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 >

第30章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第30章

小说: 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开始还有些穷酸客套,但几轮酒下肚,文人的轻狂与风雅都同时出来了。身在南京,自然要说秦淮河,于是六朝古都旧事,就成为酒桌上的最热的话题。孙传瑗古文功底深厚,半醉之中,话就格外的多。后来居然站起身,将秦观一首《木兰花慢?过秦淮旷望》,声情并茂地吟诵出来,“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爱清景风蛩。吟鞭醉帽,时度疏林,秋来政情味淡。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渔村。望断衡门。芦荻浦、雁先闻。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萍,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席上立刻掌声一片。
  徐仲年用筷子在桌上敲敲,向孙传瑗说:“南宋开禧三年,诗人张滋贬往你们安徽广德,夜宿秦淮,那种心情,那种感觉,与秦观又不一样。‘天远山围,龙蟠淡霭,虎踞斜晖。几度功名,几番成败,浑似鸥飞。楼台一望凄迷。算到底、空争是非。今夜潮生,明朝风顺,且送船归。’头启得好,尾收得精,真的是大手笔啊!”
  徐悲鸿说:“早想借王士祯《忆秦娥?忆秦淮》作一幅画,‘秦淮水,红楼一带波如绮。波如绮,琉璃窗下,水晶帘底。梅花点额芙蓉髻,妆成照影春波里。春波里,一方明镜,朝朝孤倚。’闭上眼,这画面真的就浮在你面前。”
  民国时期南京的中山东路。
  孙传瑗摆摆手,道:“我更喜欢他的《踏莎行?秦淮清明》,‘烟雨清明,烟花上巳。楼台四百南朝寺。水边多少丽人行,秦淮帘幕长干市。蓦地愁来,干卿何事?梁陈故迹销魂死。禁烟时节落花朝,东风芳草含情思。’王士祯的诗,笔调清幽,风韵淡雅,忧中有伤,伤里有愁。”又故作不解状问大家,“不知他的这种文人心态,后来如何能把刑部尚书也做得滴水不漏?”
  大家就笑了起来,就把杯子碰得“当当”响。
  这天晚上,蒋碧微的表现,像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主妇。她时而劝客人们放量纵饮,时而走到徐悲鸿身后,用温馨的目光注视着他,不让他多喝一点酒,甚至还从他手中把酒杯夺开,一仰脖子,灌到自己的口中。蒋碧微的这种变化,不仅让徐悲鸿感到吃惊,也让徐仲年、华林,包括蒋仁等明白事情原委的人感到意外:蒋碧微她这是怎么啦,这个平日里心眼最小的女人,此时为何如此大度,善待自己的情敌之父?
  徐悲鸿眉头皱了起来,酒喝到口中,也是辣中带苦。
  蒋碧微依旧谈笑如故。她知道,她今晚的表现,别人可能会用猜疑的眼光看待,但有一个人不会,他是严肃的,他是认真的,他会特别在意自己的举止。而自己的这个表现,又将直接影响他即将做出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孙传瑗老先生。
  孙传瑗确实把这一切都看到心里去了。此次来南京,约见徐悲鸿,造访徐公馆,说白了,就是要亲眼看一看,女儿涉足的这个家庭,夫妻间感情到底有没有裂痕?如果有裂痕,又发展到了哪一步?即使到了破裂边缘,是不是还有挽救的可能?但从他的实地观察看,两夫妇不说十分恩爱,但至少也没有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尤其是蒋碧微的表现,作为女人,作为家庭主妇,可以用“温柔宽厚”来形容,可以用“善良和顺”来概括。既如此,女儿就有从中插一杠子的嫌疑了,即使完全是徐悲鸿的错,那么徐悲鸿的情感道德,也应该受到谴责。
  孙传瑗把这种印象从傅厚岗6号带了回去,又把这种印象说与孙多慈听了,他知道孙多慈会反对,抢先一步,把话给明挑开来,“你是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又是一代大家徐悲鸿的高徒,何必为这段感情败坏自己名声?从小到大,爸爸什么事都依着你,这次你就依爸爸一回,如何?”见孙多慈不说话,他上前搂住她的臂膀,道:“放弃这段感情吧,乖女儿,你还年轻,前面的路还很长,你会找到属于你的另一半的,你会幸福的。相信爸爸,我风风雨雨走过半个世纪了,什么样的惨烈,什么样的风光,什么样的贫穷,什么样的富贵没有经历过?退一步海阔天空,真的!”
  孙多慈嘴动了动,但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她实在太爱自己的父亲了,她没有理由拒绝父亲的一切。
  关于孙传瑗的来访,蒋碧微后来在她的回忆录中说:“席间徐先生谈笑风生,只有他一个人最兴奋。一直闹到夜阑人静,盛宴已散,我送走了客人,回到楼上,心里有说不出的悲哀,满腹积郁,又增加了新的创伤,于是我走向楼外的阳台,坐在栏杆上暗自落泪。这时我听见徐先生正在楼上楼下到处找我,大概他也感到自己今天的神情表现一定会使我伤心。一会儿,他发现了我,很快地向我走来,他看见我在流泪,默然无语,轻轻地将我扶下栏杆,搀我走回房间。”不知道这记述是不是真实反映了她的内心,但从效果上看,这场晚宴的真正胜者,其实就是蒋碧微她自己。
  严格地说,孙传瑗南京之行,是大中套小,小中有大的一个局。孙传瑗和徐悲鸿夫妇,既是参与者,又是布局者。孙传瑗是政界老手,经历过大场面,也处理过小问题。再复杂再尖锐的矛盾,对于他,都只是小菜一碟,全能迎刃而解。正因为如此,他充满自信,认为自己是这个局中最明白的人;徐悲鸿充其量是个情绪化的艺术家,他能看到的,永远只是表象。他以为他能够以他的真诚感动未来的老丈人,却不知道恰恰相反,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政客孙传瑗为他设计好的大局中。相比之下,孙传瑗又实在文弱了些,他的那一套,在官场上可能应对自如,处理家庭纠纷问题,处理个人情感问题,根本没有效果。而蒋碧微正是利用他的这种自信,诱使他一步一步落入自己的套中。三个人为的都是孙多慈,但孙多慈毫不知情,她只是这个大局中,任人宰割的一只小白兔。
  “面貌似为吾前生身之冤仇”,徐悲鸿对孙传瑗认识,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
  

十六、 出国未果(1)
十六、 出国未果
  蒋碧微意识到与徐悲鸿的婚姻有巨大危机,是得知徐悲鸿正在为孙多慈争取庚款出国留学机会之后。凭一个女人的敏感和直觉,她知道,当一个男人不惜一切代价为一个女人去奔波的时候,他的感情如同赌注,已经全部押在这个女人身上了。而现在,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徐悲鸿,而这个女人,却不是他的妻子蒋碧微。
  徐悲鸿确实是这样想的,徐悲鸿也一直暗暗在这样做。
  1935年秋,徐悲鸿欧洲归来,欢迎仪式后,与学生合影。前排左起:胡士钧、屈义林、吕斯百、顾了然、孙多慈(女)、陈子佛、潘玉良(女)、徐悲鸿、金友文(女)、吴鸿翔(女),后排左起为施世珍、赵峻山、问德宁、杨赞楠、张倩英(女)、周希杰、吴敖生、黎月华(女)、杨柳、钱寿全(女)、夏同光。
  1935年初,春节之后,徐悲鸿去上海,在与舒新城交谈中,聊到了孙多慈,舒新城用手指沾水,在桌上写了个“出”字。徐悲鸿马上会意。回到南京后,他采取两条线互动互补的方法,一方面,调动所有关系,努力疏通中比庚款管理委员会高层,希望能争取一个庚款留学名额,放在国立中央大学,放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放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应届毕业生孙多慈身上。另一方面,立即着手整理孙多慈的画稿,准备尽快出版《孙多慈描集》,以赶在比利时庚款基金会决定留学名额之前,送到中比双方委员的手中。“弟虽已接洽,不如示以实物坚其信念也。”后来与舒新城的通信中,他再三提到出版《孙多慈描集》的重要性。
  徐悲鸿所说的“接洽”,主要是指他在法国留学老友谢寿康。1930年,谢寿康出任中国驻比利时公使馆代办。当年,徐悲鸿就是通过他,争取到中比庚款留学名额,让吴作人有机会进入比利时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深造。1933年1月,谢寿康任立法院立法委员,1934年任立法院条约委员会委员。因为有这些身份,谢寿康在外交界的关系,要比徐悲鸿活得多。所以徐悲鸿第一个求助的对象,就是当年天狗会的大哥谢寿康。
  庚款的全称,是“庚子赔款”。事情起于中国干支纪年“庚子”, 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年年初,清廷企图借助北方民间义和拳“灭洋”,结果遭到八国联军疯狂报复。8月14日,慈禧西逃,京津被陷,引出近代史上著名的“庚子事变”。次年9月7日,清廷与德、俄、英、法、日、美、意等国签订《辛丑条约》,规定中国政府赔款共四点五亿两白银,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为九点八二二亿两白银。因赔款针对“庚子事变”而设,故称“庚子赔款”。光绪三十四年(1908)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相关议案,议定自1909年起,至1940年,将美庚款之半数一千零七十八点五二八六万美元,以培养留美中国学生形式“退还”中国。清政府立即拟定《派遣留学生规程》,安排了培养高级人才计划。1925年,英国国会也通过“中国赔款案”,并于1931年4月成立负责管理中英庚款的董事会。之后,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也相继退还部分庚款,用以承办两国文化交流和培养留学生计划。
  比利时庚款方面,1925年中比双方签订协议,比国退还的庚款,百分之四十即二百万美元,用于建筑陇海铁路,百分之三十五即一百七十五万美元,用于其他铁路购买比国材料,百分之二十五即一百二十五万美元,用作文化和慈善事业经费。这笔资金,仿效美、英等国做法,由双方共同组织成立比利时庚款基金会,负责落实具体协议,包括选派赴比利时留学的中国学生。获比利时庚款出国留学的,先后有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工程力学家钱令希,画家吴作人等人。
  谢寿康对徐悲鸿的计划不置可否。他知道,徐悲鸿为孙多慈争取庚款留学名额是假,把孙多慈送到国外留学,自己也一走了之,以彻底了断他与蒋碧微之间的恩恩怨怨,这才是真。在这个问题上,他不能简简单单同意,也不能简简单单拒绝。说情谊,徐悲鸿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两肋插刀,确确实实是尽心尽力的小老弟。但蒋碧微对自己帮助同样不小。不仅仅如此,当年在法国组建天狗会,蒋碧微是惟一女性,他这个当大哥的,没有理由不照顾。手心手背都是肉,他手中的这一碗水,要想不晃不撒不泼不漏摆平,真的是有困难。

十六、 出国未果(2)
徐悲鸿没有料到,他秘密行动的第一步,风声就传到蒋碧微的耳朵里去了。传话者自然不是谢寿康,而是他的夫人。
  1933年底,已是立法院立法委员的谢寿康,重新组建起他的家庭,新夫人是前上海道袁树勋的孙女儿。婚礼是在上海举办的,吴稚晖和孙科为证婚人。婚后不久,夫妇俩回南京,住在中央大学附近的石婆婆巷。谢寿康身材不高,身体敦实,和徐悲鸿一样,多把时间放在工作上。而谢夫人在南京,认识的人不多,因而多少有些寂寞。蒋碧微从欧洲回来后,走动得比较勤。谢夫人是谢寿康后娶,徐夫人也是徐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