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 (全本)作者:高月 >

第536章

天下 (全本)作者:高月-第536章

小说: 天下 (全本)作者:高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约有两万人,另一路三万人已经占领乌海,正向黄河九曲进军,但根据我推断,这是吐蕃主帅的一个失误,他或许是军情不畅,还不知道六万安西军已经抵达了陇右,他还以为哥舒翰走后,陇右处于空虚状态,所以才会分兵两路,企图尽快抢占战略要地,但他应该很快就会改变策略,因为他马上就会在黄河九曲遭遇到两万唐军和一万五千吐谷浑军的阻截。”
“等一等!”
李庆安似乎反应了过来,他急问道:“你是说吐蕃军只有五万人,情报可准确?”
“应该没有错,我从三支斥候队那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吐蕃军或许是分段进兵,这五万人可能只他们的前军。”
“确实有这种可能,但还有另一种可能。”
李庆安也走到地图前,接过木杆一指安西道:“我怀疑吐蕃进攻陇右只是佯攻,他们的真正目标是安西,吐蕃从前衰弱时还有十几万军队,经过这几年的休整,他们手中之军至少有二十几万近三十万了,怎么可能只派五万人进攻陇右,如果他们真的只有五万军攻打陇右,那么这一定是佯攻,他们的主力去攻打安西了。”
李光弼大惊,他连忙道:“如果真是那样,吐火罗就危险了,现在吐火罗只有银矿驻扎了八千汉军,加上当地的土军,也只有四万余人,如果吐蕃人强攻吐火罗,我们的银矿会受到严重影响。”
“不仅吐火罗的形势不妙,安西四镇的形势也一样不妙,当初我带了七万军东去关中,几乎将安西四镇的军队都抽光了,我们安西军三十万大军,你我就带走近一半,河西居延海有五万胡兵,河中和石国的六万驻军又不能动,还有信德的一万五千军队,实际上我们能调动的军队,也就是三四万人,可我又不敢让碎叶太过于空虚,最多只能调两万人去防御安西,加上我现在率领的两万骑兵,那也只有四万,如果吐蕃是出十万大军进攻安西,说实话,我胜算不高。”
李庆安心中很是焦急,他的战线拉得太长,以至于出现了今天无兵可用的局面,这时,李光弼建议道:“大将军,不如将居延海的胡兵先调回北庭,然后卑职这里再分兵一万,河西也分兵一万,这样安西便可凑集七万军队,再加上安西诸国的后勤支援,卑职认为,勉强可以和吐蕃军一战。”
李庆安沉思了片刻,便点点头道:“你的方案很好,我采用了。”……
黄河九曲地区是指黄河上游的第一个大拐弯弧度内一片土地,也就是今天青海省的同德县和贵德县一带,这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了四面环抱的河谷盆地,气候温暖,土地极其肥沃,加上水源灌溉充足,因此这一带是高原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唐军也在这里建立了独山军和九曲军,在九曲地区北面更是有武宁军、威胜军、金天军等重兵驻扎。
自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军占据了九曲地区后,这片盛产粮食的土地便成为了吐蕃进攻陇右的后勤基地,直到天宝十一年夏天,哥舒翰大军才重新夺回了这片战略重地。
目前,驻防九曲地区的唐军有一万五千名吐谷浑军队,还有刚刚赶来的两万唐军,唐军主将李光弼命大将李晟来负责镇守这处战略要地。
李晟自从在关中郿县投靠了李庆安后,便重新返回陇右,他命手下部将岳宁率一千军队镇守石堡城,他本人则率领五千汉胡联军在大非川一带驻防,李晟武艺高强,尤其箭法出众,他在汉胡军中的威望都很高,正是在他的安抚下,因哥舒翰率军离去而一度引发的胡兵骚动迅速平息了,可以说李晟在稳定陇右局势上功劳极大。
这次李光弼率军东来,领陇右节度副使、鄯州都督,他便任命李晟为九曲五军都兵马使,统帅胡汉兵三万五千人。
凭着多年和吐蕃人打交道的经验,李晟发现吐蕃的探子七月以来便开始不断增加巡查次数,他便意识到,吐蕃人很可能在秋天将发动攻唐,正是有这个意识,他在一个月前便开始加强九曲地区的防御,沿黄河内道修筑烽火台,互相呼应,为了集中兵力,他又撤回了驻扎乌海的三千唐胡联军以及四万余牧民,依托黄河天险来防御吐蕃军的进攻,事实证明,他撤回乌海军民的决策非常正确,达扎路恭虽然占领了乌海,却没有像柏海那样得以大肆屠杀,连牲畜也没有能得到一头。
李晟已经得到了情报,三万吐蕃军在占领乌海后,又继续向东挺进,对方的战术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尽快拿下黄河九曲地区,小麦已经转黄,再过几天,九曲地区的小麦就要成熟收割了,届时吐蕃军拿下黄河九曲,便正好得到补给。
一般而言,九曲地区的小麦在八月初就可以收割了,但这几年气候偏冷,导致小麦成熟期延长,要过了中秋后才能收割,但几个河谷内气温稍高,小麦成熟得比别的地方要稍微早几天,已经有地方开始收割了。
这天下午,李晟和他的副将杨景云在米栅城一带视察粮食的收割情况,米栅城是中唐名将王孝节在九曲地区筑成的大粮仓,一共有三座,九曲地区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各有一座,李晟视察的是南部的独山米栅城。
米栅城外的巨大广场上,金黄的麦子堆积如山,数千名军士和民夫正忙碌地将麦子翻洒,使它们能尽快晒干,装包入库。
李晟见粮食没有十天的翻晒是难以入库,他有些忧心忡忡,如果吐蕃军来袭,必然会影响收麦,很多麦子就将会烂在地里。
他便问道:“杨将军,你认为吐蕃人得知九曲驻有唐军重兵后,是继续渡河东进,还是停驻黄河西岸,等召回另外两万军后再一起进攻?”
杨景云也是一名年轻的将领,不到三十岁,家中是湟水县大族,他十七岁从军,累功至郎将,哥舒翰任命他为独山军兵马使,他和李晟关系极好,听李晟问自己,他便微微一笑道:“将军以为吐蕃主将会是谁?”
李晟想了想便道:“以对陇右的熟悉程度,吐蕃大将中首推马重英,从吐蕃军对柏海牧民的杀戮来看,这很像马重英的风格,我想这次吐蕃主帅也非他莫属。”
杨景云又笑道:“如果是马重英,他会直接进攻九曲吗?”
李晟也笑了,“马重英喜欢抢占先机,又善于声东击西,如果他来进攻九曲,我估计他不会等军队汇集后再进攻,他一定会立刻进攻,而且会分兵两路。”
话音刚落,一名士兵便疾奔而来禀报道:“禀报李将军,乱石坎的烽火台点燃了,是三柱黑烟。”
三柱黑烟便意味着有大军来袭,李晟沉思了片刻,尽管这很有可能是吐蕃军的声东击西之策,但他还是不敢大意,便立刻对杨景云道:“杨将军,你可率五千独山军赶赴乱石坎防御,多用弓箭,将吐蕃军射杀于河中。”
杨景云抱拳答应,便转身而去,李晟也没有心思再视察米栅城了,他立刻下令道:“命令各军立刻进入紧急战备,命九曲军和吐谷浑明察部立刻随我前往飞云渡。”
上游的黄河不像中下游那样水面宽阔、波涛汹涌,上游的黄河水势平缓,河面也不宽,河中央还往往有植被茂密的小岛,河两岸有悬崖峭壁,但也有缓坡平道,吐蕃军很容易便能利用羊皮筏子渡过黄河,最容易渡黄河有两处,一处是南面乱石坎,那里河面狭窄,水势也不快,另一处便是正西方的飞云渡了。
飞云渡并不是一个渡口,而是一段长约二十里的缓坡平道,黄河两岸是茂密的森林,其中一段还有一座狭长的河心岛,叫仙客岛,长约三里,宽二十丈,岛上林木茂盛,是仙鹤的栖息地,仙鹤高飞,仿佛有仙人驾临,故名仙客岛。
如果吐蕃军是声东击西,那么他们从仙客岛渡河的可能性最大,李晟的军队都黄河边都不太远,三万五千人分成了三座大营,他率领的是一万九曲军和五千吐谷浑军,所为九曲军其实就是刚刚抵达的安西军,李光弼将两万安西的指挥权交给了李晟,他便将这两万安西军一分为二,一支叫独山军,一支则叫九曲军。
夜色中,一万五千军队在山谷中急速行军,从大营到黄河岸边约八十里的路程,他们需要行军一夜,次日天明时便可达到黄河边。
此时已是五更时分,夜色依然深沉,夜空繁星点点,一轮明亮的弯月孤零零地挂在东方天际,但天边已经隐隐有了一丝青色,天快亮了。
唐军此时所在河谷距离距离黄河岸边还有十里,在河谷中,一片长约三里的空地上,黑压压地躺满了一万五千名唐军将士,他们已经休息了一个时辰,安西军的士兵每人都有羊毛睡袋,尽管夜风寒意十足,但他们依然熟睡正酣,吐谷浑士兵也自有他们的取暖之法,他们用厚厚的羊皮将身子一裹,也能香甜入睡。
李晟却难以入睡,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掌军,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吐蕃名将马重英,第一次当主将便面临一次恶战,他心中着实没有一点把握。
他也知道,这并不是李光弼重视他,他和李光弼并不是很熟,李光弼对他也不了解,他绝不会这样重用自己,李晟知道,这一定是李庆安的命令,否则,李光弼绝不会把两万安西军交给一个年轻的陇右将领来指挥。
李庆安的信任让李晟心中充满了感激,更让担上了一份沉重的责任,这一次,他能不能击败马重英,保住九曲地区,这将是他军旅生涯、甚至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三万五千唐军对五万吐蕃军,他的实力并不弱,就看他的判断是否正确了,他在赌,赌马重英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名为进攻乱石坎,实际走的是飞云渡。
天快亮时,李晟站起身,长长地伸了一个懒腰,大军该出发了,他正要下令军队起拔,就在这时,他忽然看见了三柱浓浓的黑烟在西方不远处腾空而起。
是烽火,飞云渡的烽火点燃了!


第十二卷 唐蕃大战 第481章 九曲之战(下)
这时,很多唐军都看到了黎明前的烽烟,他们纷纷站起身,惊讶地向烽烟望去,本来很多士兵对李晟不去乱石坎,而跑到飞云渡这边来而感到不解,现在他们才明白了李晟的先见之明。
安西军的训练有素在这一刻体现出来了,当敌情出现,安西军士兵纷纷将同伴从睡梦中唤醒,他们无声无息,动作快捷,很快便收拾行装完毕,迅速排成了队列,随时可以出发,相比之下,另外的五千吐谷浑军却大部分依旧沉睡不醒,被惊醒的士兵只是茫然地看了看四周,见没人叫他们,又继续沉沉睡去。
李晟也不由暗暗惊叹安西军训练有素,陇右士兵和他们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时,安西军中郎将邓山上前道:“李将军,我们已经整装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李晟沉思了片刻,便令道:“左卫军和中卫军跟我前往黄河边,其余军队就地待命!”
一军分为左中右三卫,一卫三千人,在李晟的命令之下,六千名唐军立刻启程了,纷纷上马,向十里外的黄河岸边疾奔而去。……
飞云渡是渡过黄河的重要地段,因此这一带除了有两座烽火台外,还有一处斥候营,有斥候近百人,早在吐蕃大军离黄河还有二十里时,被唐军斥候便发现了,立刻用高原特有雪鸽通知了烽火台。
河对岸高岗上的烽火台点燃了报警的烽烟,就在烽烟点燃仅半个时辰后,左中两卫的六千唐军便抵达了离黄河边约两里处,而这时,吐蕃军还没有抵达黄河边,还在十里之外。
李晟已经拿到了斥候的鸽信,近二万吐蕃军主力所来方位是飞云渡的中段,这里的黄河两岸丛林密布,很有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4

你可能喜欢的