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秦武卒 >

第52章

秦武卒-第52章

小说: 秦武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嬴政看着两个年轻人,道:我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有的时候,形势逼迫你必须放手赌一回,在那一刻,你除了选择把赌注押在哪一方之外,做不了任何事情,没有半点回旋的余地。此次北击匈奴之役也一样,一边是危机四伏的中原、楚国,一边是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的北方匈奴,朕除了孤注一掷,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嬴政停顿了一下,望着天空,良久,道:天命使然呀!有时,我站在夜空下,向天问,告诉我答案!夜空里传来轰隆隆的天籁声响,可是这声音代表着什么呢?嬴政释然一笑,道:不说这些了,你们在前方一心一意地打匈奴人吧,后方有我在,谁也动摇不了朕的决心。
  蒙恬与王离两个郑重说道:我们一定会奋力向前,彻底击败匈奴人,收复河套一带,不辱没陛下的重托。
  嬴政沉默不语,向远处望去。在这里,他曾送走出征的王翦、王贲、屠睢等秦国将领。咸阳周围的宫台楼宇也在这几年当中迅速地建成。在平原、山麓绵延几百里,规模越来越庞大,比喻成人间仙境一点也不过分。有时,嬴政也十分惊异,自己统治之下的秦国竟然有如此之大的承受能力。但是,这个秦国到底还能承受多少呢?
  嬴政克制心中的不安,道:依我看来,只要你二人按照国尉府事先拟定的作战意图,击败匈奴人绝没问题。好了,今天就此告别,朕在咸阳等待秦军胜利归来。
  从咸阳向北走,天气越来越干燥寒冷,很少有陡峭的高山,多是大片枯黄的草原,零零落落的丘陵。行军的时候,可以望到几十里之外的地方。来到这里,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匈奴人如此舍不得河套地区。对于他们来说,肥美、广阔的草原是绝好的纵马驰骋之地,数万匈奴骑兵一日就可以前进几百里,来去无踪。因此,匈奴人自然与嬴政一样,决心把这块富裕之地纳入自己的版图。
  不知是不是有意而为,皇帝和国尉府在挑选此次北击匈奴的将领时,任命了清一色的青年将领,蒙恬稍长,也不过三十七岁,王离等其他将领都才三十出头。似乎三十万秦军只有在这些年轻气盛,天不怕地不怕的军官指挥下,才能发扬那种凶悍狂妄的传统,与野蛮无畏的匈奴人一争高下,狠狠挫败匈奴骑兵的锐气。
  半个月后,大将军幕府到达上郡,并在那里驻扎下来。过去的两三年中,在国尉府的安排下,三十万秦军已经陆续部署在上郡附近,把长城一线改造成战略后方的任务也已经完成,只等到指挥战役的将领到达便可开始作战。
  目前,匈奴人的主力还在阴山以北地区,首领叫头曼单于,河套地区驻扎的是他的一个分支部落,由首领伊宁领导。这一带,散散落落地生活着二十万匈奴百姓,骑兵大约有五万。
  这一日上午,王离来到大将军幕府,蒙恬正在看着各地传来的军情,此时,北地郡、云中郡、陇西郡也都在集结兵力,从不同方向进击匈奴部落。蒙恬见到王离,道:从前只听说过匈奴骑兵,却还没见过,走,今天咱们去见识一下。两人骑马出城,登上北面的长城。西北方向是一大片开阔的草原,此时,天空蔚蓝,太阳斜照,视线极好,远处偶尔有几座小山,隐隐约约地浮现在地平线上。

第十三章 正午之战(5)
大概上万匹马组成的马群以雷霆万钧之势从东向西移动着,尽管与长城相距几十里,依然能够听到轰隆隆的响声,震人心魄。从几十里外观看,马群的移动似乎缓慢,可两人知道,如果在近处,那马群必定如潮水,瞬时便可淹没任何挡在前面的阻碍,把它踏得粉碎。而眼前只不过是万匹马的马群,如果是训练有素,善于驭马射箭的五万匈奴骑兵,其威力可想而知。
  蒙恬道:不看见这马群,就不会真正了解匈奴人。
  王离自然感到了马群的震撼。但他还是和从前一样,打心底看不起匈奴人。他们的骑兵算什么?他们的骏马算什么?在王离看来,这些东西在自由散漫的匈奴人那里,都有些虚张声势,根本没法与训练有素、纪律森严的秦军相比。
  王离心中的这股傲慢当然也混杂着对匈奴人的仇恨。小时候的那些记忆已经过去二十多年,现在他是秦军的高级将领,自然不像从前那样冲动。但是此时,他越是感觉到这马群的威势,心里就越是有种强烈的欲望,要寻找机会与匈奴人一争高下,打得他们一见到秦国军队的旗帜就心胆俱裂。
  王离轻松地一笑,点头说道:仗打得顺利不顺利,就看能不能克制匈奴骑兵的冲击力。
  蒙恬接着王离的话说:对,如果我们做得到,打败匈奴人就不难。我看,我们休整的时间也不短了,过几天,找个合适的时机就率领部队出长城吧。
  十五之后,秦军分作三路,分别由赖大简、钟申、亥成三个校尉指挥,迅速向西北行军,锋芒直指伊宁的部落。蒙恬与王离的大将军幕府与钟申的中路军同行。
  开始几日,秦军遇到几个小部落,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抵抗。如果匈奴人愿意离开就放他们一条生路,不走的话就一把火烧掉他们的帐子、粮食,使他们站不住脚。这样,秦军大规模进攻的消息迅速传开,匈奴人的小部落开始向伊宁的驻地移动,慢慢地,散在各地的骑兵开始集结在一起。
  这日清晨,秦军前锋与伊宁的骑兵不期而遇,随即开始了战斗。蒙恬与王离听到消息,立刻带着将军幕府的军官赶往前方,看这一仗打得如何。
  他们赶到时,钟申已经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自己站在战车上指挥战斗。秦军前面是一块巨大的盆地,覆盖着枯黄的干草,踏在上面发出清脆的草枝折断声。盆地对面是伊宁的骑兵部队,布满了整个地平线。
  此时,校尉钟申将一万多秦军按照传统秦军的作战队形,以步兵为主,车、骑兵配合,组成长方形的兵阵,缓缓向盆地中央行进。
  王离屏住气,观看着战斗进展的情况。他心里有数,此次只是试探性的战斗,想看看秦军传统的作战方法与匈奴骑兵相比,其劣势到底有多大。其实,来之前,国尉府已经针对匈奴骑兵的特点研究出一套新的作战方式,只是还不想仓促使用。
  一万秦军士卒兵阵行到盆地中央停下来,片刻,大约五千匈奴骑兵呐喊着,从三个方向冲出队伍,向秦军方阵奔驰而去。按照惯例,秦军应变成防守阵形,分成三个部分迎击敌人。可是匈奴骑兵的速度简直是太快了,借助着向下的冲力,瞬间便闯到了秦军阵前。王离远远看着,匈奴骑兵在距秦军两三百步的地方开始弯弓射箭,而且箭法极准,每箭都能伤及秦军士卒。而秦军队形前的三排弓弩手此时也显得十分薄弱。尽管他们很沉着,能按照命令轮番放箭,但匈奴骑兵的速度实在太快,只放了一轮箭,便让冲到眼前的骑兵马蹄踏倒。

第十三章 正午之战(6)
秦军的队形转眼间被冲散,兵阵后面的军候已经无法通过金鼓指挥战斗。王离看见他扔下鼓槌,拿起长戟,与士卒一样投入战斗。
  待到匈奴骑兵的速度缓下来之后,秦军士卒与他们陷入混战之中,这时,随着一阵鼓声,大约五千匈奴步兵才从盆地对面冲下来。他们的队形不那么严整,如同一团从高山上涌下来的泥浆,时而圆钝,时而尖锐,漫漫涌入秦军的队伍中。
  由于被匈奴骑兵致命一击,一万秦军士卒慢慢处于劣势,许多弩兵手中已经无箭,青铜剑折断,拿着匕首与匈奴战士搏斗。重装步兵也浑身血迹斑斑,鲜血渗出铠甲,顺着衣襟向下流。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校尉钟申见伊宁并没有继续增加战斗的人马,而且自己也处于劣势,便试探性地鸣金收兵。伊宁似乎无意再战,发出命令,让投入战斗的匈奴战士撤回来。盆地里,大约只有一半秦军士卒回来,他们在战场上努力寻找活着的战友,背着、扶着,把他们带回来。
  钟申命令自己的部队驻扎下来,加固壁垒,防止匈奴骑兵突袭秦军。他下了战车,来到蒙恬面前,询问地望了他一眼。蒙恬凝重地点点头,说:打得很勇敢,让你的部队受损失了。
  钟申苦笑了一下,道:什么都别说了,我心里明白,下回可不能这么打了,心痛啊!
  钟申离去,查看部队的损失情况。蒙恬与王离慢慢向将军幕府走去。路上,一个个伤兵被抬着,或扶着去后方的大营。他们的腿、胳膊或头上缠着白布,敷着止血的草药。有的小声呻吟着,有的则大声惨叫着,可以看到其中一些秦军士卒没了腿或胳膊,或眼睛上裹着薄布,大概是失去了双眼。蒙恬、王离二人与这些伤兵一同走着,当然也理解相互心中的感受,很久没说话。
  这日清晨,嬴政坐在大殿上,似是饶有兴味地听着奉常汇报泰山颂文和阿房宫铭文的事情,执笔撰写文章内容的博士官也在殿上,随时解答皇帝的疑问。他似乎听得很认真,不时打断奉常的话,拣一两个问题问,和和气气,并带着微笑让博士官解答。
  朝中的文武百官默默地站在一边,耐心地等待奉常说完。漫长的汇报使朝廷上的重臣有些心不在焉,心思不知飞到哪里去了。眼前发生的事情不太像讨论重大的国事,倒像在看一场戏。这让他们好生奇怪。因为,皇帝通常对这类事情不感什么兴趣,更谈不上花这样长时间去听奏报。
  嬴政当然知道群臣在想些什么,可还是兴致勃勃地问着他的问题。他有时会仰起头,望着大殿的顶方,似是认真在听,其实心中十分烦躁。他知道奉常说完,大臣们要说什么,无非是中原、百越、楚地的事情,一会儿哪里有饥荒,一会儿哪里发生叛乱,一会儿是修灵渠要款子,一会儿是某个大粮仓里面的粮食霉烂了几万石。
  嬴政不是认为这些事情不重要,而是心中被北击匈奴的战争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坏消息好像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证明发动北击匈奴的战争还不是时机。嬴政暗想,只要秦国能够安然熬过这两年,平定了北疆,再无外患,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还能算做事情吗?
  他有意无意地听着这些讲叙功德的精彩文章,望着殿外雄伟壮丽的咸阳宫。透过这些,他看到的却是无底的黑暗,无数诡异的事情如同幽灵一样四处游荡。嬴政觉得越是在形势昧暗不明的时候,越不应沉迷于各种繁琐的事情,而要集中心智,一窥在黑暗中游荡之幽灵的真面目。

第十三章 正午之战(7)
奉常漫长的奏报终于结束,嬴政似乎心满意足,漫不经心地问:还有吗?没有的话,今天就到这里吧。想奏报事情的大臣们心中一动,知道皇帝大概有些心事,也就不打算再说了。
  这时,治粟内史道:目前为止,楚地除钟离仓为十万石以上的大粮仓外,还没有同等规模的粮仓,这对楚地、百越的安定十分不利,是否筹备兴建两到三个这样的大粮仓?
  嬴政不屑地说:这样的事情还值得问我吗?交给丞相去权衡吧。还有,今后三个月的奏简都不要送到我这里了,由丞相府和廷尉府去处理吧。我鹿苑里的一只小鹿受伤了,我要好好照看它一段时间。
  说完这个近乎蛮横的理由,皇帝便宣布退朝,回宫去了。进了宫门,他突然莫名地高兴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