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为祖国而战-风尘儿女英雄 >

第58章

为祖国而战-风尘儿女英雄-第58章

小说: 为祖国而战-风尘儿女英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下到二连蹲点的黎国维,第二天上午就到了训练场。

  长空白云乱飞,山坡上人影幢幢。战士们挖了几条堑壕,里面插着几个稻草绑的草靶,权当作“敌人”。堑壕正前方70米开外,十来个战士一字儿摆开。

  他们刚作完利用地形地物、敌火下运动等战术,现在来到堑壕下面训练冲击动作。

  队列前面,站着一个一米八出头的彪形大汉,虎头熊腰,黝黑的脸孔,洪钟般的声音,腰间挂着手枪,腰皮带上插着一面小红旗,手里端着步枪。

  他发话了: “上面我讲了冲击动作勇,猛,准的要领,现在来讲狠字。”

  他用手向前一指:“堑壕里面就是敌人,我们对敌人要不要狠?”

  “要狠!”

  战士们异口同声。

  “那个指挥训练的是谁?”黎国维问身边随同的作训参谋。

  “二连长,崔永福。”

  演练的高潮到了。

  经过3小时的摸爬滚打,战士们累得直喘粗气,体力消耗很大,可是最后却要表演最艰苦最紧张的冲击动作。

  只听崔永福亮开粗喉大嗓动员说:“冲击,是单兵进攻战术的关键动作,是战士必须掌握的过硬军事技术。

  冲击讲究六个字:勇,猛,狠,活,快,准。

  勇,就是勇敢,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接着上。猛,像老虎下山,在气势上压倒敌人。

  狠,就是敢于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就是像抗美援朝的英雄们那样,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砸。

  枪托断了,就用手榴弹敲,手榴弹打光了,就手陷牙咬,手榴弹弹体上有敌人的脑浆,嘴里有敌人的耳朵。”

  说完,他袖子一挽,身子一弓,两眼瞪得滴溜圆,向“敌人”前沿猛扑过去,一路做着射击,投弹,刺杀,格斗动作,给战士们示范。 

  演练结束时,黎国维高兴地把崔永福拉到身边,他握着崔永福的手说:“你是一个好连长,你把兵练活了!”

  接着,黎国维一一接见参加表演的三班战士,当问到战士叶山虎的名字时,黎国维连连赞扬:“名字好,军事技术好,像个小老虎。” 

  二.

  以前部队组织军事比武,都是以单兵或班组为对象,较量个体军事技能,此次则是以作战单元为对象,建制连队全员参与,整体参加比拼,检验综合能力,较量整体水平。

  过去军事比武,多是让指挥员和战斗员各自比拼,各论优劣。

  此次比武,不仅比连队官兵整体的基本能力,还重点检验了连队军官的指挥能力。

  比武细则规定:连队军官考评成绩占连队总评成绩的30%。

  连队指挥员不仅要同时参加士兵全部比武课目,及所属武器装备的操作考核,还要参加专业指挥技能的全面展示。

  在比武现场,没有搭建看台,没有彩旗标语,只有一队队脸涂迷彩,身着伪装衣的应考官兵,在演练战场里展示着各自的基本作战能力。

  由来自军事院校和军事训练系统的专家裁判,实战、对抗化设置比武课目,内容,较准确反映了连队整体训练和战斗力水平。

  事实上,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部队也一直努力用训练提升战斗力,并创造了一系列以劣胜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让“小米加步枪”一次次战胜“飞机加大炮”。

  军事训练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50年代的正规化训练,到60年代的“大比武”。

  人民解放军紧扣时代脉搏,紧随战争演变,紧贴使命任务,军事训练手段,形式,内容等,已经并正在实现着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血与火织就的美丽梦想,这个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练为战,这是军事训练亘古不变的法则。

  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他们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以战教战”,“战教合一”,这时的军队训练不重队列,而重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土工作业等技术和侦察,警戒,行军等步兵战术。

  战争是最好的练兵场,我们的军队愈战愈强,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进入相对和平时期,诸军兵种陆续建立,新的武器装备大量配备部队,解放军开始集中精力进行正规化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云。

  中国军事的决策者们更知道,和平年代,中国仍然需要一支为了和平而准备战争的强大国防力量,而大比武训练是和平时期提升部队战斗力的上上之选。

  军人以打赢来为人民服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未来可能面临的战争,主要是以维护祖国统一、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目的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而这样的战争早已在反复“打响”。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过去,解放军队伍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未来,他们仍然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 想看书来

第一零二章.兴训强军的实践
一.

  领导者的高明,不仅在于自身能干,聪明,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善于总结提炼群众中的经验和智慧。推进军事训练由机械化条件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训练转变;是一个新课题,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寻求破解之策,就要善于从官兵“你一言、我一语”中获得灵感,从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中受到启发。

  兴训才能强军,强军务必兴训。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正规化训练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全军“大比武”,

  适应使命任务的要求,人民解放军演兵场上兴训强军的实践从未停歇。

  战训一致是军事训练的本质要求。

  推进军事训练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进行训练。要以打得赢为标准,立足应对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加大训练的难度,强度,做到实兵该演的演,实装该动的动,实弹该打的打。

  要把从严治训贯穿于军事训练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中培植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

  军事训练说到底是对人的训练,任何时候都要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第一位。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对人的素质更是提出了不同于机械化条件下的新要求。

  推进军事训练的创新发展,必须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促进官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转变,努力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人。

  那天,一切都是总部首长临时指定。“连枪带炮,急速射击。”

  9名常委,两人良好,7人优秀。

  总部首长不信,亲自查看靶子,数枪眼,最后服了:“真是个能打仗的班子!”

  黎国维日常生活的天地很小,他在有限的条件和范围内,寻找自己带有浓郁文化色彩的生活乐趣。

  他不逛商店,也没有办法逛。

  不管在哪里露面,都会被人认出来,牙刷,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他从不操心,也无需他操心,管理员买什么,他用什么,不挑牌子,他也搞不清有哪些不同的牌子。

  他一年四季都穿军装,领到新军装,他说穿新的别扭,叫警卫员先洗两遍,用洗衣板搓一阵,他才肯穿。

  还没走进军营,就耳闻“这个司令身上故事多”。

  实地一了解,故事还真不少,随便找个官兵都能给你讲上几个。

  解放军在和平时期检验部队战斗力怎么样,能不能“打赢”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军事理论,体能,指挥技能,部队演习,一样都不能落。

  领导干部,首长机关,基层干部,普通士兵,一个都不能少。

  而且,军政两个主官中只要有一人达不到优秀,整个单位就算不过关。

  不怪黎国维紧张,他本是“主要抓军事训联战斗工作”的军长,现在却要军政一肩挑。

  他所领导的部队又是军委的重点建设部队,考核标准更是严格。

  不过,黎国维就是个较劲的人,“和平时期军政干部有分工区别,可打起仗来都是指挥员。

  平时训练就是为打仗,我不能因为自己是军长就降低了训练的标准。”

  一共考了半个月,全军喝了庆功酒。可黎国维落下了个后遗症,“差不多有半年时间,他是见题就想背,见线就想跑,见图就想标,走火入魔了。”

  “黎国维官是算大,可责任更大呀!”

  部队是军委的拳头部队,平时练不好拳,关键时刻拳头就不硬。

  要练拳,当主官的就不能松一点劲儿。

  二.

  几道闪电像几把锋利的剑从天际斜刺过来,“咔嚓——哗啦啦!”一棵大树被拦腰劈断,一团火球跳跃,突然震天动地的一声爆炸,整棵大树熊熊燃烧,树枝树干劈哩啪啦地在火光中像爆豆花般的脆响。

  刹时,火光照得海面泛起红光,照得海岛一片亮堂。

  瓢泼大雨从天上浇下来。

  大批登陆舰,登陆艇在大海中冒雨颠簸。

  海域茫茫,方向难辨,有的艇长索性拿着手电趴在艇头上导航。舰艇一会被抛向浪尖,一会又跌入深谷,海水哗哗地扑向甲板,雨水哗哗的从天上飘落而下,浑身湿透,衣服贴在肉上。

  海水,雨水,汗水灌入嘴中。

  这没什么,要扒好,要抓住,别摔入大海。

  海岛没登陆码头,登陆艇在几十米、几百米外搁浅,有的登陆舰装有数量较多的重型装备,在千米之外就不能前进。

  “老李,部队下海,装备卸下海,拉!”

  “天亮前必须上岛就位!”

  “发信号!”

  “发信号!”

  顷刻,甲板上的部队下饺子般地跳入齐胸深的波涛中。

  有的用粗绳系高射炮,甲板上,海水中的人员相互配合,准备将舰艇上所有的武器装备拉上海岛。

  海岛上灌木茂密,杂草丛生。

  蚊子,小虫繁多。

  有种身上长着白斑纹的大黑蚊虫,白天还追着人叮,一咬就是一个大包,战士们称它“B…52重型轰炸机”。

  岛上蚂蝗也不少。

  但最多的是毒蛇。

  地上有金环蛇,银环蛇,眼镜王蛇,树上有响尾蛇,竹叶青、叶上飞。

  中国军人每人手持一根藤子棍,边走边拨打草丛路面—打草惊蛇。

  一般的毒蛇闻有响动,飕飕逃窜,可眼镜王蛇不怕,它时常横在路面,高竖上半身,血红的信子从扁扁的嘴中吐出,伸伸缩缩地向你挑战,还呼呼地喷着毒气。

  它要与行人对峙,你若走近一步,它的下半身就会游动一段,上半身仍保持着挑战攻击的姿态。

  你只有横起藤子棍奋不顾身的扫荡,它才可能落荒逃跑,或败倒在你的棍尖下。

  有天晚上,部队去送给养,走着走着,有个战士突然觉的脚下有什么东西软乎乎的,蹲下身子在朦胧的月光下一看,好家伙!

  一条两米来长比手杖还粗的金环蛇。

  他说,真庆幸!

  金环蛇嘴中正凸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