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 (全本)作者:高月 >

第709章

天下 (全本)作者:高月-第709章

小说: 天下 (全本)作者:高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沉吟了片刻,紧接着又下了第二道命令:“命雷万春和辛云京率部走飞狐道进入定州,断安庆绪的粮道。”
他微微叹了口气,又对众人道:“这次是我们小看了安禄山,安禄山进攻河东虚虚实实,若太原难攻,他们就转而对付安西军,若郭子义出兵,他们又会转而攻打太原,令我们处于被动,说到底还是我们在河东兵力不足的缘故,如果我们能再增兵十万,就能扭转被动局面,所以我决定再火速向河东增兵十万。”
颜真卿沉思了片刻,道:“关中有十五万大军,可以走蒲津渡支援河东,从前玄宗帝去北都时,都是从蒲津渡黄河,在那里一夜间便可建立浮桥,数万御林军渡河极快,我们不妨先命王思礼搭建浮桥,等大军赶去,正好渡河。”
李庆安道:“搭建浮桥是个好主意,但关中十五万军队最好不动,这次江南之战降卒极多,又在江南募兵六万,可令江南军北上协守河南,而令李光弼率七万军渡河支援河东,我再率三万精锐骑兵走蒲津渡口赶去河东,只要李嗣业能及时退回晋州,时间上应该来得及。”
颜真卿和长孙全绪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殿下怎能亲去河东?”
颜真卿连忙劝道:“殿下刚从江南回来没多久,又赶去河东,实在劳累,我想李嗣业也是名将,他应该能独挡一面,打赢河东战役,殿下只须远程调度便可。”
李庆安摇了摇苦笑道:“实不瞒颜尚书,家家户户都有本难念的经,安西军也不例外,安西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山头太多,各个大将之间都互不服气,李嗣业指挥不动李光弼的军队,李光弼也调动不了李嗣业的军队,他们必然是各自为阵,我在长安调度毕竟太远,也难以协调,所以只有我去坐镇河东,才能协调各军,再说还有郭子仪,他也只可能给我面子,你们不要劝了,这次河东战役非同小可,直接关系到河东的得失,我必须亲赴河东。”
颜真卿还想再劝,南霁云却道:“颜尚书不要再劝了,我也觉得大将军亲赴河东是最好的方案,李嗣业为人骄傲,就怕他不肯接受李光弼支援,而独立和燕军作战,那样会使安西军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如果李嗣业在河东战败,毁了安西军声誉是小,更严重是会扭转整个战局,如果南唐再呼应,我们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这场战役非同小可,关系到整个大局,我反对李嗣业来做主将,就基于这个考虑。”
南霁云的分析非常透彻,颜真卿也觉得有理,便不再多劝了,问道:“那不知大将军何时出发?”
李庆安当机立断道:“时间紧迫,我现在就出发,还望颜尚书协调王思礼,在蒲津渡速架设浮桥。”
颜真卿点点头,“我会立刻发鸽信给王思礼,祝殿下一路顺风,早传捷报!”……
庆平二年四月初,安禄山突然改变战略,命安庆绪大军放弃围攻太原,退至河东井陉口,又命李怀仙率八万精锐大军南下支援李归仁部,这样一来,便使得李嗣业地安西军腹背受敌,战局急转,不等李庆安的命令到来,李嗣业也同时意识到了形势危急,他下令潞州各部撤回晋州,卫伯玉部一万人在回撤途中遭遇了李归仁大军的拦截,双方爆发激战,卫伯玉部因寡不敌众,损失近半,大败而回。
渐渐地,河东的战局越演越大,双方都意识到了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已经关系到整个河东的得失,安禄山命安庆绪再向潞州增兵五万,由蔡希德率军南下,使燕军在潞州的总兵力达到了十八万。
而北唐军方面,李光弼则率七万军从河阴县渡过了黄河,进入怀州地界,走太行陉进入河东泽州,与此同时,李庆安则亲率三万骑兵精锐,每人配双马,日以继夜地向河东方向进发。
一场关系到河东得失、关系到攸关全局的大战,正在河东的东南部开始慢慢酝酿了。……
如果我们打开地图,就会发现,晋州东部是河东道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在晋州东部,介山、霍山、乌岭山一直到南方的王屋山,从北至南,延绵千里,将河东道一分为二,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军事分界线。
而在这条军事分界线上,乌岭山中部的府城关,也就是今天的安泽县,便是一个极重要的战略要地,府城关以东,便是通往潞州的良马寨。
此刻李嗣业的大军便是驻扎在府城关,目前,李嗣业在河东一共有八万大军,由于卫伯玉在撤回途中损兵五千,李嗣业手中实际上的军队是七万五千人,另外还有一万士兵零散地分布在晋州、绛州、蒲州等地。
这天上午,李嗣业接到士兵禀报,李庆安派来的先锋,由赵崇节和贺娄余润率领的一万骑兵抵达了晋州,他同时得到另一个消息,李庆安亲率三万骑兵精锐已经到了蒲津渡口。


第十五卷 定鼎天下 第636章 意外事件
府城关是一座修建在山谷口上的关隘,这道关隘既不坚固,也不高大,它没有娘子关那样雄峻险要,城墙长约三里,更像一座城池,城墙高三丈,而且没有护城河和吊桥,因为它身居河东道内部,谁也没有把它作为御敌险要的意识,历经百年了,也没有进行重新修葺,使它显得十分破败,在两军交战中,它很容易被敌军攻下。
尽管如此,但府城关还是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它濒临沁水,滔滔的沁水紧靠关隘流过,使关隘前的空地十分狭窄,敌军摆不开战场,李嗣业为此建立了两道防线,一是在沁水岸边布兵六千人进行防御,如果安禄山的军队突破第一道防线,那六千人便可以退回关隘内建立第二道防御线。
时值黄昏,残阳如血,一轮暗红色的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余辉将天空和破败的城墙映成了紫红色,李嗣业负手站在城头之上,凝视着汾水对岸,对岸,可以隐隐李归仁的先锋军已经扎下了大营,就仿佛一种嘲讽和挑衅,安西军原本是要将李归仁军包围歼灭,但形势急转,安西军非但没有成功,还被迫退回到了汾水以西,这让李嗣业心中极为恼怒。
南霁云的分析并没有错,李嗣业天生傲骨,他从一开始起,根本就没有将安禄山的军队放在眼中,若不是李庆安的军令及时到来,他在集结军队后就要和李归仁进行决战了,一洗卫伯玉部惨败之耻。
但李嗣业也并非是无智鲁莽之人,当卫伯玉告诉他,他是一万对一万,被曳落河骑兵击败时,李嗣业开始意识到了燕军也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不堪一击,随着太原府的燕军不断南下,李嗣业也知道这将是一场大战,他终于压下了出兵与李归仁军决战的念头,严守府城关,等待援军到来。
这时,卫伯玉缓缓走到李嗣业身旁,低声问道:“副帅是否不甘?”
卫伯玉年约三十六七岁,在安西从军多年,最早是陌刀副尉,曾参加过怛罗斯之战,累功到了俱战提都督,多年来一直便跟随着李嗣业,和大将田珍一起成为李嗣业的左膀右臂,在田珍跟随李庆安东进后,他便成了李嗣业的心腹爱将,他是今年初才刚刚被提升为将军,李嗣业对他十分器重,这次出兵河东,李嗣业是主将,他便是副将。
卫伯玉见李嗣业心情沉重,他理解李嗣业的心中的失落,这是李嗣业盼望了很久的一场战役,但最终还是没有能独立指挥。
李嗣业摇了摇头,沉声道:“没有什么不甘,只是有些后怕。”
“后怕?将军,这本是你一战扬名天下的机会,将军却未能得到,我为你感到遗憾。”
“伯玉,你大错特错了!”
李嗣业转过头凝视着他道:“你以为是大将军不给我这个机会吗?是因为你没有看清这次战役的重大意义,这场战役安禄山已经将它视为夺取河东的关键一战,甚至连太原都放弃了,十八万大军,安禄山下了最大的血本,安西军就算再强悍,也难敌三倍之敌,如果安西军败了,不仅丢失河东,严重影响大将军的声誉,还会扭转整个战局,使北唐陷于被动,更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大将军的上位,这个责任我担不起啊!”
卫伯玉羞愧地低下了头,“将军远见,卑职目光短浅了。”
李嗣业摇摇头苦笑道:“其实刚开始我也是目光短浅了,总以为李归仁是贪功冒进,所以想断他的后路,现在我才知道,安禄山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消灭我们安西军,大将军身在长安都能看出对方的企图,我身在其中反而一眼糊涂,还有李光弼的七万援军,他未必肯听我的指挥,各自为阵的后果就是被各个击破,所以这场战役也只有大将军来指挥,才能协调各军,才能使我们处于不败之地。”
“那我们现在做什么?”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守住府城关,等待大将军到来!”
说到这,李嗣业用马鞭一指前方沁水笑道:“走!我们去看看沁水的防御。”……
蒲津渡口位于京畿道的同州和河东道的蒲州之间,是黄河中游著名的渡口,李隆基在开元年间几次巡视北都太原,都是从这座渡口过河,数万羽林军在一夜之间搭建成了一座浮桥,使李隆基能骑马过河。
李庆安从长安率三万骑兵昼夜奔驰,只两天两夜,三万大军便赶到了蒲津渡口,此时,王思礼已提前率两万潼关军搭建成了渡河浮桥,这是征集数千艘民船,用铁链相连,船和船之间搭建了木板。
三万骑兵赶到了蒲津渡口,几乎是马不停蹄,直接从浮桥过河了,这时,王思礼来到李庆安面前,躬身施礼道:“参见大将军!”
李庆安回礼笑道:“多谢王将军搭建浮桥,辛苦了。”
王思礼诚恳地说道:“能为大将军出征效力,是卑职的幸运,若不是卑职身负守潼关之责,卑职愿为大将军麾下一小兵,随大将军出征,立不世之功!”
李庆安沉吟一下,便道:“王将军能稳守潼关,便是保卫关中,或许安禄山很难有机会进攻关中,但南唐却有可能,希望王将军能守城不怠,多派斥候南下荆襄,了解南唐军的动向,掌握情报的主动,这也是守城之道。”
王思礼还从来没有想过,守潼关居然还要派斥候南下荆襄,李庆安的建议仿佛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户,使他的思路豁然开阔,守城不仅仅是死守,主动了解敌军动态,这是攻,但也是最高明的守城,他不禁心情激荡,深深施一礼道:“大将军的教诲,卑职铭记于心!”
“王将军请多保重,我先行一步了。”
李庆安在马上拱拱手,调转马头,猛抽一鞭战马,战马便向渡口疾驶而去。
一个时辰后,三万骑兵全部渡过了黄河,进入蒲州地界,他们在东岸休息了两个时辰,大军抖擞精神,继续向数百里外的晋州疾奔而去。……
就在李庆安渡过黄河的同一时刻,李怀仙的八万大军也抵达潞州,与李归仁的主力汇合,但就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谁也意料不到之事。
正所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安禄山的燕军和李庆安的安西军一样,也是山头众多,史思明、李怀仙、李归仁、田承嗣、蔡希德等等,都是各守一方的大将,他们互不服气,李怀仙由于长期驻扎幽州,获得利益最多,四万幽州铁骑,他独得三万,但他立下的功劳却不大,因此其他大将一直对他心怀不满。
如果按派系划分,李怀仙和田承嗣是一派,属于本土汉将派,而史思明、李归仁、蔡希德又是另一派,属于外来胡将派,两个派别在安禄山的调和下,虽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利益冲突,但也泾渭分明,平时是井水不犯河水。
这一次,安禄山命李怀仙部和蔡希德部联合攻打河东,就是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