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

第54章

如果这是宋史-第54章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别动,中……中箭了。而且让他极度郁闷的是,中箭的部位竟然是他的……脚底板。真是不知道当时他站在什么位置,而那一箭到底是从哪儿射过来的。

但不管怎样,这一箭让宋军再也不看见主将了。你总不能要求赵赞这个部位中了箭,还能威武雄壮地站着指挥吧?就是这么的该死,刘继业趁机冲杀,眼看着宋军的西门大营就此完蛋。

但是,仅仅是……眼看着。

刘继业眼睁睁地看着宋朝的援军到了。这支人马来得太快了,偷袭之前他严密地计算过,宋军最快的援军也不会这样快的就到达这里。

但是无情的事实就摆在眼前。偷袭,只能是攻其不备,不然就变成了以弱攻强。这支部队来得这样快,只能说明是精锐中的精锐。没办法,只有立即后退了。

但是事后他咬牙切齿一样地了解到,这支救了赵赞,打碎了他的如意算盘的军队是从哪儿钻出来的。那居然是一支半劳力半工兵的杂牌军!

都是因为那座要命的汾河桥,上一次争桥时把桥给弄散架了,赵匡胤派这些人去西寨边上的树林里砍木头,结果听到了战鼓厮杀声,这些杂牌居然就不要命地冲了过来……唉,刘继业长叹一声,这就是宋军的素质,闻战而进,遇险不退,真是天下精兵。

而他自己……不要想了,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呢,要记住,他得“不断”地偷袭——该死的,偷袭还得不断!但是,他刘继业仍然要百分之百地执行。

那么,第二个目标定给谁呢?赵赞那儿刚刚去过,再去是不合适了;李继勋?不,那是上次的主帅,这次也是仅次于赵匡胤本人的行营前军都部署,到那儿去注定了没有好果子吃;那么是曹彬?也不行吧,曹彬至少是个谨慎人,而且他刚刚偷袭过了一次,曹彬那儿要是没有防备才真是见了鬼呢……就剩下一个党进了,只能是他了。

何况,据可靠情报,党进还是个行为特糙,而且喝酒误事的粗人。就这样,刘继业把再次“偷袭”的目标定在党进的身上。老天作证,这一次可不是他的运气不好,而实在是他自找的。党进嘛……是糙了点,而且真的喜欢喝几杯,平时也很粗心大意,尤其爱开玩笑(他的笑话一罗筐,每次都让我笑到肚子疼,以后再讲)。只不过……他是张飞。

他的特点几乎和张飞一模一样——平时捣乱,关键时刻清醒,而且,他的战斗力极其强悍!就这么几个稍微特殊的亮点,就让刘继业真正彻底地载了个大跟头。

再一次偷袭,选择的时机仍然非常好,而且刘继业为了增加机动性,这一次完全选用了骑兵,既是偷袭又是突击。几百名北汉的精锐骑兵疾风突进,瞬间杀到,党进营地的反应是立即慌乱,所有的宋朝大兵们一下子就都找不着北了。

形势大好,形势比上次在赵赞的营地里还好!刘继业精神大震,看来成功有望……然后他就突然发现有一个异常高大魁伟的壮汉从乱成一锅粥的宋兵里冲了出来,直接向他杀了过来。

然后一切就都不可收拾了,没有人能挡得住党进,被偷袭的党进(张飞?)怒不可遏,他一直把刘继业赶出了自己的营地,再追向了太原城,到了城边还不肯罢休,逼得刘继业跳进了护城河,游到了对岸,由太原城头上顺下来一个大罗筐才拉了上去,直到这时,他才悻悻然一步三回头地回了自己的营盘。

但不管怎样,赵匡胤的计划都在安步就班地实施着,北汉的都城太原,已经被壕沟和军营所渐渐包围。但是赵匡胤的神色,却越来越阴郁了。每天处理完从宋朝国内传来的文件后,他都会纵马弛上太原城外的那片高坡,长时间地向太原城内嘹望出神。

人,只能凭着自己的心性和智慧生活,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对事情进行判断和预测。

赵匡胤凝视着眼前的太原,他的脑海里出现的,是21年前的河中城,以及11年前的寿州城。这是他所亲身经历过的围城之战,当年的郭威和柴荣,一个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彻底围困,一个动用了数十万民夫日夜攻打……这两样,他能做到哪些?

何况,太原不比河中和寿州,后两处不过是一方重镇,而这里,却是一国之都。怎么办?在赵匡胤的眼前,太原城和他的军队都一目了然,不管他凝视多久,实力的对比都不会有丝毫改变……而且,还要再加上契丹。这时候,两个本来已经不被考虑的字就不由自主地浮现了出来——增兵。

现有的兵力足以消灭北汉所有的机动部队,但是,那要有一个前提,即北汉出城与宋军野战。而如果一定要攻城的话,现有的兵力实在是没有成算。而增兵,这真让赵匡胤愁眉不展。

他的战线太长了,荆、湖、蜀,还有与南唐、南汉的交界处,都要派兵驻守,而且就连国内,都要保持一定数量的禁军部队,随时防备叛乱。而他当时全国所有的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超过20万……唉,捉襟见肘,捉襟见肘啊!

怎么办?难道真的就此在太原城下无休止的消耗,直到不得不退,或者哪怕获胜,也会损失惨重,变成得不偿失吗?赵匡胤搅尽脑汁,冥思苦想,但仍然毫无办法……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在他身边轻声慢气地问了一句——陛下,有件事似乎很奇怪。

嗯?什么事?赵匡胤没好气地转头看了看,发现是他的贴身近臣,左神武统军陈承昭。

陈承昭的脸上带着些许稍微神秘的微笑,很小心地问——是这样,陛下,您早有千万雄兵就在此地,可您什么不用呢?

???赵匡胤连连眨眼,他很惊喜,但他实在不懂!

陈承昭不再多话,只是示意他向眼前看,再向左右看,再向远方看……不停地看,突然间赵匡胤恍然大悟,纵声狂笑!

一语惊醒梦中人,看来做任何事都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这块方寸之地。好了,当赵匡胤收回了远望的目光,再次聚拢到眼前的太原城时,他已经有了百分之一万的把握,这座矗立北方,当世数一数二的坚城在短时间之内就会被他夷为平地。

但是这时候刘继元的信心只有更足。理由是他的力量之源——契丹。与以往不同,这次契丹人的反应速度和赵匡胤亲自统兵的力度成正比,没等刘继元喊救命,就先派了人来。

来的是一个使者,名叫韩知范,他抢在了赵匡胤大军合围之前,悄悄在夜里溜进了太原城。他带来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契丹新皇帝给北汉的册封,再次承认刘继元的身份是皇帝;至于另一个,那就更加的激动人心——契丹的援军已经在路上了,马上就到!根本就不必担心什么宋朝皇帝的御驾亲征,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过了,在契丹铁骑的面前谁都是一样的不堪一击!

刘继元放心了,这就算死里逃生了,没事了……好,明天大摆宴席,庆祝新生。可是刘继元想错了,他和古往今来所有的当权者一样,都犯了一个想当然式的大错误。即他是皇帝,那么他的高兴就是全北汉的高兴,他的新生就是全北汉的新生。可问题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吗?

第二天,刘继元在请客现场摆好了酒菜,笑容满面地等待着臣子们向他祝贺。可是迎接他的是一阵声嘶力歇的嚎啕大哭,有一个人一边哭着一边喊着一边居然拔出了佩剑,在皇帝和文武百官面前就要表演自杀。

没有人敢劝,更不敢拦,因为这是已经又当上了宰相的郭无为。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个人自杀需要多少时间?在他手里拿着剑,往自己脖子上比划的时候?似乎好像应该不必太长吧,忍痛成一快,不过瞬间之间。但是郭无为的自杀就比较诡异,剑和脖子之间似乎非常的遥远,远到了容许他的皇帝刘继元走下了台阶,再接近他,还有充裕的时间夺下他的剑,再拉着他走回主席台。这期间,他居然一直都活着。

所以,他才能接着说出来下面这句在正史里都能查出来的话——干嘛要拿一座孤城来对抗百万雄师?!(奈何以孤城抗百万之师乎)声音据说是相当的响亮,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听清。

郁闷吧?这就是刘继元跟他死去的哥哥刘继恩请臣子们喝酒的结果,一个在酒局之后被郭无为要了命;一个在开喝之前被郭无为搅了局。但就是这样,郭无为却仍然还是北汉的宰相!

而就在这个时期,局势突然变化,只在瞬息之间,太原城就再也微不足道了。无论是赵匡胤还是刘继元,他们的目光都突然转向了北方。契丹……无论你是喜欢它,还是憎恨它,都绝对无法抹杀它的一个重要的国家性格——守信,尤其在它答应出兵攻击的时候。

契丹人来了,他们突然从石岭关出现,杀向了汉人自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之后最强势的皇帝赵匡胤。那么赵匡胤会是谁?是被契丹轻易灭国的石重贵、李从珂,还是大败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勗?

没有人知道,但是世界很快就会都知道……

公元969年,终定了是一个刀兵四起,凶杀恶斗的年头,首先天时就不正。赵匡胤在2月份起兵时,就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摁住,一连洗了18天的冷水澡。而刚到了4月,山西境内的天气竟然热得穿不住单衣了。

当赵匡胤接到契丹人杀过来的消息时,他正手里把玩着一把出了鞘的宝剑,赤着头光着脚,坐在汾河的岸边,看着他的大兵们在岸边忙碌。这时候他完全恢复了一个军人的形象和本能,其心情和状态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形容,爽——!

热辣辣的阳光直射下来,照在他变得白皙细腻的脚部皮肤上……真是久违了,酷烈的阳光和冰冷的刀剑,还有身边都是和他一样赤膊精壮的士兵,这些才是他生命核心里不可或缺的东西。而那些唧唧歪歪的腐儒酸丁,这时候终于离他远一点了……想想吧,他曾在一个又闷又热的夏天晚上,在便殿接见大臣,就因为没穿正经礼服,那位仁兄就死活不进殿说事,直到他穿戴整齐,才勉强进门。

老天在上,那怎么会是一个活人的生活?!

而重回战场,生命重新变得酷烈而狂放,就在这时,他得到了真正的敌人,契丹来袭的战报。怎么办?突然之间,汾河河畔的风冷得让人发抖,每一个记忆力健全的人,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近50多年来,汉人在契丹的铁蹄钢刀下血肉横飞的惨状。不错,他们都是精锐的战士,但是精锐到什么程度?能强过后周柴荣时期的猛将史彦超吗?

而史彦超,就是在柴荣攻打太原时,为阻截增援北汉的契丹而阵亡的。

那么现在军中还有谁?慕容、韩、石、高这些威名赫赫的百战良将都不在这里,唯一叫得响的名字就是赵匡胤本人。那么怎么办?他自己在亲征中降格为将,亲自迎击契丹吗?

赵匡胤在汾河岸边缓缓地站了起来,手里仍然提着那把出鞘的利剑——宣何继筠。

何继筠,字化龙,祖籍太原,其父为后周大将何福进。有宋之后,官封建武军节度使,为人深沉不苟言笑,在赵匡胤这次在汾河边上突然宣召他之前,他已经戍边近二十年。而石岭关,这次契丹人入侵所选的路径,正是他的防区。

史称赵匡胤把何继筠叫来之后,两人秘密地商议了一会儿,说了什么外人无从得知。然后何继筠就领兵出发。当时天很热,赵匡胤命人特意做了一碗麻酱粉,亲手递给了何继筠,只说了一句话——明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