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庆余年 >

第452章

庆余年-第452章

小说: 庆余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留,不想留就散了。”

范闲明白,这位老人自然不会因为这些美人儿的性命而如何,只是长年相处,想必总有那么几丝感情,便很自然地点了点头。

“秦家地问题怎么处理?”范闲忽然开口问道,虽说陈萍萍让自己以大局为重,现在不要亮明刀枪,可他总是需要回赠一些什么。

陈萍萍摇了摇头,说道:“所有人都想你死,秦家并不特别的好,也不特别的坏,你现在动了,会坏我大局,暂时忍着,看着将来他们如何家门俱丧,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范闲微微皱眉,好看的面容上多了一丝无奈之意:“又要忍着?”

“这方面你要向你父亲学习。”陈萍萍似笑非笑说道:“这全天下的人都死光了,我看你父亲还活着……别说这不是本事,能活下来,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本事。”

范闲忽然眉梢如剑般一直,缓缓说道:“我毕竟是年轻人,这件事情我必须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不然随便来只阿狗阿猫都敢试着杀我一杀,总是不方便。”

陈萍萍看着他。

范闲似乎没有感觉到老人家冷厉的目光,微笑说道:“我给你面子,秦家我不动,我帮你掩着,等着大爆炸的那一刻,但其余的人,我总要杀几个为我的属下陪草。”

陈萍萍脸上的皱纹愈发深了,叹息道:“其他的人和这次山谷狙杀有什么关系?”

“你不是说过吗?他们所有的人都想我死?”范闲笑着说道:“既然如此,不管他们与这次狙杀有没有关系,我抢先杀几个立立威,想必陛下也不会太过责怪我。”

陈萍萍不赞同地摇摇头:“燕小乙本来就没有插进这件事情里,你何必与他结成死仇?”

范闲冷笑道:“燕小乙的儿子呢?半年前你只是说他有个儿子很厉害,可没有告诉我三石也是他杀的,也没有告诉我,这小箭兄是在京都守备里呆着。”

陈萍萍默然,这件事情上他本来就没有对范闲全部讲清楚,想来是范闲凭借自己的力量查了出来,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缓缓说道:“你要报复……又不方便动老秦家,难道就准备滥杀一通?”

“老秦家已经被你推到长公主那边了。”范闲不客气地提醒道:“我砍我丈母娘一刀,让他们替老秦家承担些怒火,有什么问题?”

“问题倒没有。”陈萍萍阴沉着声音说道:“只是你这搞法……有些不讲道理。”

范闲嗤笑一声。说道:“碰见你这种太讲理的,我才懒得费口舌,你难道不清楚,咱们年轻人。本来就是习惯蛮不讲理?”

******

京都的冬天,一片寒冷,虽然还没有到年关最冷的那几天,可是琼雪拥民宅,玉栏截朱墙,漫天大雪时不时地落几阵,整个京都都笼罩在寒气之中,而阔大地皇宫朱墙都被雪水打湿了,显得有些发黑。

正如大红宫墙颜色的变换一样,满朝文武都知道。大庆皇帝陛下的心情也有些阴沉,有些郁黑。

范闲遇刺的消息早已震动京都,所有人都逐渐知道了事情地细节。也猜到了一定有军方的得力人物参与到此事之中,每每想到皇帝陛下控制最严的军队都出现了问题,文武百官们都默然警惕,不敢多言多语一句。

接着几日的小朝会上,除了一应政事之外。谈论最多的便是范闲遇刺之事,调查由监察院领头,协同大理寺与枢密院早已展开了。只是那两百个人头几经画图索对,却是找不出来一丝线索,而监察院抓住的那个活口早已奄奄一息,只是吊着命,暂时还没有方法问话。

除了那五座守城弩与衣饰之类的线索外,钦差大人遇刺一案的调查竟是没有半点进展。

皇帝陛下的脸色虽然依然平静,但有幸参与朝会的大臣们,都能感受到陛下双眼隐着地怒火越来越盛,只是不知道这火什么时候会喷将出来。将这些大臣们烧成灰烬。

其实所有人都清楚,小范大人去年被命为行江南路全权钦差,急匆匆出京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从北齐方面传来的流言,直接揭破了陛下与小范大人之间那层隐秘的关系,为了防止京都局势动荡,也是为了让皇族地颜面得以保存,更是为了让庆国朝野从这件有些尴尬的秘闻中摆脱出去……陛下将小范大人变相放逐到了江南。

但谁也没有想到,范闲一下江南,竟是做了那多事情,整治内库,主持招标,大力支持河工,不这半年时间,翻手云雨间,便将困扰庆国几年的国库空虚问题解决了,末了又借回乡省亲之机,将胶州那窝老鼠端了个干干净净。

胶州水师偏将党骁波早已押回京都,取了供状,办成了铁案,在秋天被处斩。江南的库银早已调回京都,朝廷终于有底气开始大修江堤,赈灾减税,而这一笔笔都是范闲对庆国朝廷的功绩。

大臣们心里都在想,这样一位人物,当然不可能总放在江南呆着,只怕终究是要回京地。而且陛下肯定以为一年之后,那消息只怕早已淡了,京都里的那些势力,应该学会接受这种状况,放逐江南的私生子,终于要明正言顺地站上朝堂。

但谁都想不到,就在小范大人回京述职路上,竟会遭到狙杀!

这不仅仅是对钦差大人地狙杀,也不仅仅是对一位龙种的狙杀,而是这件事情已经触碰到了朝廷的底线,如果这次事情不能查清楚,那只能说明陛下对于庆国的控制力,已经远远不如当年。

而在继承大统之争逐渐浮上水面的今天,这种信号,无疑就像是海水里庞大鲸鱼伤口里透出的一抹血红,足以引得无数条鲨鱼前来贪婪地夺食!

可是案子却始终如同一团迷雾般,久久看不真切内里的模样,如果再拖些时日,只怕陛下震怒之下,会不计后果,施下天雷严惩。

而朝中那些持重之臣,最害怕的也是这种局面,他们担心陛下因为心疼范闲,爱惜颜面,而在没有证据地情况下,无线性攻击,无底限惩处,而将此事扩展到了一个庆国所承受不住的地步。

“请陛下三思!”

一位站在文官队列地老臣,出列跪于龙椅之下,沉痛说道。

……

……

第六卷 殿前欢

第四十章 … 画中人、画外音

“三思什么?”

庆国皇帝抬起有些沉重的眼帘,最近这几天,南方雪灾之迹渐现,各路各州的奏章竟是比这满天的雪花飘来的更多,不是伸手向朝廷要银子,就是要征夫,要不就是叫苦连连,说来年要减赋免征。

减便减吧,那人说的对,靠从土地里刨银子,就算刮地三尺也刮不出多少银屑儿,银子这种事情,还是得靠卖东西。安之在江南给朝廷挣了那么多银子,自然朝廷也就不急着各郡里的那些稻杆钱了。

只是薛清从杭州都发来告急,难道今年连江南的雪都这么大?

皇帝皱了皱眉头,前年秋天一场大水,不知淹死了多少自己的子民,冲毁了多少民舍良田,好不容易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朝廷缓过劲儿来,积蓄了一些气力,哪里料到又突然来了一场大雪。

这老天爷,还真是不给自己这个天子面子。

不过听说江南那个杭州会似乎提前预料到了冬天的雪灾,提前做了不少准备,毕竟是民间的组织,赈起灾来是要比官府的动作迅速些。每每提到此事,宫中的母亲也是眉眼间带着笑意,老人家是个慈悲人,最见不得那些民间凄惨景象,如今这杭州会怎么说也是宫中贵人们凑钱弄起来的,宫里的妇人们都觉得脸上有光。

皇帝忍不住笑了起来,晨丫头弄这个事怎么这么上心,看来果然是在宫里憋坏了,只怕也是被她那相公给带坏了,堂堂郡主娘娘,却尽在这些事务上费心。

他猛然惊醒,这才思及自己走神,可哪怕是走神里所想的事儿,也和……那个年轻人有关系,于是微怔之后,又笑了起来,重复问了一遍。

“三思什么?”

……

……

殿中跪着的是门下中书里的舒大学士,这位大学士年纪已长,向来颇得陛下尊重,而且一直是以位诤臣的面目行走于朝廷之中,所以先前议论调查钦差遇刺一事时,只有这位大学士敢站出来,反驳陛下的意见。

只是大臣们都以为陛下此时心中一定震怒,所以都有些畏怯,即便是敢于直言的舒大学士,也没有如往常那般只是一揖为礼,而是直接跪了下去。

可是他没有想到,端坐于龙椅之上的陛下,竟是没有听清楚自己说什么,竟似是走神了!

而皇帝先前走神里唇角带着的一丝笑容,也落在了众臣子的眼中,大臣们心中犯着嘀咕,心想陛下是想到什么事竟如此高兴?难道他心里并不如文武百官们所猜想的那般震火?

不可能,大臣们在心里摇着头,谁都知道陛下最宠爱范闲这个私生子,于是在这些自以为精明已成天性的大臣心中,这抹笑容就多了一丝神秘莫测的意味,群心颤栗。

“请陛下三思,那城弩编号虽属定州,只是……这个线索未免也太过……”舒芜思考了会儿,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太过明显,总觉着应该是真正的奸人刻意栽赃,还请陛下三思,收回先前那道旨意。”

皇帝笑了笑,这才明白舒芜惊惧的是什么,挥挥手说道:“起来回话,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不要动不动就学人跪着进谏。”

这话显得很温和,而皇帝的温和却透露着一股自信与稳定,似乎根本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众大臣先前还在担心陛下对于朝廷的控制,此时看着这一幕,却忍不住咋舌自责,以想自己怎么可以这么糊涂,龙椅上这位是谁?可是庆国开国以为最强悍的一位君主。

“朕让叶重回京,当然不是述职这般简单。”皇帝微笑着轻轻捋了捋颌下的短须,说道:“既然钦差遇刺一事牵连到他,他当然要解释一下,叶家世代为国驻守边疆,功在天下,朕当然不会心疑,只是此事总要有个决断,总要说清楚。”

舒芜抹抹额上的汗,有些困难地从地上爬了起来,在胡大学士的搀扶下归入列中,他起先听着陛下下诏令叶重返京,本以为陛下震火之下,准备直接将叶重索拿入狱,替自己的私生子讨公道,所以惶恐之余才出列进谏,此时听着不是这么回事,才觉心安。

他虽是文臣,但在朝中已久,当然明白军队对于一个建国不足百年的国家来讲,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很害怕陛下因为山谷狙杀之事,大肆辱扰军队,从而动摇朝廷的根基。

舒大学士一心为了庆国,所以他舒了心,而皇帝的这番话落在别的大臣耳中却是另一番滋味,足堪咂摸。

“陛下为什么突然对叶家如此温柔了?”

正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陛下对叶家太不温柔,所以今时今日,陛下忽而温柔,一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大臣转不过弯来。

但所谓帝王之威,思想工作方面,臣子们转不过弯来也必须要转,所以俱伏于地下,大赞陛下圣明,宽厚云云。

……

……

皇帝其实并没有想那么多事儿,他也没有如臣子们想像中的那般愤火,身为君王,保持必要的神秘感以及亘古不为的平静,以显示自己的不动如山、天下尽在朕手中……更何况范闲并没有死。

范闲如果在山谷里被杀死了,对于庆国皇帝来说,这就是一个刑事案件。

范闲既然没有被杀死,刑事案件就变成了政治事件。

但凡伟大或者昏庸的政治家,在处理政治事件时,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不着急。前者不急是因为胸有成竹,后者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