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人盗墓史 >

第6章

中国人盗墓史-第6章

小说: 中国人盗墓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2)
在没有现代化起吊设备的情况下,吕瑜当年是怎么打开墓的还是一个谜。但可以想见,这班人一定费了老大的力气,才把婴齐的墓室掘开。虽然婴齐的随葬品没有赵佗那么丰富,但也是宝物多多,根据《广交春秋》所记,婴齐穿着金镂玉衣,身上的饰件是纯金的,还有36个颗玉玺金印,三枚铜剑,铜剑上面还有精美的龙状花纹。
  盗了赵婴齐的陵墓,孙权还不死心,又让吕瑜将广州城外四周的山岭翻了一个遍,真的是挖地三尺,今广州附近的不少山岗都让孙权的人马刨过。但幸运的是,二代南越王赵眜的墓阴差阳错地逃过了一劫,不然我们今天就考不到古了。
  ● 孙权盗墓在近代引发的猜想
  孙权盗墓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甚至近代国学大师也曾参与到孙权盗墓的猜想当中。
  据曾主持并参加二代南越墓考古的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麦英豪著文讲述,1916年5月,广东台山人黄葵石,在广州市东山龟岗买下一块地建住宅,在挖地基时不经意地发现了一座大型西汉木椁墓。
  此墓中出土了铜器、陶器和玉器等许多随葬品,木椁板上刻有“甫一”“甫二”“甫五”“甫十”“甫廿”等文字。从出土的陶器铜器等上刻有的文字看,可以断定为西汉初年墓,正是南越王国存在的时间。
  此事立即轰动了广州乃至当时的整个中国学术界。许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当年孙权派吕瑜将军来广州寻而未获的南越国第二代“南越文王胡冢”,著名学者王国维当时也参与了考证。但因为没有出土证明墓主身份的物证,猜测无法得到证实。直到20世纪80年代二代南越王墓被发现,才证明王国维当年参加的讨论研究,观点是错误的。
  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广州市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考古组。考古人员从那时起,几乎把广州市市郊都找遍了,却与当年孙权一样,徒劳而返。后来发现二代南越王墓的象山一带,麦英豪曾两次试图进入探测,但都因为在“军事禁区”里而作罢。
  麦英豪为没有主动发现南越王墓而感到有些遗憾,孙权当年也应该是这种心情吧?
  ● 宋代盗墓贼盗了“孙王墓”
  最后要说的是,孙权的墓后来也被发现了,在今天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左前方的高岭梅花山上,离民国大汉奸汪精卫被毁墓穴很近。这与史书中记载当年朱元璋建孝陵时,称孙权是条好汉让他守陵的说法完全一致。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处的朋友曾与我聊过此事,当时探测孙权墓是作为一个课题来完成的,由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员运用磁测技术发现的。科研人员发现孙权墓的地宫呈“甲”字状,墓道向西,全部是开山凿石而成,工程量非常大,当时应该动用了很多人力。至于孙权墓是否被盗了,目前还不得而知,估计很难幸免。
  但可以肯定的是,孙权的哥哥孙策的墓肯定被盗了。据明人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自正德中,吴中古墓如城内梁朝公主坟、盘门外孙王陵、张士诚母坟,俱为势豪所发,获其殉葬金玉古器万万计,开吴民发掘之端。”这里的孙王陵就是孙策的坟墓。
  黄省曾所记孙策墓被盗一事,并非首遭。早在宋代,孙策墓就被盗墓贼光顾过了,随葬品被掘一空。孙策死后被葬在苏州盘门外三里处。孙策墓被盗经过,在宋人滕崴《孙王墓记》一文里有反映。当时,盗墓贼挖开孙策墓后,搞到了不少金玉珍宝,其中有银盂杯、金搔头等。后来,官府抓获了那个盗墓贼,交出了所盗宝物。但交出的宝物并没有收缴国库,而是被当时的权臣朱勖据为己有。此后,孙策墓屡遭盗掘,面目全非,废变为烧瓷器的官窑。
  有一个巧合最后说一下,据新资料考证,与孙权一样,同葬在紫金山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孙权的后裔。这里就有迷信的说法了,从历史上看,第一个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孙权,而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孙中山,这该不会是一种因果轮回吧?!
  附一:
  盗墓者巧遇吴芮后人
  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专於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者见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馀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转引自晋人郭颁《世说》)
  附二:
  赵佗墓
  南越武王赵佗,相传葬广州禺山,自鸡笼冈北至天井,连山接岭,皆称佗墓。《交广春秋》云:佗生有奉制称藩之书,死有秘异神密之墓,是也。孙权尝遣交州从事吴瑜访之,莫知所在。独得明王婴齐墓,掘之,玉匣珠襦,黄金为饰,有玉玺金印三十六,铜剑三,烂若龙文。而文王胡墓亦莫知其处。佗墓后有大冈,秦时占者言有天子气,始皇遣使者凿破此冈,深至二十余丈,流血数日。今凿处形似马鞍,名马鞍冈。(摘自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墓语》)
  看点提示:
  ● 春秋大墓深葬“积沙”反盗之谜
  ● 盗秦陵铜柱铸器之谜
  ● 后秦皇帝闹噩梦盗墓之谜
  在盗墓史上,三国时期是“群盗”,之后的十六国时期是“乱盗”。乱世出英雄,乱盗现皇帝。后赵皇帝石季龙盗墓遇到了盗墓史上少见的难题,掘开春秋名人赵简子墓后,地下泉水上涌,狂抽月余不涸。失败之后仍不放弃盗墓之心,铲子再伸向古今第一帝陵——秦陵,竟然盗出了地宫中的铜柱。十六国时期,皇帝盗墓与盗皇帝墓成风,石季龙自知生前所做恶事过多,生怕后人找到他的真尸葬处,在反盗墓上想足了点子,虚冢设疑,杀人灭口,但最后却让自己的宠妃李菟坏了大事……
   。。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1)
继孙权之后,盗墓史上又出现了一位盗墓狂人——后赵太祖石季龙。石皇帝竟然打起了始皇帝的主意,将铲子伸向了秦陵——石季龙也是唯一一位盗掘过秦陵的皇帝。
  三国鼎立局面之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统一王朝——西晋。然而,在晋宗室内部“八王叛乱”之后,仅仅半个世纪(52年),西晋便灭亡了。西晋司马皇室后裔退至江南,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史称东晋。
  西晋的灭亡,与北方胡人内迁,强势进入中原有直接关系。“胡人”,是中原汉人对中国境内北方、西北游牧民族的不文明称呼,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部落。
  其中匈奴、羯等五个少数民族当年曾入主中原,在眼花缭乱的地方割据之后,先后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中国北方境内竟然出现了16个小国家,这便是中国古代的“五胡乱华”时期,也称“十六国时期”。
  与此时代特征比较吻合的是,盗墓局面也是乱象丛生,可以说是“五胡乱盗”。十六国的国君不少都是盗墓皇帝,“皇帝盗墓”多与“盗皇帝墓”多,成为这一时期的绝版景观。
  石季龙盗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演的。
  ● 同宗相逼过把“皇帝瘾”
  说石季龙之前,要先说后赵的始主石勒。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今山西省的东南地区)武乡人;羯(jié)族。石勒庙号“高祖明皇帝”,是一位很传奇的皇帝,荒年时曾被人贩子、州刺史司马腾枷押至山东出售,幸得主人放免。石勒的一大特长是善于相马,因此结识了马牧帅汲桑,从此开始了征讨天下的生涯。
  石勒先是投奔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汉(前赵的前身),当上了大将军。公元319年,石勒脱离前汉,自称“大单于”,定都襄中,为区别于刘曜的“前赵”,史称“后赵”。公元330年,石勒改称“大赵天王”,同年改称“皇帝”。
  石勒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如重视教育,主动实行“汉化”政策,延用至今天的小学制度和考试制度,便是石勒创造发明,并首先推广的。石勒能成大器,最后当上了皇帝,还因为有一个小他21岁的能干侄子——石季龙。
  石季龙(295—349),原名石虎,字季龙。因避讳,只称其字。石季龙才六七岁时,有善于看面相的人就说,“此儿貌奇有壮骨,贵不可言。”石虎早年丧父,从小随母亲生活,由石勒的父亲抚养长大,不少史家因此误会,把石季龙当成石勒的弟弟。
  石季龙17岁时才出来跟着石勒打天下,史称石虎作战英勇,弓马娴熟。石勒很喜欢这个有头脑有本领的侄儿,遂封他为征虏将军。在后赵的建立过程中,石季龙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石季龙功劳卓著,石勒也不薄他。石勒称赵王,便封石季龙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加侍中、开府,后又封为中山公;石勒称帝,便任命石季龙为太尉,守尚书令,进封中山王,食邑万户,由此可见石勒对石季龙的看重。
  人一有两下子就会翘尾巴,石季龙功高盖主,自然野心勃勃。皇帝都是有私心的,石季龙再能干,毕竟不是自己的儿子,石勒定下自己的二儿子、石季龙的堂兄弟石弘为“大单于”。“大单于”相当于太子,是权力继承人,石季龙对此心有不满。
  公元333年,当了15年皇帝的石勒死后,本想直接当皇帝的石季龙担心影响不好,还是先让石弘当皇帝。石弘是个傀儡,实际由石季龙操纵军政大权,石季龙自任丞相、魏王。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2)
为扫清称帝道理上的障碍,石季龙对石勒的重臣或杀或贬。
  操纵天下已是权力的极限了,对一般人来说应该很满足了。但石季龙觉得不过瘾,他想过把皇帝瘾。石勒的直系看到石季龙太霸道,于是起来反抗他*,石季龙借机行事,于公元334年11月废石弘为“海阳王”,之后干脆找个理由把他杀了。
  石季龙自立为帝,仿石勒自号“大赵天王”。公元349年,再仿汉制,改称皇帝,迁都于邺城(今河南境内),石季龙终于当上了皇帝。
  后赵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33年,统治着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等大片地区。虽然统治中原的时间不长,但造成的破坏并不小。
  听说汉人坟墓中都随葬有大量财宝,既爱好古董收藏,又十分贪财的石皇帝,便干上了盗墓的勾当,把国内有点名气的墓冢统统挖开,盗宝。
  ● 一盗春秋名人赵简子墓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石季龙和其叔父皇帝石勒,都是盗墓贼,境内的前代帝王陵和名人墓,都让他们盗了。此即《晋书·石季龙载记》(卷一百零七)所记载的,“曩(nǎng)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
  石季龙盗墓的数量,史书上语焉不详,但名气都不小,其中有两座墓特别出名:一座是春秋名人赵简子的墓,再一座是中国古代第一帝陵,始皇帝嬴政的墓——秦陵。
  赵简子(?-前458),即春秋末年大名人、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作为的一位人物,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有建树。生前提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