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走私大明 >

第329章

走私大明-第329章

小说: 走私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晾干了,所以想请周重参观一下,若是有什么不合意的地方,也可以尽快修改,结果周重高兴之下,找来焦芳和王守仁一起来参观一下。

其实总督府也没什么可参观的,因为大明对各级衙门的样式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像周重在上海新城的总督府,几乎就和他在双屿港的总督府一模一样,甚至连房屋的高度都丝毫不差,唯一的区别就是这座总督府用了大量的水泥,这使得整个总督府里充满了一股湿水泥味,估计得好长时间才能散尽。

新盖好的房子墙壁还没有干透,房子里的湿气很大,这时候肯定是不能用人的,只有等到墙壁干了之后,里面的湿气散尽,才能搬进来住。不过为了能让周重早点住上新的总督府,现在整个房间里都点上了碳盆,估计再过几天就能烘干了。

总督府没什么好看的,周重之所以把王守仁和焦芳都拉过来,自然有其它的事情商议,说起来他们这段时间都很忙,成天呆在自己的衙门办公,于是周重就借这个机会把人叫出来,一方面是出来透透气,二来也顺便商议一下大明国内灾民减少的情况。

“现在台湾那边已经不需要再移民了,但是南洋想要开发出来。却需要大量的移民支持,现在南洋的移民才刚刚开始,到现在一共才迁移了不到百万的移民,这点人根本就不够开发南洋的。可是现在大明国内的情况好转,愿意移民的百姓越来越少,不知两位有何办法?”周重带着两人来到总督府的的后花园,这里现在还是一片荒凉,除了几个建造好的亭子外,就只有一个用来做池塘的大水坑了。

王守仁和焦芳随着周重进到亭子里坐下,然后只见焦芳首先开口道:“南洋的马六甲和旧港分别位于马来半岛和金洲,按照大人之前的想法,要先在南洋的各个大岛上建立汉人的居住点,现在马六甲和旧港那里已经不再需要移民了。吕宋北方大岛的移民也已经进行了大半,剩下的今年就能完成,日后这三个地方只需要努力发展经济,鼓励当地的百姓生产,剩下的就不用我们再操心了。”

说到这里时。焦芳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如此一来,南洋剩下的大岛之中,只剩下吕宋南方大岛、爪哇岛,以及婆罗洲以东的几个大岛,在这些大岛中,爪哇岛一向都是南洋土人的文明中心,那里的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不过那里的土人国家也有一定的实力,我们想要完全占据爪哇的话,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于剩下的几个大岛,却都是穷山恶水。连居住的土人都不多,所以我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移民迁到那里!”

将南洋纳入大明的统治之中,这个想法是周重提出来的,不过当初他对这个时代的南洋了解并不多,只是想当然的觉得。要将南洋的几个大岛上全都建立移民据点,然后以据点为中心,慢慢的控制南洋的几个大岛,不过随着总督府对南洋各岛的了解,焦芳他们却发现,婆罗洲以东的几个大岛上遍布热带雨林,条件十分恶劣,除了土生土长的南洋土著外,一般人很难在岛上生存。

当然婆罗洲以东的岛屿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在吕宋南方大岛再向南,那里有一条长长的岛链,那里的海岛上生长着数不清的香料,最原始的香料群岛,指的就是这条岛链,现在这条香料群岛已经被周重的总督府接管,商人们乘着船来到那里,需要付上一笔费用才能到岛上采摘香料,而且每座岛的采摘量都有规定,甚至周重已经开始让人在岛上研究人工种植香料了,虽然现在还看不到成效,但是相信用不了几年,南洋的香料产量就会大增。

当然了,香料群岛那里早已经安排了不少移民过去,但是剩下的一些大岛却暂时不适合移民居住,所以焦芳才会说出上面的话。

周重听完想了想,最后也是点了点头道:“焦大人言之有理,当初制定的南洋移民策略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南洋的面积实在太广阔了,我们不可能全面开花,现在只需要暂时控制几个重要的岛屿就行了,其中马来半岛和金洲刚好把持着南洋与印度之间的交界上,所以这两个岛屿肯定要控制,至于吕宋则是距离我大明最近,而且那里盛产金、铜,土地也十分的肥沃,自然也不能放过,如此一来,就只剩下爪哇这个南洋土人的文明中心了。”

“嗯,经过焦大人这么一梳理,南洋的局势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不过爪哇那里不比别处,现在一统爪哇的淡目王国得到葡萄牙人的暗中资助,军中拥有不不和的火器,再加上岛上人口众多,我们想要占据爪哇,就必须打败淡目王国,而这就需要在南洋保持一支强盛的军队,可是我们的南洋舰队还没能组建成,如此一来,对于爪哇的战略就只能往后推了。”

一直没有开口的王守仁这时也补充了一些,紧接着他又一笑道:“不过这样看来,南洋对于移民的需要也就不那么迫切了,大人也不必因为移民数量减少而烦恼,而且从国内迁移灾民也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大明不可能每年都能提供数十上百万的灾民,所以属下倒是想到另外一个吸引百姓主动去南洋的办法。”

听到王守仁的话,周重和焦芳都露出一种十分感兴趣的表情,当下只见焦芳心急的问道:“不知王大人有何办法可以吸引国内的百姓主动去南洋?”

“呵呵,其实这个办法倒也不算什么,只不过以利诱人而已。”王守仁笑呵呵的道,“现在南洋除了本来就居住在那里的汉人外,剩下就只有两种汉人,一种就是我们总督府迁移过去的大明百姓,另外一种则去那里做生意的商人,这三种汉人中,只有商人是主动去南洋的,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哪里有赚钱的机会,他们就会去哪里。”

说到这里时,王守仁顿了一下,接着又有些苦笑的道:“身为圣人门生,虽然我不想承认,但却不得不说世人都是逐利而行,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世间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个利字,想要让百姓主动去南洋,自然也要让百姓们看到利益,比如我听说南洋一带发现了不少金矿,结果引得福建、广东一带的百姓主动乘船去南洋淘金,这对于咱们来说,就是一个可以大做文章之处,比如由总督府出面组织一支勘探队伍,在南洋寻找金银铜矿,南洋金矿,只要发现了矿藏,就由官府出面与商人合作开矿,只要商人参与进来,那么他们肯定会想办法招募人手去南洋开矿,这样一来,百姓的迁移也就慢慢的完成了。”

听完王守仁的话,周重却是差点给了自己一巴掌,枉自己还是个后世来的穿越者,竟然忘了历史上欧洲人移民的办法,当年的美洲大移民时,那些移民大部分都是冲着美洲的金矿去的,有了金矿就有淘金的人,只要有人聚居,那么就会慢慢形成城镇,等到这些人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恐怕就很少有人会再离开了。

“哈哈,好办法,金银的确是最动人心,现在仅仅听闻金洲那里发现了几座金矿,结果就引起了福建、广东一带的淘金潮,很多穷困潦倒之人将淘金视为一个发家致富的好办法,现在我大明的百姓虽然大部分都能吃一顿饱饭,但生活却依然贫困,毕竟粮食一多,价格也就掉了下来,光靠种地根本不能解决贫困的问题,甚至连买些布匹之类的生活用品都困难,若是真的在南洋发现了大量的金矿,那么老夫可以预见,大明百姓肯定会争相前往!”焦芳这时也是大笑着道,他虽然也是读书人,但年纪大了,阅历也多,对于人情世故也早已看透,所以对人性逐利的观点并不排斥。

“好!就这么办,不过组建找矿队伍一事却有些麻烦,毕竟想要找到一些探矿的人才并不容易,不知道朝廷那里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周重说到最后又有些担心的道,大明不是后世,地质学在这个年代还处于蒙昧状态,天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合适的探矿人员?

第四百二十七章屈辱的徐经

周重对于古代的探矿技术有些误会,他以为古代人对于地质学几乎是一窍不通,找矿全都是靠运气,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远在春秋战国之时,《管子》一书中就介绍了一些寻矿的基本方法,后来的《博物志》、《地镜图》等书都对探矿有专门的介绍,而且其中的说法也大都符合科学原理,可以说是古人对地质学的一大贡献。

也正是中国古人对于地质学的认识,所以大明国内对于探矿方面的人才虽然不多,但却也不是没有,比如王守仁就认识一位在探矿方面有着专长的学者,他在听到周重对探矿之事表示的担忧后,立刻就把此人介绍给了周重。

松江府通往南京江阴县的官道上,周重与王守仁坐在一辆宽大的马车上,两人边走边聊,聊天的内容却是关于一个人,也就是之前王守仁推荐的探矿大家,此人姓徐名纳,字南山,就住在南京江阴县中,平时除了闭门读书,教导几个弟子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大明各地游历,这次王守仁知道对方刚好就在家里,于是才向周重推荐了对方,打算让这个人担任总督府派往南洋的探矿官员。

本来按照王守仁的意思,想要请徐纳出山的话,只需要他自己前往南京就行了,毕竟徐纳虽然精通地理与探矿,但在科考之途并不顺利,到现在都只是一个秀才,而且他们徐家在江阴虽然是明门望族,但徐纳却是庶出,所以在家族和乡间也都是声名不显,当年王守仁游历的江阴时,偶然间与徐纳结识,对他在地理与探矿之上的学问十分感兴趣,两人相谈数日,使得王守仁也是大有收获,这几年两人也经常有书信往来。

可以说除了精通地理与探矿之外。徐纳仅仅只是一个大家族不受重视的庶出旁支,而且人到中年也只考中一个秀才,根本不算什么,所以只要王守仁亲自请对方出山到总督府任职的话。徐纳肯定会十分愿意,毕竟这可比他在科举上苦苦挣扎要强多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根本用不着周重亲自去请徐纳,不过周重在听到王守仁对徐纳家族的介绍后,却忽然起了兴致,当下决定与王守仁一起去请徐纳,反正江阴距离松江也不算远,再加上现在正值阳春三月,刚好是出游的好时机。

说起江阴徐氏,在南京一带可是有名的世家大族。家族中有一座藏书楼名曰“万卷楼”,楼中藏书不可计数,而且徐家为人豪爽,对于乡间的读书人十分大方,那些家境贫寒的读书人都可以到万卷楼中借阅。这对于大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可谓是十分的难得,毕竟这个年代的书籍可都是贵重物品,一般人根本不愿意外借。

另外徐家出过数个十分有名望的读书人,比如已经过世的徐颐、徐元献父子二人,其中徐颐做过大明的中书舍人,与李东阳交情莫逆。徐元献则是南京一带有名的神童,十岁就能赋诗,二十六岁参加乡试,就考中了第三名,一时间名声大噪,可惜徐元献命短。在二十九岁时就去世了,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徐经,也同样是聪明非常,而这个徐经就是与唐伯虎一起参加科举,结果因为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使得一生都无法再参加科举的那个徐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徐经的第五世孙中出现了一个更加有名望的人,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周重在从王守仁那里得知,徐纳就是徐经的族弟时,心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