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 >

第42章

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第42章

小说: 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是一种何等扭曲和变态的心理啊! 这是一条慧命被灭杀之后闪出的地狱之光! 
然而难道这是女儿的过错吗?其实女儿本来的要求很单纯,她只希望能得到一种温暖,只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真正的理解她对这个世界的愿望,只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一个永远和和美美的家庭。  
                  
 拒绝摧残
 本来,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存目标,幸福则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满足。从哲学上来说,一个人在现实生存中异化的程度越小,那么他的幸福感就越强,而且其生命力也就越旺盛,而人只有生命力旺盛的精神激奋中才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一个不可违背的铁律!而中国之所以在十几忆人口的庞大基数中仍然缺乏世界顶尖水平的各类创造者,这里除了一些特殊的原因之外,恐怕与我们因教育而被普遍灭杀的慧命有着深刻的关系。 
因此,中国的父母、中国的教育者、中国的教育体制,真的该醒醒了! 
郑渊洁,是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们非常熟悉的一位“童话大王”。自从他十八年前创刊《童话大王》杂志以来,他已经为打造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位用无数美丽童话去开启千百万孩子心灵的童话作家,却不得不以“拒绝摧残”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毕业后便逃离了学校教育,并最终成为了一个连初中文凭都没有的成功者。郑渊洁说,在他孩子还在4岁的时候,有一天,孩子在未得到老师允许的状况下说了话,于是这位老师便把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关进了一个小黑屋里,而且一关就是几小时。怒不可揭的郑渊洁一气之下便让孩子退了园。郑渊洁说:4岁正是孩子发展语言能力的时候,怎么能不让他说话呢?这不是摧残是什么?就在这样一种经常被摧残的环境下,郑渊洁等孩子上完小学以后就说什么也不让他继续上中学了。他为孩子聘用了三位数理化老师,而自己则教他语文。郑渊洁认为,中国教育对孩子的最大摧残就是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文。郑渊洁说:“写作文最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老师却不让他们在写作文是天马行空地想象,只能按照老师制度的框框行文。” 
就这样,在逃离了中学教育若干年后的今天,这位年仅 19岁的郑渊洁的儿子,已是一家媒体网络技术部的总监。当很多人为了谋取这一职位而正在苦苦哀读,当很多人已经大学毕业却依然游荡街头,然这位没有任何文凭可以炫耀的青年,却以一种特殊的成长方式,在成就了自己理想的同时,对中国应试教育所固有的一种摧残性,予以了无情的嘲弄和辛辣的讽刺! 
此刻,我又一次我想到了我的儿子,一个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有一次他告诉她母亲,因为一次作业中他写的字比较大,他的老师竟然这样对他进行了批评:你写这么大字干什么?连死人都让你给吓活了! 我妻子一直不敢告诉我这件事,因为她知道我会因此大怒而伤了身体。只到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写封信给奶奶,然而当他写完信给我看的时候,我才突然发现儿子为什么把字写得如此之小,于是我就责怪地对儿子说:这么小的字,奶奶怎么能看得清?重新写。在儿子委屈的神情中,我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委。这时我妻子才不得已告诉了我这件事情。当时,我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实在无法理解一个老师怎么会用这种骇人听闻的比喻来批评一个孩子,她有什么资格和权利用这种无知而又可耻的方式来震吓一颗幼小的心灵! 当韩寒以极其藐视的眼光来鄙视老师的时候,我曾经想为老师来申辩一下的努力因为这种种现实而被击得粉碎! 身为一个大学教师的我的妻子,她曾经数次参加了儿子的家长会,然而令她不可思议的是,在北京这样一所还不算差的小学里,从校长到班主任到老师,其素质如此之差是令人震惊的。当一个个孩子们因为说话而被关进黑屋、因为字写得大一些而被诅咒为“能把死人吓活”、因为任何想象力必须符合一个“弱智”的尺度而得以灭杀、因为任何创造力必须被削掉思维的灵光而送进公墓,那么,我们还能对我们当下的教育指望什么呢? 
教育,原本是培育一个人心灵绽放的过程,而知识只是用来辅助一个人在心灵绽放过程中花开花落的灿烂程度。但我们却用知识并且时常是腐朽的知识,来塞满并扼杀一个人全部的心灵空间,当中国这么多知名的电视台都在神经兮兮地问十几亿人“确定吗”的时候,当主持人竟然问出“一条蜈蚣有几对腿”的时候,十三亿中国人的脑子实际上是在被猥亵! 而中国的教育事实上也正在与时俱进地把人的灵性和从容,随着被物质化、被量化的过程中走向了一条没有彼岸的不归路! 
穿刺了所有的脊梁 
套上蜈蚣N对假肢 
背负王小丫嘹亮的质问 
沿着用知识铺就的红地毯 
被拖向内心枯死的灵魂收容站 
……  
                  
 高学历就意味高能力吗
 多少年来,当中国人沉浸在用人来建构一种储藏知识的生命图书馆时,当中国人习惯用文凭、书面笔试来典当一个人全部价值的时候,殊不知,在这样一个评价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却在世界各地屡屡受到阻截。据说,数年前,国外有一家大企业面向全世界招聘一位该企业的全球营销总裁,应聘者有上千人之多。在经过了首轮笔试之后,留下了一百人进入第二轮面试,其中中国人的比例最高;面试过后,只剩下了5个人,其中美国人2名、德国人1名、法国人1名和中国人1名。在所留下的这5个人当中,中国人的笔试成绩最高,面试成绩位于第二,于是这位中国人对前景似乎胸有成竹。一周之后,这5个人同时接到了来自该公司的书面通知,通知说,经过本公司对您的考察以及您出色的表现,现在本公司十分荣幸地通知您,您已经被本公司录用了,希望您于某月某日到本公司人力资源部报到。可想而知,每一个收到通知的人一定是兴高采烈的,据说,这位被录取的中国人为了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上司的面前,他特意花了数百美元买了一套名牌西装和一个名牌皮包,就在报到的前一天晚上,他兴奋得一夜未眠,并通过越洋电话,把此消息告诉了远在中国大陆的父母和朋友们,而他的妻子,此时正在为丈夫明天的报到而精心准备着一切。在两张喜笑颜开的脸上,充满了对未来幸福地企盼。 
那天上午,所有被“录取”人几乎同时来到了该公司,大家面面相觑并有些迷惑不解:怎么来了这么多人?到底谁被录用了?不一会儿,只见负责本此招聘的一位副总若无其事地走了进来,他微笑地看了看大家,说:在隔壁会议室的会议桌上,有5本书,在这些书的第3页和第4页之间,夹着你们的录取通知书,现在你们就去拿吧。话音刚落,只见这些人迫不及待地就冲了出去,领头的就是这位中国人。此刻,只有一个美国人没有出去,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于是副总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拿通知书?只见这位美国人冷静地说道:当我看到其他4个人都来到这里的时候,我就知道其实你们的考试还没有完,而当您说让我们去隔壁桌上的书中去拿通知书的时候,我立刻发现了其实这是您的最后一个考题,因为每一本书的第3页和第4页实际上是一张纸,它们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夹东西,所有我就没有动,我相信我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副总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此刻,冲出去而一无所获的人纷纷回来了,只见副总正在紧握这位美国人的手并向在场所有人宣布:此次全球招聘最终以录取了这位聪明机灵的伙伴而结束了,因为他经受了最后一次的考验,他以他出类拔萃的智慧嬴得了他应该得到的这个职位,在此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掌声,在一片茫然的气氛中稀稀拉拉,当所有人知道其中原委的时候,他们似乎都在责怪第一个带他们下意识冲出去的人,当所有失败者的眼光都射向那位中国人的时候,他似乎显得有些委屈,因为自从他接到那份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还有一道最后的综合智力陷井在等待着他,既然笔试他是第一名,而面试又是如此地名列前茅,所以按照他既定思维惯性所得出的中国化的结论,成功无疑已经是一个铁定的事实了。然而当掌声响起时他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另类者,更让他感到无法接受的是,那位最终的录取者居然连大学文凭都没有! 而自己却是名牌大学堂堂的博士毕业生。他似乎感到有一种不公平,但又找不出任何不公平的理由,于是他就陷入了一种极其苦闷的痛定思痛:成功在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考试成绩究竟意味着什么?高学历就意味着高能力吗?书本知识在如今这个充满变数的现实中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我们从小在一种模式化教育中是否已经失去了思维的灵性?我们是否只能算是一个“单向度”的考试成功者而难以在如今多样性的世界里施展拳脚? 
这,已经是中国应试教育带给几代人的一个历史后遗症。 
在本书的前八章中,我着重论述了在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一个人受教育者的主体是如何被剥夺的,而且这种剥夺是如此的残酷和彻底。我认为目前中国的教育前景正在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广袤的贫穷地区是处在一种教育被剥夺的现象,即:由于贫穷,我们很多孩子上不起学,或者勉强完成初等教育以后就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尽管这些孩子是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长大而并没有被剥夺太多的慧命,但由于种种环境的制约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有机会来真正展示他们的才华;另外一种是富裕地区的孩子,他们被剥夺是一种天性以及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历的磨难,尽管这些孩子的家庭拥有比较优越的经济条件以便能够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但由于一种变态的教育模式而从小就泯灭了孩子的慧命,因此当一个人精神本质发生病变的时候,那么任何教育也就失去了其本来应有的效力。 
我认为,我们当下似乎正处在这样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国人从不缺乏读书高手,我们的学生在世界各大学的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我们的中学生在世界上几乎每年都可以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和化学比赛的大奖,而另一方面,我们却缺乏真正能够傲视群雄称霸一方的世界大科学家;一方面尽管我们有一大批人可以成为知识丰富的读书人,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真正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则很少。除此之外,在中国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的科学知识和他的人文素养南辕北辙,一个人的学术地位与他的文明程度势不两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与他的道德标准分道扬镳…… 
应该说,这是一种逻辑上的背离,但这种背离之所以在中国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我认为这无疑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偏差所致。  
                  
 招聘厨房与温室花朵
 前几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名牌大学毕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