,张大人只是一个人来了崇阳县,他们是要联合起来,就是跟张县令对着干。就算他是县令也拿大家没办法,叫什么什么法不什么?

法不责众?谢慕华问道。

那老农连连点头:是,是

谢慕华又朝张咏问道:听说你去了崇阳县。第二道命令就是从府库之中贪墨一文钱,就要严办,可有此事?

张咏大声道:皇上开办科举选拔人才,为臣子的上要对得起君王,下要对得起百姓,看似一文钱不多。可是贪欲无限,今日敢贪一文,翌日就敢贪一贯,将来贪上千贯万贯也不奇怪。大宋对官员不薄,在下只不过是县令而已,月俸就有二十贯,一家老小吃喝不愁,衣食有保,那些小吏虽然月俸低了点,但是已经足够他们养家糊口。为何还要贪墨府库钱财?那些钱财是大宋的钱,是老百姓的血汗,他们有什么道理要贪墨老百姓的血汗钱?他们凭什么将手伸到大宋的府库里?

谢慕华转身对赵德昭说道:皇上,此事已经查明,崇阳县许多小吏结党营私,贪墨公帑,欺压百姓,狂征暴敛。张咏上任之后,申明法纪。但是那些小吏却不以为然,反而要联合起来欺负张咏这个外乡人。张咏说贪墨一文便要责罚,那小吏中就有人故意寻衅,只从府库拿了一文钱。

皇上,县令虽小也是朝廷命官,他们代表的是大宋的法纪,是大宋的尊严。皇上定的赋税那些小吏都敢自行更改,皇上的府库,他们都敢贪墨。皇上,那张咏杀那小吏

谢慕华的话已经说到这份上了,要是赵德昭再不明白就实在无话可说了。

那几个老农猛然跪了下来,拼命的磕头道:皇上开恩啊,张县令是为民作主的好官,皇上,千万别杀了张大人,皇上

校场内的百姓知道此事,一个个也被那些崇阳县的老农感染,顿时黑压压的跪倒一大片,乱糟糟的苦求赵德昭不要斩了张咏。

张咏已经是泪流满面,看着那些拼命磕头,已经将额头撞得青肿的老乡,颤声道:我张复之只不过在崇阳县为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